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主要针对脾脏外伤采用CT诊断的价值及水平进行分析。方法 抽取于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就诊的40例脾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集CT诊断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40例脾脏外伤患者当中诊断证实脾损伤患者36例,经过常规保守治疗,及CT复查证实的患者有3例,通过CT直接发现患者脾包膜下存在血肿,具体表现为大部分血液都聚积在脾包膜的下方位置,主要呈现出一种弧形及新月的形状。结论 通过CT诊断脾脏外伤的效果及水平具备非常明显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能够对患者脾脏损伤的程度及范围进行明确,以此作出充分的诊断及治疗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 脾脏外伤 CT诊断 分析
脾脏属于腹膜腔内部的实质性器官,因此脾脏方面的血管直接表现得非常丰富,其相应的组织方面较为脆弱,通常腹部的受伤最容易直接造成患者脾损伤的情况,这种情况将直接导致患者的脾脏断裂、包膜下血肿的情况[1]。一般当人的左季肋区域受到暴力过程时,将很容易直接导致脾脏的破裂情况,如果脾脏损伤没有获得及时的诊断及治疗,患者的腹腔当中将由于出血过多而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是死亡。所以必须对脾脏外伤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以便为患者争取到及时的救治时间,最终有效的降低患者出血的情况。运用CT诊断脾脏外伤具有非常明显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能够对患者脾脏损伤的程度及范围进行明确,以此作出充分的诊断及治疗依据。现将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于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就诊的40例脾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集CT诊断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者38例、女患者2例;整体年龄在15~4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10)岁;所有患者脾脏外伤均都由于车祸、坠落、撞击以及挤压击伤等情况入院治疗。
1.2 临床状况
具体表现为患者的左上腹及左下胸具有外伤史,左上腹存在腹压疼痛的情况,同时患者的腹肌紧张,具体表现为本能的恶心呕吐、出血量较多、脉率速度加快、血压开始下降、面色变得苍白,更严重的甚至直接出现休克的情况。
1.3 检查方法
主要采用螺旋CT扫描机,让病人保持仰卧的姿势,通常定位位置从患者的剑突到其肝、脾的下方边缘位置,扫描过程中层厚及层间距主要保持在6mm,通过CT平扫的形式来进行,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会选择在损伤的部位进行选择性薄层扫描或者是增强扫描的形式[2]。
2 结果
2.1 脾损伤的CT表现及分类
40例脾脏外伤患者通过CT诊断发现其脾包膜下血肿明显,具体表现为患者血液聚积在其脾包膜下,具体呈现出一种新月形和弧形。当其血肿比较大时,很容易直接压迫到患者的脾脏实质,从而直接导致患者邻近的脾实质产生变化,呈现出一种锯齿状及扁平状,当患者腹内积血较少时,脾包膜很有可能直接呈现出一种局限性的肥厚状态。在所有患者当中有6例脾包膜血肿患者,其在4小时以内进行CT扫描,得出其血肿的密度稍微高于其脾实质的密度。有2例患者在伤后1周以内进行CT扫描,得出其包膜下血肿的密度明显低于其脾实质密度。而且40例患者当中总共有32例实质血肿呈现一种类圆的形状,具体边界较为模糊,同时密度也比较低。发现2例脾撕裂患者,其脾实质呈现一种线样低密度的形状,具体边缘表现得较为模糊[3]。
2.2 CT诊断脾脏撕裂伤
脾脏损伤具体表现为其脾包膜下及脾实质内部出现血肿、脾脏撕裂伤以及脾破裂和脾蒂损伤,还有脾脏血管大出血等等多种情况。同时由于脾包膜下血肿直接呈现出一种新月特征性,并且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导致其常压迫脾脏侧缘促使其产生移位的情况,通过CT连续扫描能够真正有效的显示出脾包膜撕裂的准确位置。不过,有时会出现无法发现脾损伤的情况,促使其只是显示出脾周围血肿及其左侧结肠旁沟内血肿等,这本身是一种前哨血凝块的现象。这种现象在CT上的临近部位就很有可能是脾脏实质撕裂伤的具体位置。脾实质内血肿情况,通常表现为类圆形的低密度区域,但血肿内部形成血凝块时,其所具有的密度必然将直线提升,通常CT值可直接达到50-75Hu。而脾脏撕裂伤则主要表现为脾脏边缘出现低密度阴影的情况,具体呈現一种分枝状和星芒状的低密度阴影。而深部撕裂伤将直接导致脾脏劈裂,具体表现为脾实质直接延伸到脾门的低密度阴影,呈现出脾脏上下轮廓的变形及不完整情况,甚至其上下极部分直接从脾脏上撕脱下来。
3 讨论
CT本身是一种具有较高准确性的非侵入式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并不会受到肠道气体及腹腔脂肪的干扰以及腹部伤口及其留置管的影响,因此具体操作起来非常的快速和简便,相应的价格也较为合理,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的诊断当中[4]。通过CT诊断不但能够直接显示出患者血肿的位置及范围,同时也能有效的估计出其损伤的程度,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来说意义重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CT诊断也很有可能直接造成一种假阳性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其脾脏分叶和先天性的切迹,还有一种类似脾破裂伤口及条形的运动伪影等都将直接造成对患者误诊的情况,所以必须要严格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本组抽取于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就诊的40例脾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诊断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0例脾脏外伤患者当中诊断证实脾损伤患者36例,经过常规保守治疗,及CT复查证实的患者有3例,通过CT直接发现患者脾包膜下存在血肿,具体表现为大部分血液都聚积在脾包膜的下方位置,主要呈现出一种弧形及新月的形状。
综上所述:通过CT诊断脾脏外伤的效果及水平具备非常明显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能够对患者脾脏损伤的程度及范围进行明确,以此作出充分的诊断及治疗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燕,雷瑞美. 16层螺旋CT诊断外伤性脾脏破裂的临床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04:549-551.
[2]史世奎,牟明燕. 螺旋CT应用于闭合性脾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 四川医学,2012,05:883-884.
[3]祝勇,朱卫,陈素明. 20例脾外伤CT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医疗沿,2012,08:60.
[4]李良山. 脾外伤的CT诊断与损伤分级的临床意义[J]. 安徽医学,2011,07:987-988.
【关键词】 脾脏外伤 CT诊断 分析
脾脏属于腹膜腔内部的实质性器官,因此脾脏方面的血管直接表现得非常丰富,其相应的组织方面较为脆弱,通常腹部的受伤最容易直接造成患者脾损伤的情况,这种情况将直接导致患者的脾脏断裂、包膜下血肿的情况[1]。一般当人的左季肋区域受到暴力过程时,将很容易直接导致脾脏的破裂情况,如果脾脏损伤没有获得及时的诊断及治疗,患者的腹腔当中将由于出血过多而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是死亡。所以必须对脾脏外伤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以便为患者争取到及时的救治时间,最终有效的降低患者出血的情况。运用CT诊断脾脏外伤具有非常明显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能够对患者脾脏损伤的程度及范围进行明确,以此作出充分的诊断及治疗依据。现将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于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就诊的40例脾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集CT诊断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者38例、女患者2例;整体年龄在15~4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10)岁;所有患者脾脏外伤均都由于车祸、坠落、撞击以及挤压击伤等情况入院治疗。
1.2 临床状况
具体表现为患者的左上腹及左下胸具有外伤史,左上腹存在腹压疼痛的情况,同时患者的腹肌紧张,具体表现为本能的恶心呕吐、出血量较多、脉率速度加快、血压开始下降、面色变得苍白,更严重的甚至直接出现休克的情况。
1.3 检查方法
主要采用螺旋CT扫描机,让病人保持仰卧的姿势,通常定位位置从患者的剑突到其肝、脾的下方边缘位置,扫描过程中层厚及层间距主要保持在6mm,通过CT平扫的形式来进行,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会选择在损伤的部位进行选择性薄层扫描或者是增强扫描的形式[2]。
2 结果
2.1 脾损伤的CT表现及分类
40例脾脏外伤患者通过CT诊断发现其脾包膜下血肿明显,具体表现为患者血液聚积在其脾包膜下,具体呈现出一种新月形和弧形。当其血肿比较大时,很容易直接压迫到患者的脾脏实质,从而直接导致患者邻近的脾实质产生变化,呈现出一种锯齿状及扁平状,当患者腹内积血较少时,脾包膜很有可能直接呈现出一种局限性的肥厚状态。在所有患者当中有6例脾包膜血肿患者,其在4小时以内进行CT扫描,得出其血肿的密度稍微高于其脾实质的密度。有2例患者在伤后1周以内进行CT扫描,得出其包膜下血肿的密度明显低于其脾实质密度。而且40例患者当中总共有32例实质血肿呈现一种类圆的形状,具体边界较为模糊,同时密度也比较低。发现2例脾撕裂患者,其脾实质呈现一种线样低密度的形状,具体边缘表现得较为模糊[3]。
2.2 CT诊断脾脏撕裂伤
脾脏损伤具体表现为其脾包膜下及脾实质内部出现血肿、脾脏撕裂伤以及脾破裂和脾蒂损伤,还有脾脏血管大出血等等多种情况。同时由于脾包膜下血肿直接呈现出一种新月特征性,并且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导致其常压迫脾脏侧缘促使其产生移位的情况,通过CT连续扫描能够真正有效的显示出脾包膜撕裂的准确位置。不过,有时会出现无法发现脾损伤的情况,促使其只是显示出脾周围血肿及其左侧结肠旁沟内血肿等,这本身是一种前哨血凝块的现象。这种现象在CT上的临近部位就很有可能是脾脏实质撕裂伤的具体位置。脾实质内血肿情况,通常表现为类圆形的低密度区域,但血肿内部形成血凝块时,其所具有的密度必然将直线提升,通常CT值可直接达到50-75Hu。而脾脏撕裂伤则主要表现为脾脏边缘出现低密度阴影的情况,具体呈現一种分枝状和星芒状的低密度阴影。而深部撕裂伤将直接导致脾脏劈裂,具体表现为脾实质直接延伸到脾门的低密度阴影,呈现出脾脏上下轮廓的变形及不完整情况,甚至其上下极部分直接从脾脏上撕脱下来。
3 讨论
CT本身是一种具有较高准确性的非侵入式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并不会受到肠道气体及腹腔脂肪的干扰以及腹部伤口及其留置管的影响,因此具体操作起来非常的快速和简便,相应的价格也较为合理,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的诊断当中[4]。通过CT诊断不但能够直接显示出患者血肿的位置及范围,同时也能有效的估计出其损伤的程度,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来说意义重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CT诊断也很有可能直接造成一种假阳性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其脾脏分叶和先天性的切迹,还有一种类似脾破裂伤口及条形的运动伪影等都将直接造成对患者误诊的情况,所以必须要严格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本组抽取于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就诊的40例脾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诊断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0例脾脏外伤患者当中诊断证实脾损伤患者36例,经过常规保守治疗,及CT复查证实的患者有3例,通过CT直接发现患者脾包膜下存在血肿,具体表现为大部分血液都聚积在脾包膜的下方位置,主要呈现出一种弧形及新月的形状。
综上所述:通过CT诊断脾脏外伤的效果及水平具备非常明显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能够对患者脾脏损伤的程度及范围进行明确,以此作出充分的诊断及治疗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燕,雷瑞美. 16层螺旋CT诊断外伤性脾脏破裂的临床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04:549-551.
[2]史世奎,牟明燕. 螺旋CT应用于闭合性脾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 四川医学,2012,05:883-884.
[3]祝勇,朱卫,陈素明. 20例脾外伤CT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医疗沿,2012,08:60.
[4]李良山. 脾外伤的CT诊断与损伤分级的临床意义[J]. 安徽医学,2011,07:98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