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比他们更疯狂的了!”上述那位家电制造企业的老板在抨击下游零售企业时没有丝毫顾忌。而在说到“疯狂”二字时,这位老板的语调更是提高了好几个八度。
圈地潮
基于对规模经济的过度痴迷和外资零售巨头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恐惧,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家电连锁企业开始迅速成长。进入21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截止目前,国美、苏宁两家已经基本完成在一级市场的战略布局。下一步的主攻方向自然会转向二、三级市场。永乐也已经成为紧跟“美”、“苏”之后的三强之一。而北京大中、江苏五星、山东三联等目前也是各区域市场的强势诸侯,而这些诸侯并非安于久居“封地”,条件一旦成熟,谁都想执天下牛耳。
据有关资料介绍:截止目前,国美在国内99个城市拥有直营店380家;苏宁在83个城市拥有门店218家;而随着今年5月31日永乐宣布正式进入北京市场,永乐分布在47个城市的门店总数已达146家。永乐也不讳言:进入北京意味着永乐打响了进军华北和东北市场的第一枪。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永乐在天津的分公司就紧锣密鼓地筹建起来了。
对于圈地速度的最好佐证,来自一位国美高层的发言:国美在2005年要保证每1.5天开一家店的速度。由此可知,记者了解的各家家电连锁企业的店铺数在付梓时就已经不准确了。
并购潮
有一天,巨头们猛然间发觉:与其靠自身实力滚动式发展,还不如先将对手挫败,然后予以并购。这样,既达到了扩张的目的,又满足了圈地速度的要求。于是,从去年开始,发生在家电连锁企业的并购风潮一浪高过一浪,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今年5月12日,国美通过收购东北黑天鹅,巩固了黑龙江市场;7月,国美以100%的股权收购了易好家,成功进入广东二三级市场。而永乐,则在2003年9月收购了广州本土最大的家电零售商东泽电器,从而进入广东市场;2004年,永乐收购了河南通利;当年7月,永乐与成都百货大楼集团属下的大楼家电各自出资50%,组建了成百·永乐生活电器公司;今年8月,永乐对厦门思文的收购也已经尘埃落定。今年4月21日,江苏五星则收购了青岛雅泰。
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事实是,以上被收购的东北黑天鹅、厦门思文、广东东泽、河南通利、成都百货、青岛雅泰都是“中永通泰”联盟的核心成员。随着并购潮的来势汹汹,当初为对抗国美、苏宁,以大中、永乐、通利、雅泰为发起企业而成立的拥有十余家成员企业的“中永通泰”联盟在成立三年时间后,即宣告彻底瓦解。
上市潮
现在,国内企业莫不把上市看成最好的融资渠道,家电连锁企业更是如此。原因很简单,要快速圈地,要并购小兄弟,没有钱是绝对不行的,而有钱就可以加速圈地和并购的步伐。
于是,2004年6月,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7月,苏宁电器在深交所上市。永乐为了上市也不惜和国外金融巨头摩根斯坦利合作,等时机成熟就在香港上市。业内人士认为:这三家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四五年内跃居为行业领头羊,与其充沛的资金实力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美”、“苏”、“乐”的成功显然刺激了其它后来者,于是大家纷纷叫嚷着要上市。
冲动的惩罚
大肆扩张给家电零售业带来了什么?
专家认为:一方面,毋庸质疑,扩张增强了家电连锁企业的实力。在商务部于今年8月初公布的2005上半年全国零售企业30强排名中,国美、苏宁分别以195.7亿元、178.3亿元的销售业绩名列第2、3位。永乐排名第7、三联排名第10、五星排名第12、大中排名第16,而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在中国的公司仅仅排名第19。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家电连锁企业在高速行进的过程中显然已经偏离了理性,而这种无理性则主要表现在低价血拼和盲目开店上。
来自国美、苏宁的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其营业额都有较高增长,但是纯利润增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低价竞争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在北京等大城市,家电连锁巨头们仍然在不计成本地开店。目前,大中在北京的店面已经超过50家,而全北京的家电连锁门店总数已经超过120家。有人开玩笑说:家电卖场已经开成便利店了,下一步是否要像北京的报亭一样遍地开花?业内人士早就指出:北京的家电卖场已过于饱和,几家在京的家电连锁企业的营业额和利润与店面数量之间远未形成正比关系,连锁门店的赢利能力普遍下降。即便在周六日销售高峰时期,大多数卖场的顾客还没有导购人员多。门店的过剩必然导致某个企业内部门店之间互抢客源的乱象。但是,连锁商们仍对在京开店乐此不疲。
低价血拼和盲目开店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现金流不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供应商联合抵制事件,零售商的现金流必然断裂。普尔斯玛特的迅速崩盘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对此,有经济学家指出:在企业运营中,并非越具规模越经济,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在零售企业的发展中已经存在。零售企业如果不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提升其单店赢利水平,而一味追求规模,结果将非常危险。至于价格战,家电制造企业的发展史对连锁企业来讲值得借鉴。
圈地潮
基于对规模经济的过度痴迷和外资零售巨头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恐惧,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家电连锁企业开始迅速成长。进入21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截止目前,国美、苏宁两家已经基本完成在一级市场的战略布局。下一步的主攻方向自然会转向二、三级市场。永乐也已经成为紧跟“美”、“苏”之后的三强之一。而北京大中、江苏五星、山东三联等目前也是各区域市场的强势诸侯,而这些诸侯并非安于久居“封地”,条件一旦成熟,谁都想执天下牛耳。
据有关资料介绍:截止目前,国美在国内99个城市拥有直营店380家;苏宁在83个城市拥有门店218家;而随着今年5月31日永乐宣布正式进入北京市场,永乐分布在47个城市的门店总数已达146家。永乐也不讳言:进入北京意味着永乐打响了进军华北和东北市场的第一枪。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永乐在天津的分公司就紧锣密鼓地筹建起来了。
对于圈地速度的最好佐证,来自一位国美高层的发言:国美在2005年要保证每1.5天开一家店的速度。由此可知,记者了解的各家家电连锁企业的店铺数在付梓时就已经不准确了。
并购潮
有一天,巨头们猛然间发觉:与其靠自身实力滚动式发展,还不如先将对手挫败,然后予以并购。这样,既达到了扩张的目的,又满足了圈地速度的要求。于是,从去年开始,发生在家电连锁企业的并购风潮一浪高过一浪,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今年5月12日,国美通过收购东北黑天鹅,巩固了黑龙江市场;7月,国美以100%的股权收购了易好家,成功进入广东二三级市场。而永乐,则在2003年9月收购了广州本土最大的家电零售商东泽电器,从而进入广东市场;2004年,永乐收购了河南通利;当年7月,永乐与成都百货大楼集团属下的大楼家电各自出资50%,组建了成百·永乐生活电器公司;今年8月,永乐对厦门思文的收购也已经尘埃落定。今年4月21日,江苏五星则收购了青岛雅泰。
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事实是,以上被收购的东北黑天鹅、厦门思文、广东东泽、河南通利、成都百货、青岛雅泰都是“中永通泰”联盟的核心成员。随着并购潮的来势汹汹,当初为对抗国美、苏宁,以大中、永乐、通利、雅泰为发起企业而成立的拥有十余家成员企业的“中永通泰”联盟在成立三年时间后,即宣告彻底瓦解。
上市潮
现在,国内企业莫不把上市看成最好的融资渠道,家电连锁企业更是如此。原因很简单,要快速圈地,要并购小兄弟,没有钱是绝对不行的,而有钱就可以加速圈地和并购的步伐。
于是,2004年6月,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7月,苏宁电器在深交所上市。永乐为了上市也不惜和国外金融巨头摩根斯坦利合作,等时机成熟就在香港上市。业内人士认为:这三家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四五年内跃居为行业领头羊,与其充沛的资金实力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美”、“苏”、“乐”的成功显然刺激了其它后来者,于是大家纷纷叫嚷着要上市。
冲动的惩罚
大肆扩张给家电零售业带来了什么?
专家认为:一方面,毋庸质疑,扩张增强了家电连锁企业的实力。在商务部于今年8月初公布的2005上半年全国零售企业30强排名中,国美、苏宁分别以195.7亿元、178.3亿元的销售业绩名列第2、3位。永乐排名第7、三联排名第10、五星排名第12、大中排名第16,而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在中国的公司仅仅排名第19。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家电连锁企业在高速行进的过程中显然已经偏离了理性,而这种无理性则主要表现在低价血拼和盲目开店上。
来自国美、苏宁的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其营业额都有较高增长,但是纯利润增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低价竞争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在北京等大城市,家电连锁巨头们仍然在不计成本地开店。目前,大中在北京的店面已经超过50家,而全北京的家电连锁门店总数已经超过120家。有人开玩笑说:家电卖场已经开成便利店了,下一步是否要像北京的报亭一样遍地开花?业内人士早就指出:北京的家电卖场已过于饱和,几家在京的家电连锁企业的营业额和利润与店面数量之间远未形成正比关系,连锁门店的赢利能力普遍下降。即便在周六日销售高峰时期,大多数卖场的顾客还没有导购人员多。门店的过剩必然导致某个企业内部门店之间互抢客源的乱象。但是,连锁商们仍对在京开店乐此不疲。
低价血拼和盲目开店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现金流不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供应商联合抵制事件,零售商的现金流必然断裂。普尔斯玛特的迅速崩盘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对此,有经济学家指出:在企业运营中,并非越具规模越经济,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在零售企业的发展中已经存在。零售企业如果不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提升其单店赢利水平,而一味追求规模,结果将非常危险。至于价格战,家电制造企业的发展史对连锁企业来讲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