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走进语文课堂的“小练笔”,是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本文从蓄“情“”、选“点”、得“法”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安排小练笔的问题。
关键词:情感 训练点 方法
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安排课堂小练笔,使之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训练语言能力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情”入手,于“点”上挖掘,在“法”上着力,这样小练笔的训练方能情动辞发、形实兼备。
一、蓄“情”——追求小练笔的“温度”。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承载着作者浓浓的情感。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脱离课文的这些情感,单纯地为了练笔而让学生进行练笔,学生不仅害怕,写出来的内容也是生硬、缺乏温度的。而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感悟之后,再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诉诸笔端,这样的小练笔才是富有暖暖的温情的。
例如:学校教研课中,一位教师在执教《掌声》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了两次掌声的意义之后, 播放一组饱含爱意的画面。
师:你能说一说你看到的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吗?
师:是啊,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就在许多小事中,让我们一起来学做小诗人,写首小诗吧!
出示小练笔:
爱是什么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座,
爱是( ),
······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领,让学生感受到和自己同龄的孩子把鼓励、关爱给予他人,竟然改变了别人一生的时候,会有一种激动,一份感慨。此时再安排仿写小诗,写出自己对爱的感悟,语言的书写就成为学生情感的抒发和爱的故事的延续,这样的课堂练笔,不但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更体现出深深的情感味。
二、选“点”——拓宽小练笔的“角度”。
有效的练笔训练点的选择,不仅能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而且还能恰如其分地设计出掀起课堂高潮的写话练习。
(一)典型处,仿一仿。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或句式工整,或语言优美。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模仿、迁移,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
如《赵州桥》一文,其中第二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围绕“雄伟”这个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赵州桥的雄伟。因此,在这个典型处,让学生周末到衢江大桥参观一番,运用此段的方式写写衢江大桥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仿写片段非常精彩。
实践证明,学生是天才的模仿家,仿效性的课堂练笔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留白处,补一补。
教材中,文章的某些情节有时会写得相当简单,甚至略去不写,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处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堂练笔,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鱼游到了纸上 》一课 ,课文写一个小女孩看到聋哑青年画的金鱼惊奇地叫起来:“哟,鱼游到了纸上了!”一个“游”字高度概括出青年画的金鱼极其生动。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小女孩看到了怎样的金鱼才会发出如此的惊叹?这样一写,“游” 字所涵盖的生动 、逼真无需老师多讲解,便都在孩子们的眼前展露无遗。孩子们既练了笔, 又理解了课文内容,一举两得。
(三)延展处,续一续。
教材中的有些文章看似已经结尾,却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这就为有效安排小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
如《风筝》一课中,结尾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文章以省略号结束了,留给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抓住这份延伸点,请孩子们续写故事结局。
这样的小练笔,不仅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
三、得“法”——提升小练笔的“效度 ”。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练笔方法的指导,对于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再见了,亲人》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什么呢?
师: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这三层意思一目了然,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回忆事例。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写。不过,一、三两层的意思不能和志愿军说的一样。第一层应怎么说?应说什么?咱们读一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想一想就会明白。
……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三两个层次要与志愿军说的话有区别,突出“送”和“接”,这就是练笔方法的提醒与指导。正是这样使学生得“法”,才能使得小练笔的训练更具实效。
总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处理阅读与小练笔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应准确选择练笔训练点,把握恰当的练笔时机,指导学生以方法,只有这样,课堂小练笔才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练出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徐顺桂.于永正课堂练笔设计艺术例谈 [J]上海:《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斐凤.也谈小练笔的三度追求 [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
关键词:情感 训练点 方法
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安排课堂小练笔,使之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训练语言能力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情”入手,于“点”上挖掘,在“法”上着力,这样小练笔的训练方能情动辞发、形实兼备。
一、蓄“情”——追求小练笔的“温度”。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承载着作者浓浓的情感。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脱离课文的这些情感,单纯地为了练笔而让学生进行练笔,学生不仅害怕,写出来的内容也是生硬、缺乏温度的。而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感悟之后,再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诉诸笔端,这样的小练笔才是富有暖暖的温情的。
例如:学校教研课中,一位教师在执教《掌声》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了两次掌声的意义之后, 播放一组饱含爱意的画面。
师:你能说一说你看到的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吗?
师:是啊,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就在许多小事中,让我们一起来学做小诗人,写首小诗吧!
出示小练笔:
爱是什么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座,
爱是( ),
······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领,让学生感受到和自己同龄的孩子把鼓励、关爱给予他人,竟然改变了别人一生的时候,会有一种激动,一份感慨。此时再安排仿写小诗,写出自己对爱的感悟,语言的书写就成为学生情感的抒发和爱的故事的延续,这样的课堂练笔,不但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更体现出深深的情感味。
二、选“点”——拓宽小练笔的“角度”。
有效的练笔训练点的选择,不仅能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而且还能恰如其分地设计出掀起课堂高潮的写话练习。
(一)典型处,仿一仿。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或句式工整,或语言优美。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模仿、迁移,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
如《赵州桥》一文,其中第二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围绕“雄伟”这个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赵州桥的雄伟。因此,在这个典型处,让学生周末到衢江大桥参观一番,运用此段的方式写写衢江大桥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仿写片段非常精彩。
实践证明,学生是天才的模仿家,仿效性的课堂练笔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留白处,补一补。
教材中,文章的某些情节有时会写得相当简单,甚至略去不写,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处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堂练笔,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鱼游到了纸上 》一课 ,课文写一个小女孩看到聋哑青年画的金鱼惊奇地叫起来:“哟,鱼游到了纸上了!”一个“游”字高度概括出青年画的金鱼极其生动。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小女孩看到了怎样的金鱼才会发出如此的惊叹?这样一写,“游” 字所涵盖的生动 、逼真无需老师多讲解,便都在孩子们的眼前展露无遗。孩子们既练了笔, 又理解了课文内容,一举两得。
(三)延展处,续一续。
教材中的有些文章看似已经结尾,却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这就为有效安排小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
如《风筝》一课中,结尾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文章以省略号结束了,留给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抓住这份延伸点,请孩子们续写故事结局。
这样的小练笔,不仅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
三、得“法”——提升小练笔的“效度 ”。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练笔方法的指导,对于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再见了,亲人》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什么呢?
师: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这三层意思一目了然,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回忆事例。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写。不过,一、三两层的意思不能和志愿军说的一样。第一层应怎么说?应说什么?咱们读一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想一想就会明白。
……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三两个层次要与志愿军说的话有区别,突出“送”和“接”,这就是练笔方法的提醒与指导。正是这样使学生得“法”,才能使得小练笔的训练更具实效。
总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处理阅读与小练笔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应准确选择练笔训练点,把握恰当的练笔时机,指导学生以方法,只有这样,课堂小练笔才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练出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徐顺桂.于永正课堂练笔设计艺术例谈 [J]上海:《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斐凤.也谈小练笔的三度追求 [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