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就是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积极捕捉生活中的有关信息,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新理念,把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究竟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在生活中“找”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师应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创新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学生学习《千米的认识》,我组织学生亲自到操场走一走,体念1千米的长度,步行大约用15分钟。学生在走一走中“找”到千米,也“找”到了千米和米的进率。再让学生估计熟悉的两地之间的距离,如学校食堂到宿舍的距离,学校到医院的路程,学校到家的距离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以生活经验“思”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或多或少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生活经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就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亲近数学,喜欢数学。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和理解数学。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5户农户的退耕还林款5000元按户数平均分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大豆、玉米、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农村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退耕还林款要根据退耕还林的面积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三、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做”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便以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如教学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上体育课时,老师让每一个小组排成一行。小军注意到在他的前面站着5个同学,在他的后面站着4个同学。请问小军所在的小组共有几个同学?创设的生活情境立刻引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立即说有9个同学,见我笑而不语,个别学生又说是10人。我发问到:到底是9人还是10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呢?有些学生通过画图(如用圆圈表示同学)再现生活原型,有的学生举手指表示同学的站队情况,还有的学生提议排排对再现活动场景,这样在学生积极探讨交流后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在生活中“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小管家:家一周开支记录”实践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当一回小管家,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一周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同时还渗透了勤俭节约、体会父母的辛苦等德育教育。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求出数学课本封面、数学作业本的封面、课桌桌面、教室地面等的周长,甚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性,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书桌面、电视机表面、相框、枕头等的周长,并假设如果要在枕头的四周缝上花边,至少需要多长的花边。这样,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家中,带到实际生活中,所学的知识也得到延伸和拓展。教学“圆的认识”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满足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一、在生活中“找”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师应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创新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学生学习《千米的认识》,我组织学生亲自到操场走一走,体念1千米的长度,步行大约用15分钟。学生在走一走中“找”到千米,也“找”到了千米和米的进率。再让学生估计熟悉的两地之间的距离,如学校食堂到宿舍的距离,学校到医院的路程,学校到家的距离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以生活经验“思”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或多或少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生活经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就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亲近数学,喜欢数学。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和理解数学。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5户农户的退耕还林款5000元按户数平均分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大豆、玉米、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农村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退耕还林款要根据退耕还林的面积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三、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做”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便以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如教学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上体育课时,老师让每一个小组排成一行。小军注意到在他的前面站着5个同学,在他的后面站着4个同学。请问小军所在的小组共有几个同学?创设的生活情境立刻引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立即说有9个同学,见我笑而不语,个别学生又说是10人。我发问到:到底是9人还是10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呢?有些学生通过画图(如用圆圈表示同学)再现生活原型,有的学生举手指表示同学的站队情况,还有的学生提议排排对再现活动场景,这样在学生积极探讨交流后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在生活中“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小管家:家一周开支记录”实践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当一回小管家,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一周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同时还渗透了勤俭节约、体会父母的辛苦等德育教育。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求出数学课本封面、数学作业本的封面、课桌桌面、教室地面等的周长,甚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性,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书桌面、电视机表面、相框、枕头等的周长,并假设如果要在枕头的四周缝上花边,至少需要多长的花边。这样,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家中,带到实际生活中,所学的知识也得到延伸和拓展。教学“圆的认识”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满足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