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就是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积极捕捉生活中的有关信息,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新理念,把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究竟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在生活中“找”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师应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创新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学生学习《千米的认识》,我组织学生亲自到操场走一走,体念1千米的长度,步行大约用15分钟。学生在走一走中“找”到千米,也“找”到了千米和米的进率。再让学生估计熟悉的两地之间的距离,如学校食堂到宿舍的距离,学校到医院的路程,学校到家的距离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以生活经验“思”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或多或少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生活经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就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亲近数学,喜欢数学。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和理解数学。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5户农户的退耕还林款5000元按户数平均分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大豆、玉米、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农村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退耕还林款要根据退耕还林的面积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三、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做”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便以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如教学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上体育课时,老师让每一个小组排成一行。小军注意到在他的前面站着5个同学,在他的后面站着4个同学。请问小军所在的小组共有几个同学?创设的生活情境立刻引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立即说有9个同学,见我笑而不语,个别学生又说是10人。我发问到:到底是9人还是10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呢?有些学生通过画图(如用圆圈表示同学)再现生活原型,有的学生举手指表示同学的站队情况,还有的学生提议排排对再现活动场景,这样在学生积极探讨交流后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在生活中“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小管家:家一周开支记录”实践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当一回小管家,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一周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同时还渗透了勤俭节约、体会父母的辛苦等德育教育。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求出数学课本封面、数学作业本的封面、课桌桌面、教室地面等的周长,甚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性,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书桌面、电视机表面、相框、枕头等的周长,并假设如果要在枕头的四周缝上花边,至少需要多长的花边。这样,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家中,带到实际生活中,所学的知识也得到延伸和拓展。教学“圆的认识”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满足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其他文献
我经历了从初中到高中的这种一条龙的教学体制,亲眼目睹了一批初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在高一阶段就逐步变为数学学困生的过程,心中替他们感到遗憾和痛心。为此,我结合高一实际,对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材衔接问题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新课程标准下
期刊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期刊
大班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却不是一件易事。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我们不断地探索,怎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闪光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师的一个难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发展,每一个学生能在课堂中上一个小小的台阶,在知识中都有自己的收获,让优等生能“吃好”,学困生能“吃饱”,因此我就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提出几点小策略。  一、一题多解  学生对于一个题
期刊
《新课标》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批判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为学生营
期刊
古代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去形容学问广博的智者,可见地理之历史久远。要成为这样的智者,一定离不开对地理知识的“教”与“学”。“教”主要是老师把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则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自己的努力下去获取地理知识。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的效果又反映老师“教”的水准。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我认为若把教和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
期刊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如何教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艺术谈谈具体教法。  一、介绍新词汇(让学生先不看书,看教师示范表演。)  1.翻译法  把单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译成汉语介绍给学生,介词、形容词、副词等可用这种方法。如介绍新单词 exactly( 精确地)spare(空闲的) opening(开始的),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单
期刊
心理实验证明:一些智能不高但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成绩会大大高于智能高却没什么兴趣的学生。因此,对中学英语教师来说,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我想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中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一、增进师生友情,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著名教育学家夏盖尊先生说过:没有情爱的教育就成了无池之水。教师不仅仅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位传播爱的使者。
期刊
从来没有理想的学校,但许多校长都在追求创造一所理想的学校;从来没有至善的教育,但许多校长都在追求进行一种至善的教育,从来没有完美的学生,但许多校长都在追求培养一批完美的学生。这就是校长,一种进行着无尽追求的人。因为,我们每一位校长有了这样的理想和追求,生命才更有价值。然而,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我们付出的确实太多了。那么,如何解决校长工作岗位的艰辛与压力呢?成了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2012年10
期刊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心得,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提问要注意渐进式,要善于给学生铺桥引路,不能直奔“重点”,让学生无从下手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
期刊
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多年,也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从“方法论”到“效果论”,其中就蕴含有“现象”到“本质”的质变过程。在当初的课改实验中,许多专家提出的是“xx式”教学法,在笔者看来其强调的是方法的多样化与独创性,但细细想来,好像大家都在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效果”。我们在忙着效仿教学方法的当儿,似乎只顾着“用什么方法”教,而忽视了“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已经悟到了这些,所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