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构建“校企一体”、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四个对接”,树立“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以专业为依托、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逐步打造“校企一体化”顶岗实习平台、校企深度合作发展载体,是江苏省常熟职教中心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增强学生创优意识、提高学生创业本领办学举措之一。
“校企一体化”,是校企共同发展的一种合作方式,是学校与企业紧密融合、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一种办学模式,表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校企一体化”,又是推进职业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的自身要求,它包括“企业校区”与“校区企业”两方面实践载体。正如教育部袁部长所说:“职业学校绑在企业上,才能更加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脉搏”。
然而:“校企一体化”就大部分地区而言,尚未形成实质性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只是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招工”平台;企业对职业教育也停留在“用人”利益驱动层面;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持久性,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对人才培养产生实质性影响。常熟职教中心面对万名在校生,面对每年近3000名毕业生,具体做法是:广泛开展创业实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努力构建“校企一体”,全面实现“四个对接”。
1.主要举措
做法一,规范校区企业。
一是创办经济实体,由校属企业扩办企业。学校在校属液压工具厂出资的基础上,建办了人力资源公司,对内实施资源开发托管;对外组织市场劳务派遣。
二是创办创业基地,分别打造生活、文化、科技三类递进层次创业园。实行由学校宏观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自由经营、自主创业的管理模式,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校内实践基地。其中,生活创业园是以生活需求为背景,按照“个体户”经营模式运作,提供服务师生生活需要的市场,为师生服务搭建的一个创新型创业平台;文化创业园是以校园文化为背景,按照“公司化”经营模式运作,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是一个为校内外文化建设服务、构建特色文化的创新型创业基地;科技创业园则是以专业建设为背景,创办校区“专业工厂(专业店)”联办公司、合作企业,与地方社会实施对接,按照“集团化”经营模式运作,提升骨干专业示范能力,发挥立足东南、服务全市、面向社会对接、辐射与服务作用的创新型创业基地。
三是组建春来创业集团,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按照“立足学生成长,培养三创人才;服务顶岗实习,推进校企一体;开发经营市场,提高规模效益;实行统筹管理,实现立体发展;通过校内创业,带动教师创业、推动学生创业”的经营宗旨,实施“仿真”经营,即模拟社会企业集团公司经营模式、体制,代表学校对校属经济实体、经营单位、创业基地、系部经营统一集中管理。
做法二,建办企业校区。
一是组建办学集团,形成核心企业。学校先后选择了当地数家发展成熟的主导行业中的主流企业、百强企业,开辟了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基地,实现了强强联合。
二是走进开发区,服务开发区。通过与德国大陆等跨国企业建立实习校区,与经济开发区形成了合作联动局面。
三是依靠涉农政策,贴近三农服务。按农村企事业单位特色专业需求、季节性需要,落实了一批企业校区定点基地。
做法三,开发合作资源。依托学校建办的社区培训学院,通过培训服务,加强与核心企业的紧密关系,为学生进入企业开拓渠道;依托汽修专业,与地方高校错位发展、共享资源,初步实现了共建汽修实训工厂、共同发展专业建设的目标。
2.基本成效
一是对顶岗实习在系统上、批量上和质量上起到了良好作用,更好地把教学实践环节、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落实到位。
二是学生就业率提高,在校内、校外企业顶岗后,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是校区企业留用、录用的学生,缓解了实习指导老师紧缺矛盾。
四是推进了校企合作、优质合作建设步伐。目前,已初步安排200多名优秀实习生投身到校内创业园中创业实践、100多名学生参与校区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将在近年内通过构筑校企一体,自行解决三分之一毕业生的创业实习岗位。
3.推进措施
未来的“十二·五”期间,江苏将从经济大省步入经济强省,重点发展高价值、信息化、低碳化、服务化四大经济,创新成为发展的主体战略。而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培养有职业道德、有技能水平、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学校将不断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校企一体化”,努力实现“四个对接”:
一是实施学校建设与开发区发展相对接,服务区域经济。
二是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服务企业行业。
三是实施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相对接,服务创业就业。
四是实施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对接,服务社会发展。
“校企一体化”,是校企共同发展的一种合作方式,是学校与企业紧密融合、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一种办学模式,表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校企一体化”,又是推进职业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的自身要求,它包括“企业校区”与“校区企业”两方面实践载体。正如教育部袁部长所说:“职业学校绑在企业上,才能更加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脉搏”。
然而:“校企一体化”就大部分地区而言,尚未形成实质性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只是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招工”平台;企业对职业教育也停留在“用人”利益驱动层面;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持久性,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对人才培养产生实质性影响。常熟职教中心面对万名在校生,面对每年近3000名毕业生,具体做法是:广泛开展创业实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努力构建“校企一体”,全面实现“四个对接”。
1.主要举措
做法一,规范校区企业。
一是创办经济实体,由校属企业扩办企业。学校在校属液压工具厂出资的基础上,建办了人力资源公司,对内实施资源开发托管;对外组织市场劳务派遣。
二是创办创业基地,分别打造生活、文化、科技三类递进层次创业园。实行由学校宏观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自由经营、自主创业的管理模式,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校内实践基地。其中,生活创业园是以生活需求为背景,按照“个体户”经营模式运作,提供服务师生生活需要的市场,为师生服务搭建的一个创新型创业平台;文化创业园是以校园文化为背景,按照“公司化”经营模式运作,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是一个为校内外文化建设服务、构建特色文化的创新型创业基地;科技创业园则是以专业建设为背景,创办校区“专业工厂(专业店)”联办公司、合作企业,与地方社会实施对接,按照“集团化”经营模式运作,提升骨干专业示范能力,发挥立足东南、服务全市、面向社会对接、辐射与服务作用的创新型创业基地。
三是组建春来创业集团,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按照“立足学生成长,培养三创人才;服务顶岗实习,推进校企一体;开发经营市场,提高规模效益;实行统筹管理,实现立体发展;通过校内创业,带动教师创业、推动学生创业”的经营宗旨,实施“仿真”经营,即模拟社会企业集团公司经营模式、体制,代表学校对校属经济实体、经营单位、创业基地、系部经营统一集中管理。
做法二,建办企业校区。
一是组建办学集团,形成核心企业。学校先后选择了当地数家发展成熟的主导行业中的主流企业、百强企业,开辟了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基地,实现了强强联合。
二是走进开发区,服务开发区。通过与德国大陆等跨国企业建立实习校区,与经济开发区形成了合作联动局面。
三是依靠涉农政策,贴近三农服务。按农村企事业单位特色专业需求、季节性需要,落实了一批企业校区定点基地。
做法三,开发合作资源。依托学校建办的社区培训学院,通过培训服务,加强与核心企业的紧密关系,为学生进入企业开拓渠道;依托汽修专业,与地方高校错位发展、共享资源,初步实现了共建汽修实训工厂、共同发展专业建设的目标。
2.基本成效
一是对顶岗实习在系统上、批量上和质量上起到了良好作用,更好地把教学实践环节、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落实到位。
二是学生就业率提高,在校内、校外企业顶岗后,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是校区企业留用、录用的学生,缓解了实习指导老师紧缺矛盾。
四是推进了校企合作、优质合作建设步伐。目前,已初步安排200多名优秀实习生投身到校内创业园中创业实践、100多名学生参与校区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将在近年内通过构筑校企一体,自行解决三分之一毕业生的创业实习岗位。
3.推进措施
未来的“十二·五”期间,江苏将从经济大省步入经济强省,重点发展高价值、信息化、低碳化、服务化四大经济,创新成为发展的主体战略。而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培养有职业道德、有技能水平、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学校将不断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校企一体化”,努力实现“四个对接”:
一是实施学校建设与开发区发展相对接,服务区域经济。
二是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服务企业行业。
三是实施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相对接,服务创业就业。
四是实施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对接,服务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