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19世纪小说中对教师有这样的描述:
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对事物愈加敏锐,感情日渐淡漠,他在课堂上是位独裁者,而在社区是位隐士......
他们默默地为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找答案......
反观自己,这难道就是明天的我们?这样的职业形象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教育者成为学生灵魂的唤醒者,做学生幸福人生的领路人。作为教育者当我们面对学生时,我们应该问自己:我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精神滋养和精神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同样问自己:我的精神世界是否丰富、优雅、有品位?如果没有,我又何以给学生?
让阅读丰富我们的内心
关于对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
"读书,读书,再读书。"
"书籍应当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思想。"
"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我们的时代正在呼唤阅读,我们的民族需要阅读。温总理曾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他表示:"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苏东坡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使人举止文雅,除去无知和俗气。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人人都需要读书,而教育者更应该是阅读的先锋者。我们要学会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让书籍成为精神成长的需要。通过阅读接触最美妙的文化领域,体验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用书籍开阔自己的胸襟。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悦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但现实社会的浮躁,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汪洋的信息,总使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读,但却没时间、没精力,无法静心。我们每学期既要用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与考,也要用不少的精力来完成自己的培训与进修,能让自己自由支配、读自己喜欢的书的时间确实很少。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善于忙里偷闲,要学会挤时间读书,要明白,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高低与他汲取了多少精神文化的滋养是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最终取决于他的人文素养。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读教育专著,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还要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当物质的富裕与精神的贫乏相遇、当功利的追求与美好的理想交错,唯有阅读才能唤醒沉睡的灵魂,唯有阅读才能丰盈我们日渐贫乏的心灵。
用教学滋养我们的心灵
据北京市教科院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50%的中小学教师希望改行。这个数字说明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让大家感到幸福。如何才能让教育者体验到职业带来的幸福与愉悦呢?
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提出"用教学滋养人。"
华师大哲学博士王建军教授则进一步提出:
我们每位教师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岗位上度过,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时间都献给了自己的职业。所以教师这一职业,不但要"益人",也要"益己";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发展",让教学变成不断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过程。
教师要把教学当作一个滋养学生精神和灵魂的工作,也要把教学视为一个可以滋养自我、丰盈自我生命的事业,把与学生生命的交往视作一个自我生命成长的事业。这种相互滋养表明了一种真实的教育发生过程。在中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曾这样写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一个耗散精神储存,消耗生命能量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生命的过程。教师精神生活的独特性还在于他是活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活在每一次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活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在这种亲切款待中,又产生了一个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教学一篇课文,如果从中发掘出了帕尔默所说的"伟大事物"(喻指教学内容),它吸引着教师、同时也呼唤着学生与之对话,当师生与那个"伟大事物"相融的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远远地遁去了,好像进入一种澄明之境,感动,沉静,悠远,一种深沉的幸福感也就产生了!这样的教学不正是亲切款待教师的精神世界吗?
教育者要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当教学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把日常的劳动、谋生的劳动、辛苦的劳动,转变成有情趣的劳动、智慧的劳动、艺术的劳动,教师的心灵就得到滋养了!
每一个生命都是未完成的存在,处在绵绵不绝的生成之中,作为教育者在育人的同时也要完成自身生命的生长,在静心守候属于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未来的同时成就另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对事物愈加敏锐,感情日渐淡漠,他在课堂上是位独裁者,而在社区是位隐士......
他们默默地为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找答案......
反观自己,这难道就是明天的我们?这样的职业形象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教育者成为学生灵魂的唤醒者,做学生幸福人生的领路人。作为教育者当我们面对学生时,我们应该问自己:我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精神滋养和精神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同样问自己:我的精神世界是否丰富、优雅、有品位?如果没有,我又何以给学生?
让阅读丰富我们的内心
关于对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
"读书,读书,再读书。"
"书籍应当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思想。"
"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我们的时代正在呼唤阅读,我们的民族需要阅读。温总理曾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他表示:"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苏东坡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使人举止文雅,除去无知和俗气。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人人都需要读书,而教育者更应该是阅读的先锋者。我们要学会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让书籍成为精神成长的需要。通过阅读接触最美妙的文化领域,体验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用书籍开阔自己的胸襟。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悦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但现实社会的浮躁,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汪洋的信息,总使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读,但却没时间、没精力,无法静心。我们每学期既要用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与考,也要用不少的精力来完成自己的培训与进修,能让自己自由支配、读自己喜欢的书的时间确实很少。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善于忙里偷闲,要学会挤时间读书,要明白,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高低与他汲取了多少精神文化的滋养是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最终取决于他的人文素养。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读教育专著,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还要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当物质的富裕与精神的贫乏相遇、当功利的追求与美好的理想交错,唯有阅读才能唤醒沉睡的灵魂,唯有阅读才能丰盈我们日渐贫乏的心灵。
用教学滋养我们的心灵
据北京市教科院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50%的中小学教师希望改行。这个数字说明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让大家感到幸福。如何才能让教育者体验到职业带来的幸福与愉悦呢?
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提出"用教学滋养人。"
华师大哲学博士王建军教授则进一步提出:
我们每位教师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岗位上度过,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时间都献给了自己的职业。所以教师这一职业,不但要"益人",也要"益己";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发展",让教学变成不断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过程。
教师要把教学当作一个滋养学生精神和灵魂的工作,也要把教学视为一个可以滋养自我、丰盈自我生命的事业,把与学生生命的交往视作一个自我生命成长的事业。这种相互滋养表明了一种真实的教育发生过程。在中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曾这样写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一个耗散精神储存,消耗生命能量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生命的过程。教师精神生活的独特性还在于他是活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活在每一次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活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在这种亲切款待中,又产生了一个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教学一篇课文,如果从中发掘出了帕尔默所说的"伟大事物"(喻指教学内容),它吸引着教师、同时也呼唤着学生与之对话,当师生与那个"伟大事物"相融的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远远地遁去了,好像进入一种澄明之境,感动,沉静,悠远,一种深沉的幸福感也就产生了!这样的教学不正是亲切款待教师的精神世界吗?
教育者要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当教学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把日常的劳动、谋生的劳动、辛苦的劳动,转变成有情趣的劳动、智慧的劳动、艺术的劳动,教师的心灵就得到滋养了!
每一个生命都是未完成的存在,处在绵绵不绝的生成之中,作为教育者在育人的同时也要完成自身生命的生长,在静心守候属于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未来的同时成就另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