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蕴含着天真之美、中和之美,是欢快乐观与热情明朗的代名词,与其贫困潦倒的现实生活恰恰相反。这不仅凸显了莫扎特性格的时代性与音乐创作美学思想,同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莫扎特 钢琴作品 美学意蕴
19世纪的欧洲乐坛掀起了“回到莫扎特”的音乐热潮,这无疑是对莫扎特音乐美学思想价值的认同与重新发现。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是宫廷贵族的附属品,多数人是为了生计而创作音乐。因此,莫扎特早期的钢琴作品带有很强的宫廷生活趣味性,当他与贵族决裂后,生活窘困,形成其创作的悲剧性因素,因此,其晚期的钢琴作品兼具双重色彩,进一步加深了音乐的美学意蕴。通过对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分析,能够感受到其强烈渴望着独立与自由,用乐观忍受命运的鞭笞,用音乐安慰着自己和别人,用温柔宁静的旋律隐藏巨大的情感,微笑着地站在云霄处,成为苦难的见证者,而不是受难者。
一、自然中蕴含和谐欢乐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纯美艺术力量,流畅自然,不做作。他从小是音乐创作天才,热爱谱写音乐,热衷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即使是马蹄声也能成为创作素材,与当时社会上人们邪恶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莫扎特音乐旋律优美绝妙,情感乐观,蕴含着坚若磐石的信念和追求,成为和谐欢乐的代名词。他的钢琴作品形式结构简练严谨,包含了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如早期为钢琴而创作的六首奏鸣曲, 将宫廷艺术优雅充分地体现,乐章演奏整体给人轻巧和谐的听觉感受。其中《D大调奏鸣曲》作品K.284,充满了欧洲优雅与浪漫风情,整体给人充满朝气与青春洋溢的听觉感受,情绪表达直接。第一乐章的曲式在处理后,以轻快主题与流畅线条为主,每个音符都充满了丰富质感与情感变化。第二乐章以回旋波兰舞曲形式为主,利用装饰音衬托不断变化的主题,如切分音的运用,将作品圆舞曲特性充分显现。第三乐章体现了幽暗、清纯、喜悦的中和之美,体现出莫扎特对生活的热爱与力量感。最终将自然简洁与和谐适度的音乐美学要求充分显现。在其眼里音乐是展现美的载体,而不是情感与报复心理的宣泄口。从自律论与他律论两种美学思想入手分析,都不足以充分诠释莫扎特的音乐形象与美学意蕴,而是需综合分析。莫扎特的作品给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但这股力量又如自然界中的山水一般不费力地存在着,即人性与神圣性的有机结合。
二、和谐中蕴含着悲情
莫扎特的音乐并不全是阳光灿烂,也有描写痛苦与悲哀的。他音乐中的痛苦与悲哀都罩着一层朦胧的美,是藏在旋律最深处的婉约述说。莫扎特性格的转变,造就了音乐创作从早期优雅、自然的风格向后期悲情阴冷、忧郁风格的过渡,正是这种悲情崇高之美,将莫扎特丰满与成熟的魅力充分体现。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欢快与忧郁的中和之美,从纯真创作特征的角度诠释莫扎特作品的美学意蕴相对片面,无法将其创作精神充分体现。莫扎特的生活贫困潦倒,但始终对生活充满热爱。在经历了困顿磨难之后, 悲怆色彩与戏剧性特征是不能避免的,在其优雅与和谐的钢琴作品背后,潜伏着阴暗心绪的精神世界。特别是《a小调奏鸣曲》,莫扎特很少用小调写奏鸣曲,这首作品从听觉上很像贝多芬,充满斗争性,仿佛是与命运不停地斗争。这首悲剧性色彩的钢琴作品,是在他的母亲去世时写的。第一乐章以荒凉空寂的主题为主,快板敲击沉重,给人绝望的感受。第二乐章以慰藉中夾杂着不安的主题为主,从悲观哀伤的气氛逐步向爆发与焦躁的情绪发展,与第一乐章起到了相互呼应的效果。最后的乐章给人窒息的感受,这种几近狂躁的爆发与无奈的冷意,将作品整体的阴暗情绪充分体现。
莫扎特更为出色的作品是钢琴协奏曲,堪称精华。他的作品包含了歌剧性、交响性、钢琴性。《d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写的所有协奏曲中情绪最悲哀的,充分体现了“含着眼泪的微笑”的作品。贝多芬在纪念莫扎特的音乐会上演奏过这首协奏曲,并即兴演奏了华彩乐段。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快板,从阴暗的d小调开始,弥漫着不详的情绪;第二乐章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标题是“浪漫曲”,这是在同时期的协奏曲中不曾有过的;第三乐章是适度的快板,在D大调上欢快地结束。这首作品展现了钢琴华丽的技巧,又揭示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细腻丰富的浪漫情感。
三、结语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充满了艺术美感,不受地域与宗教等因素限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升华了人们的精神情感。其中的美学意蕴体现在情感、旋律、体裁等方面,成了树立人们健康审美观念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最佳教材,不仅满足了现代音乐创作的美学追求,也对时代精神起到了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雨屾.论音乐的情感美——以莫扎特《F大调钢琴协奏曲》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01).
[2]梁艳霞.莫扎特作品(311)奏鸣曲的艺术智慧思维分析[J].艺术研究,2017(02).
[3]肖玥.歌剧《唐璜》中采琳娜咏叹调美学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
(作者简介:米家扬,女,本科,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莫扎特 钢琴作品 美学意蕴
19世纪的欧洲乐坛掀起了“回到莫扎特”的音乐热潮,这无疑是对莫扎特音乐美学思想价值的认同与重新发现。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是宫廷贵族的附属品,多数人是为了生计而创作音乐。因此,莫扎特早期的钢琴作品带有很强的宫廷生活趣味性,当他与贵族决裂后,生活窘困,形成其创作的悲剧性因素,因此,其晚期的钢琴作品兼具双重色彩,进一步加深了音乐的美学意蕴。通过对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分析,能够感受到其强烈渴望着独立与自由,用乐观忍受命运的鞭笞,用音乐安慰着自己和别人,用温柔宁静的旋律隐藏巨大的情感,微笑着地站在云霄处,成为苦难的见证者,而不是受难者。
一、自然中蕴含和谐欢乐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纯美艺术力量,流畅自然,不做作。他从小是音乐创作天才,热爱谱写音乐,热衷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即使是马蹄声也能成为创作素材,与当时社会上人们邪恶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莫扎特音乐旋律优美绝妙,情感乐观,蕴含着坚若磐石的信念和追求,成为和谐欢乐的代名词。他的钢琴作品形式结构简练严谨,包含了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如早期为钢琴而创作的六首奏鸣曲, 将宫廷艺术优雅充分地体现,乐章演奏整体给人轻巧和谐的听觉感受。其中《D大调奏鸣曲》作品K.284,充满了欧洲优雅与浪漫风情,整体给人充满朝气与青春洋溢的听觉感受,情绪表达直接。第一乐章的曲式在处理后,以轻快主题与流畅线条为主,每个音符都充满了丰富质感与情感变化。第二乐章以回旋波兰舞曲形式为主,利用装饰音衬托不断变化的主题,如切分音的运用,将作品圆舞曲特性充分显现。第三乐章体现了幽暗、清纯、喜悦的中和之美,体现出莫扎特对生活的热爱与力量感。最终将自然简洁与和谐适度的音乐美学要求充分显现。在其眼里音乐是展现美的载体,而不是情感与报复心理的宣泄口。从自律论与他律论两种美学思想入手分析,都不足以充分诠释莫扎特的音乐形象与美学意蕴,而是需综合分析。莫扎特的作品给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但这股力量又如自然界中的山水一般不费力地存在着,即人性与神圣性的有机结合。
二、和谐中蕴含着悲情
莫扎特的音乐并不全是阳光灿烂,也有描写痛苦与悲哀的。他音乐中的痛苦与悲哀都罩着一层朦胧的美,是藏在旋律最深处的婉约述说。莫扎特性格的转变,造就了音乐创作从早期优雅、自然的风格向后期悲情阴冷、忧郁风格的过渡,正是这种悲情崇高之美,将莫扎特丰满与成熟的魅力充分体现。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欢快与忧郁的中和之美,从纯真创作特征的角度诠释莫扎特作品的美学意蕴相对片面,无法将其创作精神充分体现。莫扎特的生活贫困潦倒,但始终对生活充满热爱。在经历了困顿磨难之后, 悲怆色彩与戏剧性特征是不能避免的,在其优雅与和谐的钢琴作品背后,潜伏着阴暗心绪的精神世界。特别是《a小调奏鸣曲》,莫扎特很少用小调写奏鸣曲,这首作品从听觉上很像贝多芬,充满斗争性,仿佛是与命运不停地斗争。这首悲剧性色彩的钢琴作品,是在他的母亲去世时写的。第一乐章以荒凉空寂的主题为主,快板敲击沉重,给人绝望的感受。第二乐章以慰藉中夾杂着不安的主题为主,从悲观哀伤的气氛逐步向爆发与焦躁的情绪发展,与第一乐章起到了相互呼应的效果。最后的乐章给人窒息的感受,这种几近狂躁的爆发与无奈的冷意,将作品整体的阴暗情绪充分体现。
莫扎特更为出色的作品是钢琴协奏曲,堪称精华。他的作品包含了歌剧性、交响性、钢琴性。《d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写的所有协奏曲中情绪最悲哀的,充分体现了“含着眼泪的微笑”的作品。贝多芬在纪念莫扎特的音乐会上演奏过这首协奏曲,并即兴演奏了华彩乐段。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快板,从阴暗的d小调开始,弥漫着不详的情绪;第二乐章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标题是“浪漫曲”,这是在同时期的协奏曲中不曾有过的;第三乐章是适度的快板,在D大调上欢快地结束。这首作品展现了钢琴华丽的技巧,又揭示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细腻丰富的浪漫情感。
三、结语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充满了艺术美感,不受地域与宗教等因素限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升华了人们的精神情感。其中的美学意蕴体现在情感、旋律、体裁等方面,成了树立人们健康审美观念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最佳教材,不仅满足了现代音乐创作的美学追求,也对时代精神起到了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雨屾.论音乐的情感美——以莫扎特《F大调钢琴协奏曲》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01).
[2]梁艳霞.莫扎特作品(311)奏鸣曲的艺术智慧思维分析[J].艺术研究,2017(02).
[3]肖玥.歌剧《唐璜》中采琳娜咏叹调美学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
(作者简介:米家扬,女,本科,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