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冬闲田开发利用实践与有效利用建议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通过回顾寿县冬闲田开发利用历史,调查了现有冬闲田的类型及分布,总结了冬闲田利用经验,对寿县现有的冬闲田有效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牧草;旱育秧田套种玉米等。
  关键词:寿县;冬闲田;利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09-02
  1 寿县冬闲田开发利用历史沿革
  1.1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耕作制度演变与冬闲田利用 (1)扩大稻、麦,发展麦稻两熟阶段。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1957年公社化前,这8a在兴修农田水利、扩大水田的基础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三熟,实行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小麦面积1949年5.33万hm2,1957年7.02万hm2,扩大1.67万hm2,增加31.4%;复种指数1949年141.4%,1957年157.9%,提高16.5个百分点。(2)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造成布局失调、耕作混乱阶段。从1958年到1963年的6a中,“五风”兴起,导致农业生产倒退,产量大幅度下降。复种指数下降到130.9%,比1957年下跌27个百分点。(3)扩大水稻、棉花,发展绿肥、双季稻阶段。从1964年到1977年的14a中,史淠杭竣工通水,水利工程逐步配套,寿县有效灌溉面积迅速扩大,1963年4.95万hm2,1977年8.45万hm2,扩大70%。1964年开始试种绿肥作物红花草,1965年推广0.33万hm2,到1972年以后发展并稳定在3.33万hm2以上。1974年高峰时3.79万hm2,占水稻面积40%以上,有效解决了用地养地矛盾,对推广矮秆耐肥高产水稻良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阶段油菜也有一定发展,1963年和1977年相比,面积由21.13hm2扩大到0.38万hm2。棉花、油菜、绿肥和双季稻的发展,复种指数又由低谷的130%提高到152.5%,增加了22.5个百分点。缩小绿肥、双季稻,恢复麦稻两熟制、发展油稻两熟制阶段。从1978年推行联产责任制到1981年的4a,麦稻两熟制得到恢复。自推广绿肥和双季稻以来,小麦面积减少很多。到1977年小麦面积为3.74万hm2,1978年以后又逐步增加,1979年达5.47万hm2,比1977年扩大46.4%。同时,油稻两熟制迅速发展。1978年推行联产责任制以后,油菜生产发展很快,由1977年的0.38万hm2扩大到1981年的1.66万hm2,油稻两熟上升为寿县主要耕制之一。绿肥面积迅速减少,从1977年的3.46万hm2下降至1981年的0.35万hm2。复种指数从1978年146.2%提高到1981年149.8%,提高3.6个百分点。
  1.2 调整种植结构与冬闲田利用 1982年寿县制订了《种植业简明区划》,1983年开始应用,重点是通过调整粮经比例和内部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一是通过“改沤扩午”,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政府强力推进“改沤扩午”,改造“冷、烂、僵、毒”冲田1.33万hm2,变冬沤为冬种,油菜生产由1981年的1.66万hm2,扩大到1986年的3.26万hm2。复种指数由1981年149.8%提高到1986年158.4%,提高8.6个百分点。二是注入科技,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从1987年到2005年的19a,是寿县种植业优化种植结构、合理调整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两高一优”的最佳时期。2005年与1986年相比,复种指数由158.4%提高到198.4%,提高40个百分点(表1)。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增加2.35万hm2,耕地除0.93万hm2秧田外,基本上实现一年两熟或多熟。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利用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经济作物,特别是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到2002年经济作物面积就达6.67万hm2以上,比1993年扩大2万hm2。三是狠抓秋种“种足种满”,消灭冬闲田。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寿县历任领导一任接着一任抓秋种,从未间断。树立“抗灾秋种”“科技秋种”“创新秋种”“效益秋种”的理念,采取“政府行政推动、媒体宣传发动、试验示范带动、项目投入拉动、科技服务促动”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种足、种满、种好”。秋种面积1988年为9.33万hm2,其中油菜3.70万hm2,小麦5.63万hm2;2005年10.80万hm2,其中油菜5.57万hm2,小麦5.22万hm2;2009年12.13万hm2,其中油菜2.59万hm2,小麦9.51万hm2。完全消灭了冬闲田。
  2 寿县现有“冬闲田”类型及分布
  实际上,自2005年以来,寿县已完全消灭了冬闲田,现有的冬闲田,其实是预留冬闲田。全县预留冬闲田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育秧田0.95万hm2,二是春棉田0.12万hm2,三是小麦预留行,约0.04万hm2。合计1.11万hm2。
  2.1 育秧田 全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1.33万hm2,其中旱育秧、无盘抛秧4.33万hm2,水育秧4万hm2,两段育秧1.33万hm2,机插秧1万hm2,软盘抛秧0.47万hm2,直播稻0.2万hm2。所用秧田面积合计0.94万hm2(表2)。
  育秧田均匀分布于全县水稻产区,大都位于村庄周围,水塘、沟渠旁边,以“鸡口田”居多,有的则兼作晒场、菜园地。
  2.2 春棉田 我县棉花常年种植面积0.33万hm2左右,其中春棉0.12万hm2,约占棉花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于堰口、安丰塘、窑口、陶店、保义及大顺等江淮分水岭地区各乡镇。
  2.3 预留行 我县小麦预留行主要种植打瓜和西瓜,一般3m宽小麦留1m宽预留行。全县有预留行的小麦面积约0.2万hm2,预留行面积约0.047万hm2。主要分布于沿淮淠湾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以张李乡、刘岗镇面积最大,其次为炎刘镇、双庙集镇、隐贤镇、迎河镇、涧沟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
  3 合理利用预留冬闲田的几点建议
  3.1 利用预留冬闲田种植蔬菜 (1)黄心乌。黄心乌10月上旬育苗,10月下旬、11月上旬移栽,霜后至春节前后上市,以上3种预留田均可种植,产量6 000kg/667m2左右,收益2 500~3 000元/667m2。多年来,我县城郊附近乡镇预留田均采用此种模式。(2)早春马铃薯。早春马铃薯在1月下旬~2月上旬播种,选用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采用地膜或稻草覆盖栽培,5月上、中旬收获上市,收块茎约2 000~2 500kg/667m2。由于上市早,售价1.2~1.4元/kg,每667m2收益3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较高。位于我县安丰镇的“寿县绿色家园生态农业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近年引进荷兰菜用马铃薯脱毒品种,在稻茬田种植获得成功,计划在安丰及周边乡镇大面积推广。(3)菜用蚕豆。选用“利丰蚕豆”、“利丰3号”和“日本大白蚕”等品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上旬陆续采鲜荚,产鲜荚800kg/667m2左右,收益2 000元以上,育苗移栽春棉及“鸡口田”秧田均可种植。
  3.2 利用预留冬闲田种植牧草 选用多倍体黑麦草如特高、兰天、邦德和小黑麦草冬牧70、4R507黑麦、中饲1890等品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产量5 000~
  6 000kg/667m2,3月上中旬草高30~50cm开始刈割,留茬5~6cm,每15~20d刈割1次,一般可刈割3~4次,是饲养牛、羊、兔、鹅等草食性动物的优质饲料,也可用于养鱼。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后1次刈割后,腾茬移栽春棉或水稻育秧。
  3.3 旱育秧田套种玉米 我县旱育秧地区,在育秧之前整墒播种早春玉米,3月中下旬覆膜播种,宽窄行80cm×(30~40)cm,留苗3 500~4 000株/667m2。4月下旬~5月上旬,在玉米行中套育秧苗,起苗时玉米可长至7~8片叶。玉米7月上中旬收获可种一季萝卜或白菜,秋菜收后可以再种一季冬菜,既能1a3收,又不影响育秧。我县正阳关镇、迎河镇、张李乡、隐贤镇等湾区此种模式已推广多年,经济效益较高。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在于揭示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形态建成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是高等院校农学类、生物学类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目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对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和探索,这对于提高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和农学类、生物学类等自然科学类院系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与特色,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礼与德是较之仁要出现更早、更为重要的观念与实践。礼,三代甚至更早既已产生,到了周代形成了礼乐文明
目的:建立传染病防护装备评估指标体系,为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评估、装备选型及科研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检索、专家调查法和灰色综合评价法.针对传染病防护装备的定义
分析地下室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防治措施,以确保住宅工程质量。
<正> [答]青霉素钾盐肌内注射,在局部引起疼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钾离子刺激局部感觉神经末梢所致。如应用青霉素钠盐肌内注射,则疼痛是很轻的。青霉素钾盐和链霉素混合肌注
一、实验的背景和目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在思想、道德、文化、体质等方面为把学生培养成有建设本领的人才打好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的合格的中、初
摘 要:该文介绍了淮北地区小麦冻害的的种类及为害,分析了影響小麦冻害发生的因素,并提出了小麦冻害的预防及灾害补救措施。  关键词:淮北地区;小麦;冻害;发生;预防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33-02  冻害是淮北麦区小麦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本区发生频次高,成为限制小麦产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因素。小麦冻害年度间发生种类不同,受害时间、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