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玉米免耕技术探讨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玉米免耕技术是集免耕深松、机收、秸秆还田三位一体的生产模式,具有省工、省时、省籽、增产、增收的优势。结合农机和农艺,对玉米免耕三位一体生产模式的应用不足和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建议适宜地块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玉米免耕;机收;秸秆还田;优势分析;吉林双辽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2-0072-02
  玉米免耕技术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社会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从2010年开始,双辽市开始引进推广此项目技术,在政府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推动下和引导下,得到了农民的认可,近些年应用越来越广泛,免耕面积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免耕播种机达到1 000台,每年免耕播种面积达到5万hm2,占全市玉米播种面积的40%。
  1 玉米免耕技术的优点
  应用玉米免耕技术是当前双辽市玉米耕作制度的一项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充分提高了种肥的利用率、改良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工作强度,使传统的耕作方式向现代的机械化农业前进了一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玉米应用免耕技术科达到“两省”“两降”“五提高”的良好效果。“两省”即省工、省种。免耕技术减少了传统耕作的耕、翻耙整地等工序,将种子和化肥同时一次性施入土壤,有效减少了作业次数,进而达到省工的目的。免耕播种可调为单粒播种精播,较传统播种方式相比,一般可省种5%~10%。“两降”即降低生产成本和降低劳动强度,初步统计应用免耕技术,通过省种、省工、省燃油等综合计算,平均降低生产成本10%~15%。随着免耕技术的大量引进,有效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五提高”:一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免耕机科使化肥施用深度达到10~15 cm,减少化肥的挥发,肥料利用率提高5%。二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7%,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三是提高播种质量。免耕机播种深浅和覆土一致,有利于实现全苗、齐苗,提高了玉米群体的整齐度,播种质量明显提高。四是提高土壤含水量,免耕技术结合秸秆还田,覆盖度达到30%以上,局部土壤就会形成千千万万土壤“水库”,春季土壤含水量增加2%~5%,同时防止地表水径流,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五是提高收入,免耕技术应用得当,一般可增产10%~20%,增收15%左右。
  2 免耕机播种注意事项
  2.1 种子选择
  根据土壤、肥力等条件选择品种。选颗粒饱满的优质良种,发芽率超过95%,并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免耕机是精量播种,播种数量可根据需要调节[1-7],每穴1~2粒。
  2.2 化肥选择
  粉状化肥易结块、流动性差,会影响施肥效果,因此免耕机播种应选用颗粒肥(尿素、硫酸铵、复合肥等)。播种前检查颗粒肥,去除结块,施肥量75~150 kg/hm2。
  2.3 播种作业
  本机械可以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播种、施肥等作业工序。种子播深3~5 cm,化肥要施入土壤8~10 cm[1-4],种肥距离不小于4 cm。不漏播、不重播,播深一致,覆土良好,镇压严实。
  3 机械化深松技术优点分析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或带有深松部件的联合整地机具,进行行间或全方位土壤耕作,局部松动耕层土壤和耕层下面土壤的一种耕作技术。它不同于以往使用的旋耕机,能够实现农作物旋耕、播种一次完成,使用机械化深松技术需要先深松土地、再播种,但是凭借着有效疏松土壤、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厚松土层、增强土壤蓄水保墒、抗旱防涝能力等优点,机械化深松技术在宝坻区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和欢迎。
  和传统的耕地机械不同的是,深松机械的犁耕部分总长达到50 cm,而传统的犁耕不过20 cm,根据技术人员介绍,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农作物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在过去,田地耕作,大多以小型机具连年耕作,土壤耕层只有15 cm左右,土壤板结严重,犁底层的土壤变得硬脆,土壤养分容易被破坏,不易蓄水。采用这种机械化深松技术作业后,农作物可以增产10%,增产效果可以持续2~3年。
  通过近几年深松的效果来看,深松达到30 cm地块,比未实施深松的,可以多蓄水400 m3/hm2左右,相当于在耕层以下建立了1个土壤水库,伏旱期间深松地块30 cm土壤的含水量,平均比未深松的提高5%~7%,抗旱效果十分明显。
  4 玉米秸秆还田、机播机收技术优点
  4.1 切碎秸秆,足墒还田
  把玉米秸秆趁鲜铡成短节,长3~6 cm,或用机械粉碎法粉碎。玉米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因此,要及时浇水,以使切碎的玉米秸秆与土壤紧密接触[1-5],防止被架空。
  4.2 补施氮肥
  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秆时,需要一定的氮素,会出现与下茬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氮素的现象[1-7]。所以,要按每100 kg玉米秸秆加10 kg碳酸氢铵的比例进行补肥,以避免下茬作物苗期缺氮发黄[6-7]。
  4.3 数量适宜,深度适宜
  玉米秸秆施用量宜为4 500~6 000 kg/hm2,不宜过多,否则会阻碍下茬作物根系生长。玉米秸秆还田时,一般应埋入10 cm以下的土层中,并耙平压实[1-3]。同时还应注意本田秸秆还本田,不要将本田的秸秆还到其他田。
  4.4 病虫害防治
  避免将有病虫害的玉米秸秆还田,选用生长良好的秸秆还田。将土壤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及机播、机收等技术综合在一起的配套技术体系,建立具有省工、省时、节本降耗等特点的新型农作技术模式,减轻农田水土侵蚀、控制秸秆焚烧污染及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加强保护性耕作和有机肥回田。
  5 参考文献
  [1] 武长超.玉米秸秆还田六注意[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7(9):17.
  [2] 葛立立,马义虎,卞金龙,等.玉米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米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3(2):153-160.
  [3] 周怀平,解文艳,关春林,等.长期秸秆还田对旱地玉米产量、效益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2):321-330.
  [4] 李玮,乔玉强,陈欢,等.秸秆还田和施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17):5052-5061.
  [5] 解文艳,樊贵盛,周怀平,等.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1(11):60-67.
  [6] 张静,温晓霞,廖允成,等.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3):612-619.
  [7] 沈学善,屈会娟,李金才,等.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2(1):143-149.
其他文献
在全国环保系统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环境保护部发出了“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新道路”的号召,这是总结我国30多年环保工作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部
《康导研究月刊》于1947年第8期至1949年第26期刊载了戴新三《后藏环游记》《藏印纪行》等游记作品,详细介绍了其居藏期间“于三十三年春奉派前往(后藏扎什伦布寺)办理布施”
在临沂地区首次引进北美冬青优良品种开展引种试验研究,观测其物候期、生长指标、结果情况、环境适应性及观赏特性等。结果表明,北美冬青在临沂地区长势良好,能够正常开花、
The life history of birds dictates their activities and is crucial to population success.However,the life history traits of only one-third of the world’s bird
由衰老引起的死亡是动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的一种过程,其功能是限制个体的寿命以换取种群的生存。衰老的过程和生长发育的过程一样,是由程序控制的,而且分为近程控制和
该文针对贵州省68个土壤湿度站和降水资料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与降水的相关性体现在集中降水的同步对应关系和持续性降水的滞后相关关系上,土壤湿度与前期降水的正
基于韩咀煤矿主运巷老空水疏放实例,深入分析主运巷迎头老空水的形成,选取涌水量最大的常规钻孔B5钻孔为靶点,提出利用远距离下斜-上仰型定向长钻孔疏放老空水。研究结果表明
目的探讨健康指导及技能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自愿入组的50例患者,每月进行1次健康指导及技能训练,共6次,每次1 h。在入组时与入组6个月末分别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表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患者入组6个月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显著高于入组时(P<0.05),尤其在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改善更为明显(P<0.01);
萨班的教育思想内容既有历史继承也有历史总结,代表了13世纪藏族教育思想发展成就,形成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发展,客观上也顺应了封建王朝追求思想
当前,医院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有力地应对“血荒”现象以及努力走出血荒下的用血困境,成为当前社会关注、医院发展、患者关心的共同课题。本文所解决的问题包括对无偿献血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