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体能训练为主,忽视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关注,本文着重探讨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心理上的关心和滋养的重要性,从而使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更加人性化,德育化。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 德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85-02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狭义的认为体育就是体能的锻炼,而忽视了体育中所蕴涵的对身心和意识发展方面的合理潜能的发挥。
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教学特别是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滋养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体育的真正目的。
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所呈现出的心理“隐患”逐渐明显。众多的实例分析和个案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贫乏,自我心理保健素养缺失,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危机日趋严重的主要根源之一。青少年由于人生阅历有限,涉世不深,经常会遭遇许多挫折、困扰与疑惑,其心理状态与精神生活很容易在明朗中常带迷茫,在敏锐中又有困惑,糊涂与明白并存,正确与错误互混,经常处于“两难”、“彷徨”状态,有如激战的前夜和黎明前的黑暗,等待着的有两个结局:一是解决得好,柳暗花明,走向健康,迅速恢复到常态之中;二是未解决好,就坠入泥潭,心理冲突加剧,导致心理异常。最后究竟何去何从,其中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保健素养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为此,很有必要在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自我防御心理困扰的能力与素养,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能力和素养,当他们遭遇挫折、困扰与疑惑时,就能迅速调正心态,很快走出失衡状态,使青少年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心理相对健康的水平,这是克服和消除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一、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青少年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时他们又置身与社会迅猛发展并充满着变革、竞争的时代,他们经受更多的是与学习、校园生活及社会变革等问题相关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产生一系列相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形式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实际上,学校的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心理保健知识,心理保健素养教育的成分。所以,体育教学者设计教育过程时注重强化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就可以使体育课堂的教育活动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具体来讲,怎样通过体育施教将心理教育的特定内容和目标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去呢?一般应紧紧围绕和突出一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进行:
1、 智慧健全教育
主要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作业练习以及相关体育知识讲座等方式,对青少年的大脑及神经系统进行科学的刺激、训练和保健,促其功能等得到科学、全面而有序的开发和训练,使其智能得到正常发展,潜能得到挖掘和展现。避免认知缺损、记忆受阻、思维障碍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智慧健全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用唯物辨证法认识自身和周围环境,这些都是平衡心态、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2、 情感培育教育
主要是通过疏导、陶冶、审美、技能等实践性教育训练和体验方式,使学生了解情绪规律以及自身情绪变化的一般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有效调控情绪的一般策略和技巧,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经过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不断学习、训练和熏陶,使其情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并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情绪矫正,以防止学生焦虑、孤独、躁狂、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和蔓延。
3、 意志训练教育
主要通过各种说理和实际锻炼活动,使学生了解意志在成才过程中的作用,掌握自身意志品格中的优点和弱点,有意识地养成果断、持久、坚定的行为品格,并注重引导学生克服优柔寡断、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等不良意志品质,增强挫折能力,这些对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十分有益。一般常规性质的体育训练都可以很好的完成这项训练。
4、 环境适应教育
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进社区、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学会敢于正视现实,面对未来,学会处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当前与未来之间的关系,锻炼他们学会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去迎接未来生活,去适应新的环境。
总之体育教育者在设计教育内容,规划教育活动时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自觉将上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具体教育过程中,作精心的规划、巧妙的组合,使之蕴含其间、融汇其中,长此以往,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就会大大增强。
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途径
1、 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授予学生战胜心理危机的策略与技术。如意识控制、自我安慰、代偿迁移、警句提醒以及肌肉松弛、局部按摩等。恰到好处的保健策略和可操作的战胜内心冲突的技术,往往具有显著的激发性,能使人迅速地解除心灵的压力和现实的苦恼。如能持之以恒地运用,心理危机就能逐步得以淡化和消除。
2、 重视及时排除疑难与困惑。青少年一般知识和能力有限,面临问题时束手无策,容易被问题所困扰而凸现失衡效应。要随时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隐秘故事”,对其烦恼、苦涩和疑惑的问题以及物质生活上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使其及时得到解决。要做到随时发生随时解决。
3、 培养更多的体育兴趣和开朗性格。兴趣广泛有助于扩大认知视野,优化心理结构,有利于在感到寂寞孤独、烦闷压抑时,自娱自乐,调心神,和性情,使身心获得休整和放松。体育教师要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情趣体育集体性活动,活跃学生思想、调节学生情绪,淡化心理冲突,增强其情趣和人格素养,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的目的。
总之,只有在平时的细枝末节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和关心,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调节学生的心理隐患,逐步引导学生向健康体育,人格体育的方向发展,把心理教育寓于体育教学常规中来,从而达到很到的德育教育的效果。使职高生拥有一个充实有效的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贺淑曼.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2]卢善英.对当代中学生心里障碍的研究和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1997
[3]吴锡改.论青少年人格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 德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85-02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狭义的认为体育就是体能的锻炼,而忽视了体育中所蕴涵的对身心和意识发展方面的合理潜能的发挥。
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教学特别是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滋养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体育的真正目的。
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所呈现出的心理“隐患”逐渐明显。众多的实例分析和个案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贫乏,自我心理保健素养缺失,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危机日趋严重的主要根源之一。青少年由于人生阅历有限,涉世不深,经常会遭遇许多挫折、困扰与疑惑,其心理状态与精神生活很容易在明朗中常带迷茫,在敏锐中又有困惑,糊涂与明白并存,正确与错误互混,经常处于“两难”、“彷徨”状态,有如激战的前夜和黎明前的黑暗,等待着的有两个结局:一是解决得好,柳暗花明,走向健康,迅速恢复到常态之中;二是未解决好,就坠入泥潭,心理冲突加剧,导致心理异常。最后究竟何去何从,其中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保健素养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为此,很有必要在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自我防御心理困扰的能力与素养,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能力和素养,当他们遭遇挫折、困扰与疑惑时,就能迅速调正心态,很快走出失衡状态,使青少年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心理相对健康的水平,这是克服和消除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一、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青少年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时他们又置身与社会迅猛发展并充满着变革、竞争的时代,他们经受更多的是与学习、校园生活及社会变革等问题相关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产生一系列相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形式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实际上,学校的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心理保健知识,心理保健素养教育的成分。所以,体育教学者设计教育过程时注重强化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就可以使体育课堂的教育活动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具体来讲,怎样通过体育施教将心理教育的特定内容和目标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去呢?一般应紧紧围绕和突出一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进行:
1、 智慧健全教育
主要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作业练习以及相关体育知识讲座等方式,对青少年的大脑及神经系统进行科学的刺激、训练和保健,促其功能等得到科学、全面而有序的开发和训练,使其智能得到正常发展,潜能得到挖掘和展现。避免认知缺损、记忆受阻、思维障碍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智慧健全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用唯物辨证法认识自身和周围环境,这些都是平衡心态、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2、 情感培育教育
主要是通过疏导、陶冶、审美、技能等实践性教育训练和体验方式,使学生了解情绪规律以及自身情绪变化的一般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有效调控情绪的一般策略和技巧,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经过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不断学习、训练和熏陶,使其情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并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情绪矫正,以防止学生焦虑、孤独、躁狂、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和蔓延。
3、 意志训练教育
主要通过各种说理和实际锻炼活动,使学生了解意志在成才过程中的作用,掌握自身意志品格中的优点和弱点,有意识地养成果断、持久、坚定的行为品格,并注重引导学生克服优柔寡断、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等不良意志品质,增强挫折能力,这些对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十分有益。一般常规性质的体育训练都可以很好的完成这项训练。
4、 环境适应教育
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进社区、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学会敢于正视现实,面对未来,学会处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当前与未来之间的关系,锻炼他们学会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去迎接未来生活,去适应新的环境。
总之体育教育者在设计教育内容,规划教育活动时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自觉将上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具体教育过程中,作精心的规划、巧妙的组合,使之蕴含其间、融汇其中,长此以往,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就会大大增强。
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途径
1、 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授予学生战胜心理危机的策略与技术。如意识控制、自我安慰、代偿迁移、警句提醒以及肌肉松弛、局部按摩等。恰到好处的保健策略和可操作的战胜内心冲突的技术,往往具有显著的激发性,能使人迅速地解除心灵的压力和现实的苦恼。如能持之以恒地运用,心理危机就能逐步得以淡化和消除。
2、 重视及时排除疑难与困惑。青少年一般知识和能力有限,面临问题时束手无策,容易被问题所困扰而凸现失衡效应。要随时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隐秘故事”,对其烦恼、苦涩和疑惑的问题以及物质生活上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使其及时得到解决。要做到随时发生随时解决。
3、 培养更多的体育兴趣和开朗性格。兴趣广泛有助于扩大认知视野,优化心理结构,有利于在感到寂寞孤独、烦闷压抑时,自娱自乐,调心神,和性情,使身心获得休整和放松。体育教师要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情趣体育集体性活动,活跃学生思想、调节学生情绪,淡化心理冲突,增强其情趣和人格素养,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的目的。
总之,只有在平时的细枝末节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和关心,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调节学生的心理隐患,逐步引导学生向健康体育,人格体育的方向发展,把心理教育寓于体育教学常规中来,从而达到很到的德育教育的效果。使职高生拥有一个充实有效的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贺淑曼.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2]卢善英.对当代中学生心里障碍的研究和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1997
[3]吴锡改.论青少年人格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