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夫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shha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登乞力马扎罗的人均费用超过两千美金,不是一笔小开销。虽说攀爬难度不大,但挑战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约上同伴,订好机票,购置登山装备,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此行的主向导亚历克斯。坦桑尼亚政府规定,进入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必须有当地专业向导带领,物资也不能用骡子等牲口运输,全靠挑夫背上去。
  到达山脚小镇莫西后,我才了解当地登山协作队伍已经成了一条产业链,其高标准服务也在登山界享有盛誉。向导、厨师和挑夫,都是登山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保障。
  我们此次一行两人,在七条攀登线路中选择了六天五夜的路线,需要全程露营,但登顶几率较高。来到起点后,看到不少当地的年轻人聚集在此,他们都是前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挑夫。根据登山人数、行李和装备重量,我们最终确定配备两位向导、一位厨师以及九位挑夫。
  我一度觉得很惊讶,我们的个人物资加起来不到30公斤,为什么需要九个挑夫?亚历克斯解释,登山客和整个团队登山期间的所有物品,包括帐篷、食物、桌椅,甚至液化气罐,都需要挑夫背上山。同时,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剩饭、果皮等自然条件下可降解的有机垃圾可以扔在山上,其他垃圾必须带下山。加上前些年屡次出现挑夫安全事故,国家公园严格规定,每名挑夫的负载量不能超过20公斤,因此两人变成了14人的大团队。
  没有真正爬过乞力马扎罗,没有经历过缺氧、晕眩和恶心等一系列反应的话,其实很难体会到挑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每天,他们需要清早起床,服务登山客洗漱和吃早餐。在我們轻装出发后,挑夫们则要收拾好帐篷、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负载着行李和登山客的装备出发。登山过程中,为了赶在我们前面到达营地、支好帐篷、准备食物,他们会顶着大包小包快步攀爬甚至奔跑,满头大汗也不能停下。为了精简行李,他们晚上都挤在一个小帐篷里休息。
  这些挑夫往往都是当地最贫穷的青壮年,其中有的人甚至没有一双合脚的登山鞋,更不用说诸如登山杖之类的辅助登山装备。与登山客一样,他们也会在登山过程中遭遇高原反应,甚至出现过衣物不足的情况,曾有挑夫就像《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花豹一样失温冻死。如果把登山活动看作一条经济链,他们是位于最低端的一层,是最苦最累却又赚得最少的群体。
  以我们六天的攀登行程为例,他们大约可以得到60美金的报酬,加上登山客们或多或少的小费,全部收入大约是五百到一千元人民币。
  挑夫们会遇到各种意外状况。他们一般只需要十分钟就能搭起帐篷,30分钟就能准备好爆米花、热粥、烤鸡等热食。随着海拔升高,乞力马扎罗山上的气候瞬息万变,一两分钟内就能转变阴晴。7月25日,海拔3995米的露营点突然笼罩在大雾之中,到达此地的挑夫们无法通过肉眼找到同伴搭好的帐篷,只能靠此起彼伏的叫喊听声辩位。
  28岁的朵各特是团队中的服务员,厨师做好的餐食就通过他端上帐篷里的餐桌。此外,每天早上ElDoctor还提供叫醒服务,为游客准备好洗漱用水,等游客开始一天的徒步后,他与其他挑夫一起迅速收拾帐篷,赶往下一个营地。
  当你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能会产生可怜和同情。但这些年轻人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他们的活泼和友善又总能打消你的顾虑。就算每天疲于奔波,和你相遇时他们都会热情地跟你打招呼,说上一句“‘你好”,或是贴心地告诉你“慢慢来”。当登山客们疲惫地到达营地,已经准备好一切物资的挑夫们还会给予最诚挚的鼓励,营地里也会不时响起挑夫们嘹亮的歌声:“爬乞力马扎罗,没问题。”
  第四天的行程中,需要手脚并用地攀爬一段基本垂直的陡峭路段,再一路上行到登顶前的最后一个海拔高达4673米的营地。向导亚历克斯和奥利弗之前都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挑夫。他们说,这段路程对于挑夫来说最为艰难,特别是身负重物攀爬,很容易重心不稳出现意外。然而,因为高原空气含氧量低,我们一路走走停停,还是不断被挑夫超过。
  亚历克斯说,每个挑夫都在为生存而奋斗。挑夫中很多人需要贴补家用,也有人是在为将来继续接受教育筹集学费。他本人也是在担任挑夫期间省吃俭用,攒够了培训费,考取了向导的资格认证。担任向导期间,他又幸运地结识了一对来自美国的登山夫妇,资助他上大学,研究旅游管理,最终得以创办自己的公司。他一直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的挑夫,无论生活如何艰苦,都不能失去内心的远大目标,并要为之付出努力。
  最终的登顶日,夜里12点从营地出发,一路向上,在经历了八个多小时的犹豫、痛苦后,我刷新了人生高度,终于站到了乞力马扎罗的雪顶。
  接下来马上开始下山,随着海拔的降低,心情也越来越轻松和愉悦。到达了终点,挑夫们利用我们等待登顶证书的时间,简单梳洗,换好衣服,上车回程。有的人得以休整两天,也有不少人次日又要马上开始新的登山行程。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稀松平常的一次工作任务罢了。
其他文献
四大贝勒掌握了权力,而在中国历史上,龙椅上从来只是坐一个人,所谓的“朕一言九鼎,朕坐拥天下”。可是现在冒出四个人来,那就是后金或者说大清帝国。  可是我们知道当它进入中原的时候,它仍然是一元的。其中有三个贝勒,他们肯定是心甘情愿地放弃了权力。会有这样的事吗?现在哪怕抢一个小孩儿手里的糖饼,他都会跟你拼命,一个人会放弃自己到手的权力吗?而且三个人同时放弃,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要寻找这个原因,还是要看
期刊
令狐楚是唐代的大臣。有一年,朝廷任命他为兖州太守。可就在他上任时,兖州刚经历了一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有些粮商还趁火打劫,哄抬米价,百姓苦不堪言。令狐楚对灾情早有耳闻,他必须先想办法平抑米价,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上任那天,一些官员前来道贺。大家一起吃饭闲聊时,令狐楚便聊起了米价的事。他说:“你们谁能告诉我,兖州城现在有几个官仓?里面还有多少存粮?”有官员马上回应说:“禀告大
期刊
父亲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有几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我的一周岁照片,他用毛笔在照片背面写着:“永烈周岁纪念,三、农七、二六。”这“三”是指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而后面的日期特地注明是农历。我的农历生日是七月二十七日,而他带着我在七月二十六日去照相馆拍摄周岁纪念照片,真是一天也不差!  二是他保存了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成绩单,总共39张(其中还有期中考成绩单)。其中第一张是“民国三十四
期刊
瑰丽、绿洲、最美,用这三个关键词来表述若尔盖草原是贴切的。有一种珍稀动物,名黑颈鹤。每年,黑颈鹤迁徙到这里,便有家的感觉,因为若尔盖草原会用鱼、蛙、昆虫、水藻、砂粒、植物叶、植物根茎之类的美餐,盛情喂养它,让它唇齿含香,天天开心。另外,这里有牛群、羊群,黑颈鹤会飞到牛、羊的身上,立着,悠闲地看着远天。有时候,也会落在草地上,从牛、羊的粪便里啄食残物。  这里适宜于黑颈鹤生长、谈情与交配,而且,用不
期刊
这些年,伦敦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安德鲁·斯科特常被邀请去参加各种讲座讨论老龄化社会,让他倍感困惑的是,老龄化总被当成贬义词。  在他看来,老龄化不仅仅意味着老年人越来越多,还表明人类的预期寿命在延长,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只是生命的终结点在改变,而且会因此过完全不同的人生。为此,他和同事琳达·格拉顿写了一本书《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来探讨,长寿真的是一种诅咒吗?如果我们都将活到100岁,我们
期刊
从公园出来,儿子动动见公园门口有卖烤肠的,说肚子饿了,要吃烤肠。他生病刚好没几天,偶尔还咳嗽,医生说不能乱吃东西,我就从包里拿出最后一根香蕉递给他,说:“吃香蕉吧!”他当即摇头:“不吃香蕉,我就要吃烤肠。”我耐心跟他讲道理:“你病刚好,医生特意叮嘱不要乱吃东西。再说咱很快就到家了,奶奶做好了饭等着咱呢!”他的倔脾气上来了,說:“不!我就要吃烤肠。不给我买我就不回家了。”说着,往那儿一站就不再挪步。
期刊
宏华街上有两家相邻的粮油店,店主都是六十开外的老头。一个白胡子,一个矮个子。白胡子每天下午在旧报纸上写字,浑然不觉白胡子被墨汁染成黑色。  矮个子每天喜欢玩鸟,他养了一只绿色大鹦鹉,每天闲暇时主要任务是教育鹦鹉学舌,比如教它说“买呀,便宜!”、“走好,再来!”之类的话。  虽然都是粮油生意,但两家店各自也经营了数十年,各自的主顾相对稳定,大家平日生意都差不多,彼此倒也相安无事。  表面上风平浪静的
期刊
我的一位友人是经营者,他早晨到公司后的第一项工作,便是逐一观察员工的表情。  “为什么这么做呢?”我曾经问过他,他的回答颇为新颖独到。  “不吃早餐直接到公司的人,其表情没有神采;对凌乱的头发不加整理、头脑昏沉的人,上午没法指望他干活儿。我不想对这些人支付他们上午的薪水。所以,总是暗中在奖金里予以扣除。”  原来如此,所以才要每天早晨确认员工的仪容仪表。  结合每年两次的评审结果来看,头脑昏沉的员
期刊
他从小牙齿不太好,医生建议刷牙时家长从旁监督,超过三分钟,还得满嘴泡泡。一番顽强抵抗、鸡飞狗跳之后,心力交瘁的妈妈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法:读诗背诗。于是儿子胡乱刷,妈妈胡乱背,刚好能转移彼此注意力,好歹早晚三五分钟归于宁静。只是背的人选诗的原则全凭自己喜好,爱哪首选哪首,全不管小孩。他是否能理解,他是否能记住,全不在当妈的考虑范围。嗯,对了,背的人只顾自己高兴。  从大班坚持到了一年级,断断续续的,每
期刊
一头老牛拉着辆破车,慢吞吞走着,伴着“吱扭吱扭”的声响,四个胶皮轱辘滚过坑坑洼洼,从从容容,不愠不火。赶车的老汉抄着手,嘴里叼着长烟袋,鞭子抱在怀里,穿着破布鞋的双脚在下面荡着,优哉游哉。牛走得慢,他觉得理所当然。不用说打,连吆喝一声都懒得。  --这是过去在北方的乡间经常看到的场景。随便哪条土路上,都有慢吞吞走过的牛车或者慢吞吞迈过田埂的老牛,牛脖上的铃铛叮叮当当,头皮剃得乌青的牧童坐在牛背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