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术界对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又名福州电气学塾、福州电报学堂、福州电气学堂、福州电报学塾)还没有专文进行论述,笔者对相关史料进行爬梳整理,论述三个问题,即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创建背景、开办情况、学堂的贡献,以就教于方家。
  一、自力更生,用中国人发展中国电信事业
  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的有线电报事业已经十分发达,然而中国尚无电报通信,更不用说电报学堂了。1876年4月,福建船政电报学堂诞生了,这是中国精英抵御列强侵略的产物,沈葆桢、丁日昌等人,尤其是丁日昌,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首先是英国大东电报公司侵入福建。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迫使中国五口通商。为了加快信息传播,同治九年(1870)三月十三日,英国公使威妥玛照会清政府,要求大东电报公司水线自香港延伸到厦门、福州至上海。五月七日,昏庸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为不会侵犯中国领土,稀里糊涂地复照同意,并命沿海督、抚稽查。
  英国在上海与香港间铺设电缆线,途径五口通商地的福州、厦门,福州线就近在闽江口的川石岛,他们在岛上建立了大东电报公司办事处。于是,海底电报电缆分成了上海—川石、川石—香港两线,在香港接上印度—新加坡线,直通英国首都伦敦。
  1871年,威妥玛请清政府申请铺设香港—广州—天津的海底电缆,他狡猾地把电缆线铺设在外海,把电缆终端设置在船上。总理衙门又答应了。
  接着,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由丹俄、丹挪、丹英3家电报公司合资)也在中国沿海铺设海底电缆海参崴—吴淞口—香港线,私自把吴淞口的线路上了岸,通到上海。
  同治十年(1871)二月二十八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铺设香港至上海海底电缆,擅自将线头接入厦门鼓浪屿洋楼,以收发电报。福建当局派员交涉遭拒。
  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川石岛站稳脚跟后,在1874年6月,又建成泛船浦至马尾的电报线。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在福州仓前山泛船浦教堂附近设营业处,进一步侵犯中国主权,强行架设起福州—厦门陆线,到年底,修建了50华里左右。福建当局立即照会大北电报公司,要求立即停止施工。大北电报公司一再拖延,后在民众拔杆毁线后才被迫中止。
  除了英国、丹麦侵略福建电信主权,美国人也在闽南蠢蠢欲动。同治十一年(1872)秋,美国驻厦门领事施智汉在闽南私设电报线路,兴泉永道台反对。
  英国的大东、丹麦的大北等电报公司侵入中国,在我国架设电线,明目张胆地侵犯我主权,引发了一系列纷争。有识之士纷纷主张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电信实业。
  同治十一年(1872),华侨商人王承恩与福州人王斌共同发明了汉字电报机。1873年,他们呈请当局自办电报,但未被采纳。
  1974年,日本侵我福建省台湾府,派兵3000多人从琅乔(今恒春)登陆,企图占领整个台湾。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赴台处理此事。
  6月,沈葆桢以马尾造船厂生产的舰船为主,组成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赴台,与日军斗争。
  当时军情紧急,沈葆桢通过英国大东电报公司与香港等地电报局侦察军事情报,深感有线电报的重要性,主张建造海底电缆,沟通台湾与大陆的信息。他准备铺设由台湾府城(台北)到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的淡水港)转向白沙渡海,从福州府福清县万安寨登陆接马尾、福州的电线。
  为此,在6月3日,他向朝廷上奏说:“台湾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并由福州陆路至厦门,由厦门水路至台湾。水路之费较多,陆路之费较省,合之不及造一轮船之资,瞬息可通,事至不虞仓率矣。”
  丹麦商人获悉沈葆桢计划建造海峡电缆线后,立即联系有关方面,抢先承包海峡两岸布缆工程。施工中,他们“欲以旧线搪塞,迟迟未上”,高价出售,船政拒不接受,工程无法开工。前线方面,船政舰队运兵1万多人抵达台湾,加强了战备。日本迫于中国压力,接受了和平谈判,撤出台湾。福州—至厦门陆线工程下马了。
  光绪二年(1876)二月二十五日,闽浙总督李鹤年派唐廷枢与大北电报公司签订取消委托大北公司代造福州—厦门陆线合同,照付全部工程费用,计银元154500元,收回线路和房屋,收回设备分别存储,全部任其锈蚀腐烂。
  1875年8月,沈葆桢从台湾回到马尾不久,被调任两江总督,第二任船政大臣丁日昌于11月9日上任。他执行沈葆桢部署,报告朝廷:“轮船(海上运输)、矿务(采矿)、电线三者必须相辅而行。无矿务则轮路缺物传输而经费不继。无电线则轮路消息尚缓而呼吸不灵。”他主张自力更生,培养自己的科学人才,用中国人发展中国电信事业。“选择聪慧艺童,延请洋教习,仍一律将洋字改为汉字。”这些学生经过一年时间学习后,估计可以通晓电报业务,届时饬令自行建造电报线。“倘于理有窒碍难通之处,即翻译泰西《电报全书》以穷奥妙,或短期雇佣一二洋人,将来把洋字改译为汉字,作通报军情、货价之用;然后我用我法,遇有紧急机务,不至于泄漏。”这样可以起止由我,操纵由我,避免外人的涉足和干预。
  在上述背景下,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开始筹办了。
  二、丁日昌远见卓识,培养出中国第一批电信专业人才
  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五日,福建船政学堂筹备附设第一所电报学堂。1876年3月,丁日昌派来闽襄办洋务的唐廷枢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签订了《通商局请丹麦电线公司教习学生条款》,聘请大北公司3名工程师来马尾担任教习(教师),教授中国学员40名(后为140名),期限1年,期满之后或留或去,任由中国官方作主等。
  1876年4月8日,福建船政学堂附设电报学堂正式开学了。这是中国第一所电报学校,设轮机、电气、电信、电报和制造电线等专业。这个学堂相当于大专院校,所招收的学员素质都不低。第一次招生70名,生源主要来自于船政学堂毕业生及高年级已有数理化基础的学生,其中已在香港、广州学习过英语的学生有28名,学生年龄大多在18岁到21岁之间。   学堂设有一个轮机班、两个电报班和一个预备班。课程除了英语外,还有实用电报学、电学和电磁学。学员学习电报原理与机器操作方法,及制造电线、电报各种机器。
  这些近代科学技术课程对于接受传统“四书五经”教育为主的青年人而言,可谓沉重。但他们刻苦学习,很快成为了合格的人才。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不仅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的学习,而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从1876年8月1日起,马尾罗星塔一段的电线就由该电报学堂的学生操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很快便掌握并熟练地运用电报的各种知识。学校督办在11月写道:“学生在短期内学会了各种电报工分内的操作,有些还熟练地发明码电报。”轮机班联系线路修理及外路工作时,还学习使用本专业的工具。
  创办之初的1876年4月,英国皇家海军爵士寿尔来马尾该校参观时说道:“这样一个学校的建立,使中国的学堂有希望在将来采用电报设施。”
  第二批招收了70名入学。
  1877年底,中国和大北电报公司合同期满了,学校关闭了。学习电线学员(艺童)从光绪二年(1876)三月十四日起,截止光绪三年(1877)十二月底,仅赡养伙食开支就用了白银5468两。
  丁日昌远见卓识,培养出中国第一批电信专业人才。
  电报学堂共培养出专业电信人员140人。这批学员毕业后,均能通晓“竖桩、建线、报打、书记、制造、电气等艺”。值得指出的是,除上述140名电信人才外,留学生也回来充实了中国电信队伍。留美学生在国外学新潮,剪辫子,穿西装,信仰基督教。保守官员看不惯,主张撤回。1881年撤回94名,其中头批21名均送电报局学习发电报,第二、三批由船政、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余下50名派往天津水师,在机器、电报等处学习当差。
  三、开创了中国电信的新篇章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毕业生一部分留在马尾船政局负责电报业务;少数成绩优异者,或被学堂派往英国大电报局、机关,或被派往丹麦电气厂深造,接受电线的安装与维护教育;其余均被分配到各省当工程师,负责架设电报线或办电报学堂,培养新的电信人才。他们在我国近代电报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为福建电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光绪二年(1876),电报学堂的学生参与了福州南台—马尾—长门(闽江口炮台)电报线的建设,开始供军用。
  光绪五年(1879),英、法、德、美各国准备在上海设立万国(国际)电报公司,其中有上海—福州线(福沪线),李鸿章知道后,下令赶紧自办沿海电报陆线,先行一步,使外国人无利可图,自行终止。同年,福州线电报办成,挫败了外国人在福州架线的计划。此年,电报学堂毕业生建成了福州—鼓山—天后宫—马尾的电报线;此外,福州至各县、至川石岛、至三都澳都架设了专线。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踊跃参与。
  光绪九年(1883)三月初二,官督商办的沪港电报线开始动工兴建。该干线贯通沪、浙、闽、粤各首府,经过福建的蒲城、建宁、延平(今南平)、福州、涵江(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长达4350华里,于次年全部完工。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毕业生在福建境内全程参与。到1884年,马尾船政的电报已经正式通往福州、北京。据裴荫森上奏:“张佩纶任内购买电机全副,于船政公署另盖洋楼一座,作为电报房,派学生数人专递紧要之事,以与将军行营、督抚省署互通消息。”
  7月14日,清政府在北京接到会办海疆事务的钦差大臣张佩纶来电,提及“前由北洋寄奉电旨”。此年,中法马江战役爆发前后,马尾与北京电讯来往十分频繁。中法马江之战后,船政重建电报房,“嗣就署内添盖电报楼房一座,计用工料银六百余两,购置电报应用机器料件,计用工价银六百余两”。
  马尾船政局不但收发电报,而且还能制造电报零件。这些都证明船政最早创办的电报学堂,参与了福建境内的电线铺设和互通电信工作。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参与了天津的电报事业的建设。
  光绪三年(1977年)五月,李鸿章回函给福建巡抚丁日昌提到:“此间(即天津。引者注)水雷学堂兼习电报诸童颇有进益,昨将东局至敝署十六里内实设电线,需费数百元,使闽籍学生司其事,能用浅俗英语及播出华文,立刻往复通信,洵属奇捷,闽中学堂已散,台地电报将如何试造,幸速筹办,俾可逐渐推广。”也即1877年6月,天津已经开始铺设实验性的电线16华里,由船政电报学堂福建籍学生主持。到1884年,环渤海湾,电报线已经普遍架设起来了,其中许多工程师是从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的。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为台湾电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877年,丁日昌上奏清廷,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并拟定电报线路具体架设方案,先由凤山旗后(今高雄市)造至府城(今台南市),再由府城安平(今台南市安平镇)造至鸡笼(今基隆)。清政府批准了丁日昌的奏请。
  为了不使台湾电线的架设为外人所操纵,丁日昌派游击将军(师长)沈国先负责施工,派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苏汝灼、陈平国主持设计,“专司其事”。
  苏汝灼、陈平国是福州马尾船政前学堂制造班第一届毕业生,他们与魏瀚、陈季同是同班同学,两人于1876年从制造班毕业后进入电报学堂学习了一年,学养深厚,技术优良,均获得六品军功徽章,丁日昌派遣他们去台湾可谓知人善任。
  6月,船政制造局的“飞云”号运载电线器材抵台。台湾电报线于光绪三年(1877)七月初十开工,贯穿旗后(高雄)、府城(台南)、鸡笼(基隆),电报线的铺设工程于同年九月初五(10月11日)竣工。全长95公里,并设立了三个电报分局,分别位于台南府城内右营埔、台南县安平镇鲲身岛和旗后(高雄)。
  台湾电报局于11月开始对外营业。由台南安平镇至台湾府之间的电报,每单位收费银元两角,以后便成为官商经常用以传递信息的工具。
  这是台湾第一条电报线路,也是台湾引入电信科技的肇始。这一新兴事物,很快为台湾人民接受,并成为官商两界重要的通讯工具。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开创了中国电信的新篇章。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为“海峡电信丝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铺设台北沪尾(台北县淡水镇)至福州马尾川石岛的海底电线(电报电缆),光绪十三年(1887)八月二十三日,福州川石岛至台湾沪尾(台北县淡水镇)水底电缆接通,全长117海里,后与台南安平镇及澎湖相联接。光绪十七年(1891),福州闽浙总督衙门与台湾省台北直接通电报。刘铭传派“飞捷号”(炮艇改装的水线船)专修水线,海峡两岸从此开始直通电报。《申报》曾经两次报导过此事,技术人员用的多是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毕业生,苏汝灼和陈平国再次参与这次“海峡电信丝绸之路”的建设。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赴各地电报学堂任教,培养了大批电信人才。李鸿章向清政府力陈办电报的好处,清政府批准设立了许多电报学堂。
  1880年10月,李鸿章派人在天津创办了天津北洋电报学堂,效仿福州电气学塾,聘请丹麦工程师为教习。
  1882年,姚彦鸿在上海创办了电报学堂,规模较大,成为输送电报人才的中心;
  1883年,左宗棠在南京创办了金陵同文电学馆;
  1890年,台湾也设立了电报学堂。
  这些电报学堂中,都活跃着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的身影。
其他文献
高缭在晏子属下做了三年官,没有办过什么错事。有一天晏子突然把他辞退了。  晏子手下的人感到纳闷,便去问晏子:“高缭并没有过失,你为什么不奖赏他,反而把他辞退呢?”  晏子说:“我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我之以能做一些事,主要是靠周围的人帮助我。可是,高缭和我同事三年,从不指出我的过失,这样的人,对我没有什么用处,我留着他干啥?”  从此以后,晏子手下的人,除了能相互指出过失外,也敢于指出晏子的过失。这
期刊
陈寅恪每次上课,都用花布或黑布包着一大包书,在课前匆匆走进教室,从不迟到。  他把要讲的内容满满地抄到两个黑板上,然后坐到讲台前的扶手椅上,开始讲课。  他讲课的时候,总是能自己营造出一种境界来,带着你穿越数千年历史,置身于汉唐时期的繁华盛世中。  他喜欢闭着眼睛讲课,让自己也沉浸在历史语境中。  在西南联大时,他的右眼视网膜已经剥离,左眼仅剩微弱视力。有一天上课时,他先在黑板上写好了要讲的重点,
期刊
唐朝的公务员待遇虽然无法与宋朝相比,但也不错。可是,在唐朝当公务员却并不轻松,原因是唐朝对公务员的考勤制度很严厉。每天按时参加朝会,是唐朝京官的第一要务,凡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者,都属于违纪,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理,而且处理方式还很严厉。  比如,有一个叫梁升卿的官员,在某部门上班。当时,朝中规定官员要轮流值夜班,开元二十年(732年)九月二十日这天,轮到梁升卿值夜班了,可是第二天是他父亲的忌日,于是
期刊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当上了魏国一把手。这是一位聪明有远见的青年领袖,他的理想就是带领人民勤劳致富奔小康,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  魏文侯清醒地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就要礼贤下士,招纳人才。  魏文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名满天下的子夏。  子夏的名头的确很响,他是大教育家孔子的得意门生。  子夏晚年居住在东部别都魏,距国都安邑千里迢迢,但魏文侯不辞劳苦,坐着马车就找上门来,还带来了魏
期刊
复兴社特务处在国民党内是个未经“立法”程序的机关。它的经费不是由国库开支,而是蒋介石在他本人的特别办公费内支付。它没有一定的编制人数,也没有固定性的分支机构,认为需要就添设,不需要就撤销。但添设的多,撤销的少,组织日益扩大,人事亦调动频繁。我在该处当过科员,谨将所知所见所闻的事实,就记忆所及者,写述于下。  戴笠是怎样当特务处长的  1935年夏天,戴笠集合特务处内勤人员在南京洪公祠举行总理纪念周
期刊
梅兰芳(1894—1961),近代杰出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京剧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出生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时代。梅兰芳成就一代艺术大师,虽然具有众多时代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他在艺术征途中遇上三位伯乐:冯耿光、齐如山、王瑶卿。梅兰芳的一生事功,可用三个离不开代表:经济上离不开冯耿光,剧目上离
期刊
中国文人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向来以“君子动口不动手”为金科玉律。然而,到了民国时期,风气渐变,一贯温文尔雅的文人们摒弃文雅的武斗风范,代之以拳打脚踢和群殴。许多大师级的文人也未能免俗,纷纷加入了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武斗行列。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武斗英雄”当属才高狂傲的一代名士刘文典。刘文典在安徽大学校长的任上时,安徽学界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盛怒之下的蒋介石要严惩学生。刘文典面见蒋介石,不称“蒋
期刊
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孙中山之子孙科出任国民党行政院长,寻求“光荣的和平”,以挽救国民党的统治。  在内阁组成前后,孙科要求蒋介石下野,由行政院全权主持和谈。蒋介石下野后,他既反对蒋介石的和谈原则,又反对桂系的企图。后来,由于桂系的倒阁,也由于孙科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致使孙科去职,其一厢情愿的“光荣的和平”,也就自然而然地以破产收场。  一、蒋、孙妥协,孙科任立法院长  对孙科“光荣的
期刊
岑文本,字景仁,出生于官僚世家,是唐太宗最赏识的几位重臣之一。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很有才华和智谋。14岁那年,其父岑之象被人陷害入狱,为了营救父亲,他只身前往司隶鸣冤。面对堂上老爷,他不亢不卑,据理力争,辩对哀畅,司隶命他作《莲花赋》,他一挥而就。司隶惊叹之余,重审此案,释放了他的父亲。  贞观元年,岑文本被授予秘书郎,兼任直中书省。唐太宗行藉田之礼(古时帝王春耕前奉祀宗庙),岑文本上书《藉田颂
期刊
普通人对印信是很讲究的,皇帝的宝玺就更不用说了。  皇帝的印信,也称宝玺。  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玺成皇帝专利,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秦代至武则天时的皇印,一律称为玺,武则天之后至清代的皇印,大多称为宝。  从秦始皇起,历代皇帝宝玺的纽式都是龙纽,一部封建皇权史,就是一部宝玺史。  皇帝宝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信物,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