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之路三大战略目标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xtronn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笔者认为中国清晰界定自己的海洋强国权力目标至关重要。中国的海洋强国权力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有效管理、控制、威慑部分海域,成为地区性海上优势力量;二是拥有雄厚的海洋外交实力,能对地区和世界海洋事务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三是合理有效利用主权内外的海洋资源,成为世界海洋经济强国。
  地区性海上力量
  地区性海上力量是指有效控制和活动范围远远超出近海,及至远海及大洋,具有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一般以区域重点布局为特征,既有别于近海型海军,也有别于全球布局的世界型海军。对于中国而言,根据空间范围的不同,应追求以下目标:
  一是获得在东亚近海的战略优势
  首先,这个区域涉及中国的基本安全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只要中国近海为敌对国家所控制,中国国家安全状况就会骤然紧张,敌对国家可以利用这片区域,在上万千米的海岸线上随处威胁中国大陆的安全。其次,近海海洋资源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海洋资源的利用事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国际法赋予中国的大部分主权权益都集中在中国近海。最后,近海空间不仅关乎生死、发展,也关乎荣辱,关系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尊严。此外,中国还在此区域面临着一系列的棘手任务:一是维护黄海的局势稳定并借助陆权影响,防止朝鲜半岛出现敌对中国的政权;二是取得台湾海峡及台湾周边海域的局部制海权优势,在实力的基础上谋求台湾的和平统一;三是谋求南海中国主权范围内的有限制海权,并在政治及经济影响力的协助下,维护、拓展中国在南海的实际利益。
  从可行性而言,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及军队作战效率的提升,即便美国海军能维持310~316艘舰艇的舰队规模,实现60%舰艇部署在太平洋的调整目标,并成功笼络日本、菲律宾等盟国,在中国强大陆权(陆基导弹及空中力量)的策应下,美国要想在东亚海域维持现有的战略优势将越来越力不从心。中美双方在此的利益关切重点(中国:领土主权、主权权益;美国:海上航行自由、地区稳定)的不同及可投入的资源程度差异(中国:可迅速投入大部分优秀军事资源;美国:太平洋总部所辖之兵力都很难及时完全投入),也决定了中国在不损害美国霸权及体面的情况下,迫美让步妥协的可能。日本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中日间的海上矛盾也近乎无法调和。但在中国日渐强大军力的威慑下,在《日美安保条约》的约束下,日本主动对中国军事挑衅的可能性很小,最大的可能是,通过时间的推移,力量对比的大幅变化,日本将最终默认中国的优势地位。而东南亚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在南海更多给中国造成的是政治外交上的困扰,军事挑战中国的可能性不大。
  二是在西北太平洋及北部印度洋保持有效存在
  一个大国必然有特定的发展空间和利益边界,维护、防卫这些利益的最佳办法不是去构造一个“海上长城”,而是冲出边界,在自己的核心利益边界之外展开积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行动,以化解、牵制、威慑外部的不友好因素,缓解、消除潜在威胁。历史经验和地缘政治理论一再证明,中国海权如果仅局限在第一岛链内的近海空间范围内,将在与外部的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中国必须争取在第一岛链外的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环形水域建立一定的缓冲地带,因为中国在海洋上面临的主要威胁将主要来自这两大方向。
  目前,西北太平洋及北部印度洋地缘政治复杂,不太适合控守,却适合布局,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区域内力量均无法有效控制这两大区域,中国在此实现力量存在不会有根本性的政治及外交障碍。
  但中国却不太可能成为世界型海上力量,也不太可能撼动美国在世界的海洋霸权。中国海军远程投送工具匮乏,在远洋持续开展大规模行动的能力较弱,在自动化指挥系统(C4ISR)、防空、反潜等方面全面落后,无法在远洋与美国海军匹敌。就算中国将来有可能弥补技术上的差距,也难以拥有美国海洋霸权的天时(两次世界大战)、地利(美国自身的地理优势及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人和(盟友体系与国际动员能力)。中国的海权发展既受到了当今时代条件(武力使用的难度增加及效用下降)和地理条件(中国海上力量突破第一岛链后,就会面临缺乏远洋基地和补给地的制约,还会面临美、日、印等强国的竞争)的限制,还受到了中国发展道路复杂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压力、本土的安全问题等都制约了中国的雄心。因此,无论中国崛起速度能否保持,海军现代化如何发展,中国都无法成为世界性的海上强权。
  国际海洋政治大国
  中国能否成为海洋强国不仅在于能否拥有强大的海军,形成一定的威慑力量,也在于中国作为该区域内的大国,能否通过经济、外交等手段获得足够的政治影响力或者话语权,以使周边大多数国家能认可中国的成功,接受中国海权发展的目标和崛起的形式。
  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300万平方千米海洋空间的海上大国,中国有条件,也有能力在追求自身海洋利益的同时,推动国际海洋秩序向着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及实践标志着世界海洋秩序第一次通过谈判协商而非海上决战的方式进行了调整。但现行的《公约》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首先,《公约》是个折中妥协的产物,它本身有许多模糊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也激起了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纠纷。其次,以《公约》为核心的海洋秩序依然受到美国等海上强权的挑战。迄今为止,美国依然没有批准《公约》,对《公约》第十一部分及附件三所规定的“生产限制政策”、“强制性技术转让”等持保留意见,公然抵制《公约》倡导的全人类共同利用海洋的公平、公正精神。
  中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海上安全形势,在海域划界、岛屿归属等问题上面临着亘古未有的纠纷和争端。中国在处理、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同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和立场,也要考虑到现行海洋秩序的制约。中国解决海洋争端与世界海洋新秩序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国的最终收益将取决于中国能多大程度影响世界海洋秩序发展的方向及其规则的塑造。
  世界海洋经济强国
  海洋资源或海洋资产大多具有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点,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像对待陆地那样,将哪怕是一小块的海洋空间给完全圈占起来,由于海洋资源的动态性特征,各沿海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拥有天然的共同利益。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则从法律和制度上认可了各国海洋资产的伸缩性,比如一国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以外广袤无垠的公海和海底“区域”中的收益多少则完全取决于该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大小。在主权范围以外的海洋空间中,蕴藏着更大的机遇。要知道,世界约2/3海洋面积属于公海,国际海底“区域”总面积达2.517 亿平方千米,且各种再生和不再生资源储量丰富。
  对人类而言,海洋依然具有太多的未知,海洋开发,尤其是深海开发风险巨大,对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要求极高。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无法独立而系统地进行海洋开发,因此,合作开发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各国参与世界海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既与各自拥有的海洋空间大小直接相关,也与它们的综合国力、科技水平、经济规模等密切相联。中国的海洋经济活动应立足于全球海洋空间,中国拥有一定的海洋空间和较为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国跻身于世界海洋强国的基础,中国可借此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培养海洋人才、积累海洋开发经验,在利用好自有海洋空间的同时,积极与他国和国际组织合作,开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空间。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要在挑战与机遇之间寻找准确的契合点,就必须要在企业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并结合新时期的实况创新工
7月15日,国新办就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记者张斌报道2008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以下简称:CeBIT 2008)将于3月4日至9日在德国汉诺威市隆重举行。有650家中国参展商(包括中国香港地区)在这一全球最大的
2015年1月10日上午,游泳冠军韩雪、齐晖、晁娜、张宇、陈祚齐聚北京未来广场,出席水孩子“未来之星”世界游泳冠军见面会,共同助阵中国婴童水中运动的发展!水孩子是首家系统
3月底,车入铜鼓县,春光挡不住,深深浅浅的绿,毫不客气地占领着人的眼球。铜鼓人爱绿护绿养绿,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借势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它奏响的四季绿韵,吸
青年员工心灵关怀工作是企业一项重要工作,它小到个人的事业工作状态,大到事关企业发展和行业稳定,笔者就西部偏远地区输油气管道行业青年员工思想动态研究为入手点,明确青年
北京中新文广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广告制作、媒介代理、全案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广告公司。在2003年12月独家代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非常6+1》节目的基础上,后来又
本文通过对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帮助职工成长进步,使广大职工在家里能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爱的具体措施,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效率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也为摆脱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简单、生硬和直白的解答翻译,本文特别尝试将“四段七环”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英语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