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古装戏

来源 :电视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gu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装剧的称呼似乎更正规,更体面,把“剧”替换成“戏”虽然意思不变,却变得更口语化,更轻松,更多了想象的空间和玩味的余地。所谓古装戏,指的自然是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古装戏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电视剧类型,这当然与中国历史有很大的关系,美剧虽然称霸世界,但因为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所以它的剧集虽然多元化,却少有古装戏。从商业动作的角度来看,古装戏所花成本要高于现代戏,但由于古装戏更容易运作,有古代历史和历史人物作为铺垫,又有海外市场,所以在我国,古装戏一直长盛不衰。
  值得说明的是,古装戏虽然有些题材来源于正史或野史,但它却不是正襟危坐的历史剧。“戏”不是历史的真相,而是“戏剧”的“戏”,是戏说,也是演义。著名导演郑晓龙说过这样一番话,“涉及历史题材可以有三种处理:历史剧、古装剧,还有就是戏说剧了。历史学家和我们这些写戏的人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完全不同的眼光,也承担完全不同的任务,甚至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从我们的剧作角度,我们并不看中他是不是在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有的人物可能改变了历史进程,但未必对我们有价值。我们所说的价值是故事价值,有故事价值,我们就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历史事件,好的历史人物。我参与做的这几个戏,我都认为是古装戏,而不是历史剧。就像我从来不把《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当历史来看,这些就是古装的文学。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我们和历史学家没关系。虽然我们都用历史材料做原料”。
  郑晓龙导演的言谈虽然是极力撇清对“历史”的责任,但他负有另外的责任——戏剧的责任。古装戏的主人公多为人们熟悉的帝王将相及历史名人,由于这些人物在受众中很有影响,构成潜在的市场价值。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古装戏是万金油,古装戏毕竟是拍给现代人看的,怎样使古人的故事与现代人的心灵产生沟通,是每一个写古装戏的人首先面临的难题。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往往与我们相去甚远,如《水浒传》这部小说宣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封建思想,最后梁山好汉被统治者招安,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帮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并没有什么不合理,可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却是难以接受的。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使受众能够接受,便想为宋江等人的投降路线找一条出路,而在当时情况下,他们能想到的也就只有招安这条路了,这种努力却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可。电视剧最忌曲高和寡,一旦脱离观众,便只剩下死路一条。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再到千禧年后,在追求观众喜闻乐见的路途上,古装戏也有了自己的演变和发展。
  80年代
  兢兢业业 部部精心
  彼时中国内地的电视荧屏非常匮乏,用“文化沙漠”未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与此同时,人们的娱乐方式还比较单纯,电视的普及率也不如90年代,但奇迹的是——对古装戏来说,这不是一个寒碜的时代,而是一个诞生经典的时代。《西游记》、《红楼梦》、《济公》、《八仙过海》……那个年代,人们或许没有充裕的拍摄资金,先进的拍摄机器、以假乱真的特技效果以及美轮美奂的“服化道”,彼时的人们为拍摄好一部戏无一不是采用最笨的方法,六小龄童为塑造孙悟空的角色,自己在家养了一只猴子,和猴子同吃同睡同呼吸,观察它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为了让演员从气质上接近大观园,在开拍之前就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全封闭培训,细致入微地去学习人物的言谈,走路的幅度,执筷的手势……除此之外,还特邀到国内最著名的红学家参与剧本的修改,其中有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等。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7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1987年上演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与内地相比,香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迎未了古装戏的巅峰时代。那时的TVB和亚视的武侠剧无论在香港还是在内地,都非常受欢迎。可以说香港上世纪的80年代是武侠剧的黄金时代。区别于内地的古装戏喜欢改编文学名著的习惯,香港的古装戏虽然也喜欢改编文学,但绝大多数是金庸或古龙的武侠小说,比如至今都广为流传的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刘德华版的《神雕侠侣》、梁朝伟版的《鹿鼎记》、汤镇业版的《天龙八部》、吕良伟版的《雪山飞狐》、郑少秋版的《楚留香》、米雪版的《萍踪侠影录》……一时间,港剧成为优秀武侠剧的代名词。可以说香港黄金时代的古装戏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至今许多电视台还在不断重播这些经典的古装戏,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90年代
  成功可以复制
  90年代虽然也诞生了不少经典,那是因为它的“分母”比80年代大出许多,相对来说,90年代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也更上一层楼。90年代的古装戏,是一个喜欢复制的时代,不光复制别人,也可以复制自己。跟风和续集成了最好的复制手法。《宰相刘罗锅》火了,续集便冒出来了;《还珠格格》火了,续集更是火上浇油的火;《荆轲刺秦王》火了,一时间许许多多“荆轲”站了出来,《战国英雄传之刺秦》、《英雄》要把“刺秦”进行到底;描写西楚霸王的片子赚了,又冒出来无数“翻版”的项羽,“欲与刘邦再比高”;《西游记》火了十几年,原班人马若不鼓捣出一部续集,实在愧对观众厚爱,至于《戏说乾隆》、《神探狄仁杰》、《康熙微服私访》以及《包青天》之类的剧集,更是可以接二连三,源源不断地推出续集续续集。
  和80年代喜欢翻拍名著相比,90年代的古装戏更多了借古讽今的声音。著名的好莱坞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曾经说过一句经典金句,“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古装戏到了90年代,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从名著中汲取营养,一来是观众希望能在下班后找到一种可以松弛神经,又能足不出户的娱乐方式,二来观众希望在下岗之后能找到一个安全又免费的渠道来代谢掉一些负面的情绪。于是出现了各种戏说权力腐败,各种明察秋毫的微服私访以及铁面无私地主持人间正道的古装戏,从某种程度而言,它满足了观众最微妙的精神需求——在当下社会里,不少人习惯于用一种娱乐的方式规避现实困境,掩盖实际问题,这也许是一种悲哀,但更是一种无奈。
  所以说,古装戏的续集不光有“经济效益”的驱动,剧作家们创作历史戏剧,还有另外的动因,或借古喻今、古为今用,或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或厚古薄今、挞伐污浊,或厚今薄古、前车之鉴。虽然说古装戏不需要对历史负责,但它毕竟是历史的另一种教科书,中国人喜欢读史,因为读史使人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90年代的古装戏借用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情节和形象说话的艺术手法,达到某种教育目的。事实上,有些剧目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是政 治的原因;有些则是历史背景的原因,政治政策的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角度不同的原因,等等),好恶不同,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剧目甚至曾经一度受到不公平的非议和排斥,如《武训传》、《海瑞罢官》、《李慧娘》等都曾被视为“影射文学”。
  总结90年代的古装戏,容我盗用北岛的一个比喻,90年代的古装戏就像连接两个黑夜的白色走廊。虽然演的是前尘往事,却是最有现实意义的。
  2000年后
  娱乐不休 穿越不止
  进入千禧年之后,国内的娱乐产业和电视文化已经不容小觑。相比之下,曾经鼎盛一时的香港古装戏却是每况愈下,辉煌难续,除了一部差强人意的《金枝玉叶》,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了,武侠剧方面,没有再过多翻拍。而当时内地著名制片人张纪中也开始了他的金庸剧翻拍大计,相比内地古装剧制作之大,场面之恢弘,仍在室内小小的摄影棚内拍摄的香港古装剧就显得有些寒酸。
  千禧年后的古装戏从题材和运作来说,比以前都更多元,更灵活。既有对名著和民间神话的翻拍,也有对金庸、古龙、温瑞安等武侠名家的小说改编,这之外还有对网络游戏和穿越文学的改编——这在以前是完全没有的。有人说,这是一个老板拎着一麻袋的钱去找项目的时代。只要有好的项目,资金根本不是问题;技术就更别提了,裸眼3D的电视机都跌破万元大关了,走人寻常百姓家;至于人才——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时代能请到韩国人演格格,让黄毛蓝眼的白种人和皇帝的女儿谈跨国恋。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却并非期待中的锦上添花,大多数制作花哨宣传卖力的古装戏不过是过江之鲫,能红过三五个月已经是“不容错过”的“力作”了。这当然和人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有关,观众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死忠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候。但是更多的原因可能还是要归结为从业者们缺乏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怀揣着玩票和捞钱的心理是不可能诞生经典的。
  或许古装戏的幕后制作人员也深知粗制滥造成不了气候,某种题材一部一部地分散播出形成不了冲击力,如果几部联手同时播,结果就会大不一样。目前古装戏的播出无意中就采取集中出击的方法,而且选择的都是一些电视大台,这样就形成了一股潮流,人为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强势,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比如《赵氏孤儿》,再比如更极端的刘邦项羽,漫画家王原画过一幅讽刺漫画,名字就叫《首届刘邦项目影视博览会》。
  追求“娱乐至上”的古装戏,为了制造噱头引爆注意力,往往会增强戏剧冲突,实在不行就洒狗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装戏里俊男靓女皆因偶尔相遇而相识,几经误会,便闪电般地进入热恋,可谓情爱痴狂;不论是武林豪杰除霸还是妙龄侠女复仇,不管是寺院庙宇还是寻常百姓,刀枪相见,拳脚相加之后,或是门窗破碎,或是血肉模糊,或是树木断裂,或是房屋倒塌,总免不了残景满目,狼藉一片,可谓暴力疯狂;有些古装戏血腥十足,“血溅荧屏”,不仅常常是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还把砍头、剁臂、挖眼、割耳、掏内脏等情景用特写镜头大加展示,可谓血腥癫狂;与剧情关系不大或毫无关系的裸露在古装戏中比比皆是,古典美人毫无顾及地袒胸露背,或在林中小溪湿淋淋地出浴,直至近乎“比基尼”的装束,床上戏、浴池里的戏越来越多,可谓情色轻狂……至于服化道倒是精美多了,可也更加雷人了。比如新版《水浒传》简直就是一个教学示范技术剧,教学内容分别是:1.男人日常头部花饰造型全年龄全季节指导。2.全性别自然迅捷脱衣展示刺青及人体彩绘动作图解。3.关于如何单眼落泪滑落45度上扬的脸庞的演技教学。
  有人说,电视里清宫戏的播放时间加一起比清朝的历史都长久。这当然是一个无从考证的笑话,但可以肯定的是,以清宫戏为首的古装戏会一直持续不断地演绎下去,戏说下去,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它会有迥然不同的内涵与表达方式。本期特别策划,我们采访到许多古装戏的幕后精英,他们的故事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美国东部时间2月19日,耀世星辉新文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耀世星辉”)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GSMG。  通过在美国上市,耀世星辉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资源提升内生增长动力,继续增强内容服务功能,以“优质内容赋能新消费”,提升用户数量和用户黏性,持续开拓移动互联网新消费市场。耀世星辉董事长兼CEO张兵表示,消费升级与技术创新在不断催化着文娱产业的发展业态,基于移动互联网下,
大隐光时是一家专注于艺人经纪领域的文化传媒公司,其经纪业务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正式运营,经过三年发展累计签约17位演员,3位导演、编剧。坚持“隐于角色之中,发光荧屏之上”是大隐光时的理念。大隐光时经纪业务部总监刘晓光表示,“大隐光时是一个偏文艺型的公司,始终专注于创作业务,我们合作的演员基本都具备了把追求自身演绎品质放在第一位的素质,为片方推介有质感、有演技的演员也是我们的目标。”  头部艺人稳
2010年10月18日,香港将军澳电视广播城,103岁高龄的邵(逸夫)爵士在港姐陈庭欣和庄思明的陪伴下,将颤微微的手放在蛋糕灯上,启动了TVB43周年台庆亮灯仪式,拉开了持续30天的“台庆月”序幕。这是TVB每年最盛大的节日,所有演员都悉数登场,六叔已经成为TVB的精神代表,但是2010年10月18日这一天将定格成历史,今后TVB台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2011年3月31日,TVB正式卖盘,“
指南艺员大数据  中文名:何乙轩  身高:165cm  体重:42kg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  爱好:声乐、跳舞、钢琴、轮滑、马术  ★演艺经历:《日落天通苑》《暗夜良人》《钢的琴》《惊魂绣花鞋》《哈喽道格》  ★推荐影视剧类型:现代剧、古装剧、悬疑剧、年代剧、喜剧  ★演艺发展空间:从小登台主持,曾参加湖南卫视及中央台少儿频道主办的比赛,并多次获奖,小学期间拍摄广告片。在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后
他五十知天命;却偏偏不信命。剑走偏锋;顺应时代成为颇受争议的“男媒婆”。她,中年“失婚”;却坚韧而顽强。用自己赢弱的肩膀开始新的生活。  初恋女神的出现,让他沉寂多年的心又开始燃烧……但求爱之路布满荆棘,女儿爱上女神前夫;师弟想变成女婿。女神女儿的以死相逼。他最终能否得到女神的芳心?  32集都市爱情喜剧《男媒婆》以潘长江饰演的丁二春经营“全成热恋婚介所”作为开端,丁二春偶然重遇梦中情人白小青(张
根据南派三叔原著改编的热播剧《老九门》,俨然成为暑期档的“话题王”。除了“颜值满分、特效一块五”带来的品相保证,东方卫视遥遥领先的收视率也为该剧保驾护航。在它之前,东方卫视上半年已经创造了几个“爆款神话”,如《芈月传》《欢乐颂》;而下半年还将推出精品化现实主义大戏《中国式关系》、精品大古装戏《锦绣未央》……一部部“爆款”剧背后,是东方卫视“机智”购剧与“精准化”排播的结果。近年来,东方卫视选片有方
希望观众通过《法医秦明》了解法医的工作  Q:现在网剧的制作更加精良,甚至超越了电视剧,你怎么看待网剧未来的这种发展趋势?  A:对我自己来说,我可能打开电视的频率越来越低了,越来越多的时间我是用更小的屏幕在观看,手机、IPAD,或者电脑。因为这样我可以自己规划自己的时间,我想在什么时间看,而不是等它什么时间在播。我认为未来是一定会偏向这种小屏观看的,而且有一些影片原来可能90分钟,我必须得正襟危
中国的电影观众和票房永远都充斥着互联网时代的魔术色彩,任何大咖级的战略投资家都绝对无法预测影片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的院线会兑现几何产业价值。大投入的折戟沉沙和小成本的黑马奔腾汇着两种不同颜色的眼泪,完美的豆瓣评分和惨淡的票房数字如同滑稽的黑色幽默,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界的文化常态。无论爱恨情仇,中国的院线和观众对于所有洋溢着电影激情的电影人都是挥之不去的成败萧何。  捏提·蒂瓦离和他的“摔跤爸爸”同样也是
抄袭者,在过去一旦事发,就再无颜面留在他所处的那个领域,要么改行,要么消失,要么自尽以谢天下。  那是过去。  现在,抄袭者在完事儿之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还会公然挑衅被抄袭者,甚至把自己的抄袭之作寄给受害者示威。更有奋勇争抢这种抄袭作品的公司,认为抄袭被曝光是好事儿,省了他们的宣发费。  这一切的原罪,可能还是因为资本炒作IP成为利益极度膨胀的战略资源所致。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完成了大IP
我记得自己刚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看一种特别老的民间戏曲,当时样板戏的时代刚刚过去,所谓的“封建文化”可以露头了,老百姓近乎疯狂,现场人山人海。妈妈把我顶在头上看,我只能远远地看到仙山琼阁一样的舞台,什么也听不到。最后,我们俩差点被人踩死了,妈妈拼了命才把我顶出人群。这是我观赏文艺作品的开始。  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打腿仗,把大腿撞断了,就一直在医院住院,躺着一动不动。当时最好的一个伙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