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基于实践的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的研究,探索出能有效实施和学生易于接受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程模式; 工学结合; 综合职业能力
1 引 言:
随着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由单片机技术、传感技术等相互融合渗透形成的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子产品设备日趋微型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紧跟科技发展态势,适度超前,根据职业岗位及中职学生认知发展需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通过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等多种知识的《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精品课程,其实践性很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标志。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项目为载体,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职业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大项目、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将来从事智能控制装置的安装检测维护、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等工作奠定基础。
2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按照工作过程展开,采用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法,通过“小项目”制作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的方式都相应得到了改造,相比以往的“先理论后实操,在课程结束前制作一个小项目,以理论和实操的综合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了基础,但仍有不足。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分为单片机、传感器技术等课程。课程安排上就会考虑应该先讲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还是单片机的课程,学生在完成其中一门课程的学习后,能否自行将两门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另外,传感器技术课程的内容很广,是针对某些传感器讲还是要面面俱到,讲到什么程度,讲完以后学生是否会使用相关的传感器应用于实际电路等等。这让我们重新考虑是否要完全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单片机课程的教学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通过“小项目”制作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每个“小项目”都有其独立性,学完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再完成一个“小项目”的制作,在微观上来看,的确体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工作岗位及生产活动中,往往并不是只完成一个流水灯或时钟电路的制作就能说是完成一个产品的。它需要融合流水灯、时钟或传感器等“小项目”的内容,再配合相关的安装与调试的实操技能等,才能称作为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或产品的制作。因此,在之前的以“小项目”的工作过程来开展的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并未能让学生真真实实地体验到要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所需要的工作过程,也无法让学生对工作形成整体的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获得工作的经验,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考虑得较多的是通过几个“小项目”来完成课程的学习。要知道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已不再是一门普通的专业课,而是发展成了一门职业技术,在完成某些项目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传感器技术或机械控制的内容。该课程要改革发展,应该融入相关的知识,并考虑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来设置课程内容,选好项目载体,了解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如智能家居等,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和技能,也能对未来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有个参考的方向。
教学的评价主要以项目考核的形式进行,考核得多的是学生完成某个“小项目”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很少对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作业、出勤以及小组协作能力等情况的考核。学生的能力的多方面的,单一的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是不足够的,还要重视上重视小组合作的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也要重视反思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同时,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3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路
3.1 打破学科体系,立项精品课程
该课程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把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知识进行融合,在原有《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出一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为进一步促进该课程的改革及获得更大的支持,该课程已申请为广州市精品课程且已立项。
3.2 改革课程模式
《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课程要根据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现代中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体现“强化基础、突出应用、着眼发展”的特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构建课程结构,设计“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采用“大项目、能力递进式”的教学模式,集“趣味性、综合性、实用性”于一体。而所谓“大项目”,即整个教学都围绕一个完整的大项目来展开。以往采用的项目教学,大多设置了许多项目,将各个知识点分配到好几个项目中去,较缺乏总体规划设计,各项目间较为单一独立、欠连贯性。而“大项目”整个教学都围绕一个完整的大项目进行,这个完整的项目又由若干个小任务模块组成。合理安排知识点和技能点,将其巧妙地分配隐含在各个任务中,力求一个任务解决几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围绕“大项目”的各工作任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动手为主,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鼓励大胆实践,让学生清楚知道“学什么”、“做什么”、“怎样做”,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边教,边学,边做”交叉进行,最终完成项目作品。
3.3选取合适的项目载体承载课程的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分析职业岗位、建构课程方案,突出实用性,注重实践性和可拓展性。按“分类定制、分层渐进、分段实施”的方式组织教学,设计了初、中、高三个模块,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学习载体,如初级模块选用投篮游戏机,中级模块选用智能小车和智能机械手,高级模块选用智能家居。将三个阶段设置为: (1)初级部分为“初学入门”阶段:注重趣味性,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将课程的学习设计为制作一个载体模型(如投篮游戏机等),载体模型的制作过程也即学习该课程的过程,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了硬件电路、编程语言、传感器、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等的学习。主要解决的是能让学生读懂硬件电路,学会编程语言,基本了解电子产品的开发过程,并制作完成一个实际的载体模型。实现从模型学习,到实际项目的过渡,使学习过程贴近工作过程,使学生基本具备制作硬件电路、项目编程和系统调试的能力。另外,还可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其它项目进行学习,以突出自我个性和在某方面的专长,具有一定的基本岗位工作能力。
(2)中级部分为“实战应用”阶段: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工作过程的实践能力。使用较易制作出成品的实例如智能小车等作为项目载体,让学生先观察原有“智能小车“的功能,并将其功能列举出来。参照功能,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资料,画出电路图,制作硬件电路,按照功能编写程序进行安装与调试,并最终要完成一个作品。提高学生按照任务书编写程序的能力,跟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一致,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3)高级部分为“拓展提高”阶段:注重创新性,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以后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的方向。重点培养学生有所创新的自学能力,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4 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项目教学
(1)化抽象为具体,实物展示(如投篮游戏机)。不仅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采用微课的形式,利用网络及视频开展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及表述能力,并且引导创意设计,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到。
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训室的建设应积极走访企业,参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创造性地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4课程模式改革的创新之处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检测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等多种知识,优化整合为“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递进重构了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强调基础,重视应用,又力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紧密贴近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并学会做人。
4.1 注重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高新技术融合,职业技能由“简单”变得更为“复合”,根据企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遵循学生的的职业成长规律,以“必需、够用、适度”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工程实践和培养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训练。
4.2 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关联性和融合性
选择“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根据职业岗位及中职学生认知发展需求,打破学科体系,以单片机技术课程为核心,融合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等多门课程知识,优化整合为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递进重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重在应用的同时,既强调基础,又力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紧密贴近生活生产实际,突出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基于实践的模块化项目课程《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的研究,促进了“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教学课程模式的改革,进一步验证了基于实践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的成效,以点带面,为其它课程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课程模式; 工学结合; 综合职业能力
1 引 言:
随着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由单片机技术、传感技术等相互融合渗透形成的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子产品设备日趋微型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紧跟科技发展态势,适度超前,根据职业岗位及中职学生认知发展需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通过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等多种知识的《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精品课程,其实践性很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标志。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项目为载体,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职业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大项目、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将来从事智能控制装置的安装检测维护、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等工作奠定基础。
2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按照工作过程展开,采用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法,通过“小项目”制作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的方式都相应得到了改造,相比以往的“先理论后实操,在课程结束前制作一个小项目,以理论和实操的综合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了基础,但仍有不足。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分为单片机、传感器技术等课程。课程安排上就会考虑应该先讲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还是单片机的课程,学生在完成其中一门课程的学习后,能否自行将两门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另外,传感器技术课程的内容很广,是针对某些传感器讲还是要面面俱到,讲到什么程度,讲完以后学生是否会使用相关的传感器应用于实际电路等等。这让我们重新考虑是否要完全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单片机课程的教学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通过“小项目”制作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每个“小项目”都有其独立性,学完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再完成一个“小项目”的制作,在微观上来看,的确体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工作岗位及生产活动中,往往并不是只完成一个流水灯或时钟电路的制作就能说是完成一个产品的。它需要融合流水灯、时钟或传感器等“小项目”的内容,再配合相关的安装与调试的实操技能等,才能称作为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或产品的制作。因此,在之前的以“小项目”的工作过程来开展的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并未能让学生真真实实地体验到要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所需要的工作过程,也无法让学生对工作形成整体的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获得工作的经验,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考虑得较多的是通过几个“小项目”来完成课程的学习。要知道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已不再是一门普通的专业课,而是发展成了一门职业技术,在完成某些项目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传感器技术或机械控制的内容。该课程要改革发展,应该融入相关的知识,并考虑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来设置课程内容,选好项目载体,了解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如智能家居等,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和技能,也能对未来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有个参考的方向。
教学的评价主要以项目考核的形式进行,考核得多的是学生完成某个“小项目”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很少对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作业、出勤以及小组协作能力等情况的考核。学生的能力的多方面的,单一的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是不足够的,还要重视上重视小组合作的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也要重视反思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同时,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3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路
3.1 打破学科体系,立项精品课程
该课程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把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知识进行融合,在原有《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出一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为进一步促进该课程的改革及获得更大的支持,该课程已申请为广州市精品课程且已立项。
3.2 改革课程模式
《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课程要根据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现代中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体现“强化基础、突出应用、着眼发展”的特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构建课程结构,设计“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采用“大项目、能力递进式”的教学模式,集“趣味性、综合性、实用性”于一体。而所谓“大项目”,即整个教学都围绕一个完整的大项目来展开。以往采用的项目教学,大多设置了许多项目,将各个知识点分配到好几个项目中去,较缺乏总体规划设计,各项目间较为单一独立、欠连贯性。而“大项目”整个教学都围绕一个完整的大项目进行,这个完整的项目又由若干个小任务模块组成。合理安排知识点和技能点,将其巧妙地分配隐含在各个任务中,力求一个任务解决几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围绕“大项目”的各工作任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动手为主,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鼓励大胆实践,让学生清楚知道“学什么”、“做什么”、“怎样做”,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边教,边学,边做”交叉进行,最终完成项目作品。
3.3选取合适的项目载体承载课程的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分析职业岗位、建构课程方案,突出实用性,注重实践性和可拓展性。按“分类定制、分层渐进、分段实施”的方式组织教学,设计了初、中、高三个模块,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学习载体,如初级模块选用投篮游戏机,中级模块选用智能小车和智能机械手,高级模块选用智能家居。将三个阶段设置为: (1)初级部分为“初学入门”阶段:注重趣味性,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将课程的学习设计为制作一个载体模型(如投篮游戏机等),载体模型的制作过程也即学习该课程的过程,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了硬件电路、编程语言、传感器、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等的学习。主要解决的是能让学生读懂硬件电路,学会编程语言,基本了解电子产品的开发过程,并制作完成一个实际的载体模型。实现从模型学习,到实际项目的过渡,使学习过程贴近工作过程,使学生基本具备制作硬件电路、项目编程和系统调试的能力。另外,还可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其它项目进行学习,以突出自我个性和在某方面的专长,具有一定的基本岗位工作能力。
(2)中级部分为“实战应用”阶段: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工作过程的实践能力。使用较易制作出成品的实例如智能小车等作为项目载体,让学生先观察原有“智能小车“的功能,并将其功能列举出来。参照功能,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资料,画出电路图,制作硬件电路,按照功能编写程序进行安装与调试,并最终要完成一个作品。提高学生按照任务书编写程序的能力,跟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一致,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3)高级部分为“拓展提高”阶段:注重创新性,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以后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的方向。重点培养学生有所创新的自学能力,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4 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项目教学
(1)化抽象为具体,实物展示(如投篮游戏机)。不仅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采用微课的形式,利用网络及视频开展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及表述能力,并且引导创意设计,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到。
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训室的建设应积极走访企业,参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创造性地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4课程模式改革的创新之处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检测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等多种知识,优化整合为“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递进重构了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强调基础,重视应用,又力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紧密贴近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并学会做人。
4.1 注重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高新技术融合,职业技能由“简单”变得更为“复合”,根据企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遵循学生的的职业成长规律,以“必需、够用、适度”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工程实践和培养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训练。
4.2 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关联性和融合性
选择“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根据职业岗位及中职学生认知发展需求,打破学科体系,以单片机技术课程为核心,融合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等多门课程知识,优化整合为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递进重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重在应用的同时,既强调基础,又力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紧密贴近生活生产实际,突出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基于实践的模块化项目课程《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的研究,促进了“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教学课程模式的改革,进一步验证了基于实践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的成效,以点带面,为其它课程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