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是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因其文体特征的独特性,传统的单纯讲解分析的方式,极大地束缚了散文的特质发挥,本文试从读、悟角度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求为现代散文教学开辟新的绿洲。
关键词:散文教学;朗读;品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196-01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现代散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主阵地。现代散文,是指从1917年到1949年期间的散文。产生于五四时期,品种繁多,引人瞩目。其中以小品散文为重点,它的含义宽泛、侧重于抒情、短小隽永、富有情趣性。教学中要体会浓厚的时代气息;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白话美文的语言魅力。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情操和高尚人格,近而形成较高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散文诸多美的特质。我尝试了以下的方法:
一、切入点:以读感知内容
(一)读出内容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情”是行“文”的前提,而读“文”是入“情”的基础。古语也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认为教师先就散文的相关背景,时代特点做明确的介绍之后,就让学生通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主观积极参与,让他们获取第一手材料,形成文本的初始印象。再通过课上重点段落的朗读,推敲理解,以及课后的复习研读,散文的美就让学生自己读出来了。尽管他们认识可能肤浅,但是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就十分宝贵。
(二)读出形式美
刘勰认为文学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置;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据事类义,使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一篇优秀的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文字、材料、文笔、布局、意境、情思等的关系上,能够处理得很好,这样的篇章结构便称之为美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绿》,读起来就感受到了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的好散文,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曳有色,把抽象的“绿”色写得夺人心魄、如在眼前,使人为之心醉神迷。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繁简分明,“繁”在潭水之上,“简”在瀑布。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边联想开去,用其他地方质色各异之“绿”来对比衬托,来渲染,极其传神。这样的形式与生机勃勃的梅雨潭绿的赞美浑然一体,语言的张力与内在情感的推动相辅相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散文的形式美。
(三)读出情感美
散文是主情的艺术,因而牵人情思。张炳隅先生在《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来概括,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要“通其情”、“晓其理”。因为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程度。通过读文本架起读者与作者之间感情的桥梁。比如《背影》一文,文中抒写了能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之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画面,尤其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细节行动,如电影镜头的情景触使学生多次潸然泪下。再如《故乡的榕树》中“愉快的夏夜”一段描写,学生读后唤醒遥远的记忆,在回想中情感闪光,与文中一个小儿童世界温馨而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完全吻合。学生怀着童年的纯真,对夏夜消暑情景等生活经历进行回忆时,作者创设的思乡情境便妙悟于心了。
二、突破口:以悟思考意味
(一)悟文眼
《古文观止》里说:“‘远谋’二字则一篇文眼”。抓住“文眼”讲解散文,就像掌握了一把阅读的金钥匙,文章的中心、结构和方法等都不难理解了。一篇散文的文眼可出现在篇首、篇末、篇中,它使内容前后呼应,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刘熙载在《文艺?文概》中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致。” 许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的主旨。如此看来,文眼能举纲张目,有效地提取阅读信息。
(二)悟名段
以往散文的教学讲究平均用力,面面俱到,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最后什么都没讲透,学生糊涂没有兴趣。一般情况下,就全文而言,教师不要先去作支离破碎地讲解,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欣赏名段,感受作家的个性的语言特点、艺术魅力也是散文教学的特色之一。
(三)悟意境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现代散文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用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形式结构,领略不同人物、不同场景,从这种人物和场景的闪烁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和深邃的哲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鉴赏时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超越性感悟。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学生易被这其中具有哲理意味的永恒命题所感动,尽管以其经验,他并不一定知晓该怎样面对这份感动。
总之,散文的教学需要感真、融情、悟理,师生要感受散文这种文体所具有的“真善美”的巨大魅力。教学中也要大胆采用朗读、思考、品悟等有效方式,来活跃课堂,把散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趣和语文涵养。
参考文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8.
[2]张炳隅.文学鉴赏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2.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刘勰.文心雕龙.
关键词:散文教学;朗读;品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196-01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现代散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主阵地。现代散文,是指从1917年到1949年期间的散文。产生于五四时期,品种繁多,引人瞩目。其中以小品散文为重点,它的含义宽泛、侧重于抒情、短小隽永、富有情趣性。教学中要体会浓厚的时代气息;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白话美文的语言魅力。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情操和高尚人格,近而形成较高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散文诸多美的特质。我尝试了以下的方法:
一、切入点:以读感知内容
(一)读出内容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情”是行“文”的前提,而读“文”是入“情”的基础。古语也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认为教师先就散文的相关背景,时代特点做明确的介绍之后,就让学生通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主观积极参与,让他们获取第一手材料,形成文本的初始印象。再通过课上重点段落的朗读,推敲理解,以及课后的复习研读,散文的美就让学生自己读出来了。尽管他们认识可能肤浅,但是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就十分宝贵。
(二)读出形式美
刘勰认为文学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置;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据事类义,使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一篇优秀的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文字、材料、文笔、布局、意境、情思等的关系上,能够处理得很好,这样的篇章结构便称之为美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绿》,读起来就感受到了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的好散文,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曳有色,把抽象的“绿”色写得夺人心魄、如在眼前,使人为之心醉神迷。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繁简分明,“繁”在潭水之上,“简”在瀑布。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边联想开去,用其他地方质色各异之“绿”来对比衬托,来渲染,极其传神。这样的形式与生机勃勃的梅雨潭绿的赞美浑然一体,语言的张力与内在情感的推动相辅相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散文的形式美。
(三)读出情感美
散文是主情的艺术,因而牵人情思。张炳隅先生在《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来概括,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要“通其情”、“晓其理”。因为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程度。通过读文本架起读者与作者之间感情的桥梁。比如《背影》一文,文中抒写了能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之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画面,尤其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细节行动,如电影镜头的情景触使学生多次潸然泪下。再如《故乡的榕树》中“愉快的夏夜”一段描写,学生读后唤醒遥远的记忆,在回想中情感闪光,与文中一个小儿童世界温馨而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完全吻合。学生怀着童年的纯真,对夏夜消暑情景等生活经历进行回忆时,作者创设的思乡情境便妙悟于心了。
二、突破口:以悟思考意味
(一)悟文眼
《古文观止》里说:“‘远谋’二字则一篇文眼”。抓住“文眼”讲解散文,就像掌握了一把阅读的金钥匙,文章的中心、结构和方法等都不难理解了。一篇散文的文眼可出现在篇首、篇末、篇中,它使内容前后呼应,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刘熙载在《文艺?文概》中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致。” 许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的主旨。如此看来,文眼能举纲张目,有效地提取阅读信息。
(二)悟名段
以往散文的教学讲究平均用力,面面俱到,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最后什么都没讲透,学生糊涂没有兴趣。一般情况下,就全文而言,教师不要先去作支离破碎地讲解,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欣赏名段,感受作家的个性的语言特点、艺术魅力也是散文教学的特色之一。
(三)悟意境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现代散文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用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形式结构,领略不同人物、不同场景,从这种人物和场景的闪烁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和深邃的哲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鉴赏时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超越性感悟。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学生易被这其中具有哲理意味的永恒命题所感动,尽管以其经验,他并不一定知晓该怎样面对这份感动。
总之,散文的教学需要感真、融情、悟理,师生要感受散文这种文体所具有的“真善美”的巨大魅力。教学中也要大胆采用朗读、思考、品悟等有效方式,来活跃课堂,把散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趣和语文涵养。
参考文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8.
[2]张炳隅.文学鉴赏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2.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刘勰.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