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极乔治王岛新生代古生物特征及古环境探讨

来源 :地质力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极乔治王岛发育有一套高钾低铝的拉斑玄武岩,夹火山碎屑岩,属于岛弧火山岩系列.该岛还保存了南极最长的冰川沉积记录,是研究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的重要证据.乔治王岛出露的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叶、 孢粉、 茎干、 无脊椎动物化石及鸟类足印的痕迹化石等,从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化石逐渐减少,表明植物多样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幸存的稀疏植被被严格限制在冰川周缘的苔原物种上.冰海相地层与古生物研究表明,晚渐新世海相地层主要对应高能环境,早中新世海相地层对应低能环境.对乔治王岛新生代古生物特征及古环境的探讨,不仅理解了古生物及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也为重建南极古环境提供证据.
其他文献
特拉裂谷是西南极裂谷系统在新生代发生张裂作用的最后地区,因此成为研究西南极裂谷系统构造活动的关键.文章利用中国南极科考采集的以及SDLS国际共享的地震数据,结合多个钻探计划的钻井等基础资料,统一了西罗斯海地区地震反射界面和地震层序.将研究区的断层组合样式分为同沉积断层、 层间断层和负花状断层三类,并进一步划分了区内新生代断层活动的期次,圈定了特拉裂谷的影响范围.研究发现,每期断层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活动时间由北部阿黛尔盆地向南部特拉裂谷越来越新,呈递变性,这是裂谷作用从北向南逐渐传递的结果.为了更加全面
根据西南极已发表的中—新生代古地磁数据,对西南极不同地块进行了古大陆重建.识别出古太平洋板块对西南极构造演化影响广泛的两次构造事件:一是120~100 Ma古太平洋板块内翁通爪哇-马尼希基-希库朗基大火成岩省的喷发与全球板块洋壳扩张速率高峰期引起的西南极瑟斯顿岛-埃茨海岸与东玛丽·伯德地快速南向移动;二是古太平洋-凤凰板块洋中脊在~100 Ma俯冲至西南极之下导致的以罗斯海区域为主的岩石圈伸展、 瑟斯顿岛-埃茨海岸与玛丽·伯德地远离东南极以及南极半岛发生南向运动与顺时针旋转.证明太平洋板块俯冲与西南极板块
期刊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腹腔镜射频辅助肾肿瘤剜除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腹腔镜射频辅助肾肿瘤剜除术的7例肾EAM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肿瘤瘤体均被成功剜除,手术平均时间为110 min。4例行肾蒂阻断,平均阻断时间9 mi
西南极主要由哈格冰原岛峰群、 南极半岛、 瑟斯顿岛、 玛丽·伯德地和埃尔斯沃思-惠特莫尔山脉五个各具特色的地壳块体组成.通过综述上述各块体主要的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旨在了解西南极的地质演化过程.西南极最古老的岩石为哈格冰原岛峰群地块的前寒武纪正片麻岩,时代为1238 Ma,记录了中元古代弧岩浆作用,其余四个地块记录了~500 Ma以来的地质演化过程.古生代时期,埃尔斯沃思-惠特莫尔山脉地块处于快速沉降的陆相断陷盆地环境,岩浆活动稀少,与罗斯造山运动形成的弧后伸展有关;玛丽·伯德地地块中—晚古生代发育一套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are an important measure with which to perform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s,but most studies use GIS-ba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to conduct susceptibility zonation.This study presents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based
横穿南极大陆中部的横贯南极山脉是早古生代时期古太平洋向东冈瓦纳活动大陆边缘俯冲形成的罗斯造山带,该阶段的地层沉积、 变形变质以及花岗质岩浆侵入代表了罗斯运动的演化过程.由于岩浆活动与沉积地层和变形变质在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罗斯运动的时代仍缺乏精确的限定.通过采集北维多利亚地难言岛地区冰碛物和海岸沉积物中的松散砂砾石样品,并进行碎屑锆石U-Pb测年得出:4件不同粒径的冰碛物和海岸沉积样品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峰谱具有单一峰谱的特征,年龄区间为2443~323 Ma,主要集中于530~450 Ma之间,峰值年龄约为
期刊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的荧光强度通常会随着温度上升而呈现明显的热猝灭现象,这对其在温度传感、防伪、显示等方面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障碍.最近,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了上转换发光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的特殊现象,并开展了大量工作揭示其内在机理以及可能影响热增强效应的因素.上转换热增强效应的机理探究和优化对于未来开发新型的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提供了新颖的思路,也为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对荧光热增强型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总结和梳理,主要介绍了荧光热增强效应的内在机理以及潜在
东南极Windmill群岛变质杂岩经历的变质和岩浆事件与西澳大利亚Albany-Fraser造山带在时间上相对应,并可能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拼合有关.Windmill群岛Bailey半岛的镁铁质片麻岩(角闪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磁铁矿-锆石)被认为具有较早的形成年龄,其中还出露属于正片麻岩的淡色片麻岩(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锆石).对这两种片麻岩中的锆石分别进行了SHRIMP U-Pb年龄测定,首次获得该区镁铁质片麻岩锆石核部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