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旅行社发展轨迹
中国的旅游业走的是一条非常规的发展道路。由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对旅游的不提倡、不支持、不鼓励的三不政策,以及接待外国客人成为一种政治任务的特定历史现象,使得我国旅游业首先发展的是入境旅游,而不像其他国家的一般规律,首先发展的是国内旅游。我国旅游业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旅游业发展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水平较低,旅游基础薄弱,为满足国家创汇的需要,入境旅游占主导地位。90年代后,中国公民旅游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1998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国务院发布新的休假规定,更是推动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2000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1047.26万人次,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430.25万人次。
我国旅行社业现状概要
1. 快速增长与利润率低的矛盾
一方面,旅行社业的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总额都在以一定的速度快速增长;旅行社的数量也以每年递增上千家的速度扩张,大大小小的旅行社陷入恶性削价竞争状态之中。另一方面,业内各环节普遍面临价值流失,业内平均利润率只有2%左右,而国外成熟市场旅游业整体利润率可达6%~7%左右。
2. 产业集中度低
中国多数产业集中度偏低,旅行社业也是如此。我国旅行社业的大企业、大集团缺位,使得我国旅行社业分散的程度大大超过集中的程度。按贝恩分类法计算,目前中国旅行社业的CR4值仅为16,远远小于30(竞争与垄断的分界线)。旅行社、酒店、景点、航空运输、商贸等各种机构在大旅游产业价值链上,共同瓜分4500亿的旅游行业大蛋糕。其中,又有近9000家旅行社盘踞在旅行社业价值链的各个层面与片断瓜分近500亿的大蛋糕。
而各国旅行社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旅行社业一般结构是少数大企业、大集团占有较大份额,同时在市场上又有为数众多的中小旅行社从事专业化和特色化服务。如美国,其旅行社业主要由中小旅行社构成,大规模的旅行社只占总数的13%,但营业收入却占行业总额的46%。而在英国,四大旅行社占了市场份额76%。
3.业务雷同,分工体系尚没有形成
国际普遍流行的是垂直分工体系,市场促使旅行社内部进行了批发经营商和零售代理商的垂直分工,而批发商和代理商又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内进行了水平分工,实现了专业化经营。中国旅行社采取的是水平分工体系,是一种人为而成的限制业务范围的做法。再加上整个旅行社业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压力不够敏感,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客源、接待团队的经营模式,受到了直接的挑战。中国旅行社业远没有形成有序的分工体系,众多的旅行社业务雷同,甚至同一旅行社的不同部门的业务也是雷同的,用相同的产品争夺相同的用户,没有特色,不能形成细分市场的领导者,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无法满足,导致争夺客源的恶性削价竞争。再加上行业内分配体系缺乏合理性,造成行业利润率逐渐下降,行业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4.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
即便是较大型的旅行社,也并没有在产业内部扎下深厚的根基,真正能左右市场的大旅行社还没有出现。大多是凭借着传统优势,如历史形成的资源优势、品牌和老客户等。同时,由于旅游产品和服务地域化特性,旅行社难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对上下游资源的掌控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都受到限制。老牌旅行社扩张面临的是观念和机制更新问题,新兴旅行社则在规模上还需时日,才能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旅游产业整合和升级不可避免
中国旅行社业不可能永远处于这样一个低层次的无序竞争状态,网络技术和信用体系的应用,将使中国旅行社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型旅游服务业态,没有完成变革的自然会被淘汰。因此,无论是为产业结构的本身发展,还是为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或是为了应对国际竞争和WTO的挑战,中国旅行社业除了实现产业整合和升级,别无选择。
产业发展存在极其相似的规律,如同中国其他产业所经历的变革一样,在旅行社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必然会经历产业整合、管理变革、按照国际标准运作等过程。因此,产业内呼唤一场变革,如果不能主动推进这场变革,整个传统旅行社业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实际上,变革的潮流正在涌动着……旅行社业的这场变革将主要体现为产业整合和升级的不可避免性。但是谁有能力,同时又“愿意”成为行业整合的领先者?
1.国外竞争对手
优势:
(1)丰富的业内经验。
(2)资本压力小:国外对资本收益的要求较低,大约3%~5%的收益率即可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对旅游业的重组则需大资本的投入。
(3)掌握“高利润区”:国外主要旅游企业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必将对国内高利润区业务产生冲击。
劣势:
(1)政策管制与进入壁垒。
(2)本土化经验不足。旅游是最具本土化的服务内容之一,国外旅游服务商在人文理解方面的弱势,成为其进入国内市场的最大障碍。
(3)国内旅游业价值链切分过细,利润分流严重。由于利润率过低,国外企业进入的积极性不大。具有明显的优劣势,但不会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来大规模整合没有利润区的旅行社业,可能会在局部求得突破,成为潜在对手。
2.外行业网络嫁接旅游
金融体系是我国最健全的网络之一,但该行业处于政策垄断经营体制下,行业普遍高利润。银行业的竞争在本行业的主战场,对于行业外增殖服务的发展不积极。酒店与航空体系积累过少,行业内盈利企业不多。虽然酒店与航空占旅游成本的绝大部分,但重组能力受其资本条件的制约,主导变革的可能性不大。
3.国内产品公司
已具相当规模,但已进入微利时代,也需要寻找突破的机会,但是不会在低利润的旅行社投入太大的希望。
4.国内分散公司
小型旅行社短期内无力支撑起完整的网络体系,从利润基础、人力资源聚合力、管理能力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的弱势。
5.国内大型旅行社
由于旅行社业的现实特性,使得行业外企业不想去冒险整合这个需要建立整体系统才有可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商则由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承担起这个使命。
中国旅行社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将是:向两极分化。较大型旅行社将通过收购、扩张和产业升级,逐渐形成大规模的集团化运作;同时,又有为数众多的小型旅行社提供特色化服务或作为大型社的代理。而中间层次的旅行社将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或是成长为大型公司,或是萎缩成小型公司,或是被吃掉挤出市场。
因此,无论是老牌的国旅和中旅,还是新生代的春秋、康辉、神舟、广之旅等旅行社,甚至网络公司,都在沿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寻求在经营领域、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上的突破,求得未来在产业内的生存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中国的旅游业走的是一条非常规的发展道路。由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对旅游的不提倡、不支持、不鼓励的三不政策,以及接待外国客人成为一种政治任务的特定历史现象,使得我国旅游业首先发展的是入境旅游,而不像其他国家的一般规律,首先发展的是国内旅游。我国旅游业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旅游业发展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水平较低,旅游基础薄弱,为满足国家创汇的需要,入境旅游占主导地位。90年代后,中国公民旅游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1998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国务院发布新的休假规定,更是推动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2000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1047.26万人次,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430.25万人次。
我国旅行社业现状概要
1. 快速增长与利润率低的矛盾
一方面,旅行社业的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总额都在以一定的速度快速增长;旅行社的数量也以每年递增上千家的速度扩张,大大小小的旅行社陷入恶性削价竞争状态之中。另一方面,业内各环节普遍面临价值流失,业内平均利润率只有2%左右,而国外成熟市场旅游业整体利润率可达6%~7%左右。
2. 产业集中度低
中国多数产业集中度偏低,旅行社业也是如此。我国旅行社业的大企业、大集团缺位,使得我国旅行社业分散的程度大大超过集中的程度。按贝恩分类法计算,目前中国旅行社业的CR4值仅为16,远远小于30(竞争与垄断的分界线)。旅行社、酒店、景点、航空运输、商贸等各种机构在大旅游产业价值链上,共同瓜分4500亿的旅游行业大蛋糕。其中,又有近9000家旅行社盘踞在旅行社业价值链的各个层面与片断瓜分近500亿的大蛋糕。
而各国旅行社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旅行社业一般结构是少数大企业、大集团占有较大份额,同时在市场上又有为数众多的中小旅行社从事专业化和特色化服务。如美国,其旅行社业主要由中小旅行社构成,大规模的旅行社只占总数的13%,但营业收入却占行业总额的46%。而在英国,四大旅行社占了市场份额76%。
3.业务雷同,分工体系尚没有形成
国际普遍流行的是垂直分工体系,市场促使旅行社内部进行了批发经营商和零售代理商的垂直分工,而批发商和代理商又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内进行了水平分工,实现了专业化经营。中国旅行社采取的是水平分工体系,是一种人为而成的限制业务范围的做法。再加上整个旅行社业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压力不够敏感,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客源、接待团队的经营模式,受到了直接的挑战。中国旅行社业远没有形成有序的分工体系,众多的旅行社业务雷同,甚至同一旅行社的不同部门的业务也是雷同的,用相同的产品争夺相同的用户,没有特色,不能形成细分市场的领导者,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无法满足,导致争夺客源的恶性削价竞争。再加上行业内分配体系缺乏合理性,造成行业利润率逐渐下降,行业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4.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
即便是较大型的旅行社,也并没有在产业内部扎下深厚的根基,真正能左右市场的大旅行社还没有出现。大多是凭借着传统优势,如历史形成的资源优势、品牌和老客户等。同时,由于旅游产品和服务地域化特性,旅行社难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对上下游资源的掌控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都受到限制。老牌旅行社扩张面临的是观念和机制更新问题,新兴旅行社则在规模上还需时日,才能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旅游产业整合和升级不可避免
中国旅行社业不可能永远处于这样一个低层次的无序竞争状态,网络技术和信用体系的应用,将使中国旅行社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型旅游服务业态,没有完成变革的自然会被淘汰。因此,无论是为产业结构的本身发展,还是为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或是为了应对国际竞争和WTO的挑战,中国旅行社业除了实现产业整合和升级,别无选择。
产业发展存在极其相似的规律,如同中国其他产业所经历的变革一样,在旅行社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必然会经历产业整合、管理变革、按照国际标准运作等过程。因此,产业内呼唤一场变革,如果不能主动推进这场变革,整个传统旅行社业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实际上,变革的潮流正在涌动着……旅行社业的这场变革将主要体现为产业整合和升级的不可避免性。但是谁有能力,同时又“愿意”成为行业整合的领先者?
1.国外竞争对手
优势:
(1)丰富的业内经验。
(2)资本压力小:国外对资本收益的要求较低,大约3%~5%的收益率即可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对旅游业的重组则需大资本的投入。
(3)掌握“高利润区”:国外主要旅游企业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必将对国内高利润区业务产生冲击。
劣势:
(1)政策管制与进入壁垒。
(2)本土化经验不足。旅游是最具本土化的服务内容之一,国外旅游服务商在人文理解方面的弱势,成为其进入国内市场的最大障碍。
(3)国内旅游业价值链切分过细,利润分流严重。由于利润率过低,国外企业进入的积极性不大。具有明显的优劣势,但不会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来大规模整合没有利润区的旅行社业,可能会在局部求得突破,成为潜在对手。
2.外行业网络嫁接旅游
金融体系是我国最健全的网络之一,但该行业处于政策垄断经营体制下,行业普遍高利润。银行业的竞争在本行业的主战场,对于行业外增殖服务的发展不积极。酒店与航空体系积累过少,行业内盈利企业不多。虽然酒店与航空占旅游成本的绝大部分,但重组能力受其资本条件的制约,主导变革的可能性不大。
3.国内产品公司
已具相当规模,但已进入微利时代,也需要寻找突破的机会,但是不会在低利润的旅行社投入太大的希望。
4.国内分散公司
小型旅行社短期内无力支撑起完整的网络体系,从利润基础、人力资源聚合力、管理能力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的弱势。
5.国内大型旅行社
由于旅行社业的现实特性,使得行业外企业不想去冒险整合这个需要建立整体系统才有可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商则由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承担起这个使命。
中国旅行社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将是:向两极分化。较大型旅行社将通过收购、扩张和产业升级,逐渐形成大规模的集团化运作;同时,又有为数众多的小型旅行社提供特色化服务或作为大型社的代理。而中间层次的旅行社将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或是成长为大型公司,或是萎缩成小型公司,或是被吃掉挤出市场。
因此,无论是老牌的国旅和中旅,还是新生代的春秋、康辉、神舟、广之旅等旅行社,甚至网络公司,都在沿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寻求在经营领域、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上的突破,求得未来在产业内的生存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