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shix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现代美国文坛上的杰出作家。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典型人物反映了爵士年代美国的各个价值观对物质主义和道德的不同反应和行为,被认为是反映爵士乐时代气氛的典型的美国小说之一,尤为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本篇论文将通过对小说历史背景的分析阐述何为美国梦以及爵士时代下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原因。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爵士时代
  作者简介:郭淑亭(1997-),女,辽宁鞍山人,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作为“美国梦”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爵士时代人们迷惘、幻灭的生活状态,抨击了一战后人们道德沦丧与资产阶级的传统道德动摇的现状。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揭示了美国梦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和幻灭,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起在做着梦,做着这样一个世俗成功的梦。这是对年轻一代在爵士时代的幻灭和焦虑的真实描写,盖茨比的梦想成为这个时代的永久历史镜子。
  一、美国梦与爵士时代
  为了逃离政治迫害和寻求新大陆的自由,一些英国人开始了他们的航行,来到了北美。1620年,35名清教徒和67名非清教徒乘坐一艘名为“五月花”的著名船只漂泊到北美。在他们着陆之前,41名旅行者签署了一项条约“五月花公约”。这是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一个统治文件,也是记录着那些移民北美的人们的最古老的历史文件。这份契约不仅规范平等和正义,而且暗示了清教徒的艰难精神。虽然美国梦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定义,但在政治迫害下,这些盎格鲁撒克逊人希望创造新的生活与政治平等。这是美国梦的开始。
  不同的人对美国梦有不同的理解,并且实现他们的美国梦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美国梦的定义可以分别在广义和狭义上引入。对于前者,美国梦意味着美国土地上的平等,自由和民主。后者意味着,每个在美国努力工作,永不放弃的人可以实现他或她的梦想,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更美好的生活。也就是说,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去实现理想,而不是依靠别人的帮助。
  1931年,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于《美国史诗》一书中首次提出“美国梦”一词:“美国梦远远超过物质范畴,美国梦就是让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自我。美国梦不是汽车,也不是高工资,而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实现依据自身素质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与他(她)的出身、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无关。”
  1920 年,菲茨杰拉德在书中把它叫做爵士年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对于每个美国人来说,美国梦是成功的希望,它是从无耻到富裕的梯子,它吸引人们去西方,并试图成为百万富翁。直到十九世纪,国家的财富和物质繁荣的积累突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美国梦不再充满积极和精神上的能量,精神上的需要与物质需求强烈冲突,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但拒绝道德。而这就是爵士时代下的美国梦。
  二、盖茨比的“美国梦”
  盖茨比的美国梦是财富梦,跻身上流社会是盖茨比美国梦中最基本的元素。盖茨比的财富梦想反映了发现新大陆后美国的淘金热。他是一个有野心的年轻人,为了实现他的个人理想,他将原来的名字Gatz改成了具有“神之子”意义的盖茨比,其野心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盖茨比是一个坚持不懈、有计划有序做事的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为了使财富的梦想成真,盖茨比愿意忍受痛苦。他甚至冒走私犯罪的风险。有了足够的钱和财富后,他挥金如土、夜夜笙歌的举办宴会,同时熟悉属于上层社会阶层的人物,他希望自己可以被上流社会接受。这种想法也可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缩影,然而,上层阶级仍然看不起那些有卑微背景的人。
  盖茨比的美国梦更是爱情梦,实现财富和高度社会地位的梦想只为赢回爱情。盖茨比眼中的黛西是美丽、纯洁的化身,即使她实际上是一个自私,虚伪和物质的女孩,然而,盖茨比还是认为她是完美的存在,是他一生想要追求的人,他的追求注定是徒劳的,因为黛西并不如表面看上去一样,她冷漠自私,在奢华生活与社会地位面前,她选择了与丈夫一起设计让盖茨比死亡。然而,盖茨比最终也没有明白,他与黛西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永远也不会在一起。《了不起的盖茨比》为我们展现了盖茨比的梦与现实是格格不入的,他所追求的美国梦,是一个物质世界的梦,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这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它所存在的世界以及它所呈示的世界,以及留给我们今天后来的人一个警告。作者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去看到了这个社会它的奢华,它的浪费跟它的腐败。整本书贯穿着现代文明的隐喻,它就像是一个铜币的两面,一面看起来光鲜亮丽,让人想要靠近,但另一面,一旦翻过去,就是人心的虚无与空洞。
  参考文献:
  [1]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姚乃强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田力超. 浅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之美国梦的破灭[J].魅力中国,2010(29),2-3.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此起彼伏,信用风险受到了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前所未有的关注。信用风险的度量作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成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摘 要:然而,其本质应该是人性的悲剧。人是社会性群居型的独立个体,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亲朋好友之间,都应该在依赖、守护他人之前,安抚好自己身为一个人的本性,就如高老头终其一身,终于承认那无休止、无底限的父爱也需要女儿的呼应与回报。而我们只有先满足它之后,我们才会更好地去满足别人,然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才会成为一个被满足的社会。  关键词:高老头;人性;悲剧;社会  作者简介:王岑岑(19
摘 要: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西斯克里夫复仇的全过程。运用弗洛伊德有关情绪的理论对西斯克里夫的情绪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主人公的复仇情绪源于幼年的诸多的不幸。当最令他难以忍受的事件发生时压抑在心中多年的仇恨得以爆发。他隐没三年,只为一朝将仇人踩在脚下。深入了解西斯克里夫的情绪可以对小说情节有更为深刻的认同,使人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有所认识,及时找到恰当途径进行释放,以免造成
摘 要:普罗米修斯作为希腊神话中一个广为人知的神祇,被众多学者文人加以创作。在众多文本中,普罗米修斯总是作为一种“先驱”、“殉道者”的形象被人们反复歌颂。但事实上,由于各个作者所处时代、创作意图的不尽相同,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变得复杂,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认识并非只有这种单一的解释。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讨论古希腊文学作品中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变迁背后的政治文化意义。  关键词:普罗米修斯;城邦;民主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孤独的人》主人公心灵及文化上的无归宿感和陌生感,找到他身份迷失的原因,得出结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第三世界的人想在第一世界跨界生存很难。  关键词:《孤独的人》;维·苏·奈保尔;移民  作者简介:付晶晶(1988-),女,汉族,河南登封人,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英语教师;王会先(198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英语教师。  [中图分
摘 要:英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高,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的著名作家狄更斯就是其伟大代表,《圣诞颂歌》是其在短篇小说上的经典。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吝啬的资本家和圣诞幽灵之间的故事,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故事结局触动心灵。在故事中,幽灵在斯克鲁奇性格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幽灵是作者表现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工具,是作者表达心中理想的载体,别样的故事情节和独出心裁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