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低碳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以及国家确定的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今后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但是,结合目前新能源的应用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并积极寻找发展新能源产业真正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发展;现状;对策;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新能源的含义
低碳经济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能源的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排放、低能耗为跟本经济特征,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也被称作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包括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和低碳能源,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我们称之为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非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
二、当前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传统粗放式的经济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一直走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平均能耗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石化能源燃烧所排放出的污染物更是相当之高,不仅浪费可贵的能源,更污染了空气。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对能源需求更加之多,使得各类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加依赖传统经济。
2.技术水平的限制
主观上想迈向低碳经济社会,但客观上也受到技术水平的很大制约。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20世纪经济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滞后一些,因此,不管是废物处理还是节能减耗技术能力都相对较弱,这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很大的问题。很多净化处理装置都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且沉重的费用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3.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全球中是最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几乎全是中国制造的密集型商品,能源利用率非常低,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使得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大量废气去染污物的排放。并且由于我们技术不合格,在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中对环境标准要求过低,使我国不得不承受超乎他国的更大压力。
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为了不走原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异常必要的。
三、新能源发展现状
1.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正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在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风能和太阳能是我国新能源新宠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即使在这两个领域,由于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匮乏,国家级的技术研发平台尚未成立,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技术开发体系,在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制约瓶颈。
2.新能源产业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规划,需要的总投资规模非常庞大,而且因为技术问题,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健全的融资机制和充裕的资金支持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除了政府的扶持政策,也要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的及时到位。
四、如果转变新能源发展的对策
1.用法律调整的对策,通过立法优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包括以下几部法律,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反倾销法等都应该进一步修改并真正落实到新能源的发展中,还要根除地方保护主义,依法保护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破除歪曲市场规则的现象,改善市场环境,实现市场的优化配置。对于新能源的研发工作、要依靠生产经营的法律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法修正、能源持续利用写入宪法、建筑节能法立法等应该尽早进行,同时,国家应尽早制定并发布新能源利用规划,确定新能源利用的短、中、长期目标。新能源产品质量标准、行业规范、质量检测及监督检验体系应尽快建立健全,加强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建设,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科技攻关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遏制市场上的无序竞争。
2.监督管理的对策,应确保有关部门对新能源产业生产、运营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同时提高工商、物价、城管等部门对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监督和查处力度。
3.先付出后索取的政策。在新能源产业的开始阶段,国家应该学习西方发达等国,重点对工厂、居民小区等场所强制使用符合本区域条件的新能源品种,如住宅区建设光伏发电站、养殖厂配套建沼气池、油田附近建地温空调系统等,国家可以帮助提供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而在沿海岛屿等人烟较少的地区,不妨由国家投资建设潮汐能、风能等低碳工程。对于合理利用新能源自主开发的企业和业主,国家需要奖励加扶持去解决:这样虽然能暂时减少对企业征税的财政来源,但结合项目的人才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快可再生能源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放宽贷款限制。可以先把新能源产业扶持起来。
4.扩大宣传的对策。通过媒体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继续通过培植示范企业、示范小区、示范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国更应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开发清洁新能源,向发达国家学习,虚心请教,以便更好的解决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
5.全面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低碳生活能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形影不离。如今,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这样不仅能提高人们对碳排放量危害的意识,还能够提高人们对低碳生活观念的认知。大力传播低碳意识,才能高效地促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这样的对策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根据众多原本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的成功改造而逐渐提出的。我们还是以保定为例,来论证发展低碳经济对保定所产生的效益是很大的。 五、发展新能源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
对于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纵观人类历史,第一代能源煤炭和第二代能源石油,曾帮助英、美、德等国实现国力的质的飞跃。对于目前中、印、巴西等新兴大国而言,越早投身于下一代能源的竞逐,越有利于其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奠定优势地位。
第一,减轻国际原油价格重新上涨的担忧对中国的威胁。居民对降低能源依赖的重要性都缺乏直观认识。而2008年国际油价的疯狂上涨无疑给了中国一次极大的心理冲击。
第二,客观上中国也存在开发替代能源的需求。近几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努力寻找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还动用了很多外交资源,也投入了相当多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对外获取能源的边际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而新能源大多是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更是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一直以来,每个国家在发展经济时都只看到了金钱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发达国家是这样,我国也不例外。由于长期的消费煤炭燃料使得重化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在环境污染问题正在逐步恶化,因此传统的消费模式也应该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融入世界中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培育新能源市场、鼓励新能源消费。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如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新能源发电量,实行新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对新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采取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结合的扶持政策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拉动,进而推动能源消费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发展报告[R].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成西.低碳生活就在身边[N].恩施日报,2010-01-01.
[3]陈迎.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转型策略[J]环境保护,2009年24期:7-12
[4]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年05期:11-5
[5]陈晓春,谭娟,陈文捷.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6]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5:33-35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发展;现状;对策;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新能源的含义
低碳经济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能源的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排放、低能耗为跟本经济特征,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也被称作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包括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和低碳能源,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我们称之为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非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
二、当前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传统粗放式的经济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一直走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平均能耗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石化能源燃烧所排放出的污染物更是相当之高,不仅浪费可贵的能源,更污染了空气。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对能源需求更加之多,使得各类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加依赖传统经济。
2.技术水平的限制
主观上想迈向低碳经济社会,但客观上也受到技术水平的很大制约。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20世纪经济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滞后一些,因此,不管是废物处理还是节能减耗技术能力都相对较弱,这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很大的问题。很多净化处理装置都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且沉重的费用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3.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全球中是最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几乎全是中国制造的密集型商品,能源利用率非常低,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使得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大量废气去染污物的排放。并且由于我们技术不合格,在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中对环境标准要求过低,使我国不得不承受超乎他国的更大压力。
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为了不走原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异常必要的。
三、新能源发展现状
1.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正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在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风能和太阳能是我国新能源新宠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即使在这两个领域,由于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匮乏,国家级的技术研发平台尚未成立,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技术开发体系,在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制约瓶颈。
2.新能源产业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规划,需要的总投资规模非常庞大,而且因为技术问题,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健全的融资机制和充裕的资金支持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除了政府的扶持政策,也要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的及时到位。
四、如果转变新能源发展的对策
1.用法律调整的对策,通过立法优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包括以下几部法律,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反倾销法等都应该进一步修改并真正落实到新能源的发展中,还要根除地方保护主义,依法保护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破除歪曲市场规则的现象,改善市场环境,实现市场的优化配置。对于新能源的研发工作、要依靠生产经营的法律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法修正、能源持续利用写入宪法、建筑节能法立法等应该尽早进行,同时,国家应尽早制定并发布新能源利用规划,确定新能源利用的短、中、长期目标。新能源产品质量标准、行业规范、质量检测及监督检验体系应尽快建立健全,加强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建设,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科技攻关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遏制市场上的无序竞争。
2.监督管理的对策,应确保有关部门对新能源产业生产、运营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同时提高工商、物价、城管等部门对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监督和查处力度。
3.先付出后索取的政策。在新能源产业的开始阶段,国家应该学习西方发达等国,重点对工厂、居民小区等场所强制使用符合本区域条件的新能源品种,如住宅区建设光伏发电站、养殖厂配套建沼气池、油田附近建地温空调系统等,国家可以帮助提供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而在沿海岛屿等人烟较少的地区,不妨由国家投资建设潮汐能、风能等低碳工程。对于合理利用新能源自主开发的企业和业主,国家需要奖励加扶持去解决:这样虽然能暂时减少对企业征税的财政来源,但结合项目的人才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快可再生能源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放宽贷款限制。可以先把新能源产业扶持起来。
4.扩大宣传的对策。通过媒体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继续通过培植示范企业、示范小区、示范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国更应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开发清洁新能源,向发达国家学习,虚心请教,以便更好的解决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
5.全面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低碳生活能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形影不离。如今,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这样不仅能提高人们对碳排放量危害的意识,还能够提高人们对低碳生活观念的认知。大力传播低碳意识,才能高效地促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这样的对策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根据众多原本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的成功改造而逐渐提出的。我们还是以保定为例,来论证发展低碳经济对保定所产生的效益是很大的。 五、发展新能源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
对于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纵观人类历史,第一代能源煤炭和第二代能源石油,曾帮助英、美、德等国实现国力的质的飞跃。对于目前中、印、巴西等新兴大国而言,越早投身于下一代能源的竞逐,越有利于其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奠定优势地位。
第一,减轻国际原油价格重新上涨的担忧对中国的威胁。居民对降低能源依赖的重要性都缺乏直观认识。而2008年国际油价的疯狂上涨无疑给了中国一次极大的心理冲击。
第二,客观上中国也存在开发替代能源的需求。近几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努力寻找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还动用了很多外交资源,也投入了相当多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对外获取能源的边际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而新能源大多是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更是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一直以来,每个国家在发展经济时都只看到了金钱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发达国家是这样,我国也不例外。由于长期的消费煤炭燃料使得重化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在环境污染问题正在逐步恶化,因此传统的消费模式也应该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融入世界中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培育新能源市场、鼓励新能源消费。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如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新能源发电量,实行新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对新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采取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结合的扶持政策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拉动,进而推动能源消费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发展报告[R].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成西.低碳生活就在身边[N].恩施日报,2010-01-01.
[3]陈迎.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转型策略[J]环境保护,2009年24期:7-12
[4]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年05期:11-5
[5]陈晓春,谭娟,陈文捷.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6]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