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手机、相机不离手的时代,记录和传播变得极其简单,按下一个按钮就能留住眼前的画面,这在千百年前却是万万不敢想的。一张纸,一盘墨,一个布制拓包,轻轻捶按,将器物、碑刻上的文字、图形一点点印拓在纸上,这是最古老的记录方式。而以鱼为主体的传拓,更是超出了纪念、记录的意义,拥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印下的是自然的韵味。
传拓另辟蹊径
将一条体态完整的鲜鱼固定,为鱼上色,拓印,点睛,将纸从鱼身上揭下来的那一刻,鳞片清晰,颜色层次分明,就像是这条鱼的灵魂体态活灵活现地游走在纸上。第一次见到鱼拓创作,觉得这种以鱼作画的形式非常新奇,了解一番后方知,与其说是作画,其实更接近传统的传拓。
这种鱼类拓技与早期传拓技法中的蝉翼拓极其相似,又结合了一些全形拓的技法,更注重表现作品的整体形态。全形拓在我国主要是拓制青铜器,是为了记录早期作品存档所用的技法,北京故宫博物院就存有大量的青铜器拓片。
初见卢圣贵的工作室,就像是走进了古人的书房,现代建筑的外观包裹下,是中式的案台、老柜和一些陈色古旧的小物件,其间摆了茶席,显得闲适随性,空间中自然映射出了主人的喜好——传统艺术。卢圣贵于1982年自学篆刻,同象山当地几个对篆刻颇有造诣的朋友交流学习,以象山丹城边上的石屋山为引,他们一起创办了石屋印社,后还编印了《象山篆刻报》;同哥哥卢圣耀一起在鼓楼办书画篆刻展,哥哥以书画见长,弟弟则专攻篆刻,年轻时便倾情于中国传统艺术。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卢圣贵没能继续篆刻之路,有得有失。多年之后,时间沉淀,他又重拾技艺,只不过这次他另辟蹊径,以鱼拓为切入点,用自己在篆刻上的功底,创作海边儿女的艺术情结。
对于象山的传统鱼拓技艺,卢圣贵最初是从老丈人那里听来的。中国传统新年都有布置屋子,添点喜庆气的习惯,小渔村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儿,淳朴的渔民便想出了在鱼身上下功夫的主意。在新鲜的海鱼身上涂抹墨鱼汁作为颜料,然后用红纸按压出鱼纹,一条昂头翘尾的鱼形便印在了红纸上。将鱼身的左面印画剪下来贴在左门上,右边的贴在右门上,左右呼应,还蕴含着“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成了渔民们过年的独特装饰,再配上些巧手妇人剪的窗花,新年的喜庆气便浓了。
除了承载着渔民们对新年的祈愿,卢圣贵说,关于鱼拓的由来还有别的解释:“古时候的渔民出海,沒有照相技术,也没有冷藏设备,有时候捕获了未见过的新鲜鱼类,想要标识记录,便用拓印的方法,把鱼的身长、形态、颜色、特征,毫厘必显地复制下来,便是鱼拓。”卢圣贵觉得,让鱼貌刻录传承于世,这种解读对于鱼拓更有意义。在许多鱼种濒临灭绝的现在,鱼拓能够最鲜活地展现一条鱼的价值,是科教意义和传统技艺的延续。
手制的“写真”
相较于石刻拓本的清冷风格,鱼拓从黑白墨色的粗犷,逐渐演变成色彩真实的写意,现今活跃的鱼拓之美则在于鲜活。
鱼拓拓印的鱼轮廓分明,无论是长的鳗鱼,还是圆的鲳鱼,抑或是细长的黄鱼,鱼拓都能把鱼体曲线的美感和鱼的姿态表现出来。一张丰满的鱼拓,是层次丰富的,画卷上清晰的鱼鳞,是鱼拓技艺的极致表现。除了鱼鳞的花纹,鳞片与鳞片之间层叠的立体感也是鱼拓追求的质感,有时候就连鱼身上细小的斑纹也不能落下。在平整的画卷上要表现鱼身的立体,则需要色彩的造就。从浓到淡的过渡,虚实变化的衔接,颜色变换的光泽,这是考验创作者功底的一步。上色前,要熟悉鱼本身的颜色过渡,根据鱼体调整颜色浓淡,一般从鱼背部颜色重的地方开始,由浓到淡,由上到下按照鱼体的颜色浓淡开始上色,而且上色的动作要利索轻快,避免重复上色,最后画出鱼身上不规则的斑点。如此拓印出来的作品才不会显得呆板,甚至让人不由得想要伸手触碰,似画卷上的鱼儿随时会从指尖溜走。最后的点睛,是鱼拓大师赋予这幅作品的灵魂,这也是一张鱼拓作品唯一不是拓印下来的部分。以白色打底,留出鱼的眼白,黑色颜料勾勒出鱼眼,要留下光斑,能够让眼睛显得有神,参照鱼身的颜色,模仿鱼眼带有的不规律色块,作品的成败便在此处。若是画得生动,一条鱼便能够撑起一个画面。如此简单的美,便是鱼拓所印刻的生命力。
在制作方法上,鱼拓可分为直接鱼拓和间接鱼拓。按照卢圣贵的说法,两个技法比较之下,间接鱼拓更接近传统。间接鱼拓是在鱼体上覆上宣纸,然后用白碱水将宣纸润湿,服帖地覆盖在鱼身上,获得鱼形后,用吹风机将纸均匀吹干,然后用拓包沾上颜色,在纸上轻轻敲打,从鱼背部颜色深的地方开始拓印。如此制作的鱼拓,鳞片、鱼鳍的形态会更加精细。而直接拓,就是直接在鱼身上涂抹颜色,再覆纸按压而成,能够在5到20分钟内完成一幅作品。现在用于表演的鱼拓,多是直接拓。对于好奇而想要尝试鱼拓的初学者,直接拓更容易上手,即便是初学绘画的儿童,也可以跟父母老师一起完成自己的鱼拓作品,互动性更强。除了这两种,有时候因为鱼种的不同还需变换拓印工具,像是鳗鱼、鲳鱼这类没有鳞片的鱼种,就需要用海绵拓,一点点轻轻地敲击。
在传承中,鱼拓种类的多样赋予了这门技艺更大的创造空间和更高的观赏价值。在一幅作品中,鱼的造型、章法、布局显得更加重要,前后相叠,由浓及淡,用同一品种、不同大小的鱼制造远近的视觉效果,配上符合意境的诗句落款,这时的鱼拓从记录写实变成了艺术展示。
渔人的偏爱
若是以为鱼拓只能表现在纸上,这样的认识不免有些狭隘。走进卢圣贵的象山渔文化创新团队展厅会发现,当鱼拓图案跳脱出纸面,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它竟丝毫不显得违和。
在非遗产业孵化展馆中,鱼拓的图案被等比例印在了靠垫上,亦或被等比缩小,作为花纹制作伞面、茶巾、笔记本。带着中式表现手法的鱼纹图案赋予这些物件一种质朴的渔乡情结,显露出一种诗意和雅致。这些鱼拓周边小物件,无论是作为一种礼物,还是一个纪念品,都传递着一股海滨城市特有的文艺气质,在发挥各自功用的同时,不由让人联想起海畔渔村的淳朴。
这些鱼拓的文创产品,兼具了美观和实用,如此接地气的风格,同样表现在卢圣贵对鱼拓技巧的传播中。作为职业鱼拓艺术家,他将鱼拓技艺带入了高校,还设置了周末兴趣课堂,让孩子们有接触传统非遗文化的机会。他教授的鱼拓直接拓法,将工序简化,用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工具来制作。平日里废弃的一只牙刷,也能作为画笔,展现鱼的斑纹和鱼鳍的立体纹路。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被大众所认知。他还在尝试以活鱼拓印,在创作完作品之后,还能将鱼放回水中。
“我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鱼拓创作时,我追求的是将自身对鱼形象的理解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完美结合。”对于鱼拓艺术,卢圣贵说起来总是充满了激情。在他的作品中,有着自己的感悟,在他看来,鱼拓艺术的使命是表现鱼体,以匠心、笔法、色彩和情感,赋予图案浮于纸面的生命。
传拓另辟蹊径
将一条体态完整的鲜鱼固定,为鱼上色,拓印,点睛,将纸从鱼身上揭下来的那一刻,鳞片清晰,颜色层次分明,就像是这条鱼的灵魂体态活灵活现地游走在纸上。第一次见到鱼拓创作,觉得这种以鱼作画的形式非常新奇,了解一番后方知,与其说是作画,其实更接近传统的传拓。
这种鱼类拓技与早期传拓技法中的蝉翼拓极其相似,又结合了一些全形拓的技法,更注重表现作品的整体形态。全形拓在我国主要是拓制青铜器,是为了记录早期作品存档所用的技法,北京故宫博物院就存有大量的青铜器拓片。
初见卢圣贵的工作室,就像是走进了古人的书房,现代建筑的外观包裹下,是中式的案台、老柜和一些陈色古旧的小物件,其间摆了茶席,显得闲适随性,空间中自然映射出了主人的喜好——传统艺术。卢圣贵于1982年自学篆刻,同象山当地几个对篆刻颇有造诣的朋友交流学习,以象山丹城边上的石屋山为引,他们一起创办了石屋印社,后还编印了《象山篆刻报》;同哥哥卢圣耀一起在鼓楼办书画篆刻展,哥哥以书画见长,弟弟则专攻篆刻,年轻时便倾情于中国传统艺术。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卢圣贵没能继续篆刻之路,有得有失。多年之后,时间沉淀,他又重拾技艺,只不过这次他另辟蹊径,以鱼拓为切入点,用自己在篆刻上的功底,创作海边儿女的艺术情结。
对于象山的传统鱼拓技艺,卢圣贵最初是从老丈人那里听来的。中国传统新年都有布置屋子,添点喜庆气的习惯,小渔村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儿,淳朴的渔民便想出了在鱼身上下功夫的主意。在新鲜的海鱼身上涂抹墨鱼汁作为颜料,然后用红纸按压出鱼纹,一条昂头翘尾的鱼形便印在了红纸上。将鱼身的左面印画剪下来贴在左门上,右边的贴在右门上,左右呼应,还蕴含着“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成了渔民们过年的独特装饰,再配上些巧手妇人剪的窗花,新年的喜庆气便浓了。
除了承载着渔民们对新年的祈愿,卢圣贵说,关于鱼拓的由来还有别的解释:“古时候的渔民出海,沒有照相技术,也没有冷藏设备,有时候捕获了未见过的新鲜鱼类,想要标识记录,便用拓印的方法,把鱼的身长、形态、颜色、特征,毫厘必显地复制下来,便是鱼拓。”卢圣贵觉得,让鱼貌刻录传承于世,这种解读对于鱼拓更有意义。在许多鱼种濒临灭绝的现在,鱼拓能够最鲜活地展现一条鱼的价值,是科教意义和传统技艺的延续。
手制的“写真”
相较于石刻拓本的清冷风格,鱼拓从黑白墨色的粗犷,逐渐演变成色彩真实的写意,现今活跃的鱼拓之美则在于鲜活。
鱼拓拓印的鱼轮廓分明,无论是长的鳗鱼,还是圆的鲳鱼,抑或是细长的黄鱼,鱼拓都能把鱼体曲线的美感和鱼的姿态表现出来。一张丰满的鱼拓,是层次丰富的,画卷上清晰的鱼鳞,是鱼拓技艺的极致表现。除了鱼鳞的花纹,鳞片与鳞片之间层叠的立体感也是鱼拓追求的质感,有时候就连鱼身上细小的斑纹也不能落下。在平整的画卷上要表现鱼身的立体,则需要色彩的造就。从浓到淡的过渡,虚实变化的衔接,颜色变换的光泽,这是考验创作者功底的一步。上色前,要熟悉鱼本身的颜色过渡,根据鱼体调整颜色浓淡,一般从鱼背部颜色重的地方开始,由浓到淡,由上到下按照鱼体的颜色浓淡开始上色,而且上色的动作要利索轻快,避免重复上色,最后画出鱼身上不规则的斑点。如此拓印出来的作品才不会显得呆板,甚至让人不由得想要伸手触碰,似画卷上的鱼儿随时会从指尖溜走。最后的点睛,是鱼拓大师赋予这幅作品的灵魂,这也是一张鱼拓作品唯一不是拓印下来的部分。以白色打底,留出鱼的眼白,黑色颜料勾勒出鱼眼,要留下光斑,能够让眼睛显得有神,参照鱼身的颜色,模仿鱼眼带有的不规律色块,作品的成败便在此处。若是画得生动,一条鱼便能够撑起一个画面。如此简单的美,便是鱼拓所印刻的生命力。
在制作方法上,鱼拓可分为直接鱼拓和间接鱼拓。按照卢圣贵的说法,两个技法比较之下,间接鱼拓更接近传统。间接鱼拓是在鱼体上覆上宣纸,然后用白碱水将宣纸润湿,服帖地覆盖在鱼身上,获得鱼形后,用吹风机将纸均匀吹干,然后用拓包沾上颜色,在纸上轻轻敲打,从鱼背部颜色深的地方开始拓印。如此制作的鱼拓,鳞片、鱼鳍的形态会更加精细。而直接拓,就是直接在鱼身上涂抹颜色,再覆纸按压而成,能够在5到20分钟内完成一幅作品。现在用于表演的鱼拓,多是直接拓。对于好奇而想要尝试鱼拓的初学者,直接拓更容易上手,即便是初学绘画的儿童,也可以跟父母老师一起完成自己的鱼拓作品,互动性更强。除了这两种,有时候因为鱼种的不同还需变换拓印工具,像是鳗鱼、鲳鱼这类没有鳞片的鱼种,就需要用海绵拓,一点点轻轻地敲击。
在传承中,鱼拓种类的多样赋予了这门技艺更大的创造空间和更高的观赏价值。在一幅作品中,鱼的造型、章法、布局显得更加重要,前后相叠,由浓及淡,用同一品种、不同大小的鱼制造远近的视觉效果,配上符合意境的诗句落款,这时的鱼拓从记录写实变成了艺术展示。
渔人的偏爱
若是以为鱼拓只能表现在纸上,这样的认识不免有些狭隘。走进卢圣贵的象山渔文化创新团队展厅会发现,当鱼拓图案跳脱出纸面,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它竟丝毫不显得违和。
在非遗产业孵化展馆中,鱼拓的图案被等比例印在了靠垫上,亦或被等比缩小,作为花纹制作伞面、茶巾、笔记本。带着中式表现手法的鱼纹图案赋予这些物件一种质朴的渔乡情结,显露出一种诗意和雅致。这些鱼拓周边小物件,无论是作为一种礼物,还是一个纪念品,都传递着一股海滨城市特有的文艺气质,在发挥各自功用的同时,不由让人联想起海畔渔村的淳朴。
这些鱼拓的文创产品,兼具了美观和实用,如此接地气的风格,同样表现在卢圣贵对鱼拓技巧的传播中。作为职业鱼拓艺术家,他将鱼拓技艺带入了高校,还设置了周末兴趣课堂,让孩子们有接触传统非遗文化的机会。他教授的鱼拓直接拓法,将工序简化,用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工具来制作。平日里废弃的一只牙刷,也能作为画笔,展现鱼的斑纹和鱼鳍的立体纹路。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被大众所认知。他还在尝试以活鱼拓印,在创作完作品之后,还能将鱼放回水中。
“我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鱼拓创作时,我追求的是将自身对鱼形象的理解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完美结合。”对于鱼拓艺术,卢圣贵说起来总是充满了激情。在他的作品中,有着自己的感悟,在他看来,鱼拓艺术的使命是表现鱼体,以匠心、笔法、色彩和情感,赋予图案浮于纸面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