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教材加工 创新教法 效率提高
教材是模版,这个模版是专家、学者考虑全国学生的整体情况编写的,而学校之间有地域差异,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这就使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如何才能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呢?本文以《气候与季节》一课教学“气候特征”环节为例,谈谈如何从一句话中挖出教材的“精华”。
我有幸参加全省的会课活动。会课的地点是盐城一小。鉴于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的,在盐城教学就一定要针对盐城的气候特征来授课,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
《气候与季节》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提出“气候特征”时,教材上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虽然这句话里强调了在“一定的地区”存在“一定的规律”,但一点也没有提及不同的区域气候特征是可能存在很大区别的,更没有表现出何为“一定的规律”。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就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的规律”两个关键词上进行深入挖掘。
案例:
1.(PPT:出示几张盐城近期天气预报图)师:“来盐城之前呀,老师可是天天在网上关注盐城的天气,干吗呢?我要根据天气选择合适又漂亮的衣服来穿呀!你们一定在心里偷偷笑话我吧!说起天气呀,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几位远方的朋友。他们的家乡天气情况又有什么特点呢?”
2.(出示课件:先是中国地图,后出现海南风光)画外音:盐城一小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来自海南。我们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夏季长,春秋短,没有冬季。一年中的平均气温是22℃~26℃。最冷的1、2月份温度仍达16℃~21℃。全年没有霜冻。我可从没穿过什么厚重的羽绒服。我可以天天吃最爱的冰激凌,我可以经常下海玩耍,到海边去捉螃蟹。而气温最高的7月份,由于海风吹拂,平均气温只有28.5℃,十分舒适。我们海南一年的降水量在1600毫升左右,8、9月份降雨最为充沛。海南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出产,比如椰子、火龙果、菠萝蜜、芒果等,但这些美味的水果在你们盐城可不能生长。
3.(出示课件:再次出现中国地图,后出现齐齐哈尔风光)画外音:与海南不同,我们齐齐哈尔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有5个月之久,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年平均气温只有3.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是零下19.2℃。每年冬天我们穿上特别厚的羽绒服,在真正的冰面上溜冰,做冰雕,还在冰封的河面上凿洞钓鱼呢。这些活动你们盐城可没法玩吧。而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22.8℃。每年的4、5月或8、9月都有二三百种野生珍禽异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其中就有冬天在你们盐城生活的丹顶鹤。
4.师:“再来看看老师的家乡,美丽的月亮城扬州。”(PPT:再次出现中国地图,后出现扬州风光)教师自己解说:“我们扬州四季分明,一季有一季的风光。春华秋实,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14.8℃。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1.8℃。最热的7月,月平均气温达27.5 ℃。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年平均降水为1020毫升。李白曾写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名句。的确扬州的3月,杨柳青青,柳絮飘飘,如烟如雾,清水河畔,桃花红艳,琼花高洁。这个时节走在扬州的每一条街道,都有一种人在画中游,车在锦里行的感觉。”
5.师:“刚才,介绍的海南的全年温暖,齐齐哈尔的寒冷,扬州的气候宜人,这样的天气情况是偶然地出现一两次,还是正常情况下总是有规律地出现呢?”
6.师:“看来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板书:气候)
一、深挖“一定的地区”,暗示差异
在“一定的地区”这个关键词上,我挖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方——海南、齐齐哈尔、扬州。因为这三个地方的气候分别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这样虽然没有提出这些专业术语,但相信学生的脑海里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了——那就是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可能也不同。
同时,在解说词中,不仅用了这一单元前面学到的“温度”“降雨量”“风力”三类数据,更介绍了海南的水果、齐齐哈尔的丹顶鹤、扬州的杨柳的生长习性以及不同气候的衣着和游戏。这既是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现出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更为后面理解为什么动植物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做铺垫。
选择齐齐哈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盐城的丹顶鹤在春、夏季是在齐齐哈尔的扎龙生活的。这样当学生对比齐齐哈尔和盐城秋、冬季的温度时,自然能一下子就明白“为什么丹顶鹤要迁徙”,对这种理解会更加深刻。
选择扬州是因为我是扬州人,这样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为了下面以扬州的气候特征为“参照物”引导学生回忆盐城的四季特征,将散落的感受和记忆整理成清晰的系统知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二、深挖“一定的规律”,突出特点
而在“一定的规律”这个关键词上,我挖出了三组能概括三个地方气候特征的词。海南——天然大温室;齐齐哈尔——冬季漫长寒冷;扬州——四季分明。这样的词就像“标签”与城市一一对应,更加突出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
有了以上两处的深“挖”,教材这个例子就更加适应盐城的区域特征,同时也突破了对气候特征理解的两个重点“一定的地区”“一定的规律”,也就挖出了教材的“精华”。
关键词 教材加工 创新教法 效率提高
教材是模版,这个模版是专家、学者考虑全国学生的整体情况编写的,而学校之间有地域差异,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这就使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如何才能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呢?本文以《气候与季节》一课教学“气候特征”环节为例,谈谈如何从一句话中挖出教材的“精华”。
我有幸参加全省的会课活动。会课的地点是盐城一小。鉴于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的,在盐城教学就一定要针对盐城的气候特征来授课,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
《气候与季节》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提出“气候特征”时,教材上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虽然这句话里强调了在“一定的地区”存在“一定的规律”,但一点也没有提及不同的区域气候特征是可能存在很大区别的,更没有表现出何为“一定的规律”。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就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的规律”两个关键词上进行深入挖掘。
案例:
1.(PPT:出示几张盐城近期天气预报图)师:“来盐城之前呀,老师可是天天在网上关注盐城的天气,干吗呢?我要根据天气选择合适又漂亮的衣服来穿呀!你们一定在心里偷偷笑话我吧!说起天气呀,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几位远方的朋友。他们的家乡天气情况又有什么特点呢?”
2.(出示课件:先是中国地图,后出现海南风光)画外音:盐城一小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来自海南。我们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夏季长,春秋短,没有冬季。一年中的平均气温是22℃~26℃。最冷的1、2月份温度仍达16℃~21℃。全年没有霜冻。我可从没穿过什么厚重的羽绒服。我可以天天吃最爱的冰激凌,我可以经常下海玩耍,到海边去捉螃蟹。而气温最高的7月份,由于海风吹拂,平均气温只有28.5℃,十分舒适。我们海南一年的降水量在1600毫升左右,8、9月份降雨最为充沛。海南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出产,比如椰子、火龙果、菠萝蜜、芒果等,但这些美味的水果在你们盐城可不能生长。
3.(出示课件:再次出现中国地图,后出现齐齐哈尔风光)画外音:与海南不同,我们齐齐哈尔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有5个月之久,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年平均气温只有3.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是零下19.2℃。每年冬天我们穿上特别厚的羽绒服,在真正的冰面上溜冰,做冰雕,还在冰封的河面上凿洞钓鱼呢。这些活动你们盐城可没法玩吧。而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22.8℃。每年的4、5月或8、9月都有二三百种野生珍禽异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其中就有冬天在你们盐城生活的丹顶鹤。
4.师:“再来看看老师的家乡,美丽的月亮城扬州。”(PPT:再次出现中国地图,后出现扬州风光)教师自己解说:“我们扬州四季分明,一季有一季的风光。春华秋实,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14.8℃。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1.8℃。最热的7月,月平均气温达27.5 ℃。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年平均降水为1020毫升。李白曾写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名句。的确扬州的3月,杨柳青青,柳絮飘飘,如烟如雾,清水河畔,桃花红艳,琼花高洁。这个时节走在扬州的每一条街道,都有一种人在画中游,车在锦里行的感觉。”
5.师:“刚才,介绍的海南的全年温暖,齐齐哈尔的寒冷,扬州的气候宜人,这样的天气情况是偶然地出现一两次,还是正常情况下总是有规律地出现呢?”
6.师:“看来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板书:气候)
一、深挖“一定的地区”,暗示差异
在“一定的地区”这个关键词上,我挖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方——海南、齐齐哈尔、扬州。因为这三个地方的气候分别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这样虽然没有提出这些专业术语,但相信学生的脑海里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了——那就是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可能也不同。
同时,在解说词中,不仅用了这一单元前面学到的“温度”“降雨量”“风力”三类数据,更介绍了海南的水果、齐齐哈尔的丹顶鹤、扬州的杨柳的生长习性以及不同气候的衣着和游戏。这既是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现出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更为后面理解为什么动植物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做铺垫。
选择齐齐哈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盐城的丹顶鹤在春、夏季是在齐齐哈尔的扎龙生活的。这样当学生对比齐齐哈尔和盐城秋、冬季的温度时,自然能一下子就明白“为什么丹顶鹤要迁徙”,对这种理解会更加深刻。
选择扬州是因为我是扬州人,这样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为了下面以扬州的气候特征为“参照物”引导学生回忆盐城的四季特征,将散落的感受和记忆整理成清晰的系统知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二、深挖“一定的规律”,突出特点
而在“一定的规律”这个关键词上,我挖出了三组能概括三个地方气候特征的词。海南——天然大温室;齐齐哈尔——冬季漫长寒冷;扬州——四季分明。这样的词就像“标签”与城市一一对应,更加突出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
有了以上两处的深“挖”,教材这个例子就更加适应盐城的区域特征,同时也突破了对气候特征理解的两个重点“一定的地区”“一定的规律”,也就挖出了教材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