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座座新村庄别具风貌,幢幢小楼房错落有致,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今日的繁荣村落,村民们都说是“‘外来人’帮我们走上了致富路”,使大家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乐山市村民所说的“外来人”,其实就是指我省开展 “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下派干部。
“这是下派干部为我们开辟的致富之路”
5月8日,记者来到乐山市沙湾区龚嘴镇刘沟村采访时,被眼前大湾山绿树成荫的巨桉林所吸引。
村支部书记易盟钧向记者介绍道:“这就是下派干部王军在上面争取资金,为我们村二组村民开辟的致富之路。”
王军原是沙湾区林业局银林科副科长,2009年10月下派到刘沟村任村主任助理后,根据地理、气候情况,与村“两委”一起带领村民在荒山野岭的大湾山栽起了巨桉树。
满眼绿色的大湾山巨桉林,共有380多亩,现在均已达到5米多高,“6年之后,仅此巨桉销售一项,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易盟钧掰起指头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刘沟村有个记录本,上面记载着王军下派到村上后的成绩: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达190多万元。他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刘沟村的产业发展,达到致富增收的目的,大力发展竹产业生产、荒山造林、特色经果林、中药材种植和工业原料林建设项目。
协调省、市相关部门争取资金206.8万元,发展花卉园艺基地200亩。这是市委办干部卫熙的“成就”之一。他下派任市中区全福镇副书记兼裕农村党支部副支书。
下派干部到了基层一线后,想方设法搞建设、四处寻求找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上台阶;以产业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政绩,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出路。仅2009年至2011年两年间,乐山市下派干部共帮助乡(镇)、村实施发展项目218个,争取发展资金678.63万元,建立农民专合组织12个,开展各类培训256期,集中培训党员和群众20980人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5万余份。
为老百姓干实事是下派干部最大的快乐
“走路不沾泥,煮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挑……我们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村民邓淑华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下派干部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围绕产业发展,夯实基础设施,突出抓好农村道路建设,下派干部着力破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刘沟村三组位于成昆铁路旁,距峨轸公路2.5公里。长期以来,进出刘沟村三组的农产品和货物都是靠一条宽1.5米的泥路由村民背上抬下,运输不便一直是生猪商贩向农户压价的最大理由。
针对这一情况,王军除主动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外,积极配合村“两委”,认真实施刘沟村农村基础工程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完成了刘沟村三组的道路硬化建设,同时对村委会进行了全面整修,改善了刘沟村的办公条件。
在另一个镇,党委副书记刘万银感叹道:“我们福禄镇要不是张恒,两公里的乡村公里怎么可能修得起?”
张恒,是沙湾区国土分局的普通干部,2009年10月下派到福禄镇大坪村任村长助理。
一说起修村道公路,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刘克林的话就多了:“六组村民刘克勤当时对修路不理解,张恒与村干部前后做了10多次工作,他才交完了修路的集资款。去年他已买了一辆小面包车,用于运肥料、收庄稼。”
“有了通村串户的水泥路,不管是出门赶街,还是农业生产都方便多了。”刘克勤深有感触地说。
“通组公路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出行;白蜡和大枣种植有了政府补贴,我们的种植积极性更高了;全村饮水工程建设已完成,我们现在饮水就不再难了……”,沙湾镇世坪村村民盘点着这两年的变化,喜上眉梢。“这届村两委很得力,下派干部梁开禹的到来,为我们村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他为我们村办了不少实事,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村民任成金言辞恳切。
梁开禹为乐山市委组织部干部, 2007年10月被下派到沙湾区沙湾镇担任镇党委副书记和世坪村党支部副书记两职。
世坪村地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行路难、饮水难和增收难是全村3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仅2008年,梁开禹多次到市区各部门汇报,为村上争取大小项目7个,争取资金近50万元。
争取卫生改厕专项经费8.3万余元,新修建122个符合标准的三格式卫生厕所,争取12.8万元修建起50多个环卫保洁池。这是乐山市政府办干部江勇交出的“答卷”。他下派夹江县,兼任漹城镇党委副书记和新华村副支书。
两年来,乐山市下派干部共协调落实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6.75万元,硬化道路67.5公里,解决13980人饮水难问题。
“下基层,让我们掘得人生宝贵的一桶‘金’”
“在农村走过的这两年,有汗水也有泪水,有欢笑也有成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不足,尤其是服务农村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经过两年的下派,我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现状有了全面认识,在与农民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中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
“下派生活就像杯中花茶,初嘗苦涩,细品却回味无穷。”
……
日记是最真实的记录,点点滴滴都是下派干部们的经历与成长:由处理陌生事务的忐忑,到熟悉基层情况后的镇定;由起初的些许浮躁,到逐渐的清晰沉静;由对基层认知的模糊,到深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带茶杯,与群众同饮一缸水;不坐车子,与群众同走一段路;不摆架子,与群众同坐一条凳;不“冲壳子”,多听群众一席话。每个干部有“民情日记”、每个乡镇有“民生台账”、每个部门有“便民联系卡”……干部下基层转变了机关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把改进和加强群众工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许多下派干部认为,在驻村工作中零距离接触“三农”问题,不仅体验到农事辛劳,了解到发展难题,感受到群众疾苦,更积累了工作经验。
珍视下派机会,全身心投入下派工作,主动拜人民为师、拜基层干部为师,下派干部们补上了缺乏基层经历的人生课,展示出机关年轻干部不怕苦、不怕累的形象。
“ 扎进乡村,历练思想”。下派干部们获得了对土地及土地上耕作的群众全新的感知,历练了思想作风,“掘”得了人生宝贵的一桶“金”。
短评
沉到基层 转变作风
——万名机关干部在下基层活动中转变作风
我省“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旨在通过干部扑下身子,沉到基层,进村入户访民情,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干部下到基层,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探索出来的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一种好传统和好办法。此次活动中,干部进村入户直接与基层农民群众接触,带着感情听民声、解民忧、化民怨、集民智,能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干部下到基层,是各级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基本功。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最推不开的地方去,方能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
干部下到基层,是转变机关作风,锻炼干部工作能力的好渠道。干部进百家门、听百家事,解百家难,感受农民生活,掌握农村实情,就能充实头脑,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思想作风也会得到净化。特别是将这项活动与创先争优、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党员干部比感情、比作风、比措施、比纪律,才能真正融入群众,凝心聚力。
干部下到基层不仅要身入,还要心入;不仅要沉入基层了解实情,还要结合实际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要吃住在基层,还要严守纪律,绝不能给群众增加经济负担。我们欣喜地看到 ,万名干部带着爱民深情、优良作风和群众厚望沉到基层,已经推动了基层工作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
乐山市村民所说的“外来人”,其实就是指我省开展 “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下派干部。
“这是下派干部为我们开辟的致富之路”
5月8日,记者来到乐山市沙湾区龚嘴镇刘沟村采访时,被眼前大湾山绿树成荫的巨桉林所吸引。
村支部书记易盟钧向记者介绍道:“这就是下派干部王军在上面争取资金,为我们村二组村民开辟的致富之路。”
王军原是沙湾区林业局银林科副科长,2009年10月下派到刘沟村任村主任助理后,根据地理、气候情况,与村“两委”一起带领村民在荒山野岭的大湾山栽起了巨桉树。
满眼绿色的大湾山巨桉林,共有380多亩,现在均已达到5米多高,“6年之后,仅此巨桉销售一项,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易盟钧掰起指头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刘沟村有个记录本,上面记载着王军下派到村上后的成绩: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达190多万元。他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刘沟村的产业发展,达到致富增收的目的,大力发展竹产业生产、荒山造林、特色经果林、中药材种植和工业原料林建设项目。
协调省、市相关部门争取资金206.8万元,发展花卉园艺基地200亩。这是市委办干部卫熙的“成就”之一。他下派任市中区全福镇副书记兼裕农村党支部副支书。
下派干部到了基层一线后,想方设法搞建设、四处寻求找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上台阶;以产业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政绩,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出路。仅2009年至2011年两年间,乐山市下派干部共帮助乡(镇)、村实施发展项目218个,争取发展资金678.63万元,建立农民专合组织12个,开展各类培训256期,集中培训党员和群众20980人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5万余份。
为老百姓干实事是下派干部最大的快乐
“走路不沾泥,煮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挑……我们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村民邓淑华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下派干部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围绕产业发展,夯实基础设施,突出抓好农村道路建设,下派干部着力破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刘沟村三组位于成昆铁路旁,距峨轸公路2.5公里。长期以来,进出刘沟村三组的农产品和货物都是靠一条宽1.5米的泥路由村民背上抬下,运输不便一直是生猪商贩向农户压价的最大理由。
针对这一情况,王军除主动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外,积极配合村“两委”,认真实施刘沟村农村基础工程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完成了刘沟村三组的道路硬化建设,同时对村委会进行了全面整修,改善了刘沟村的办公条件。
在另一个镇,党委副书记刘万银感叹道:“我们福禄镇要不是张恒,两公里的乡村公里怎么可能修得起?”
张恒,是沙湾区国土分局的普通干部,2009年10月下派到福禄镇大坪村任村长助理。
一说起修村道公路,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刘克林的话就多了:“六组村民刘克勤当时对修路不理解,张恒与村干部前后做了10多次工作,他才交完了修路的集资款。去年他已买了一辆小面包车,用于运肥料、收庄稼。”
“有了通村串户的水泥路,不管是出门赶街,还是农业生产都方便多了。”刘克勤深有感触地说。
“通组公路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出行;白蜡和大枣种植有了政府补贴,我们的种植积极性更高了;全村饮水工程建设已完成,我们现在饮水就不再难了……”,沙湾镇世坪村村民盘点着这两年的变化,喜上眉梢。“这届村两委很得力,下派干部梁开禹的到来,为我们村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他为我们村办了不少实事,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村民任成金言辞恳切。
梁开禹为乐山市委组织部干部, 2007年10月被下派到沙湾区沙湾镇担任镇党委副书记和世坪村党支部副书记两职。
世坪村地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行路难、饮水难和增收难是全村3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仅2008年,梁开禹多次到市区各部门汇报,为村上争取大小项目7个,争取资金近50万元。
争取卫生改厕专项经费8.3万余元,新修建122个符合标准的三格式卫生厕所,争取12.8万元修建起50多个环卫保洁池。这是乐山市政府办干部江勇交出的“答卷”。他下派夹江县,兼任漹城镇党委副书记和新华村副支书。
两年来,乐山市下派干部共协调落实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6.75万元,硬化道路67.5公里,解决13980人饮水难问题。
“下基层,让我们掘得人生宝贵的一桶‘金’”
“在农村走过的这两年,有汗水也有泪水,有欢笑也有成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不足,尤其是服务农村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经过两年的下派,我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现状有了全面认识,在与农民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中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
“下派生活就像杯中花茶,初嘗苦涩,细品却回味无穷。”
……
日记是最真实的记录,点点滴滴都是下派干部们的经历与成长:由处理陌生事务的忐忑,到熟悉基层情况后的镇定;由起初的些许浮躁,到逐渐的清晰沉静;由对基层认知的模糊,到深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带茶杯,与群众同饮一缸水;不坐车子,与群众同走一段路;不摆架子,与群众同坐一条凳;不“冲壳子”,多听群众一席话。每个干部有“民情日记”、每个乡镇有“民生台账”、每个部门有“便民联系卡”……干部下基层转变了机关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把改进和加强群众工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许多下派干部认为,在驻村工作中零距离接触“三农”问题,不仅体验到农事辛劳,了解到发展难题,感受到群众疾苦,更积累了工作经验。
珍视下派机会,全身心投入下派工作,主动拜人民为师、拜基层干部为师,下派干部们补上了缺乏基层经历的人生课,展示出机关年轻干部不怕苦、不怕累的形象。
“ 扎进乡村,历练思想”。下派干部们获得了对土地及土地上耕作的群众全新的感知,历练了思想作风,“掘”得了人生宝贵的一桶“金”。
短评
沉到基层 转变作风
——万名机关干部在下基层活动中转变作风
我省“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旨在通过干部扑下身子,沉到基层,进村入户访民情,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干部下到基层,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探索出来的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一种好传统和好办法。此次活动中,干部进村入户直接与基层农民群众接触,带着感情听民声、解民忧、化民怨、集民智,能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干部下到基层,是各级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基本功。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最推不开的地方去,方能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
干部下到基层,是转变机关作风,锻炼干部工作能力的好渠道。干部进百家门、听百家事,解百家难,感受农民生活,掌握农村实情,就能充实头脑,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思想作风也会得到净化。特别是将这项活动与创先争优、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党员干部比感情、比作风、比措施、比纪律,才能真正融入群众,凝心聚力。
干部下到基层不仅要身入,还要心入;不仅要沉入基层了解实情,还要结合实际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要吃住在基层,还要严守纪律,绝不能给群众增加经济负担。我们欣喜地看到 ,万名干部带着爱民深情、优良作风和群众厚望沉到基层,已经推动了基层工作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