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媒体艺术中,作品载体的跨界运用已是越来越常见,本文将着重分析影像艺术中的跨界策略。通过对影像艺术当中的虚像与实像的结合来打破屏幕的惯常观看方式以及通过对数字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运用而拓宽创作表现语言的边界的方法,来探究影像艺术在跨界中的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跨界;影像艺术;录像;戏剧;数字技术
跨界(crossover),泛指两个以上不同领域的合作或两个不同类事物的混合与交融。在新媒体艺术中,作品载体的跨界运用已是越来越常见,比如媒体和表演、录像艺术、录像装置艺术和数字艺术,包括摄影手法、虚拟现实等另外的一些互动形式,在艺术与其它各种领域的繁复的跨界创新与融合中,本文将着重分析影像艺术中的跨界策略。
一、影像艺术的概念与范畴
最早使用“影像”这一词语大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可知世界就是著名的理式世界,可见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又分为实物和影像两部分,我们周围的自然物、人造物和一切自然界都是实物,而绘画等则是影像。影像艺术是伴随媒介改变而出现的当代艺术的主流形式,它无法依据作品在艺术的展示和存在方式上的差异这种传统的标准进行分类,影像艺术正在融合行为艺术、实物艺术、架上艺术和当代的高新科技,注重观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追求感观的综合和对技术的利用。
二、虚像与实像的结合
《马歇尔的幻觉》在欧美被称作是“电影戏剧”,被评论家誉为戏剧、电影、电视、美术、动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之外的“第八种艺术”。在舞台上,马歇尔对节奏的把握使他在表演中能够自如地穿梭于两个空间,像魔术师一样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影像的结合为观众展示他那些幻想的画面,国外媒体评论说“忘了是戏剧,忘了是电影!一片混乱,观众彻底失去方向。”
何谓电影戏剧?从小热爱戏剧的马克是这样来“定义”的:他创造性地在舞台的一侧立上一块屏幕,上面播放着自己想象的内容,他自己则在舞台和屏幕空间里自由出入。几年后,他的这种戏剧开始引起媒体关注,“电影戏剧”因此逐渐在欧洲蔓延。媒体因此称他为电影戏剧的鼻祖,先锋电影艺术家。
为了超越录像的传统用途,拓展其内涵,托尼·奥斯勒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一直在尝试将互不相关的各种媒体、技术以及主题结合起来,显得更具有艺术创新和心理吸引力。他以其怪异但却幽默的雕塑录像装置艺术而著名。他通常将脸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还有摄制图案投射在姿态各异的人体模型上,以及其他随手可得的或者雕塑的三维物体面上,结合音响,赋予它们以生命的律动。
在20世纪80年代,奥斯勒越来越多的将雕塑和装置艺术整合到他的影像艺术实践,花费时间“探究如何将图像从屏幕移出,投射在玻璃、镜子、水面、镜片、球体上等”。他运用微型投影仪将图像与实际空间融为一体。“屏幕作为边框是构成图像的整体参数,这个观念总是使我感到不安。”“而投影仪使我能够将图像投射到我在制作的雕塑表面,并将雕塑当作是一个三维的屏幕。”
以上两位艺术家打破屏幕的惯常观看方式,一个将屏幕的虚像与剧场环境的实像进行巧妙的结合,从而衍生出“电影戏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后一位则是将投影的虚像与雕塑相融合,赋予这种雕塑录像装置神奇的生命力。
三、畫面的弹性
数字技术,以计算机为基本工具,涵盖当代的所有技术涉及的艺术领域,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的能力给图像無限的伸展性。以前,视觉信息是静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图像也是固定的,尽管可以在电影中被编辑或能够用蒙太奇手法纳入其他图像。一旦转移到数字语言,则图像的每个元素可以被计算机修改。数字媒体先锋彼德·韦贝尔(Peter Weibel)说;“作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图像成为一个动态系统。”
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白人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具有艺术及政治学的背景。他的艺术实践从剧场动身,继而转向素描和动画。他自1989年起将所绘的素描转化成动画电影,更充足地施展素描特有的不定性和变动的特质。
在艺术家能够用数字技术来掌控影像的同时,需要观参与的互动艺术在影像的呈现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在展示空间上呈现了建筑学的意义。
在拉斐尔·洛扎诺-亨默(Rafael Lozano- Hemmer)作品“Last Breath”被布置在了展厅入口处,它是一件机器人式的装置,在一个风箱与一个棕色的纸袋之间储存并且“传递”着一个人的呼吸。这件装置每天将会被自动激活1万次,这是一个成年人在休息时的呼吸频率。作品“Voice Array”则被布置在了展厅远端的墙面上,它是一个用于即兴演唱的结构,使用了可以闪光的LED灯以及一个定制的专门用于音频回放与记录的对讲系统。它将捕捉到的上百种声音都“翻译”成闪光信号,然后这种独特的闪光模式将作为一个循环储存起来。每一个新的声音记录都会将之前所有记录的位置往下推,而逐渐人们就可以听到之前所有记录下来的声音。
对于拉斐尔·洛扎诺-亨默来说,影像的呈现只是作品中的一部分而已,它与其它的技术媒介统一融合,为作品也就正如丹纳所指出的“效果集中的程度”提供自身的属性。
四、结语
影像艺术是伴随媒介改变而出现的当代艺术的主流形式,它无法依据作品在艺术的展示和存在方式上的差异这种传统的标准进行分类,影像艺术正在融合行为艺术、实物艺术、架上艺术和当代的高新科技,注重观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追求感观的综合和对技术的利用。目前,影像艺术的前景还是未知数,这与它对技术的强依赖性不可分割,影像的内涵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影像艺术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艺术现象,这需要我们在美学上对它进行不间断的整理和描述。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拉什[美].新媒体艺术(全球视野艺术丛书)[M].上海人美出版社,2015.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关键词:跨界;影像艺术;录像;戏剧;数字技术
跨界(crossover),泛指两个以上不同领域的合作或两个不同类事物的混合与交融。在新媒体艺术中,作品载体的跨界运用已是越来越常见,比如媒体和表演、录像艺术、录像装置艺术和数字艺术,包括摄影手法、虚拟现实等另外的一些互动形式,在艺术与其它各种领域的繁复的跨界创新与融合中,本文将着重分析影像艺术中的跨界策略。
一、影像艺术的概念与范畴
最早使用“影像”这一词语大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可知世界就是著名的理式世界,可见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又分为实物和影像两部分,我们周围的自然物、人造物和一切自然界都是实物,而绘画等则是影像。影像艺术是伴随媒介改变而出现的当代艺术的主流形式,它无法依据作品在艺术的展示和存在方式上的差异这种传统的标准进行分类,影像艺术正在融合行为艺术、实物艺术、架上艺术和当代的高新科技,注重观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追求感观的综合和对技术的利用。
二、虚像与实像的结合
《马歇尔的幻觉》在欧美被称作是“电影戏剧”,被评论家誉为戏剧、电影、电视、美术、动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之外的“第八种艺术”。在舞台上,马歇尔对节奏的把握使他在表演中能够自如地穿梭于两个空间,像魔术师一样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影像的结合为观众展示他那些幻想的画面,国外媒体评论说“忘了是戏剧,忘了是电影!一片混乱,观众彻底失去方向。”
何谓电影戏剧?从小热爱戏剧的马克是这样来“定义”的:他创造性地在舞台的一侧立上一块屏幕,上面播放着自己想象的内容,他自己则在舞台和屏幕空间里自由出入。几年后,他的这种戏剧开始引起媒体关注,“电影戏剧”因此逐渐在欧洲蔓延。媒体因此称他为电影戏剧的鼻祖,先锋电影艺术家。
为了超越录像的传统用途,拓展其内涵,托尼·奥斯勒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一直在尝试将互不相关的各种媒体、技术以及主题结合起来,显得更具有艺术创新和心理吸引力。他以其怪异但却幽默的雕塑录像装置艺术而著名。他通常将脸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还有摄制图案投射在姿态各异的人体模型上,以及其他随手可得的或者雕塑的三维物体面上,结合音响,赋予它们以生命的律动。
在20世纪80年代,奥斯勒越来越多的将雕塑和装置艺术整合到他的影像艺术实践,花费时间“探究如何将图像从屏幕移出,投射在玻璃、镜子、水面、镜片、球体上等”。他运用微型投影仪将图像与实际空间融为一体。“屏幕作为边框是构成图像的整体参数,这个观念总是使我感到不安。”“而投影仪使我能够将图像投射到我在制作的雕塑表面,并将雕塑当作是一个三维的屏幕。”
以上两位艺术家打破屏幕的惯常观看方式,一个将屏幕的虚像与剧场环境的实像进行巧妙的结合,从而衍生出“电影戏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后一位则是将投影的虚像与雕塑相融合,赋予这种雕塑录像装置神奇的生命力。
三、畫面的弹性
数字技术,以计算机为基本工具,涵盖当代的所有技术涉及的艺术领域,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的能力给图像無限的伸展性。以前,视觉信息是静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图像也是固定的,尽管可以在电影中被编辑或能够用蒙太奇手法纳入其他图像。一旦转移到数字语言,则图像的每个元素可以被计算机修改。数字媒体先锋彼德·韦贝尔(Peter Weibel)说;“作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图像成为一个动态系统。”
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白人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具有艺术及政治学的背景。他的艺术实践从剧场动身,继而转向素描和动画。他自1989年起将所绘的素描转化成动画电影,更充足地施展素描特有的不定性和变动的特质。
在艺术家能够用数字技术来掌控影像的同时,需要观参与的互动艺术在影像的呈现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在展示空间上呈现了建筑学的意义。
在拉斐尔·洛扎诺-亨默(Rafael Lozano- Hemmer)作品“Last Breath”被布置在了展厅入口处,它是一件机器人式的装置,在一个风箱与一个棕色的纸袋之间储存并且“传递”着一个人的呼吸。这件装置每天将会被自动激活1万次,这是一个成年人在休息时的呼吸频率。作品“Voice Array”则被布置在了展厅远端的墙面上,它是一个用于即兴演唱的结构,使用了可以闪光的LED灯以及一个定制的专门用于音频回放与记录的对讲系统。它将捕捉到的上百种声音都“翻译”成闪光信号,然后这种独特的闪光模式将作为一个循环储存起来。每一个新的声音记录都会将之前所有记录的位置往下推,而逐渐人们就可以听到之前所有记录下来的声音。
对于拉斐尔·洛扎诺-亨默来说,影像的呈现只是作品中的一部分而已,它与其它的技术媒介统一融合,为作品也就正如丹纳所指出的“效果集中的程度”提供自身的属性。
四、结语
影像艺术是伴随媒介改变而出现的当代艺术的主流形式,它无法依据作品在艺术的展示和存在方式上的差异这种传统的标准进行分类,影像艺术正在融合行为艺术、实物艺术、架上艺术和当代的高新科技,注重观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追求感观的综合和对技术的利用。目前,影像艺术的前景还是未知数,这与它对技术的强依赖性不可分割,影像的内涵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影像艺术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艺术现象,这需要我们在美学上对它进行不间断的整理和描述。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拉什[美].新媒体艺术(全球视野艺术丛书)[M].上海人美出版社,2015.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