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表达交流作为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是科学研究获得承认和检验的必要过程。结合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探讨在探究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开展表达交流活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体会表达交流对完成一项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掌握表达交流的操作要领,在表达交流中培养学生进行反思、评价、改进的意识。
关键词 表达交流 课堂教学 科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29
Let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Run through the Classroom
——Take the lesson of “Parachute” as an example
LIU Yang
(Primary School of Shenzhen Experimental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28)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ientific inquiry,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s a necessary proces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o be recognized and tested.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 ideas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n all aspects of inquiry activiti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mpleting a work, master the operation essentials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reflection,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Keywords: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scientific exploration
表达交流作为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及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审视日常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对指导学生表达交流不够重视,对表达交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导致在教学中错过了很多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良机,没有真正体现出表达交流在科学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教师习惯于把表达交流作为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环节,而忽视了表达交流在其他探究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还有一些教师经常将表达交流置于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结果往往因为时间不足而草草收场。甚至还有些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而剥夺了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
这种认知偏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们通常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获得成功后将研究成果以论文、报告的形式公之于众看作是表达交流;另一方面,课程标准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論、表达交流、反思评价8个要素来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表达交流”位于“得出结论”之后,特指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结果和观点。实际上,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课堂教学,表达交流都不仅仅发生在科学探究过程的末尾阶段。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提出、确定、立项等离不开表达交流,科学结论的形成也是在交流中不断修正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探究问题的提出、猜想假设、实验设计、得出结论等都离不开表达交流,每一次表达交流都是学生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让表达交流贯穿课堂始终应当是每一位科学教师应有的意识。在《降落伞》一课的教学中,我们结合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探讨在探究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开展表达交流活动的教学策略。
“降落伞”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准备单元,是技术与工程领域中典型的制作类探究性课例。根据大象版教材低、中、高三个学段循环落实课程标准的8个探究要素,逐步过渡、相互承接的编排结构可知,表达交流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着重培养的两个探究要素目标之一。“降落伞”单元虽然只有1课,却起到了对学生整个学期的能力训练进行铺垫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经历“明确任务—设计制作—测试交流—修改优化—反思评价”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表达交流对完成一项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掌握表达交流的操作要领,在表达交流中培养他们进行反思、评价、改进的意识。
教材设计了班级降落伞比赛,这个活动趣味性较强,取材便利,要求学生对降落伞进行反复测试、调试和不断完善,这一过程离不开表达交流,这也恰好与本单元的探究要素目标高度吻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以探索、交流、反思、改进为特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让不同观点发生碰撞,促使他们不断修正和改进方案,使探究不断深入。 表达交流要以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础
本课作为技术与工程领域中典型的探究性课例,明确制作任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引入环节,组织学生以明确任务为目标开展互动与对话等表达交流活动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客观世界中事物和现象的看法。这种学生在学习本课前由长期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可以为开展新的学习活动提供基础,而表达交流则是唤醒学生原认知的有效手段之一。另外,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教师只顾布置任务而忽视了对评价标准的解读,这既不符合工程思维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对任务的理解。
教材设计的引入活动即“明确任务”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所给材料制作一个下降慢的降落伞,准备参加班里的降落伞大赛。即利用统一提供的材料制作降落伞,参加班级比赛,以下降慢为目标。实际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引入活动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描述本课的任务和活动要求。但这样还不够,教师还应当通过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唤醒他们对降落伞的原有认知。例如:降落伞的功能是什么?你认为降落伞由哪些部分组成?你能说说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理吗……在交流中,学生的原认知被激活,兴趣被激发,也为他们接下来设计降落伞做了铺垫。对评价标准的讨论和理解也是引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尽快地就评价标准达成共识。例如:降落时间的起、止点如何选择?飞行姿态和美观度如何评价?各项分值如何分配等。教学中,为节约时间,教师可出示设计好的评价标准示例,供学生进一步讨论(见表1)。
表达交流要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
设计制作环节是技术与工程类课程的核心环节。课程标准指出,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技术的核心是发明。不论设计或发明都离不开创新。在本环节中组织学生就降落伞的设计方案进行研讨、交流、碰撞,有利于启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设计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方案,如画图、文字、表格等。方案不等于成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方案变成现实,离不开分工与合作。因此,通过组内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各自在制作过程中的任务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材在“设计制作”部分提供了制作降落伞步骤的样例,目的是為学生制作搭建“脚手架”,降低难度,而非让他们一味模仿,否则所有做出来的降落伞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就违背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初衷。事实上,教材上呈现的制作过程是较为开放的,除了材料是统一的,其他方面并没有过多限制,如学生可以改变伞面(塑料膜)的形状、大小,调整伞绳(细线)的长短、数量。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可以先抛出设计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如何设计才能让降落伞下降得慢?再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讨论并在组内达成共识:伞面(塑料膜)的形状与大小;伞绳(细线)的长短与数量。
学生通过表达交流,解决了这两个结构性的问题,也就形成了降落伞的基本框架,他们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表达交流的方式要多样化
表达交流是科学研究获得承认和检验的必要过程,只有将自己的研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表达出来,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能否被他人理解和认同,才能知道自己的思维是否严谨。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学生要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除了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口头语言表达交流之外,还应该让他们借助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达交流。可见,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方式,而应该根据表达交流的内容及对象,选择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效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表达交流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学生设计的降落伞方案是对物体的组成和结构的表述,宜采用画图或者模型的方式来呈现;测试时,让每个组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在测试之后,为了便于学生对比观察不同小组作品之间的差异,应该将作品贴在黑板上一起展示,而不要展示完就让各组带回去;对于降落时间等实验数据,可以借助表格或者统计图等方式在黑板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把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里,并与本组的作品一一对应。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使结果集体可视。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表达交流方式,使交流的内容集体可视,才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思考,进而归纳总结每个小组的降落伞下降速度不同,认识到有些小组的降落伞下降得更慢可能和他们的降落伞的特征有什么关系等,从而激发学生改进优化作品的欲望(见表2)。
开展基于论证的表达交流
对作品进行修改优化是开展表达交流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年段学生由于受到年龄、情感及从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改进方案正确与否往往并不确定,在表达交流的时候,往往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在进行反思评价的时候往往不够客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组织策略,让学生勇于分享自己的改进意见,并进行相对客观的反思与评价。开展基于论证的表达交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开展基于论证的表达交流需要向学生强调,要充分利用观察、测试等活动中搜集到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后的反思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别人的成功经验来优化和改进自己的作品,并对改进的效果及设计、制作等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教学中常常遇到组内改进意见不统一、组间相互质疑对方改进意见、反思评价不客观的情况。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通过点拨与帮扶,让学生通过证据来反驳或辩护,引导他们整理和分析证据,以交流和讨论的形式建立证据和改进方案之间的逻辑联系,让他们学会对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辩证的思考。如你们组决定把伞面换成更大的,黑板上的哪些数据能够支持你们的改进方案?你们决定把伞绳剪短,是因为你们观察到别的组有类似的方案吗?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还需要营造开放平等的对话环境,允许不同观点甚至错误观点的出现,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观点的统一。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及时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才会建立师生融洽的情感,促使学生更加乐于思考、积极表达,敢于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补充,从而充分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积极性。
关键词 表达交流 课堂教学 科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29
Let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Run through the Classroom
——Take the lesson of “Parachute” as an example
LIU Yang
(Primary School of Shenzhen Experimental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28)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ientific inquiry,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s a necessary proces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o be recognized and tested.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 ideas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n all aspects of inquiry activiti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mpleting a work, master the operation essentials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reflection,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Keywords: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scientific exploration
表达交流作为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及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审视日常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对指导学生表达交流不够重视,对表达交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导致在教学中错过了很多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良机,没有真正体现出表达交流在科学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教师习惯于把表达交流作为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环节,而忽视了表达交流在其他探究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还有一些教师经常将表达交流置于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结果往往因为时间不足而草草收场。甚至还有些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而剥夺了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
这种认知偏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们通常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获得成功后将研究成果以论文、报告的形式公之于众看作是表达交流;另一方面,课程标准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論、表达交流、反思评价8个要素来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表达交流”位于“得出结论”之后,特指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结果和观点。实际上,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课堂教学,表达交流都不仅仅发生在科学探究过程的末尾阶段。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提出、确定、立项等离不开表达交流,科学结论的形成也是在交流中不断修正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探究问题的提出、猜想假设、实验设计、得出结论等都离不开表达交流,每一次表达交流都是学生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让表达交流贯穿课堂始终应当是每一位科学教师应有的意识。在《降落伞》一课的教学中,我们结合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探讨在探究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开展表达交流活动的教学策略。
“降落伞”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准备单元,是技术与工程领域中典型的制作类探究性课例。根据大象版教材低、中、高三个学段循环落实课程标准的8个探究要素,逐步过渡、相互承接的编排结构可知,表达交流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着重培养的两个探究要素目标之一。“降落伞”单元虽然只有1课,却起到了对学生整个学期的能力训练进行铺垫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经历“明确任务—设计制作—测试交流—修改优化—反思评价”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表达交流对完成一项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掌握表达交流的操作要领,在表达交流中培养他们进行反思、评价、改进的意识。
教材设计了班级降落伞比赛,这个活动趣味性较强,取材便利,要求学生对降落伞进行反复测试、调试和不断完善,这一过程离不开表达交流,这也恰好与本单元的探究要素目标高度吻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以探索、交流、反思、改进为特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让不同观点发生碰撞,促使他们不断修正和改进方案,使探究不断深入。 表达交流要以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础
本课作为技术与工程领域中典型的探究性课例,明确制作任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引入环节,组织学生以明确任务为目标开展互动与对话等表达交流活动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客观世界中事物和现象的看法。这种学生在学习本课前由长期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可以为开展新的学习活动提供基础,而表达交流则是唤醒学生原认知的有效手段之一。另外,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教师只顾布置任务而忽视了对评价标准的解读,这既不符合工程思维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对任务的理解。
教材设计的引入活动即“明确任务”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所给材料制作一个下降慢的降落伞,准备参加班里的降落伞大赛。即利用统一提供的材料制作降落伞,参加班级比赛,以下降慢为目标。实际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引入活动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描述本课的任务和活动要求。但这样还不够,教师还应当通过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唤醒他们对降落伞的原有认知。例如:降落伞的功能是什么?你认为降落伞由哪些部分组成?你能说说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理吗……在交流中,学生的原认知被激活,兴趣被激发,也为他们接下来设计降落伞做了铺垫。对评价标准的讨论和理解也是引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尽快地就评价标准达成共识。例如:降落时间的起、止点如何选择?飞行姿态和美观度如何评价?各项分值如何分配等。教学中,为节约时间,教师可出示设计好的评价标准示例,供学生进一步讨论(见表1)。
表达交流要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
设计制作环节是技术与工程类课程的核心环节。课程标准指出,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技术的核心是发明。不论设计或发明都离不开创新。在本环节中组织学生就降落伞的设计方案进行研讨、交流、碰撞,有利于启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设计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方案,如画图、文字、表格等。方案不等于成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方案变成现实,离不开分工与合作。因此,通过组内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各自在制作过程中的任务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材在“设计制作”部分提供了制作降落伞步骤的样例,目的是為学生制作搭建“脚手架”,降低难度,而非让他们一味模仿,否则所有做出来的降落伞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就违背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初衷。事实上,教材上呈现的制作过程是较为开放的,除了材料是统一的,其他方面并没有过多限制,如学生可以改变伞面(塑料膜)的形状、大小,调整伞绳(细线)的长短、数量。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可以先抛出设计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如何设计才能让降落伞下降得慢?再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讨论并在组内达成共识:伞面(塑料膜)的形状与大小;伞绳(细线)的长短与数量。
学生通过表达交流,解决了这两个结构性的问题,也就形成了降落伞的基本框架,他们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表达交流的方式要多样化
表达交流是科学研究获得承认和检验的必要过程,只有将自己的研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表达出来,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能否被他人理解和认同,才能知道自己的思维是否严谨。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学生要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除了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口头语言表达交流之外,还应该让他们借助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达交流。可见,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方式,而应该根据表达交流的内容及对象,选择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效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表达交流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学生设计的降落伞方案是对物体的组成和结构的表述,宜采用画图或者模型的方式来呈现;测试时,让每个组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在测试之后,为了便于学生对比观察不同小组作品之间的差异,应该将作品贴在黑板上一起展示,而不要展示完就让各组带回去;对于降落时间等实验数据,可以借助表格或者统计图等方式在黑板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把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里,并与本组的作品一一对应。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使结果集体可视。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表达交流方式,使交流的内容集体可视,才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思考,进而归纳总结每个小组的降落伞下降速度不同,认识到有些小组的降落伞下降得更慢可能和他们的降落伞的特征有什么关系等,从而激发学生改进优化作品的欲望(见表2)。
开展基于论证的表达交流
对作品进行修改优化是开展表达交流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年段学生由于受到年龄、情感及从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改进方案正确与否往往并不确定,在表达交流的时候,往往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在进行反思评价的时候往往不够客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组织策略,让学生勇于分享自己的改进意见,并进行相对客观的反思与评价。开展基于论证的表达交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开展基于论证的表达交流需要向学生强调,要充分利用观察、测试等活动中搜集到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后的反思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别人的成功经验来优化和改进自己的作品,并对改进的效果及设计、制作等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教学中常常遇到组内改进意见不统一、组间相互质疑对方改进意见、反思评价不客观的情况。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通过点拨与帮扶,让学生通过证据来反驳或辩护,引导他们整理和分析证据,以交流和讨论的形式建立证据和改进方案之间的逻辑联系,让他们学会对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辩证的思考。如你们组决定把伞面换成更大的,黑板上的哪些数据能够支持你们的改进方案?你们决定把伞绳剪短,是因为你们观察到别的组有类似的方案吗?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还需要营造开放平等的对话环境,允许不同观点甚至错误观点的出现,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观点的统一。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及时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才会建立师生融洽的情感,促使学生更加乐于思考、积极表达,敢于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补充,从而充分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