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云门传》是一部明代说唱词话的诵唱本,相比于明成化说唱词话,从散文比例的增长、句式的多样化、用韵的改进、在诗赞中加入曲牌等四个特征来看,《云门传》所代表的诗赞系词话开始融入丝弦伴奏的乐曲、形成具有鼓词特征的文体形态。《云门传》也是一部宣扬仙人崇拜的道情,根据书中自称"弹词"等特征,可知这一时期人们所说的"弹词"还是"词话"的别称,当时尚未形成"南弹北鼓"的说法。书中载录的【银纽丝】为现存罕见的明代俗曲,是一种兴起于山东、以弦索伴奏的"侉调"。《云门传》上承元明词话,下开清代鼓词,连接起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重要唐乐文献《教训抄》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9BZW040)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门传》是一部明代说唱词话的诵唱本,相比于明成化说唱词话,从散文比例的增长、句式的多样化、用韵的改进、在诗赞中加入曲牌等四个特征来看,《云门传》所代表的诗赞系词话开始融入丝弦伴奏的乐曲、形成具有鼓词特征的文体形态。《云门传》也是一部宣扬仙人崇拜的道情,根据书中自称"弹词"等特征,可知这一时期人们所说的"弹词"还是"词话"的别称,当时尚未形成"南弹北鼓"的说法。书中载录的【银纽丝】为现存罕见的明代俗曲,是一种兴起于山东、以弦索伴奏的"侉调"。《云门传》上承元明词话,下开清代鼓词,连接起明清说唱文学发展史的若干个断链处,为我们研究词话、道情到弹词、鼓词的承接和转变提供了新的文本依据。
其他文献
对于公元1126-1320年前后近两个世纪的词史,词学界通常以政治上的朝代史为框架,按"南宋词史""金源词史"或"金元词史"分而治之,并强调金源地理环境决定金源词人的"天禀"及其词体创作的"独特性"。实际上,这一时期虽然先后出现从宋金对峙、元灭金到宋元对抗、元灭南宋的历史变迁,导致词人处于不同的王朝和地域,苏辛体派却南北呼应,联袂采纳和践行"苏辛变体"的规范体系,在体用、体格和体气上,合力谱写同源同质的变体历史;而且,苏辛变体也未因金朝或南宋的灭亡而终止,直至元朝统一南北后的近半个
沙夫茨伯里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确立,这源于传统美学研究对这位思想家身处的英国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忽视。基于思想史与社会史的视野,沙夫茨伯里的美学思考得以获得新的阐释空间。沙夫茨伯里对幽默问题的思考、对幽默文化的辩护与改造,以及他在赋予幽默以社会政治内涵的同时所实现的"笑"的现代转型,在一个普遍性的层面上论证了审美意义上幽默的兴起与现代文明发展之间不可忽视的密切联系。考察沙夫茨伯里关于幽默与现代文明之间互动关系的论说,对于幽默文化日益走向衰败的当代文化而言,具有必要的警示与启迪价值。
20世纪前期,龙榆生、夏承焘等在新文学家、音乐家驳词律论的刺激下,通过建构"声调之学"来阐扬词体声情吻合的美学原理,与词体解放主张形成对峙之势。其基本方法是,通过旁鉴宫调声情、考究文献记载、梳理唐宋同调词作等途径推测词调的音乐情感;对各词调句度长短、字声平仄抑扬、韵部选用、韵位疏密等进行分析,考察词调声律与词调音乐情感的谐协关系。声调之学的建构弥合了仅考订文字律的词律之学与音乐学的隔阂,完成了对古典词学研究理路的革新。而在20世纪新旧文体并存、竞争的格局中,声调之学也重塑了词坛内外对词体倚声之本色的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一个从政治一体化到文化多样性、从文艺的"二为"方针到审美自足论、从集体共识到个人化叙事、从开放的多元到单向度的多元的发展趋势。其主体想象经历了从"人民"到"族众"的转型,显示了全球化时代"后民族结构"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各类"后学"、个人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话语逐渐取代革命、解放和崇高话语,并日益与消费主义结合。这造成少数民族文学书写中符号化、审美化和自我封闭化占据了主流。但历史不会终结,"民族"与"文化"总是在实践中前行,在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学的成
经典知识的生成并不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导,而是客观性、主观性和偶然性接力形成的结果。"四大传说"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一个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改装,再到知识普及的复杂历程。我们将这一概念的知识生成模式归纳为一种"烟花商模型",划分为四个阶段:生产期(1957-1962)、存储期(1963-1978)、推介期(1979-1982)、燃放期(1983)。生产期和存储期主要是上海民间文艺工作者罗永麟的个人努力;在推介期,罗永麟不断抓住机遇,三度北上,借势发力;到燃放期,最终点燃知识烟花的并不是烟花商,而是烟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该书共74.8万字,把西方当代美学分成相互关联的三面:1900-1960年的西方现代美学,1960年至今的后现代美学和全球化阶段的美学。该书分三编介绍现代-后现代-全球化的美学演进,着重介评其中近二十个影响较大的美学流派,及其内含和相关的众多小流派。
《唐代郜夫人墓志线刻〈踏摇娘〉演剧图》是近年发现的唐代戏剧文物图像资料,它和2014年公布的《唐代韩休墓〈踏摇娘〉演剧图》一起,构成了关于唐代名剧《踏摇娘》研究的文物图像系统的核心部分。两者表现的戏剧情节具有接续性,艺术构成上有互补性,反映了唐代开元年间人们对《踏摇娘》一剧的普遍认知,形象地证明了唐代戏剧的发展水平。利用文物图像系统进行艺术史研究,要注意图像绘制的特点,正确判断其艺术内涵及历史文献价值,由此才可能进一步完善中国戏剧史的建构。
《朱色山水自写小像图》绘制于1644年明清易代之际,成功建构了项圣谟的遗民身份。据其好友李肇亨《梦余集》所载诗文可知,这幅一直被认为是自画像的作品其实并非自画,而是由肖像画家张琦绘制,项圣谟补景而成。这种合作方式是明末清初肖像画绘制的常见模式。在这幅画的绘制过程中,项圣谟显示了自我身份建构的迫切性和对绘画内容的支配性。故此图虽不是自画像,又确是文人通过肖像进行的自我书写。项圣谟通过这幅肖像画表明了他对明王朝的内在认同,也透露出易代之际其自我意识中潜藏的身份焦虑。
"乱弹"是清代戏曲史上的一个高频词汇,将"乱弹"称谓出现的时空节点联接起来,就是清代三百余年间戏曲演进和转型的历史。"乱弹"一词首见于康熙前期,具指梆子腔;后来词义多有嬗变,既可专指板腔体的乱弹腔以及处于曲牌体与板腔体中间状态的吹腔,也可作为花部戏曲的概称,甚至在清末成为皮黄戏的特称。"乱弹"得名,是因为在文人眼中,其艺术形态呈现为诸腔杂陈、乐器混搭、故事荒诞、文词鄙俗的特点。在清初至道、咸间京剧兴起之间的这个时期,乱弹戏曲极为活跃,投射于剧坛则呈现出诸腔杂陈、相互融合的独特景观。"乱弹
《告别观念:现代主义历史中的若干片段》是艺术社会史家T. J.克拉克的集大成之作。以此书为线索并结合作者的艺术社会史研究生涯,可以提析出克拉克的现代主义叙事逻辑:现代主义是变化的社会环境在现代艺术传统中的符号性表征,现代主义将媒介当作对于资本主义总体性的疏离和否定的场所,希求通过形式实验构建起一种基于个体性和否定性实践的艺术乌托邦。通过分析并评骘克拉克使用的隐喻中介法和"不确定性"概念,能够得出克拉克艺术史研究的"反向实践"特点,即不断反击、反省的学术姿态和逆实证主义的、激情导向的、以总体思想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