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中数学仍然把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基础,着眼发展,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现就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的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1.关于立体几何的入门问题。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可以这么说:只要学好了立体几何,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困难。
如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问题呢?
首先,对课本中的公理、定理、定义推论等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弄明白这些命题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弄清题设和结论。只要做好这一步,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应用定理。
其次,把课本中的定理牢记在心,这并不是说要把定理的语言文字牢记在心,而是要把它的意思牢记在心,一般来说这一过程需要多练题,反复巩固记忆。
以上两点是我们学好立体几何证明的必备条件。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题。我着重从解决证明问题的三种思维模式出发阐述这个问题,在这里不妨叫它三步思维模式:
(1)从结论出发寻求证明依据(依据一般定理、公理、推论)。
(2)从条件出发得出某些相关结论,建立结论与条件的联系,寻找所需要信息。
(3)条件不足,创造条件,达到目的(创造条件一般就是作辅助线,构造特殊图形)。
上述三点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模式,牢固掌握好这三种思维模式是学好立体几何的根本出发点。
针对以上三点,我需做些补充说明:(1)对于要证明的结论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加以证明;(2)寻找所需信息,寻求和本问题有联系的信息;(3)条件不足,创造条件就是在条件与结论联系不够紧密,经过上述两种思维模式思考后,还难以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辅助线,构造一些特殊图形,以此建立条件与结论的联系;(4)后面所讲的定理一般指的是包含公理、推论、定理等命题,是广义上的定理;(5)第一、二步其实就是数学上的分析法和综合法,这里我仅是将其具体化而已。
2.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用“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数形结合的意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别从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基本的数学概念,亲身探究定理、结论产生的背景及应用等方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数的问题借助形去观察,而形的问题借助数去思考,这种“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称之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即“以形助数”、“以数赋形”两种处理问题的途径,体现了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数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几何图形,并利用图形的特性和规律,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求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3.注重学生对数学精神的理解。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开展数学文化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深化学生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相关研究表明:教师普遍认识到不断提高自身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很重要,但是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又认为“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体会、理解和创造数学美”,“通过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给学生介绍数学的广泛应用”这些最容易被忽略。数学文化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当学生欣赏了数学的美,就会产生情感、热爱数学;当他们了解了数学创新的历史,就会产生激情、钻研数学;当他们知道了数学的价值,就会获得动力、学好数学”。
数学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趣,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蕴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文化对整个人类文化的促进和贡献,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数学知识,但是这种精神将伴随他,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或许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但只有这样,数学教育才可使每一个人身上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并作为个人的文化底蕴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伴随他的一生,使他学会更加理性地思考。
4.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重视学生过程性学习。
数学教学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无情”的、枯燥的、难懂的,是没有情感的概念、定理、公式的集合,但实际上数学教材中却蕴含了许多引发情感的因素。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学因素,学生无疑就会受到审美价值的熏陶,为陶冶学生高尚的理智情操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5.重视课本例题习题。
(1)课本例习题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非是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数学例习题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恰当选择例习题的解法。
(2)例习题的教学应为学生正确、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定律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概念、定理、定律是借助抽象的、概括化的、推论性的思维组建起来的,是反映事物与现象一般本质特征的。因此,学生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课本例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定理、定律的理解。
(3)课本例习题教学应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让教学成为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课本例习题来达到教学目标,避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可采用对已有题目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1.关于立体几何的入门问题。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可以这么说:只要学好了立体几何,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困难。
如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问题呢?
首先,对课本中的公理、定理、定义推论等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弄明白这些命题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弄清题设和结论。只要做好这一步,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应用定理。
其次,把课本中的定理牢记在心,这并不是说要把定理的语言文字牢记在心,而是要把它的意思牢记在心,一般来说这一过程需要多练题,反复巩固记忆。
以上两点是我们学好立体几何证明的必备条件。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题。我着重从解决证明问题的三种思维模式出发阐述这个问题,在这里不妨叫它三步思维模式:
(1)从结论出发寻求证明依据(依据一般定理、公理、推论)。
(2)从条件出发得出某些相关结论,建立结论与条件的联系,寻找所需要信息。
(3)条件不足,创造条件,达到目的(创造条件一般就是作辅助线,构造特殊图形)。
上述三点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模式,牢固掌握好这三种思维模式是学好立体几何的根本出发点。
针对以上三点,我需做些补充说明:(1)对于要证明的结论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加以证明;(2)寻找所需信息,寻求和本问题有联系的信息;(3)条件不足,创造条件就是在条件与结论联系不够紧密,经过上述两种思维模式思考后,还难以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辅助线,构造一些特殊图形,以此建立条件与结论的联系;(4)后面所讲的定理一般指的是包含公理、推论、定理等命题,是广义上的定理;(5)第一、二步其实就是数学上的分析法和综合法,这里我仅是将其具体化而已。
2.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用“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数形结合的意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别从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基本的数学概念,亲身探究定理、结论产生的背景及应用等方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数的问题借助形去观察,而形的问题借助数去思考,这种“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称之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即“以形助数”、“以数赋形”两种处理问题的途径,体现了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数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几何图形,并利用图形的特性和规律,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求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3.注重学生对数学精神的理解。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开展数学文化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深化学生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相关研究表明:教师普遍认识到不断提高自身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很重要,但是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又认为“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体会、理解和创造数学美”,“通过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给学生介绍数学的广泛应用”这些最容易被忽略。数学文化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当学生欣赏了数学的美,就会产生情感、热爱数学;当他们了解了数学创新的历史,就会产生激情、钻研数学;当他们知道了数学的价值,就会获得动力、学好数学”。
数学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趣,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蕴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文化对整个人类文化的促进和贡献,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数学知识,但是这种精神将伴随他,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或许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但只有这样,数学教育才可使每一个人身上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并作为个人的文化底蕴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伴随他的一生,使他学会更加理性地思考。
4.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重视学生过程性学习。
数学教学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无情”的、枯燥的、难懂的,是没有情感的概念、定理、公式的集合,但实际上数学教材中却蕴含了许多引发情感的因素。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学因素,学生无疑就会受到审美价值的熏陶,为陶冶学生高尚的理智情操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5.重视课本例题习题。
(1)课本例习题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非是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数学例习题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恰当选择例习题的解法。
(2)例习题的教学应为学生正确、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定律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概念、定理、定律是借助抽象的、概括化的、推论性的思维组建起来的,是反映事物与现象一般本质特征的。因此,学生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课本例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定理、定律的理解。
(3)课本例习题教学应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让教学成为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课本例习题来达到教学目标,避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可采用对已有题目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