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今 港通天下 探访海上丝绸之路主港

来源 :远方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大运河南段出海口。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老外滩的历史比上海外滩还要早20年。在这里。欧陆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比如1872年建造的江北岸天主教堂、1880年建造的英国领事馆旧址等。都是“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之一。然而,很多“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如今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早在七千年前,宁波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属百越地,宁波的名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酆、甸章三县。唐时称明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酆、慈溪、奉化、翁山4县;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迁至三江口(今海曙区),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
  事实上,在经历光阴洗礼后的城市,有许多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海丝设施早已停止了曾经的功能,但其在当初带来的多种文化效应已经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我们今天无论在哪座城市,所能见到海丝史迹并不多,但诸多当地文化其实都是受海丝影响的。所以,我们这次寻访不仅仅局限于对史迹的追踪,更多的是感受这座著名的港城如今的人文魅力。
  宁波博物馆、天一阁、老外滩,这些文博场所最能体现出宁波曾经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也是最能反应海上丝绸之路给宁波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接下来,就跟随小编的脚步,去感受港城宁波的人文魅力吧。
  宁波印象
  早在几年前,朋友写过一篇关于宁波老外滩的文章,我已经不记得他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但去老外滩走一走的念头就此形成了。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主要港口城市之一,自然成了我们寻访的对象,自然成全了我去老外滩走一走的愿望。这大概就是一种缘分。
  在这之前,我对宁波的了解一穷二白。但这座离我并不算远的城市,一直隐隐约约地存在于我的思想边缘,很少去触及,又始终在萦绕。这种感觉很奇妙,我从未去过,冥冥之中又好像对宁波有天然的亲切感。
  其实我知道,这种矫情的感觉来源于这座城市中的一位老朋友。他是宁波人,许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所大学并肩合作过。我擅长书法,他擅长美术,我们经常一起关在屋子里为系里的各种活动搞海报创作。我比他高一级,早他一年毕业,我到南京的第二年听说他回到了宁波,以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但我知道,他应该在这座城市里。
  关于宁波的印象,去之前对老外滩和博物馆比较向往,前者是文友笔下描绘过的,后者因为建筑本身是艺术品。事实上,这两处的真实景象没有让我失望,甚至有些地方超出了我的预期。老外滩的酒吧街、天主教堂、美术馆以及三江汇合口的风景令人身心愉悦,很适合文艺青年们去完成各自美好的邂逅。
  在博物馆里我第一次接触到河姆渡文化,这是此行的额外收获之一。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是黑陶文化的起源。宁波的海上丝绸之路,最初就是从陶瓷贸易开始的。宁波人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将宁波的越窑青瓷远销世界各地,也换回了许多国外的奇异商品。
  宁波这座城市和江南大部分城市相似,水路多,桥多,老城区生活便捷,市中心繁华发达。要说区别,除了拥有天一阁、老外滩等宁波独有的人文资源外,就是他们的海鲜很多!到处都可以吃到最新鲜的海鲜!价格也不贵,很适合我们这样的“平民消费”。
  那天晚上,我们在四明城市广场一家餐厅吃海鲜,这家餐厅在顶楼,是个很大的露天平台,我们来此处的目的就是来感受当地的“大排档”氛围,顺便看几眼世界杯。海鲜很新鲜,啤酒很爽口,我环顾四周,希望在人群中能发现熟悉的面孔,我心想,那个老朋友如果刚巧也在,那就神奇了。
  ——松哥
  提起宁波,你会想到什么?发达的服装生产产业?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启运港之一?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
  6月下旬的宁波进入了雨季,我在微信上询问当地的朋友有什么推荐的美食,她却惊讶于我们来宁波的时机,一再惋惜我此时的到访不是最佳时机。台风带来的水汽在宁波上空凝结,让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雾,就像我们这次短暂的停留。老外滩、天一阁、天主堂、宁波博物馆……这些标志性景点我们——走过,自以为大概看清了宁波的全貌,梳理时却又有无尽的遗憾。
  天一阁里北青瓦上的青苔、木沿上的蜘蛛网、百年古树旁的真菌、还有偶尔穿越脚下的爬虫都显得那么可爱;静坐在石凳上,跟麻将馆外的铜像勾肩搭背,不用在意现实中各种眼神的“照顾”;看水里的红鲤鱼绿鲤鱼,嗅百年园林里泥土的芬芳,呼吸着藏书阁独特的药草香气,那是几百年来保存古书的法宝,不知不觉爱上了这种味道。
  要说最喜欢的必定是经过修缮重生的天主堂与重建过后的老外滩,它们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如今也无缝融入了宁波的现代生活。相隔不远的两处地标,也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在同一空间里和谐相处,散发着各自蓬勃的生机。
  ——苏苏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成甬江,流向东海。临海城市,海鲜自是不多说,从小小的贝类到各类虾蟹应有尽有,不管是蒸、煮、炒或者红烧,各种烧法都是极其鲜美。
  除了海鮮,宁波的汤圆也是很出名,当地有名的老字号叫“缸鸭狗”,据说创始人以前小名叫江阿狗,有一天有位秀才来店里吃饭却没钱付账,看到店名是一幅画,两人一商量,就用“缸鸭狗”作招牌,取“江阿狗”在宁波话里的谐音,“缸”同“江”,“鸭”同“阿”,通俗易懂,也和原来的画都对应上了。最近正值世界杯时期,到了晚上大排档里坐满人,杯影交错,喝着啤酒看着世界杯,时而拍案崛起,时而欢呼雀跃。我想这是世界杯带给他们的激情吧!
  这里不仅经济排前,藏书之多、历史久远,真正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说的一点没错。有这样一个私家藏书楼,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便是天一阁。如今天一阁藏书楼的四周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楼阁虽然经历过整修但也保存完好,能依稀感觉到400年前的繁华。   宁波外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滩。现在的老外滩边有一条酒吧街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老外滩霓虹灯闪,酒吧街区热闹非凡,虽不知古时老外滩是伺种繁忙景象,也像现在有各种店铺吗?也会街头巷尾乐声不断吗?老外滩边的天主教堂依然矗立在那,仿佛几百年前从不曾变过。三江汇聚之地,各地的商人汇集到老外滩,不论是远道而来还是附近商人,坐下来喝酒大家都成了朋友!
  ——叶秀莲
  历史记忆文明回响——宁波博物馆
  苏苏
  在宁波,想要了解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2000多年前的句章故城遗址,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乃至整个宁波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不得不来的便是——宁波博物馆。此行我们为了追寻河姆渡文化,宁波博物馆又是不得不去的第一站。
  这座建于2008年的年轻博物馆用它极具特色的设计外观,吸引着千万游客,它是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新乡土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也许你会在心中不屑:“本应该以文化和馆藏品吸引人的博物馆,竟然用外观设计做噱头吸引入?”,但我相信,当你真的走近这座博物馆后定会为它的气质和内涵所折服。每一位为它颜值而来的人最终都会情不自禁地浸入宁波的历史文化里,感慨于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的智慧,震惊于越窑青瓷的精美……
  远观
  宁波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因此这座建筑有着被人力切割的方正边界。建筑下半段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从远处看,这是一个方盒子,或者说,是在纪念’性的大广场边的一堆杂砖。走近看,建筑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
  这些装饰外墙的数以百万计的青砖片瓦全部来自于宁波历次的城市改造和民居拆迁,那些废墟中的老房子的砖瓦,被建筑设计者用心的保留下来,最终,使用在这座崭新的建筑的外墙当中。这座新建筑也立即因此而获得了历史的沧桑感。
  博物馆外墙砖瓦交错堆砌而成的立面,开窗看起来毫无规律,不过也与整体保持某种和谐,像是奶奶家的老四合院,而且是掉了泥腻子露出青砖,与世无争的那种。有几位老人坐在馆外的长凳上闲话家常,一座既老又新的建筑作为背景,竟毫无违和,自在闲适,正如我奶奶坐在院子里和别屋老邻居讲聊天。
  对于宁波人来说,也许墙上有一块砖或者一片瓦就是来自自己家,宁博的建造自己是真真实实出了力的。拆了旧屋喜迁新居,没有残垣断壁,换了新颜安安静静地继续在这座城市里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瓦片是设计师试图把自然和文化遗产融入他们的设计的许多方法中的一种。特别是粘土瓦本质上是依赖于土地和当地的文化的,这种元素的历史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通过将元素如废弃的砖纳入自己的体系结构,王澍和陆文宇正在以一种相反的态度面对中国快速现代化,形成了避世的建筑特色。在许多方面,他们建筑中创造的叙事性和使用回收材料的独特方式方式遵循了中国传统中人与自然的统一概念。
  走入
  你想在短时间内了解宁波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这里是最好的窗口。宁波博物馆陈列由主题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展厅总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一楼设临时展厅,总面积2600平方米;二至三楼为常设展厅,总面积5400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和《竹刻艺术——秦秉年捐赠明清竹刻珍品展》。
  《东方“神舟”——宁波历史陈列》,是馆内最主要的看点。四个厅的展览讲述了宁波自远古时期至确立州城,再到成为国际港口和东南都会的历史。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蜡像复原的河姆渡生活场景、越窑的出土瓷器,还有江厦街景、通商场景的复原。可以对宁波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值得用心看看。
  《“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比二层的展览更为生动,置身展厅内,在幽深光滑的青石路上徜徉;在朴实凝重的老房子里留连;在灵秀生韵的骨木镶嵌前驻足的时候。作为历史的片段与文化的符号,民俗风物是宁波的根和脉,是地域文化经过历史风雨洗礼后留下来的不熄薪火,是宁波每个人的情感追忆、价值寻求和审美寄托。
  竹刻堪称“立体的书画”,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竹刻艺术——秦秉年捐赠明清竹刻珍品展》展出181件竹刻精品,包括臂搁、书简、笔筒、扇骨,浮雕、浅刻、留青、圆雕等,大部分展品来自竹刻鉴藏家、篆刻家秦康祥的旧藏,2001年由其子秦秉年无偿捐赠给国家。
  宁波博物馆竹刻馆汇集了大量竹刻珍品,有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展品有明代嘉定派创始人朱松邻、清乾隆年间嘉定竹刻领军人物周颢、康熙朝宫廷御匠等人的代表作,以及许多有绝对纪年款识的竹刻作品。
  不得不提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宁绍平原的农业经济和家畜饲养都比较发达。在河姆渡遗址的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了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叶、稻壳等交互混杂,形成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類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远古各氏族文化遗存中所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部分馆藏精品鉴赏
  三国·吴青瓷堆塑罐
  此件堆塑罐是三国时期越窑生产的独有冥器,其作用是古人为亡魂安息所创建的场所,是供亡灵在阴间使用的器物。部分器物上面雕塑的胡人形象,或在耍杂技、或在弹唱,欢乐祥和,生机盎然。三国时代,西域胡人东游四明,带来了佛教文化的先声。两晋梵风更盛,各地多有舍宅建寺者,使日后的明州成为中国佛教一大丛林。这组青瓷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宁波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也展示了这一时期越窑青瓷的卓越风采。   特别一提的是:魂瓶上堆塑的佛像,说明当时的越窑已部分采用了佛教题材来装饰产品。佛教在瓷器上的出现,是佛教传入这一地区并得到发展的社会现象反应,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在茶余饭后欣赏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为佛教向更广泛的民众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唐越窑荷叶盏托
  为唐时茶具,由盏与托组成。盏为敞口五缺荷花形,弧腹压印五棱,圈足。托似一舒展荷叶,四边微微卷起,浅腹,圈足。盏托相合,全器宛若出土荷叶托着朵盛开的荷花。
  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边压出内凹的五条瓜棱,使光素的器面产生了层次分明的节奏感,质朴大方。盏托呈四侧边缘稍内卷的荷叶形,充分显示出荷叶的一派盎然生机。盏托和杯盏形成一体,上下形态呼应,构成了一个生动、和谐的整体。
  胎质细密,通体釉色饱满青翠,呈清水般湖绿色,釉色莹润欲滴如冰似玉,釉面均匀而薄,胎釉结合紧密,其釉色之美,令人倾倒。为国家一级乙文物。
  唐越窑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
  枕面呈椭圆形,中间嵌以绞胎,为褐色灵芝纹,下部以伏兽为座。青釉,晶莹滋润。绞胎装饰是当时越窑烧制工艺中向北方借鉴而成,较为少见。
  绞胎瓷始创于唐代,是唐代瓷器烧造技术的一项新创造。采用黑胎土和白胎土混合在一起制胎,拉坯成型,目的是塑造出像木头纹理一样的效果,上釉后烧造成绞胎瓷。由于两种胎体烧造条件不同,对工艺的要求很高,产量不大。
  脉枕是中医大夫诊脉时放在病人腕下,起衬垫作用的用具。此件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枕面呈椭圆形,中间嵌以绞胎为褐色灵芝纹,下部以伏兽为座。这种工艺是当时越窑向北方窑场借鉴而成。该器晶莹滋润,是唐代越窑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宁波博物馆游览小TIPS
  开放时间:9:00-16:00,闭馆时间17:00。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票价:免费开放。为确保文物及人身安全,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每日限量发放免费参观券3000张。团体参观需提前预约。
  讲解服务:语音导览为免费使用,内设中、英、日、韩四国语言讲解,使用人必须出示有效证件进行现场登记,时间为1.5小时,如有遗失或损坏按原价赔偿。
  藏书之富 甲于天下——天一阁
  宁波历来是中华藏书文化的重地,特别是自宋代以来,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名楼迭出,历代著名的藏书楼有80余座。历经430余年的天一阁是宁波藏书文化的典范,也是中国藏书文化的生动象征,如今已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宁波的书房”。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新中国成立时期,周恩来曾指示保护天一阁。宁波多位本地藏书家将个人藏书捐献给天一阁,这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的藏书。
  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时,宁波湖西有一位名叫丰坊的大学者,家里也藏着交关多书,他原在南京做官,回乡以后在湖西月岛旁边造了一座“万卷楼”专门藏书,过着同范钦一样的生活。因为志趣相同,范钦和丰坊就成了好朋友。一天傍晚,丰坊刚写完文章,忽听门外有人叫卖螃蟹,他便买了一串,烫好老酒,请范钦前来对酌。两人在书楼上边喝边叙,蜡烛点完一支又一支,酒喝了一杯又一杯,最后竟双双醉倒在床上。到了半夜,湖上刮起大风,书房门被吹开,蜡熄被吹倒并点着了蚊帐,可是两人仍在呼呼大睡,等两人惊醒,书楼已火光冲天,等四邻赶来扑灭,万卷楼已经烧了大半。自从万卷楼失火后,范钦好像生了一场大病,每天心神不定,担心自己的藏书楼有朝一日也会遭到劫难。从此,他更加小心地保护自己的书籍,再也不敢喝酒了,每晚睡觉前,都要亲自到书房四周查看火烛,并不准儿子在书楼过夜。这样做了后,范钦还是不放心,仍旧日夜思考着防火问题。一天,范钦在花园锄草,忽然翻起一块紫酱色的卵石,在太阳光下闪闪发光。他连忙拾起一看,只见上面镂刻着一行正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范钦一心想着防火,一看到这八个字忽然开窍:“天一生水,以水克火”這是上天的指点吧!于是,他马上将东明草堂改名为天一阁,把藏书楼改建成朝南座北的六间二楼藏书楼,楼上一统间表示“天一”,楼下六开间,表示“地六”。以后,范钦又拓建了花园,加高了防火墙,还在楼前挖了一个水池,取名天一池,用来防备内外火灾。到如今,天一池依旧完整的坐落在院子中央。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从范钦时候的7万卷到如今的30万卷,这么多的藏书是如何一直收藏到现在的呢?不会受潮腐烂、被虫子蛀空吗?原来,天一阁内所有的书橱都采用樟木制成,樟木本身就可以防虫,再在书橱里放上芸草,书橱下方放上英石,芸草的气味能降低虫子的食欲,闻到樟木的味道,顿时就会避而远之啦,而英石具有吸湿作用,大大减低了书屋内的湿气。用此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并且每年天一阁还会不定时举办捉书虫活动,让全民参与进来。
  除此之外还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阁,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天一阁最前厅是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又名“一吾庐”。正门前的墙壁上雕刻着獬豸,它代表法律、代表公正,因为范钦曾官副都御史,他的官服上图案就是獬豸。继续往里走则会意义经过宝书楼、范氏故居、司马第、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尊经阁、明州碑林、东园、南楼、秦氏支祠等主要景点。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建筑为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坐北朝南。楼内书柜排列整齐,书柜取名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宫商角徵羽。麻将陈列馆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麻将,展示了世界各地麻将牌种类,平和堂的所有建筑都包含了麻将的元素,墙壁上的刻画讲述了麻将史、与宁波关系史,地上则刻有当今广为流传的麻将花式。天一池旁边的园里有四座老虎石像,喜怒哀乐四种表情,在我看来都是乐呵呵的样子。
  出了天一阁博物馆,所在的历史文化街区便是金汇小镇的中心,以传统居住功能为主,一方面根据城市发展需求适当恢复部分传统商业,另一方面结合传统建筑的保护与维修开辟了街区历史文化特点的名人纪念馆、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博物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可说是一应俱全,街区内历史建筑院落116座,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气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十里洋场——老外滩
  叶秀莲
  说起外滩。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上海外滩,其实在另一个地方,有着比上海外滩更悠久的历史,那便是宁波的老外滩。
  宁波老外滩于1844年开埠,地处宁波市中心,位于甬江、奉化江河余姚江的三江汇流之地,唐宋以来就是最繁华的港口之一,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对外开埠区,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比上海外滩还早了20年。
  现经过重建的老外滩基本保持了当初十里洋场的风貌,在这里,欧陆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厚重的木门在推开的时候仍会吱呀作响,泛着锈迹的铁栅栏在时间的过往中静默安然,精美雕花的石头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讲述着它见证过的老故事。
  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国商人蜂拥至宁波,英、法等国采用夺取主权,建立据点,霸占海关、控制海口,垄断航运,推行洋化等一系列手段,把宁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质的港口。1844年正式开埠。不久,江北岸便发展成为英、法、美三国侨民居留区域。是中国最早的“租界”之一,历史上也称为“外滩”,其开埠历史比上海外滩还要早上20年,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外滩之一,一直到上海口岸崛起,宁波口岸的地位才被逐渐削弱。后来,中国政府收回了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的行政管理权江北外滩也在岁月的洗礼中完整地记录下了近代宁波的历史变化,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器物与各类设施集中在这里出现,如宽敞的马路、整洁的街面以及电灯、自鸣钟、脚踏车、洋房、教堂、医院、银行等首先在这里出现,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宁波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成为了浙江省唯一现存能反映港口文化的外滩。
  建国后,因处于工业区,年久失修,建筑逐步破落,成了“低洼地”。2002年,老外滩改建,整个工程的1/3是保护古建筑,1,3是延续老外滩的风貌,另外1/3是给宁波注入新的生活内容。2005年,宁波老外滩重新开埠。建成的老外滩引入了现代化巴洛克特征,最高建筑不超过4层。整个街区分商业会馆、娱乐休闲、城市公寓、世界美食、国际酒店和城市展览馆6个区块,由区内小街自然连接,成为宁波顶级的社交平台。春末,将暮未暮时分,阳光倾泻而下,此时的宁波老外滩休闲而优雅。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前,几对新人,簇新礼服,浅笑吟吟,低声细语。老外滩的主街——中马路、扬善路、二横街、外马路,阡陌纵横,交织出曲折回旋的弄堂,穿梭其间,一如徜徉在上海新天地。一条街道,一湾沙滩,一座教堂,一片蓝天,春色浓郁的树林之上是欧式城堡模糊深沉的轮廓,恍惚有旧式留声机里飘出的甜美歌声,绕过那些圆拱顶的窗户,窗纸上还有凝神的人影。
  老外滩边上有一条欧陆风情长廊,俗称酒吧一条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民房,如严氏山庄、朱宅、老商铺。宏昌源号”等。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观赏价值。老外滩的酒吧街,晚上八点后热闹沸腾。颠覆了白天对宁波的印象,爱玩的朋友蜂拥来到了这里。这里有安静的酒吧、强劲的音乐、也有临街卖唱的、献艺的……在酒精、音乐、灯光的触动下,一切都变得愉悦了起来。
  中国教堂有很多,其中尤其以浙江温州、寧波最多。原因很简单,因为宁波、温州作为港口城市,是最先受到基督徒传教的地方。在这两个城市中,虽然温州1800座的数量遥遥领先于宁波,但即便如此无论从历史还是建筑角度来看,还是无法和宁波的两座教堂比。
  江北天主教堂位于宁波江北岸外滩,是浙江等级最高,留存最完整的教堂建筑。建筑群由钟楼、主教公署、本堂区及若干信徒宿舍及生活用房组成,结构整齐,具有较典型的哥特建筑风格。同时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内部结构采用抬梁式,“拉丁”十字型平面尽端的圣室上覆盖中国的攒尖顶,采用中国的筒瓦,成为现存早期中西建筑融合的重要实例。钟楼,宏伟壮观,被誉为浙江之魁。江北天主教堂见证了宁波“五口通商”开埠之后城市发展史、城市建筑史的脉络,带动了整个宁波江北区的形成。
  江北天主教堂又名圣母七苦堂,距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宗教在历史上屡屡因为战争和政治原因受到各种伤害,如北魏时的“三武灭佛”,直接的影响就是宗教建筑的损毁。因此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教堂基本都经历过多次反复修建。而宁波天主堂不仅是宁波,也是浙江少有的一座没受到损毁并使用至今的教堂,所以从这点来说,非常难得。历史在建筑上留下的沧桑痕迹,仿佛拉我到了一百多年前那个东西方文化初次碰撞的年代。痛心的是,2014年7月的一场大火,让这座百年教堂几乎毁于一旦。其中主教堂几乎被大火烧毁,好在钟楼还在,否则一座百年文物就此消失。2015年年底教堂主体修复工程告一段落,晚上还亮起了美丽的灯光。
  离它不远的地方,还有另一座被宁波人奉为精神家园的教堂,名叫药行街圣母升天堂,其历史比圣母七苦堂还要悠久。首先看建造年代,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1702年。然而命运多舛的是,药行街圣母升天堂屡次因为政策的影响而受到损毁,我们现今看到的是2000年重新修缮的建筑。   其次是它的钟楼。据测量最新数据,它的钟楼高达66米,全国第一。同时它的大堂高达31米,也是国内所有教堂中最高的。站在教堂中伴着唱诗班的歌声,身心仿佛被净化一新。
  药行街圣母升天堂所在的天一广场,一个曾经因为买买买而跑断腿的购物圣地,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站式”购物休闲广場,是国内一流的融休闲、商贸、旅游、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大型城市商业广场,被誉为宁波的商业航母,是宁波城市又一张亮丽的名片。景致通透的广场建筑、一池碧水、一块3 6公顷的城市绿地,使天一广场充满了现代的商业气息,也给市民提供了一个环境优雅的休闲娱乐中心。
  在广场入口处,种植着6棵树龄约100年的来自澳大利亚的“加拿列海枣树”,作为广场的迎宾树。广场中央设有亚洲第一音乐喷泉,最高可喷40米,每周都会有音乐喷泉表演。还有水幕电影,喷射的水墙组成一个大型的扇形水幕,对面建筑上射过来的一道光束和激光投射在晶莹透明的水幕上,水珠如霰如雾,色彩斑斓的光束与水幕交相辉映,形成一组组生动活泼的画面。在巨大的水幕电影中观景人像清晰可感,恍如梦境,又仿佛触手可及,令人惊奇。
  中心广场两侧树立的竖着的金属景观灯柱在晚上会射出强烈的激光,喷出各色烟雾,激光变化多端,烟雾精美绝伦;同时广场上还有几百盏地灯,将天一广场比作夜空,点点的灯比作星星,一点也不过分,人如同在星河中行走,夜色斑斓,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妙不可言。
  老外滩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是封闭的,随时可以在老外滩这个三江口岸感受自己的生活。如今的老外滩骨子里透出现代意味,通过保存历史建筑和街区风貌,融入新都市文化,将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老外滩,你会不爱吗?
  门上为楼以望日谯——鼓楼
  苏苏
  自古以来,鼓楼作为宁波的中心以及轴心,它就像一束时间的玫瑰,静静地散发着遗世独立的芬芳。作为连接古老和现代的标志性建筑物,鼓楼是宁波唯一仅存的古城楼遗址,也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的古建筑之一。
  当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置,叉立木栅为城,后来又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
  “门上为楼,以望日谯”。宁波城的历史,就是从鼓楼的第一块砖开始的。谯楼上一般有刻漏。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古人用刻漏计时,而城中谯楼上的刻漏,是老百姓心中的标准时间。
  莲花漏也是一种时漏,宁波鼓楼上的刻漏是不是有过莲花形状的,早已无从得知。宁波的鼓楼曾有一个刻漏,是北宋的铜刻漏,是干年以来世界上罕见的大型计时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水壶,一个受水壶箭刻,报时铙神。刻漏是以水的流动力学原理,推动受水壶内的标尺升降来计时。在古代,箭尺还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能自动报时8下。
  千百年过去了,昔日古城早已踪迹无存。唯一仅存的鼓楼,成为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的标志。登上鼓楼的最顶层,可以看到宁波独一无二的自呜钟。巨大的钟面,醒目的指针,走时很准。旧时,老百姓总用自鸣钟的时间对表。自呜钟的下方,挂着一口硕大的铜钟。据说撞响铜钟,音色洪亮,苍茫悠远。可是如今,钟身却被尘土掩盖,用力擦拭几下,才能依稀辨认出上面镌刻的文字:宁波警察厅警钟,民国九年巧月,厅长林映青督造,商会长费绍冠重造,甬江顺记厂承造。这个铜钟在防空演习时曾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铜钟旧时用于军事报警,鼓楼相当于嘹望台。一旦发现敌情,就可立即敲钟通知城内军民做好战斗准备。
  鲜为人知的是,这口铜钟还曾是老宁波人的119。那时候宁波城区很小,房子多为木结构的低矮平房。站在鼓楼上,整个宁波城,尽收眼底。20世纪40年代以前,没有电话,更没有119、110,哪里发生火灾,就要敲响铜钟。先敲钟15秒,再按照全城所划的辖区,分别按预定的信号以每10秒间隔报警。当时宁波城区分为海曙、镇明、江东、江北四个辖区。比如火警发生在海曙区,就连敲两下,发生在镇明区连敲三下,之后救火会的人,就会赶到那个区域灭火。救火会,相当于现在的消防队。但人员极少,而且设备简陋。靠人力拉的二三辆救火车、十几副木制水桶担、七八把救火斧和几条消防带,就是救火会的全部家当了。
  那时候的大户人家,家里往往有一口井,家门口写一个“井”字,救火会就去有井的人家取水救火。这是从清朝延续下来的火灾报警方式,所以救火会的人都头戴清朝士兵的帽子。乾隆年间湖南巡抚制定的《救火事宜》规定:“于城中极高极中之处,派兵役二名,轮流值日。楼上嘹望,见火警即行吹号或撞钟鼓,闻声即各处以号,顷刻四达。叉办马夫四名,驰马速报各官,夫役兵丁登时聚集。”
  如今,铜钟声已不再有如此深重的担当,在历史的回响中,鼓楼,就像一位谦卑慈爱的长者,默默守护着宁波的百姓。
  现在,鼓楼及附近的公园路一带已成为宁波主要文化活动的聚散地,整个地区的建筑充分体现出宁波江南水乡的特色。两旁是仿宁波传统建筑风格的商店,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马头墙,还有各种精细的外墙木装饰,既具有宁波传统商业街的风貌,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质感。现修复了浙江督学行署、在东西两端入口处的两座古石牌坊,以及城墙遗址,子城历史变迁的石碑等。新修建的两组石牌坊是明清两代举人光宗耀祖的标志。代表着文化气息和历史内涵。鼓楼步行街熔文化商贸于一炉,集购物休闲于一体,已成为宁波市内的游乐胜地之一。
  中山公园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
  最早为宁波衙署所在地,1927年春,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之际,有人提议,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建造一座中山公园,立即得到了甬城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同。
  公园地址选定在旧道署、后乐园、府后山一带,占地约60亩,并于当年夏天动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耗资11万余元,于1929年秋公园落成。共建造各式房屋21座、亭台4个、牌坊2座、廊3条、桥5座。其中的独秀山为明代遗物,尊经阁为宁波府学迁建。   宁波服装博物馆
  地址:宁波市鄞州中心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天工路蓝海巷80号
  宁波服装博物馆正式成立于1998年,也是中国第一家服装专业博物馆。
  宁波作为中国服装业历史“红帮裁缝”的故乡,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服装之城”的美誉。杉杉、雅戈尔、罗蒙、一休、老K等都已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
  该馆围绕中国服装服饰历史,以展示百年红帮裁缝历史为重点,对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作了很好的诠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帮裁缝技艺”是这家博物馆的展示重点。
  全祖望墓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王家桥村
  这里是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南郊王家桥苗圃南端,坐北朝南,前面为圹河。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乾隆元年(1736年)会试中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援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颇深,在学术上,他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帮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天一广场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
  天一广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22座欧陆风情浓郁的现代建筑群组成,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围合式建筑群中央为3.5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和6000平方米的景观水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站式”购物休闲广场。东起车轿街,西至开明街,北沿中山东路,南临药行街。设有亚洲第一音樂喷泉和大屏幕水幕电影。广场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叶秀莲
  天童禅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市太白山麓,是汉地佛教重点寺院之一。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盛于明崇祯年间,现存殿宇建筑30余幢计999间,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四万平方米。天童寺在佛教史上地位卓著,分别于南宋嘉定年间及明洪武年间被册封为“禅院五山”之第三山和第二山,清代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以天童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艺术通过宁波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传往日本和朝鲜半岛,对日、韩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佛教界因此尊宁波为“圣地”。
  上林湖越窑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慈溪市桥头镇,遗产区面积830.8公顷,窑口时代为东汉晚期到北宋晚期。上林湖青瓷烧造最迟始于东汉,盛于唐、五代,延至北宋,因古代地属越州,故称越瓷。唐代,越窑青瓷与邢州白瓷平分南北,时谓“南青北白”,尤以“秘色瓷”获得盛誉。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价值和地位在于,它是我国瓷器发源地之一和早期瓷器烧制中心,是我国最早参与海外交流的大宗商品之一的瓷器及其烧制技术的主要输出地,在海上丝绸(陶瓷)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保国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宁波市江北区灵山山岙,有建筑近百间,占地一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七干平方米,系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宋代木构建筑群。寺肇始于东汉,创建于唐,现存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真实地保留着宋代遗构和宋代木装修,为古建筑中的江南一绝,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宋元时期,明州与日韩在各方面交流频繁,宁波的佛教文化及建筑艺术通过海路传播到日韩,对当地的建筑技术及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保国寺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能体现这段历史的唯一物证。
  永丰库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唐宋子城遗址内,是一座宋元明时期大型衙署仓储遗址,占地近万平方米,出土可复原文物800余件。据记载,永丰库前身为南宋“常平仓”(官府粮库),元代改称永丰库,明洪武三年(1370)改称“宏济库”,用于“收纳各名项断没脏罚钞及诸色课程”。其重要性在于它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古代城市大型仓库遗址,为确认宁波系元代第二大对外贸易港口提供了重要实据。
其他文献
去西藏的方式有很多,自驾一定是最酷的一种。一路驰骋的劲爽和看到美景说停就停的自由选择,是否令你心动?翻山越岭阅尽极致景色,探寻最神秘的藏族文化,在風景瑰丽的川藏线上,邂逅一个最美的西藏。
期刊
《谍战马德拉斯》片尾主人公对神父说了那句感人至深的话:精神上无所畏惧,就会高昂头颅,认识自由,世界还没有被狭隘的城墙,分裂成碎片。不知疲倦追求完美,理智没有迷失在充斥死亡沉闷的沙漠里,自己主导自己,每一个开阔的思想和行动,进入到一个自由的天堂,神父,让我们的国家觉醒吧!这大概是对印度电影最好的诠释。  近几年印度电影风生水起,组团而来的气势,甚至超越好莱坞。去年用12.9亿票房刷爆朋友圈的《摔跤吧
期刊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一年到头来就盼着暑假。终于可以暂时放下繁重的课业,可以趁着假期,在父母的陪伴下享受快乐的童年了。而在这个难得的长假里,父母们不妨也少一些加班,多一些陪伴,在欢乐的暑假中,带孩子一起痛快畅游钟山,寓教于乐。还有东郊国宾馆打造的亲子房和一系列亲子设施等着你:来东郊,牵着手一起走,看花、看树、看溪流、看蓝天。让梦想随着白云一起飞,让快乐自由肆意地凝结成美好的回忆……  寻觅钟山,从历
期刊
懒蛋蛋,来自日本的萌物,作为1分钟动画短剧的主角,最早出现在日本TBS电视台的一档早间新闻节目中,戳中不少人的萌点。这颗肥美的生鸡蛋,最大的爱好就是睡觉,并摆出无力的表情……在这个“出门5分钟,出汗一整天”的炎炎夏日,有多少人想像懒蛋蛋一样趴在那里,啥都不做呢?  这颗叫作“蛋黄哥”的懒蛋蛋,出品公司是日本三丽鸥(SANRIO),其旗下最著名的角色是Hello Kitty。懒蛋蛋自2013年一经推
期刊
这是一场计划已久的旅行,两天的时间枕梦太湖,在舞桐·半山民宿聆听熟悉的歌谣,探寻它的故事。“梧桐树下无同秋,半山伴水心自留”,主人说它是建在半山腰上独一无二的一树“梧桐”,在这个空间里或发呆或看书、或静想一段心事,在这里生活不需匆忙,可以让清晨的阳光将你轻柔唤醒,它是一个远方的家。  岁末,当我正为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时,电脑屏幕的右下角闪动起那个亲切的可爱头像:  “元旦要不要出去放松一下啊?”  
期刊
午后时光,惠山镇上安静惬意。走到美食街与繡嶂阁交叉口,站在戏台前,向右是锡惠胜境的第一道门,向左进入古镇祠堂群。这个地方适合慢慢地走,慢慢地发现,不经意间,可能就会撞见赵红育大师的精微绣工作室,又或者是捏戏文上彩的老艺人。走得累了,找家临水的茶室坐下,阳光温柔地洒在脸上,舒服。点一杯二泉茶,配上油酥饼,依河话闲,聊一聊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惠山食记  我们到的正是时候。正午,该用餐了。从“惠麓钟
期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火锅,而有火锅的地方,就有我这样的馋嘴猫。因为对于“辣”的执迷,我毅然决然选择了重庆作为本次旅行目的地,玩得很随性,走哪吃哪。  从江北机场出来,就径直来到被誉为一新巴渝十二景一之一的磁器口。虽说这是老街,但是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旧日风情,而是火锅的冲天气场。闻着空气中弥漫的味道,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像个串串行走在火锅汤底中。  为生活忙碌的人,总有藏不住的
期刊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幅画面:几个背着大包提着工具的人,走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午后的阳光透过丛林,形成一道道白色的光柱,落在崎嶇蜿蜒的山路上,丛林的深处传来阵阵不知名的鸟叫声,让整座山头显得格外的安静。他们小心地拨开荆棘,推开横在面前的各类藤条,深一脚,浅一脚,边走边张望,像是在找寻着什么……  这样的场景看上去就很神秘,不知道前方有什么,但知道要找的东西可能会在前方。在探索中带着发现,在发现
期刊
吴湘云,艺术家。中国江苏宜兴人,现生活创作在南京。1984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4受聘于南京书画院。最近几年创作“生命的界分和连接”系列作品,最近出版《古林白描日志》。喜欢画画写写走走看看。个人画展:  2018.10“新超然吴湘云作品辰”法国巴黎国家工业宫  2016.07“层塔吴湘云作品展”苏州诚品联展:  2018.07“中国图景”佛罗伦萨贝里尼博物馆  2017.12“第四届北京电影
期刊
编辑手札:  2018年8月15日至9月15日,作者受环保公益组织“绿色江河”的委派,来到响古箐,从事志愿者工作。在阅读这份为期一个月的日记时,不仅感受到当地人的民风民俗,还有自然的神奇以及与之和谐相处的法则。笔者在文末中曾言,自己仍会走在生态保护的路上,会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滇金丝猴。在此,小编感谢她用笔尖传递的温暖,让我们了解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了解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会爱护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