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路得以确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着力做到让学生“想学历史,会学历史”。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高中历史教师贯彻新课程理念的第一要务。
一、让学生主动亲近历史,感知历史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对于部分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无知与忽视已见怪不怪;对于许多功底扎实、爱好历史的学生在文理分科之际盲目选择理科也已无可奈何。其原因多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高考大背景和就业大环境之下让很大部分热爱历史的学生选择急功近利,舍近求远。即便是文科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对于历史的学习仍处于被动接受、随波逐流的阶段。因此,高中生中一大部分对历史学科的态度集中表现为“亲近不足,距离有余”。
首都师大的赵亚夫先生曾指出:“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著名特级教师齐健谈历史教育时提出了历史教育=“思想之旅”+“情感体验”的观点。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指明了历史学习的三个层次:即感知历史、感受历史、感悟历史。而高中生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智力活动自觉性逐渐增强,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要把握住的一个绝佳时机。
因此,依笔者拙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是高一阶段,首先,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平均感知水平,挑选经典的史实、辅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启发并打动学生、运用多元化教学技术,营造积极学习氛围,引领学生亲近历史、感知历史,让不爱学历史的学生喜爱学历史,让喜爱学历史的学生热爱学历史,这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出发点。
二、打破陈规,创新教学
纵览古今中外,创新变革者昌,因循守旧者亡,因势利导者昌,逆流而行者亡。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工作已逾十年,历史教学若要打破当前瓶颈,就应当尽快树立“不破不立”的教改思想,“填鸭式”、“照本宣科”、“背多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正如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 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 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因此,革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发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在愉悦氛围中健康发展”是当今历史教学的主题。
关于新型教学模式,笔者首推“探—悟—建—用”四步法模式。所谓“四步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四个基本步骤完成一堂课的学习。第一步 “探”即合作探究;第二步“悟”即思考感悟;第三步“建”即构建框架;第四步“用”即学以致用。
以人民版教材必修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教学为例,课标要求和重难点都集中在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两个问题上,那么,具体的四步法教学就应该以如下的方式开展。
首先,“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教材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并以分小组的形式讨论农具、耕作方式以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类型,在“议论纷纷”这种轻松氛围下,由学生小组选取代表,完成课件演示中的基础知识点填表活动。
其次,“思考感悟”这一环节中,教师给出具有启发意义的材料及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点环节完成后突破重难点问题。如:对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评价这一重点问题,教师首先应充分展示部分文字、图片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有哪些?怎样客观评价?学生在充分吸取材料所给信息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给出的回答往往更为客观准确,甚至其全面性和新颖度往往能够超出教师的预期。在古代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确立这一难点问题上,教师首先讲授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而后引导学生登上讲台亲身体验,以图示的形式演示教师所述内容。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升华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同时也让学生在一堂课的疲劳期仍旧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
第二步是四步法的关键,需要师生间高度的默契以及和谐的互动,在这一环节中,要做到张弛有度,切忌“太过”与“不及”。教师需要具备强大的掌控局面能力和应变能力,但不能喧宾夺主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的能动性要发挥但教师仍需步步引导、层层推进,不能任其天马行空。
然后,“构建框架”这一环节是四步中的总结部分,也是一堂课全部内容的点睛之笔,也是其灵魂所在,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并认识这堂课的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构建完整知识框架,做到严谨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最后“学以致用”环节挑选一些难度层次分明、考察角度迥异的问题随机选择学生作答,并与之探讨解题思路。而后教师做出婉转而中肯的评价,这更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帮助,及时纠正自己错误,保证持续良好、稳定的心态以及上佳的状态。
三、注重趣味,寓教于乐
笔者认为,高中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是我们单单通过常规的教学活动所难以感知到的,一旦他们与历史知识擦出火花所产生的燎原之势也可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让高高在上的历史更加“亲民”。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讲台更是可作为创造艺术、展现艺术的平台。这时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做出一些具有艺术气质的巧妙设计。
我们可以创设“爱讲历史”,让学生亲自讲讲自己熟知的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目的:提醒他们都是懂得历史的人,给予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爱演历史”,让若干学生扮演角色,亲身演绎本课所涉及历史时间的人物,目的:让学生亲近史实,加深对史实的记忆;“历史上的今天”,让学生讲讲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大事其性质、过程、内容、意义如何,目的:加深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和加强历史事件所发生时间段的把握;“假如你是某某某”,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历史上某位人物,在此人物的若干问题上让学生处理,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树立学生正确的史观以古人的前车之鉴为自己现实活动作指导;“大家来找历史的碴”,让学生讲讲自己所了解的这段历史与教科书上有何不同,教科书上所述历史内容与实际史实有何细微差异,学界又有何倾向,目的:让学生摒弃固有错误观念客观看待历史,并引入历史学界对此段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让学生层次得到升华;“历史连连看”,将若干史实陈列出来,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其用划线地方法联系起来,并说明其理由。以这些新颖的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加快这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使得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事物的表层出发来探究历史的内涵和意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感知水平出发,拓宽感知途径,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直观化,可以引领学生亲近历史、感知历史,进而感受历史、体验历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提升高中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并非易事,这不单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感召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还需要与课堂实际相结合,这也是新时期对历史教师综合能力的全新要求和综合考量。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以上多种措施调动学生学史的积极性,密切关注他们学史状况,让他们尽快改善学史方法,提升学史境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让学生主动亲近历史,感知历史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对于部分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无知与忽视已见怪不怪;对于许多功底扎实、爱好历史的学生在文理分科之际盲目选择理科也已无可奈何。其原因多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高考大背景和就业大环境之下让很大部分热爱历史的学生选择急功近利,舍近求远。即便是文科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对于历史的学习仍处于被动接受、随波逐流的阶段。因此,高中生中一大部分对历史学科的态度集中表现为“亲近不足,距离有余”。
首都师大的赵亚夫先生曾指出:“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著名特级教师齐健谈历史教育时提出了历史教育=“思想之旅”+“情感体验”的观点。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指明了历史学习的三个层次:即感知历史、感受历史、感悟历史。而高中生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智力活动自觉性逐渐增强,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要把握住的一个绝佳时机。
因此,依笔者拙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是高一阶段,首先,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平均感知水平,挑选经典的史实、辅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启发并打动学生、运用多元化教学技术,营造积极学习氛围,引领学生亲近历史、感知历史,让不爱学历史的学生喜爱学历史,让喜爱学历史的学生热爱学历史,这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出发点。
二、打破陈规,创新教学
纵览古今中外,创新变革者昌,因循守旧者亡,因势利导者昌,逆流而行者亡。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工作已逾十年,历史教学若要打破当前瓶颈,就应当尽快树立“不破不立”的教改思想,“填鸭式”、“照本宣科”、“背多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正如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 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 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因此,革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发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在愉悦氛围中健康发展”是当今历史教学的主题。
关于新型教学模式,笔者首推“探—悟—建—用”四步法模式。所谓“四步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四个基本步骤完成一堂课的学习。第一步 “探”即合作探究;第二步“悟”即思考感悟;第三步“建”即构建框架;第四步“用”即学以致用。
以人民版教材必修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教学为例,课标要求和重难点都集中在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两个问题上,那么,具体的四步法教学就应该以如下的方式开展。
首先,“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教材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并以分小组的形式讨论农具、耕作方式以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类型,在“议论纷纷”这种轻松氛围下,由学生小组选取代表,完成课件演示中的基础知识点填表活动。
其次,“思考感悟”这一环节中,教师给出具有启发意义的材料及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点环节完成后突破重难点问题。如:对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评价这一重点问题,教师首先应充分展示部分文字、图片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有哪些?怎样客观评价?学生在充分吸取材料所给信息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给出的回答往往更为客观准确,甚至其全面性和新颖度往往能够超出教师的预期。在古代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确立这一难点问题上,教师首先讲授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而后引导学生登上讲台亲身体验,以图示的形式演示教师所述内容。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升华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同时也让学生在一堂课的疲劳期仍旧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
第二步是四步法的关键,需要师生间高度的默契以及和谐的互动,在这一环节中,要做到张弛有度,切忌“太过”与“不及”。教师需要具备强大的掌控局面能力和应变能力,但不能喧宾夺主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的能动性要发挥但教师仍需步步引导、层层推进,不能任其天马行空。
然后,“构建框架”这一环节是四步中的总结部分,也是一堂课全部内容的点睛之笔,也是其灵魂所在,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并认识这堂课的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构建完整知识框架,做到严谨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最后“学以致用”环节挑选一些难度层次分明、考察角度迥异的问题随机选择学生作答,并与之探讨解题思路。而后教师做出婉转而中肯的评价,这更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帮助,及时纠正自己错误,保证持续良好、稳定的心态以及上佳的状态。
三、注重趣味,寓教于乐
笔者认为,高中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是我们单单通过常规的教学活动所难以感知到的,一旦他们与历史知识擦出火花所产生的燎原之势也可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让高高在上的历史更加“亲民”。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讲台更是可作为创造艺术、展现艺术的平台。这时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做出一些具有艺术气质的巧妙设计。
我们可以创设“爱讲历史”,让学生亲自讲讲自己熟知的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目的:提醒他们都是懂得历史的人,给予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爱演历史”,让若干学生扮演角色,亲身演绎本课所涉及历史时间的人物,目的:让学生亲近史实,加深对史实的记忆;“历史上的今天”,让学生讲讲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大事其性质、过程、内容、意义如何,目的:加深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和加强历史事件所发生时间段的把握;“假如你是某某某”,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历史上某位人物,在此人物的若干问题上让学生处理,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树立学生正确的史观以古人的前车之鉴为自己现实活动作指导;“大家来找历史的碴”,让学生讲讲自己所了解的这段历史与教科书上有何不同,教科书上所述历史内容与实际史实有何细微差异,学界又有何倾向,目的:让学生摒弃固有错误观念客观看待历史,并引入历史学界对此段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让学生层次得到升华;“历史连连看”,将若干史实陈列出来,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其用划线地方法联系起来,并说明其理由。以这些新颖的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加快这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使得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事物的表层出发来探究历史的内涵和意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感知水平出发,拓宽感知途径,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直观化,可以引领学生亲近历史、感知历史,进而感受历史、体验历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提升高中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并非易事,这不单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感召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还需要与课堂实际相结合,这也是新时期对历史教师综合能力的全新要求和综合考量。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以上多种措施调动学生学史的积极性,密切关注他们学史状况,让他们尽快改善学史方法,提升学史境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