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代陶瓷八仙人物作为一种在陶瓷装饰中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而符号学作为跨学科适用于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本文基于符号学的视角,对明代八仙人物纹 饰进行研究和解读,揭示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意义,也为解读陶瓷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明代陶瓷;八仙纹饰;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八仙人物,形态各异,是家喻户晓的神仙群体之一,包括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韩湘子、张果老、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八仙的传说故事反映的善恶、是非观念,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八仙文化涉及了许多方面,如文学、艺术、宗教、历史、民俗等,寓意深刻,给人以启发。而八仙纹饰发展至明代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的陶瓷装饰纹样,八仙纹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象征着祈福、吉祥、安康太平,反映的是当时百姓的精神追求,同时又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符号学(semiotics)一词来自古希腊语中的semiotikos。符号学(Sem iology)方法是瑞士著名语言学索绪尔于19世纪末提出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的方法论,是有关意义与理解的学问,它探索的对象或者研究内容不仅仅是符号,而且是符号的作用或者说是指号过程。[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罗萨琳柯劳丝提出:世界由符号构成,艺术史研究不是要去探索符号的外延,而是要去探索符号的内涵,因为外延是被再现的外部世界,而内涵才是符号的内在引申含义。
陶瓷艺术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包含了许多文化信息。中国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有着近万年的历史,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艺术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所以陶瓷艺术具有独特的符号功能,中国陶瓷集皇权统治、文人雅士、民间民俗基础于一体,其内部隐含着多元的文化符号信息。明代八仙人物纹饰作为一种符号,具备了符号外延及内涵意义。其外延就是陶瓷装饰上的八仙纹饰以及在其他材质上的八仙图案本身,内涵就是人们赋予八仙纹饰的一种内涵和意义,如八仙纹饰的吉祥祈福寓意等。通过外延和内涵的结合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八仙人物纹饰的造型特点
八仙故事兴起于唐宋,主要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尚未形成群体。是单体形象向群体组合的演变过程,最终定型为现今人们所熟知的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吕洞宾、钟离权、何仙姑、曹国舅、铁拐李八仙群体。作为八仙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基本的特征和标志物,较为独特的是,每个人明确的法器标识也可以代表神仙本人。
铁拐李,传说他本姓李,名玄,师从泰山老君学道,能灵魂离体而神游九天。在一次神游后,肉体误被徒弟烧掉,不得已附身至一个饿死瘸腿的乞丐身上,从此他的形象就是坦腹跛足、身背葫芦、头束金箍、手拄铁拐。他向来被作为八仙之首,主要法宝是葫芦,赞之者曰:“葫芦中岂止存五福。”
汉钟离,名为钟离权,以“散仙”而闻名,形象十分有趣,头绾双髻,手中执扇,笑脸坦腹,讨人喜欢。法宝是他的手执芭蕉扇,人道是“轻摇小扇乐陶陶。”
张果老,名为张果,出现的时期在其他七仙之前。形象为一年迈老者倒骑毛驴,他的毛驴本也是宝物,神奇之处是休息时可将毛驴折叠进箱,用水喷洒又变活,驴亦可乘坐。但是法宝为他通常怀抱的渔鼓,一说他“渔鼓频敲有梵音。”渔鼓也叫“竹琴”“道筒”。
吕洞宾,在八仙中最为家喻户晓,形象清秀儒雅,头戴方巾,三绺髭须,身着长衫,浪迹江湖,身背一把宝剑,元人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说,吕洞宾因屡试不中而心情烦闷,于酒肆中休息,钟汉离施法让其黄粱一梦,梦中一生贫富瞬息,梦中醒来发觉黄粱饭还未熟,于是追随钟离权去钟南山修道成仙。[2]
蓝采和,最早出现在南唐沈汾根据自己的见闻写成的《续仙传》里,说为一年轻少年,破旧蓝衫,手执一拍板,在市井中唱歌行乞。元代无名氏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以及明末清初的杂剧《蓝采和长安闹剧》都有蓝采和以不同人物为原型的例子。法宝为蓝采和常常携带的一只花篮,人称“花篮内蓄无凡品”。
韩湘子,年轻时师从吕洞宾,能空杯造酒,聚土成花。生性狂放不羁,善作诗文,手执箫管,“紫箫吹度千波静”,相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或是侄孙。
何仙姑,八仙中唯一的一个女性形象,她的法宝通常是一枝荷花,因出现时身旁多有荷花,也被人称“荷仙姑”,且有赞曰:‘手持荷花不染尘。”。另有一说以为何仙姑的法宝是一个笊篱。笊篱是农家妇女做饭时常用的器具,乡间女人只愿与神仙有更多的共同点,所以笊篱法器的出现也是更贴近百姓诉求。
曹国舅,是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纪之子,皇后之弟,地位尊贵,被封为国舅。他天资聪明,不喜荣华富贵、滥用特权,反而喜欢道教的修行。明徐道《历代神仙通鉴集》中记述有他的成仙经过,法寶是玉板或说是拍板,有道说:“玉板和声万籁清”。
二、八仙人物组合纹饰造型特点
作为明代主流的陶瓷装饰纹样,八仙人物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三种:一,群仙祝寿,八仙人物是主题纹饰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单独表现,在画面中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辨识度高,一般会手执各自的法宝,或者因祝寿主题而改变,变为美酒或仙桃;二,八仙过海,八仙人物作为单独的主题纹饰, 构图变化较多,表情丰富,人物之间相互呼应。构图上,表现完整,也更饱满。或者将人物置于单独的开光之中,用背景相互关联;三,八仙献寿,八仙人物会与麻姑以及南极仙翁等吉祥神仙组合,人物先后排列,形象生动。
任何一个形式的艺术符号除表现存在物之外,还有符号背后的文化和象征意义,艺术品除给人以视觉的物影响外,还让观者思考作品形式后面的意义[3]。八仙人物不同的组合及构图,都可看做是有内涵意义的符号,八仙人物纹饰作为明代陶瓷纹饰的主流题材之一,集中体现了当时创作者的喜好、艺术观念和思想情感。因为八仙纹饰暗含的文化意义,所以要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化经济背景、宗教背景去解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图像性符号。 三、八仙人物紋饰的背景
(一)八仙人物纹饰的时代背景
封建统治阶级的喜恶能直接影响整个政治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势。明代帝王信奉宗教,开始于洪武之期,每个朝代帝王之间略有侧重,但是不可否认,元朝时代的宗教信仰遗风影响了整个明朝帝王的信仰选择。所谓“风俗”,统治阶级为“风”,民众为“俗”,因为帝王主导的喜好,造就了八仙融入百姓的生活。八仙有着深厚的由统治者主导的民间信仰基础。
(二)八仙人物纹饰的文化经济背景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开始萌芽的启蒙思想,使得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说开始盛行,四大名著皆出于此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不满。明中期之后,追求享乐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阶层中开始流行,传统戏曲艺术逐渐融入了大家的生活,在明清时期人们对小说的喜爱也迫使当时的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进步,不同的故事也丰富了书籍版画的插图,不同风格的形成使得明代版画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朝的许多八仙题材的木板年画,都深受大家喜爱。明末,则土地高度集中,民不聊生,面临绝境。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加上天灾人祸使得农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4]百姓希望改变得到解脱,却苦于无法,只能寄托天上神灵,祈祷得到神灵庇佑,获得安宁幸福。
(三)八仙人物纹饰的宗教背景
因为明朝历代统治者对于佛、道教的不同偏向,从而借用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内容而影响了其他各个阶层,三教融合的背景趋势也为八仙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养分。三教的融合,使八仙更加融于百姓的生活中。在广大的农村,八仙戏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表演,其舞台性、观赏性与神秘性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加速了八仙文化的认知、流传。[5]
五、结语
八仙纹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题材之一,反映了人们向往安宁幸福、祈求长寿的美好愿望。八仙图在明代瓷器上达到了一个创作高峰,本文把八仙纹饰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符号,解读八仙纹饰蕴含的文化意义。可以说,其满足了各阶层的审美及文化需求,具有了雅俗共赏的效果。解读八仙纹饰也有助于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明代陶瓷纹饰艺术风格的演变,也仿佛来到那个朝代,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迪利,张祖建.符号学基础(第六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8.
[2]山曼.八仙信仰[M].北京:学苑出版,1994.
[3]李兴华,肖绚.秦锡麟陶瓷艺术的符号学解读[J].中国陶瓷,2009(9).
[4]陈月琴.八仙群体的演化发展及其形成[J].中国道教,1992(2).
[5]邬星波.明代八仙的图像学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
【关键词】明代陶瓷;八仙纹饰;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八仙人物,形态各异,是家喻户晓的神仙群体之一,包括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韩湘子、张果老、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八仙的传说故事反映的善恶、是非观念,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八仙文化涉及了许多方面,如文学、艺术、宗教、历史、民俗等,寓意深刻,给人以启发。而八仙纹饰发展至明代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的陶瓷装饰纹样,八仙纹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象征着祈福、吉祥、安康太平,反映的是当时百姓的精神追求,同时又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符号学(semiotics)一词来自古希腊语中的semiotikos。符号学(Sem iology)方法是瑞士著名语言学索绪尔于19世纪末提出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的方法论,是有关意义与理解的学问,它探索的对象或者研究内容不仅仅是符号,而且是符号的作用或者说是指号过程。[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罗萨琳柯劳丝提出:世界由符号构成,艺术史研究不是要去探索符号的外延,而是要去探索符号的内涵,因为外延是被再现的外部世界,而内涵才是符号的内在引申含义。
陶瓷艺术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包含了许多文化信息。中国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有着近万年的历史,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艺术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所以陶瓷艺术具有独特的符号功能,中国陶瓷集皇权统治、文人雅士、民间民俗基础于一体,其内部隐含着多元的文化符号信息。明代八仙人物纹饰作为一种符号,具备了符号外延及内涵意义。其外延就是陶瓷装饰上的八仙纹饰以及在其他材质上的八仙图案本身,内涵就是人们赋予八仙纹饰的一种内涵和意义,如八仙纹饰的吉祥祈福寓意等。通过外延和内涵的结合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八仙人物纹饰的造型特点
八仙故事兴起于唐宋,主要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尚未形成群体。是单体形象向群体组合的演变过程,最终定型为现今人们所熟知的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吕洞宾、钟离权、何仙姑、曹国舅、铁拐李八仙群体。作为八仙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基本的特征和标志物,较为独特的是,每个人明确的法器标识也可以代表神仙本人。
铁拐李,传说他本姓李,名玄,师从泰山老君学道,能灵魂离体而神游九天。在一次神游后,肉体误被徒弟烧掉,不得已附身至一个饿死瘸腿的乞丐身上,从此他的形象就是坦腹跛足、身背葫芦、头束金箍、手拄铁拐。他向来被作为八仙之首,主要法宝是葫芦,赞之者曰:“葫芦中岂止存五福。”
汉钟离,名为钟离权,以“散仙”而闻名,形象十分有趣,头绾双髻,手中执扇,笑脸坦腹,讨人喜欢。法宝是他的手执芭蕉扇,人道是“轻摇小扇乐陶陶。”
张果老,名为张果,出现的时期在其他七仙之前。形象为一年迈老者倒骑毛驴,他的毛驴本也是宝物,神奇之处是休息时可将毛驴折叠进箱,用水喷洒又变活,驴亦可乘坐。但是法宝为他通常怀抱的渔鼓,一说他“渔鼓频敲有梵音。”渔鼓也叫“竹琴”“道筒”。
吕洞宾,在八仙中最为家喻户晓,形象清秀儒雅,头戴方巾,三绺髭须,身着长衫,浪迹江湖,身背一把宝剑,元人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说,吕洞宾因屡试不中而心情烦闷,于酒肆中休息,钟汉离施法让其黄粱一梦,梦中一生贫富瞬息,梦中醒来发觉黄粱饭还未熟,于是追随钟离权去钟南山修道成仙。[2]
蓝采和,最早出现在南唐沈汾根据自己的见闻写成的《续仙传》里,说为一年轻少年,破旧蓝衫,手执一拍板,在市井中唱歌行乞。元代无名氏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以及明末清初的杂剧《蓝采和长安闹剧》都有蓝采和以不同人物为原型的例子。法宝为蓝采和常常携带的一只花篮,人称“花篮内蓄无凡品”。
韩湘子,年轻时师从吕洞宾,能空杯造酒,聚土成花。生性狂放不羁,善作诗文,手执箫管,“紫箫吹度千波静”,相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或是侄孙。
何仙姑,八仙中唯一的一个女性形象,她的法宝通常是一枝荷花,因出现时身旁多有荷花,也被人称“荷仙姑”,且有赞曰:‘手持荷花不染尘。”。另有一说以为何仙姑的法宝是一个笊篱。笊篱是农家妇女做饭时常用的器具,乡间女人只愿与神仙有更多的共同点,所以笊篱法器的出现也是更贴近百姓诉求。
曹国舅,是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纪之子,皇后之弟,地位尊贵,被封为国舅。他天资聪明,不喜荣华富贵、滥用特权,反而喜欢道教的修行。明徐道《历代神仙通鉴集》中记述有他的成仙经过,法寶是玉板或说是拍板,有道说:“玉板和声万籁清”。
二、八仙人物组合纹饰造型特点
作为明代主流的陶瓷装饰纹样,八仙人物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三种:一,群仙祝寿,八仙人物是主题纹饰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单独表现,在画面中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辨识度高,一般会手执各自的法宝,或者因祝寿主题而改变,变为美酒或仙桃;二,八仙过海,八仙人物作为单独的主题纹饰, 构图变化较多,表情丰富,人物之间相互呼应。构图上,表现完整,也更饱满。或者将人物置于单独的开光之中,用背景相互关联;三,八仙献寿,八仙人物会与麻姑以及南极仙翁等吉祥神仙组合,人物先后排列,形象生动。
任何一个形式的艺术符号除表现存在物之外,还有符号背后的文化和象征意义,艺术品除给人以视觉的物影响外,还让观者思考作品形式后面的意义[3]。八仙人物不同的组合及构图,都可看做是有内涵意义的符号,八仙人物纹饰作为明代陶瓷纹饰的主流题材之一,集中体现了当时创作者的喜好、艺术观念和思想情感。因为八仙纹饰暗含的文化意义,所以要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化经济背景、宗教背景去解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图像性符号。 三、八仙人物紋饰的背景
(一)八仙人物纹饰的时代背景
封建统治阶级的喜恶能直接影响整个政治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势。明代帝王信奉宗教,开始于洪武之期,每个朝代帝王之间略有侧重,但是不可否认,元朝时代的宗教信仰遗风影响了整个明朝帝王的信仰选择。所谓“风俗”,统治阶级为“风”,民众为“俗”,因为帝王主导的喜好,造就了八仙融入百姓的生活。八仙有着深厚的由统治者主导的民间信仰基础。
(二)八仙人物纹饰的文化经济背景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开始萌芽的启蒙思想,使得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说开始盛行,四大名著皆出于此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不满。明中期之后,追求享乐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阶层中开始流行,传统戏曲艺术逐渐融入了大家的生活,在明清时期人们对小说的喜爱也迫使当时的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进步,不同的故事也丰富了书籍版画的插图,不同风格的形成使得明代版画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朝的许多八仙题材的木板年画,都深受大家喜爱。明末,则土地高度集中,民不聊生,面临绝境。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加上天灾人祸使得农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4]百姓希望改变得到解脱,却苦于无法,只能寄托天上神灵,祈祷得到神灵庇佑,获得安宁幸福。
(三)八仙人物纹饰的宗教背景
因为明朝历代统治者对于佛、道教的不同偏向,从而借用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内容而影响了其他各个阶层,三教融合的背景趋势也为八仙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养分。三教的融合,使八仙更加融于百姓的生活中。在广大的农村,八仙戏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表演,其舞台性、观赏性与神秘性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加速了八仙文化的认知、流传。[5]
五、结语
八仙纹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题材之一,反映了人们向往安宁幸福、祈求长寿的美好愿望。八仙图在明代瓷器上达到了一个创作高峰,本文把八仙纹饰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符号,解读八仙纹饰蕴含的文化意义。可以说,其满足了各阶层的审美及文化需求,具有了雅俗共赏的效果。解读八仙纹饰也有助于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明代陶瓷纹饰艺术风格的演变,也仿佛来到那个朝代,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迪利,张祖建.符号学基础(第六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8.
[2]山曼.八仙信仰[M].北京:学苑出版,1994.
[3]李兴华,肖绚.秦锡麟陶瓷艺术的符号学解读[J].中国陶瓷,2009(9).
[4]陈月琴.八仙群体的演化发展及其形成[J].中国道教,1992(2).
[5]邬星波.明代八仙的图像学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