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百元一件老银饰虽然在收藏品行列中默默无闻,却以极适合普通人的价格占尽优势,自戴、投资两相宜。
老银饰,指以白银作为主要材料的古旧首饰。汉末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讲到,“凡冠冕、簪钗、镜梳、瑱珰、脂粉等都为首饰。”后清人翟灏所著《通俗篇服饰》中,把带钩、佩坠也都归入了首饰的范围。加上后来更为普及的戒指、手镯、手链等种类,所以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凡古人从头到脚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装饰品都属于“首饰”,其中的银制品,即为老银饰。
收藏在发梢
在中国人的收藏范畴中,银饰自古就不被重视,许多人将之作为实用品或装饰品,只看作时髦、财富和点缀,而忽视了银饰品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精耕细作的工艺。与此相反的是,欧洲非常重视银饰的收藏,中国银饰的最大收藏家居然是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他收藏着很多中国银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让中国藏家汗颜。
事实上,银饰不仅历史悠久,它的文化内涵也同样深厚。作家三毛就独爱老银饰,散文集《我的宝贝》中收录了几十年来她珍爱的手工艺品,其中提得最多的就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老银饰。在她眼里,每一件银饰都是经过岁月沉淀,既有投资收藏的价值,又有耐人寻味的美感,它通灵习性,是当之无愧的宝贝。
与瓷器、名画等收藏品被藏家锁进保险箱不露真容的境况不同,老银饰不仅能供人把玩,亦能随时佩戴。现居美国的老银饰藏家青湘就是一位对银饰着迷的女子。虽然接触老银饰只有两年,但她手中的藏品已上百件。那些明清式样的发簪、步摇,大多是国内流出的外销货,每次出门前她都选择一二随手叉于头顶,既能佩戴,亦是收藏。这些被她誉为“嫁妆”的老银饰被她收藏在了发梢上。
在她的藏品中,在国内淘到的多为中国传统银饰,那些能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用在发梢上的银饰品,以明清式样为主;而最令她钟情的则是外销货。清湘所说的外销货是指专供海外市场的老银饰藏品,这些银饰品大多是清末到文革前的老银,它们工艺复杂、精美,不仅线条优美,运用了雕锉、缠丝、鎏金、烤蓝、钿翠等十几道工序,是传统工艺玲珑璀璨的例证,也是曾经官宦之家太太小姐头上摇曳的风情。
岁月沉淀传奇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青湘这类居于海外的藏家一样,买到外销的老银。在青岛老银藏家孙海滨看来,现龄50年以上的精品老银饰已不多见。除了“文革”时期的大量损毁外,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一度风行的将银首饰拿到金店换黄金首饰的潮流,也将那些工艺精美的银首饰送进了炉子里。
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朱纪从事收藏杂项多年,对老银饰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银饰颇不入藏家的“法眼”,因为它只是杂项中一个极小的分支,是服饰的一种点缀。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一批先富起来的知识女性对古旧银饰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爱和兴趣后,银饰收藏逐渐走红。“十四五年前,花8元、10元就可以买一个头钗、簪子,花30元、50元就可以买一个很好的戒指。”
如今,老银饰的价格已经翻了几十倍,清末时期做工考究的一对手镯价格在800元左右,而民国时期的长命锁价格为200~600元,清代中期的普通银簪价格约在200~1000元,清末的银腰牌市价在300~1500元不等,至于银纽扣、银耳坠的价格,普通的品种一般不会超过百元。而决定相似款式、大小的藏品不同价格的关键则是饰品的做工、成色与年代。
在老银藏家的心目中,老银饰品其实分为了三部分:一是古董类银饰,它们出身名门,造型优美、工艺精良,在当时也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消费的饰品,对古董银饰藏家而言,这类老银的断代是极其重要的,它要求对工艺、形制、磨损、款识的辨别都技高一筹,是知识的积累,是自身喜好的体现;二是中国民间传统银饰,它做工稍次,但是花色、纹路都是当时所制,造型有可圈点之处,代表当时民间的工艺水准;三是现代人用银料做旧的饰品,譬如手镯、吊坠等,这部分在市场上容量极大,其中做工精良的饰品,也具有较高的收藏,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沉淀,一样具有升值潜力和投资价值。
寻找老银器
到哪儿去寻觅这些老银?因为存量不多,在藏家孙海滨看来,这些精品老银饰要么以家传的方式存在民间百姓家,要么在藏家手中,不舍得轻易出手。
以孙海滨熟悉的青岛为例,昌乐路文化市场里经营古钱币的店铺偶尔还能淘些精品银饰,此外平度、莱西等民间市场也可逛逛。在孙海滨看来,除了上述三种老银外一些少数民族纯手工制作的精美的大型银饰也可以作为收藏,同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
而教授朱纪的眼光则更为专业。在他眼里,中国各地出产的银饰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山东、河南产的银饰一般浑厚、拙朴,小件而有大气象,但大多成色平平;山西的银饰形制大度,构思奇妙,有人文底蕴,良工精做,远观近察均无懈可击;福建一代的银饰在风格上则比较繁复细腻;江浙出产的银饰纯度高、成色好,形制典雅,风格写实;而苗族、藏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更是因民族风格强烈有着特定的审美情趣。
以海南黎族银饰为例,海南的民族银饰被收藏界视为“冷门中的瑰宝”,在收藏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海南省博物馆举办的“皇家珍宝——故宫藏清代御用金银器(海南)展”上,国内知名鉴宝专家蔡国声对海南民族银饰赞不绝口,“海南民族银饰无论外形还是纹饰都很有特色,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许多人在贵州、云南等银饰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寻找老银饰。在丽江的许多银饰店里,除了手工银饰外,店家也会代为寻找老银饰品。2007年,记者在丽江居住的旅馆经营者手中买到的一只从当地乡村收到的老银手镯,价格为300元,如今在熟悉老银的藏家看来,这种老银镯子已升值到500元左右。虽然上升数额不大,但3年时间70%左右的上升空间,在投资领域,也不可小觑。
一个叫“三多九如”的专业老银收藏网站也因藏品众多、交易频繁被老银藏家称道。这里聚集着几十家老银饰品商家和数以万计的老银爱好者,在断代、工艺、形制和款识的交流上更为开放和多元,也转让或出售着许多高水准的老银藏品。
从收藏投资角度分析,虽然目前投资银饰没有形成大气候,但这种投资缺憾却常常意味着价格上扬的空间。无论是否出生名门的古董银饰,精品老银饰做工考究、图案精美,即便是五六百上千元的价格,与同时期的其他藏品相比,也非常适合普通人的收藏与投资。
小贴士:
1. 银饰放置年代久后,必定有一层氧化后形成的泛黑包浆,老银尤其如此,如若清洗,注意用酒精或不含氟的牙膏等化学成分较少的清洁剂。
2. 老银收藏要避免挤压,因为银饰质地略显柔软,用力重,就会导致银饰变形,影响整体美观。
3. 如钿翠类的老银饰品要注意防潮防晒,避免羽毛脱落影响品相。
老银饰,指以白银作为主要材料的古旧首饰。汉末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讲到,“凡冠冕、簪钗、镜梳、瑱珰、脂粉等都为首饰。”后清人翟灏所著《通俗篇服饰》中,把带钩、佩坠也都归入了首饰的范围。加上后来更为普及的戒指、手镯、手链等种类,所以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凡古人从头到脚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装饰品都属于“首饰”,其中的银制品,即为老银饰。
收藏在发梢
在中国人的收藏范畴中,银饰自古就不被重视,许多人将之作为实用品或装饰品,只看作时髦、财富和点缀,而忽视了银饰品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精耕细作的工艺。与此相反的是,欧洲非常重视银饰的收藏,中国银饰的最大收藏家居然是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他收藏着很多中国银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让中国藏家汗颜。
事实上,银饰不仅历史悠久,它的文化内涵也同样深厚。作家三毛就独爱老银饰,散文集《我的宝贝》中收录了几十年来她珍爱的手工艺品,其中提得最多的就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老银饰。在她眼里,每一件银饰都是经过岁月沉淀,既有投资收藏的价值,又有耐人寻味的美感,它通灵习性,是当之无愧的宝贝。
与瓷器、名画等收藏品被藏家锁进保险箱不露真容的境况不同,老银饰不仅能供人把玩,亦能随时佩戴。现居美国的老银饰藏家青湘就是一位对银饰着迷的女子。虽然接触老银饰只有两年,但她手中的藏品已上百件。那些明清式样的发簪、步摇,大多是国内流出的外销货,每次出门前她都选择一二随手叉于头顶,既能佩戴,亦是收藏。这些被她誉为“嫁妆”的老银饰被她收藏在了发梢上。
在她的藏品中,在国内淘到的多为中国传统银饰,那些能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用在发梢上的银饰品,以明清式样为主;而最令她钟情的则是外销货。清湘所说的外销货是指专供海外市场的老银饰藏品,这些银饰品大多是清末到文革前的老银,它们工艺复杂、精美,不仅线条优美,运用了雕锉、缠丝、鎏金、烤蓝、钿翠等十几道工序,是传统工艺玲珑璀璨的例证,也是曾经官宦之家太太小姐头上摇曳的风情。
岁月沉淀传奇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青湘这类居于海外的藏家一样,买到外销的老银。在青岛老银藏家孙海滨看来,现龄50年以上的精品老银饰已不多见。除了“文革”时期的大量损毁外,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一度风行的将银首饰拿到金店换黄金首饰的潮流,也将那些工艺精美的银首饰送进了炉子里。
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朱纪从事收藏杂项多年,对老银饰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银饰颇不入藏家的“法眼”,因为它只是杂项中一个极小的分支,是服饰的一种点缀。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一批先富起来的知识女性对古旧银饰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爱和兴趣后,银饰收藏逐渐走红。“十四五年前,花8元、10元就可以买一个头钗、簪子,花30元、50元就可以买一个很好的戒指。”
如今,老银饰的价格已经翻了几十倍,清末时期做工考究的一对手镯价格在800元左右,而民国时期的长命锁价格为200~600元,清代中期的普通银簪价格约在200~1000元,清末的银腰牌市价在300~1500元不等,至于银纽扣、银耳坠的价格,普通的品种一般不会超过百元。而决定相似款式、大小的藏品不同价格的关键则是饰品的做工、成色与年代。
在老银藏家的心目中,老银饰品其实分为了三部分:一是古董类银饰,它们出身名门,造型优美、工艺精良,在当时也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消费的饰品,对古董银饰藏家而言,这类老银的断代是极其重要的,它要求对工艺、形制、磨损、款识的辨别都技高一筹,是知识的积累,是自身喜好的体现;二是中国民间传统银饰,它做工稍次,但是花色、纹路都是当时所制,造型有可圈点之处,代表当时民间的工艺水准;三是现代人用银料做旧的饰品,譬如手镯、吊坠等,这部分在市场上容量极大,其中做工精良的饰品,也具有较高的收藏,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沉淀,一样具有升值潜力和投资价值。
寻找老银器
到哪儿去寻觅这些老银?因为存量不多,在藏家孙海滨看来,这些精品老银饰要么以家传的方式存在民间百姓家,要么在藏家手中,不舍得轻易出手。
以孙海滨熟悉的青岛为例,昌乐路文化市场里经营古钱币的店铺偶尔还能淘些精品银饰,此外平度、莱西等民间市场也可逛逛。在孙海滨看来,除了上述三种老银外一些少数民族纯手工制作的精美的大型银饰也可以作为收藏,同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
而教授朱纪的眼光则更为专业。在他眼里,中国各地出产的银饰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山东、河南产的银饰一般浑厚、拙朴,小件而有大气象,但大多成色平平;山西的银饰形制大度,构思奇妙,有人文底蕴,良工精做,远观近察均无懈可击;福建一代的银饰在风格上则比较繁复细腻;江浙出产的银饰纯度高、成色好,形制典雅,风格写实;而苗族、藏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更是因民族风格强烈有着特定的审美情趣。
以海南黎族银饰为例,海南的民族银饰被收藏界视为“冷门中的瑰宝”,在收藏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海南省博物馆举办的“皇家珍宝——故宫藏清代御用金银器(海南)展”上,国内知名鉴宝专家蔡国声对海南民族银饰赞不绝口,“海南民族银饰无论外形还是纹饰都很有特色,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许多人在贵州、云南等银饰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寻找老银饰。在丽江的许多银饰店里,除了手工银饰外,店家也会代为寻找老银饰品。2007年,记者在丽江居住的旅馆经营者手中买到的一只从当地乡村收到的老银手镯,价格为300元,如今在熟悉老银的藏家看来,这种老银镯子已升值到500元左右。虽然上升数额不大,但3年时间70%左右的上升空间,在投资领域,也不可小觑。
一个叫“三多九如”的专业老银收藏网站也因藏品众多、交易频繁被老银藏家称道。这里聚集着几十家老银饰品商家和数以万计的老银爱好者,在断代、工艺、形制和款识的交流上更为开放和多元,也转让或出售着许多高水准的老银藏品。
从收藏投资角度分析,虽然目前投资银饰没有形成大气候,但这种投资缺憾却常常意味着价格上扬的空间。无论是否出生名门的古董银饰,精品老银饰做工考究、图案精美,即便是五六百上千元的价格,与同时期的其他藏品相比,也非常适合普通人的收藏与投资。
小贴士:
1. 银饰放置年代久后,必定有一层氧化后形成的泛黑包浆,老银尤其如此,如若清洗,注意用酒精或不含氟的牙膏等化学成分较少的清洁剂。
2. 老银收藏要避免挤压,因为银饰质地略显柔软,用力重,就会导致银饰变形,影响整体美观。
3. 如钿翠类的老银饰品要注意防潮防晒,避免羽毛脱落影响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