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域下公共雕塑的生态美表达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1343946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态美学概述rn(一)生态美学的产生背景rn生态美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将生态学与美学两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研究中即兼顾生态又蕴含美学特征.生态美学研究的诞生背景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外在原因主要是当前社会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工业的生产离不开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尤其是工业革命爆发之后,全球的商品生产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商品的生产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撑,无休止地对环境索取资源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空气、水、土壤等污染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1),虽然工业的发展一定会带来环境问题,但如何将这种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如何寻求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平衡成为当前社会的难题之一,生态美学就是作为人类从工业时代向生态时代转型时期所提出的美学类新理论.生态美学产生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当代美学的局限与转型,现代学科的发展趋势是细分和融合,传统大类的研究学科在不断地分化、细化,同时各个学科也都在探究跨领域融合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学者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生态美学是人们站在生态的角度对美学的新思考.生态美学关注自然环境中的美,但不仅仅关注客观的自然界,还从哲学的角度来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生态美学的诞生是人们在追求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对美学观念的新思考(2).
其他文献
一、大海滩的护佑者rn我们应该感谢命运的是,一家人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就来到了海边.外祖母最早从远处来到这里:她一直往北走着,走到海边,再无法向前了.她可能为了安全,稍稍躲开大水,返身往南再走几华里才停下来.她后来说起在这里定居的原因:看到了一棵大李子树.它有多大?大到谁也没有见过.树龄多大?谁也不知道.我小时候与之为伴,它陪伴了我的童年.到现在为止,我从没见过比它更大的李子树.我有时候会想象:它可能是整个大海滩的树王,是护佑者.反正它实在是不凡的,无论是心里的感觉还是实际的情形,它都那么神奇.
期刊
人类要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则需要认识精神历史中核心观念的生成与发展.“独创性”这一概念,在人的认识中是很晚才出现的:古希腊美学中的创造性,是诗神凭附的结果,即一种“神性”,“人的艺术”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以后,创造力、创造性才被祛魅,成为人的一种天赋;现代以后,创造性或独创性则被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所裹挟,成为制造社会区隔的手段;人工智能艺术的兴起将创造力泛化为日常生活的话语,艺术“独创性”彻底退出了艺术世界的中心.自现代数字技术介入艺术创作以来,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模式得到改变,艺术的定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1925-1964年)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萨凡纳市的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家庭,萨凡纳市位于“圣经地带”的核心区域,是老南方的象征.她的童年生活每天被祈祷、忏悔、读《圣经》、教堂弥撒所占据.1950年,她文学创作刚刚起步,便被诊断患上了红斑狼疮,从此,疾病的苦楚一直与她的文学创作并行,笔杆与拐杖构成她全部的生活.饱受病痛折磨,日益衰败的身体使她长期困守在安达卢西亚农场,写作与阅读是她日常生活的全部.奥康纳一直保持广泛的阅读习惯,家里的藏书颇丰,涉猎甚
1920-2020年,这一百年间,每个时期都有着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从1920年我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问世算起,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已走过百年历程.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在地化”的过程,因此,所谓中国美声唱法发展,也是美声唱法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美学思想的国家,其美声唱法的发展也必然会体现出自身鲜明的民族审美特征与风格.百年来,我国始终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每个时期均对美声唱法中国化发展的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果说中国学者更多关注中德文学关系的话,西方文化内部的双边关系处理也自然成为是西方学者饶有兴味的话题.就以德国为中心的思路而言,德法文学、德英文学、德俄文学关系,都属于题中应有之义,甚为重要;而这里要提及的德希文学关系,自然也在其列,因其关涉德国文学形成的核心环节.德国的文学史家高度注重“外来因素”的重要性,譬如史腊斐就强调“没有\'他者\',就不会有德意志文学的产生”(1),甚至他从根本上认为:\"德意志文学的本质不是由\'德意志本质\'决定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交错融合对它的形成产生了
“文化”概念因涵盖内容宽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化学研究者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关于“文化”,可以在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找出最简便的辞典式的答案.该词典对“文化”一词的第一条释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那么,属于艺术范畴的乐器文化也可以分为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个方面.所谓乐器,通常指在音乐中除人的声音外,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称仓山居士、随园老人.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在诗文创作方面,他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其文章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作为盛清时期的诗坛领袖,袁枚别出心裁的诗学主张和惹人非议的生活方式是同时代人热衷于争论的对象,誉之者称为东坡重生,非之者诋为诗中蟊贼.围绕着袁枚的诗歌理念、诗学创作和生活方式,由各种议题和各种事件的襞积、翕集而成的“文化丛”和文化概念集落,后人称之为“袁枚现象”.
《电声》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上海的出版物,它是电影杂志的前身,是电影期刊的权威,素有“民国时期第一刊”之称.作为民国时期的电影刊物,《电声》在当时具有内容最为丰富的特点,历史与后人都赋予了它重要的地位.至于《电声》期刊的内容,当时的编辑或许想表达所谓的正义之声.而事实上,该杂志的内容是以名人八卦为主导的,甚至与后来的《花花公子》杂志风格相似.自古以来,大众娱乐的标向从未改变,即使该杂志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人们对它的好奇心并未减少.因为,在娱乐八卦之余,该杂志详细地捕捉了过去电影业的方方面面,它具有
技术的进步总是与艺术创新如影随形,纵观艺术的发展史,新的艺术形式经历了由平面到立体、由现实到虚拟、由单向到交互的发展过程.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如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游戏等数字影像艺术.同时,交互性作为数字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在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表现日益突出.甚至可以说,对交互性审美的创造性追求,将成为数字影像艺术未来的目标和趋势.
社会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众对于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形式的需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与多种符号、象征、媒介、表演等组成的剧场有着亲密的关系.可以说剧场在表演空间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但使得表演空间本身产生了变化,表演者的身份也因此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