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寒冷北方的大犀牛

来源 :天天爱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lac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距今5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广阔的西伯利亚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初春时节,天气依然寒冷,但温度已经开始缓慢上升,冰雪也在悄悄融化。
  一头披毛犀独自出现在平原上,低着脑袋缓步前行。这种动物通常喜欢独处,只有在繁殖的季节才会聚在一起。它长着一身蓬松的长毛,尽管长毛边缘挂满了冰碴儿,但这件厚实的“毛大衣”依然是披毛犀抵抗严寒的法宝。
  披毛犀用鼻子东闻闻、西嗅嗅,好像发现了什么。只见它摇晃着脑袋,用鼻子上扁扁的大角将积雪铲到一边,果然,黄色的干草夹杂着刚刚发芽的青草露了出来。披毛犀挖到了宝贝,开心极了,贪婪地咀嚼起食物来。
  就在此时,它听到一阵阵叫声从远处传来。由于视力不太好,它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些大家伙越来越近。原来是一大群猛犸象!猛犸象的身上同样披着长毛,它们的两根象牙非常长,呈半圆形且向内弯扣。这群猛犸象从南方来,它们是春天的追随者。这仅仅是披毛犀遇到的“先行军”,大部队还在后头呢。
  当夏天到来时,眼前这片银白色的世界将被绿色的大草原代替,那将是一年中最富生机、最为美好的季节。
  犀牛是地球上现存的第二大陆生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换句话说,犀牛都怕冷!但是在史前时代,有一种犀牛不怕冷,能够在冰天雪地中生存,这就是披毛犀。

西伯利亚的大角


  披毛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当时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的冰原上发现了一些巨大而弯曲的角,但是没人知道这些角属于什么动物。有人甚至认为它们是超级巨鹰的爪子,各种猜测层出不穷。
  1807年, 德国古生物学家布鲁门巴赫辨认出这些大角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史前犀牛,并将其命名为披毛犀。

长毛的犀牛


  披毛犀的外形就像它的名字:身上长着又长又密的毛,以抵御严寒,保持体温。成年的披毛犀体形巨大,体长接近4米,肩高2米,体重在3吨左右,而浑身的长毛让它们看起来比实际还要大。
  披毛犀的脑袋很大,像今天的犀牛一样,鼻子上方长着大角。披毛犀有两只角,末端都稍稍向后勾着。前角更大更长,立在鼻子上方;后角只有前角的一半长,位于两眼正中。古生物学家注意到,披毛犀的前角很扁,而且两侧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这说明它们经常使用前角。这个硕大的前角很可能既是它们的武器,又是它们的工具。结合披毛犀的生存环境,古生物学家推测,披毛犀会把前角当成铲雪器来清除地上的积雪,然后啃食露出来的植物。
  披毛犀的大脑袋后面是粗短的脖子和强壮的身体,以及一条和其他部位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小尾巴。披毛犀行走和奔跑时,健壮的四肢能让它们像“火车”一样在平原上冲刺,赶走不怀好意的食肉动物。

来自青藏高原的古老动物


  披毛犀曾广布于亚欧大陆北部,从欧洲一直向东,延伸到西伯利亚东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关于披毛犀的起源一直是个谜,古生物学家曾经推测,它们是在逐步进入北方地区的过程中进化而来的。
  2011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宣布揭开了披毛犀的起源之谜。研究人员在西藏海拔高达4200米的札达盆地发现了大量化石,其中就有披毛犀化石。这些化石证明札达盆地的披毛犀生存于距今370万年前,远远早于在其他地方发现的披毛犀化石的“年纪”,由此得出结论:最早的披毛犀生活在青藏高原。
  从外形上看,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披毛犀显得更原始,但是已经具备了典型的身体结构。当披毛犀出现在青藏高原并适应了那里干燥寒冷的环境时,西伯利亚还是一片绿色的世界,地球的整体气候也比较温暖。从280万年前,冰川期开始,全球温度开始下降,广阔的北方地区被冰雪覆盖。气候的改变正好给了披毛犀“扩张领土”的绝佳时机,它们从青藏高原一路向北,进入新的世界,繁衍生息。
  可以说,青藏高原是披毛犀的训练营,这里的生活为它们在冰川期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最后的北方犀牛


  披毛犀曾经遍布于北方大陆的冰天雪地之中,是当时很常见的动物。与披毛犀生活在一起的还有猛犸象、麝牛和驯鹿等。成年披毛犀几乎是没有天敌的,幼年披毛犀则可能会遭到洞狮或者狼群的攻击。
  然而,1万年前,披毛犀却突然灭绝了,它们的消失与人类的捕杀和气候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尽管披毛犀在自然界中所向无敌,但在人类眼中,它们却是极佳的猎物。体形巨大的披毛犀是非常明显的目标,使用武器的猎人们能够轻松地锁定它们。披毛犀是人类重要的猎物,它們的皮毛可以用来缝制衣服,角和骨头可以用来制作工具,肉当然可以用来饱腹。在法国一个洞穴的岩壁上,就发现了原始人绘制的披毛犀,证明了披毛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披毛犀灭绝的另一个原因是气候的变化。冰川期结束之后,北半球开始升温,原来广阔的草原被茂密的森林覆盖。环境的剧变导致披毛犀的食物大量减少,于是在人类猎杀和食物骤减的双重打击下,披毛犀灭绝了。
  披毛犀是地球上最后一种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犀牛,其灭绝之后,犀牛的分布范围就逐渐集中到赤道周围了。再见了,最后的北方犀牛!
  在距今3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地球正处于第四纪冰川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气候要比今天湿润。在一座山谷中,不断传来嚎叫声,原来是一群恐狼正在围攻一头年老的长角野牛。长角野牛此时已经筋疲力尽,身上布满伤口。
  长角野牛终于坚持不住,趴倒下来。四周的恐狼见状一拥而上,开始撕咬猎物,长角野牛发出阵阵哀嚎。山谷的另一侧,一头巨兽也听到了这哀嚎声,它循声而来,强壮的体形非常显眼。
  那是一头短面熊。它来到恐狼跟前,但目光一直贪婪地盯着长角野牛的尸体。恐狼非常清楚短面熊的目的,它想霸占猎物,独自享用。这可是恐狼群经过长时间的猎杀才获得的猎物,它们并不打算乖乖地拱手相让。恐狼龇着尖牙,威胁着短面熊,希望能够将这个大家伙赶走。
  短面熊当然不会轻易离开,它直立起身子,高大的身躯挡住了阳光。它一边怒吼,一边挥舞着前肢,亮出极具杀伤力的大爪子。看着眼前这个直立起来足有3米多高的短面熊,恐狼群顿时没了气势,它们可不想跟这个大家伙硬碰硬地来一场战斗。
  恐狼群首领转身离开了,其他恐狼随后跟了上去。它们时不时地回头张望,刚到嘴边的肉就这么没了。看到恐狼群离去后,短面熊迫不及待地扑向猎物,开始享用饕餮大餐。
  熊科动物是当今陆地上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它们常给人一种笨重、缓慢的印象,与大型猫科动物比起来,少了一份威武与霸气。不过,在距今1万年前的北美洲,曾经生存着一种巨熊,其外形与今天的熊科动物有很大差别,令人印象深刻。
其他文献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霍铁从人群里走了出来,小声对吕警官说道:“叔叔,想要外出的人,只要经过搜身,确定没携带赃物,就可以放他们离开了吧?”  “那怎么行?”丁老板表示反对,“鱼那么小,万一搜身的时候漏掉了怎么办?”  “不会的,丁叔叔。鱼虽小,但却是活的。要带出去,怎么着也得放在几百毫升水中,否则鱼就死了。现在是阳春,大家穿的衣服又不厚,不可能漏掉的。”  丁老板听了,也觉得自己有些多虑了,沉着
期刊
·2016年5月3日  ·晴17-26℃  隔壁办公室飞来一只小鹦鹉,大约只有我的手掌那么大,羽色艳丽。同事说,这叫棕头牡丹鹦鹉。  女王“驾到”  要说“皇亲贵族”有多难伺候,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这只不知从谁家逃出来的小鹦鹉,原本是飞到隔壁办公室的,哪里想到,同事根本服侍不了。于是,它来到了我家。女王“驾到”  当时,清明节刚过不久,艾草青团的滋味还在嘴里回味,看到这个浑圆青翠的小家
期刊
奇特的印章  假期里,我和爱人永林到云南省抚仙湖畔小住。几日前,初到湖边,我和永林便被满滩的黑石头所吸引。要说这黑石滩,粗心的游客绝领略不到它的妙处,兴许还会嫌弃它黑乎乎的颜色,可对我们来说,这儿简直就是“觅宝”的好去处。  这不,盼得雨后初晴,我们就赶紧回到湖畔,再次开启新的“觅宝”之旅。  这黑乎乎的“宝贝”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的确,黑乎乎的石头并不以色彩取胜,但只要留意一下它们身上的独特花纹
期刊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的样板国家。最早,日本公共场所的垃圾箱只是一个单桶,人们什么垃圾都往里扔。后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分类回收制度逐渐推行开来。《废弃物处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垃圾回收的法律,让垃圾的处理上升到法律层面,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最开始,日本政府只将垃圾分为两类: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后来,日本提倡“节能降耗”,要求重新利用废舊物品以提取金属等资
期刊
你知道谁是动物界的睡眠高手吗?不是会冬眠的大熊,也不是常在树上打盹的树懒,而是不起眼的小蜗牛。  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蜗牛都可以休眠。当外界温度不适宜活动的时候,蜗牛就会倒头大睡。天气冷了,它就躲进自己背着的“小房子”里避寒;干旱炎热的夏季来了,它就回到“小房子”里避暑。  每次休眠的时候,蜗牛都会分泌一种黏液,把“门口”封起来,以抵御外界的恶劣天气。而且,有的蜗牛可以一觉睡三年之久,恐怕没有什么
期刊
国花可以反映出一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在提升国家形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略这些国家的国花文化。  国花是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花卉,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气质和人民的品格,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民族感情,象征着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从“一带一路”的起点——中国出发,一起来看看人们心中的“中国国花”吧!  我国还没有确立国花,不过,去年的一场“国花评选”
期刊
短面熊化石的发现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推进,许多化石被发现于美国西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然后被送往位于东海岸的学者手中。  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约瑟夫·雷迪在众多化石中分辨出一种史前熊类,这种熊的头骨与今天我们熟悉的熊类动物完全不同,它们的面部较短。根据这一特征,雷迪于1854年将这种史前熊类命名为“短面熊”。  1879年,雷迪的学生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发现了一种更高、更大的短面熊
期刊
梅花:报春的使者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本土植物,梅花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的每个角落,几千年来活跃于人们的餐桌、庭院,以及诗词、绘画、小说、影视、漫画作品中。  在江淮地区,梅花是每年第一批开花的园林木本花卉,也是最早开放的蔷薇科花卉。它从2月初就开始绽放,比1月初开放的蜡梅和迎春晚一个月,又比2月中旬开放的皱皮木瓜稍早些。如果有幸碰上2月份下雪,人们便可观赏到红梅傲雪的美景。  3月
期刊
在呼伦贝尔广阔的大草原上,扎赉(lài)诺尔像一块沉睡在地下的璞(pú)玉,被时代文明唤醒。人们从尘封万年的历史足迹中挖掘远古历史文化,传承祖先留给后代的人类文明。  踏上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走近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参观巨型古兽猛犸象和披毛犀的化石,仿佛穿越了时空,融进了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  (一)古老文化历经万年  扎赉诺尔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3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打制石器、追猎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