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桑德拉•贝姆双性化概念在中国的验证者,赵慧军不仅是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行为科学权威教授,还是该校专业硕士教育中心主任(曾在教务处领导岗位上任职),既是理论学者又是领导者。对于双性化管理问题,她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管理中的女性特质不可或缺
《中外管理》:据您的研究经验,如今应该让更多具有女性特质的领导者走上前台吗?
赵慧军:据我的研究,包括管理学界和其他性别心理学者的观点,都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适应弹性最高的性别特质类型,集合双性积极特质的人能成为更优秀的领导者。因此,那些有志于管理事业和领导岗位的人,应塑造并同时拥有被社会认可的与责任、果敢有关的男性化气质,以及被社会认同与敏感、柔情有关的女性化气质。
不过,我采用贝姆性别角色理论及其量表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特质比男性特质对变革型领导风格正向影响更大;另外,男性化特质越强,领导的家长式权威风格就越强。
《中外管理》:那什么样的领导更可能具有女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更适合什么样的企业?
赵慧军:比如百合网和蘑菇街,他们的高管倾向于变革型领导,通过愿景和价值观,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求,建立互信的氛围。而家长式领导类似于父权,拥有清楚而强大的权威和纪律性。变革型领导抗拒原有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更加尊重人的个性需求。目前社会现代化程度愈高,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自主性增强,对变革型领导能产生更多正向影响的女性管理特质,应该值得提倡。
扬其长,避其短
《中外管理》:您在2011年出版了《企业人力资源多样化:女性发展问题研究》一书,从企业人力资源多样化的角度,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维系女性团队?
赵慧军: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女性的就业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家庭等私人领域,女性的权利有增长的趋势。但是在公共领域,中国女性依然面临严重的“玻璃天花板”(企业内部纵向的晋升)和横向“玻璃墙”(一些行业或职业对女性的限制)。
2011年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性别歧视案——沃尔玛性别歧视案,就反映了这个问题。女员工集体指控沃尔玛在薪金和职位升迁两方面都歧视女性员工:占员工70%以上的女性员工,仅占经理人员30%的席位(正常的比例应该是员工性别比例与高管层性别比率相匹配)。
我的调查证实:高管管理层多样化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作用,原因是女性能够多一些晋升到高管的企业,似乎更多地显示了公正和谐的文化与平等竞争的制度。
《中外管理》:女性团队或者女性较为集中的企业或部门会出现敏感、情绪化,有较强的不安全感,喜欢组成小团体的现象,您是怎样看待的?
赵慧军:无论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还是从长期研究女性问题的学者的角度,我都反对给女性贴上标签,绝非所有的女性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不过社会的普遍认知,的确认为女性更感性一些,她们有较为强烈的寻求归属感和他人认知感,她们需要在某种关系中寻求共鸣和和谐,找到自己沟通和宣泄的通道。我们一般认为女性倾向于关系型气质,男性偏向于工具型气质,努力果敢地实现目标。女性往往在与某些人寻找到共鸣和共同体验的感受时,才能与对方一起去和谐处事。而男性一般会更多地寻求共同的活动,即使不认识不熟悉的人也能一起很好地共事。用高额奖金让新人努力共事的做法,有利于突破小团体限制,增加女性的工具型气质,就像蘑菇街那样。
管理者应该看到两性在职场的差异,没有必要一看到女性结成小团队、纠缠在一起就紧张。她们只是在家长里短、八卦新闻、孩子老公等这些琐碎的事情上寻找共鸣,然后更好地共事。她们并非刻意建立某种有利或有害的关系,对工作并无不利。
《中外管理》:但我们接触了多家企业,领导者都强调在团队中如果有“拉帮结派”的害群之马,一定要剔除掉,您认为呢?
赵慧军:我坚决反对这种观点。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工作团队,当团队达到一定规模时,“非正式群体”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将这种组织或网络中的“领头羊”剔除,还会有新的“羊”来带领。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神秘的7”之说,即当团队成员达到或超过7人时,就可能出现1~2个非正式的小群体。
应对策略是,领导要能融入进去或者至少不被排斥。如果只是面对一个非正式化群体,领导者与“领头羊”搞好关系即可,面对两个时,需要不偏不倚,在两者间找平衡。倾向于任何一方都会让局面更麻烦。
不过,在我看来女性团队中形成的非正式网络,危害相对男性的非正式网络要小。因为女性较之男性,权力欲望和政治权术较弱。她们对此不擅长不喜欢也不上心。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建立非正式网络,多是为了寻找安全感和认同感。领导者可因势利导,发挥这种“非正式网络”的优势。
《中外管理》:对于女性团队相对自尊心较强,经不起批评的特点,怎样的做法才是最可取的?
赵慧军:《一分钟经理人》一书曾提出一个理论,即三分钟表扬,一分钟批评。尤其是对女性的批评,尽量不在人前。从惩罚心理学的角度,奖励和批评是两种有效工具,鼓励对人的组织行为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批评则可消除某些行为,但是批评要做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要直接指出有何地方做得不妥,是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间滞后了还是项目落空了,不要用“工作不上心”“没有工作能力”等评价性的语言,尤其是关乎下属能力和人格的批评,是最忌讳的。
管理总是相通的
《中外管理》:总结来说,您认为管理女性团队,要求领导者具备哪些素养和修为?
赵慧军:除了关爱员工、正向激励、分享体验等具体做法外,我认为,无论是带领男性团队还是女性团队,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修为:
其一:权威性,包括管理者个人能力、从业资历等等,共同构成了这种权威性;
其二:一定要高瞻远瞩,富于远见,比团队成员“站得高看得远”。就拿女性员工来说,她们是很容易崇拜某位男性领导者的,男性领导者也很容易得到女性下属的崇拜。她们会非常愿意配合他的工作,并尽可能理解他的工作思路。哪怕即使是不理解的时候也会换位思考,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想问题。
再者,就是正直公正,该讲原则的时候讲原则,该讲人情的时候讲人情,这样下属有事情的时候才愿意去找他解决。领导者也要搭建更好的平台,为组织成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空间。
总之,管理女性团队,要了解女性独特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找到建立和谐关系的有效方法。
责任编辑:焦 晶
管理中的女性特质不可或缺
《中外管理》:据您的研究经验,如今应该让更多具有女性特质的领导者走上前台吗?
赵慧军:据我的研究,包括管理学界和其他性别心理学者的观点,都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适应弹性最高的性别特质类型,集合双性积极特质的人能成为更优秀的领导者。因此,那些有志于管理事业和领导岗位的人,应塑造并同时拥有被社会认可的与责任、果敢有关的男性化气质,以及被社会认同与敏感、柔情有关的女性化气质。
不过,我采用贝姆性别角色理论及其量表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特质比男性特质对变革型领导风格正向影响更大;另外,男性化特质越强,领导的家长式权威风格就越强。
《中外管理》:那什么样的领导更可能具有女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更适合什么样的企业?
赵慧军:比如百合网和蘑菇街,他们的高管倾向于变革型领导,通过愿景和价值观,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求,建立互信的氛围。而家长式领导类似于父权,拥有清楚而强大的权威和纪律性。变革型领导抗拒原有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更加尊重人的个性需求。目前社会现代化程度愈高,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自主性增强,对变革型领导能产生更多正向影响的女性管理特质,应该值得提倡。
扬其长,避其短
《中外管理》:您在2011年出版了《企业人力资源多样化:女性发展问题研究》一书,从企业人力资源多样化的角度,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维系女性团队?
赵慧军: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女性的就业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家庭等私人领域,女性的权利有增长的趋势。但是在公共领域,中国女性依然面临严重的“玻璃天花板”(企业内部纵向的晋升)和横向“玻璃墙”(一些行业或职业对女性的限制)。
2011年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性别歧视案——沃尔玛性别歧视案,就反映了这个问题。女员工集体指控沃尔玛在薪金和职位升迁两方面都歧视女性员工:占员工70%以上的女性员工,仅占经理人员30%的席位(正常的比例应该是员工性别比例与高管层性别比率相匹配)。
我的调查证实:高管管理层多样化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作用,原因是女性能够多一些晋升到高管的企业,似乎更多地显示了公正和谐的文化与平等竞争的制度。
《中外管理》:女性团队或者女性较为集中的企业或部门会出现敏感、情绪化,有较强的不安全感,喜欢组成小团体的现象,您是怎样看待的?
赵慧军:无论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还是从长期研究女性问题的学者的角度,我都反对给女性贴上标签,绝非所有的女性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不过社会的普遍认知,的确认为女性更感性一些,她们有较为强烈的寻求归属感和他人认知感,她们需要在某种关系中寻求共鸣和和谐,找到自己沟通和宣泄的通道。我们一般认为女性倾向于关系型气质,男性偏向于工具型气质,努力果敢地实现目标。女性往往在与某些人寻找到共鸣和共同体验的感受时,才能与对方一起去和谐处事。而男性一般会更多地寻求共同的活动,即使不认识不熟悉的人也能一起很好地共事。用高额奖金让新人努力共事的做法,有利于突破小团体限制,增加女性的工具型气质,就像蘑菇街那样。
管理者应该看到两性在职场的差异,没有必要一看到女性结成小团队、纠缠在一起就紧张。她们只是在家长里短、八卦新闻、孩子老公等这些琐碎的事情上寻找共鸣,然后更好地共事。她们并非刻意建立某种有利或有害的关系,对工作并无不利。
《中外管理》:但我们接触了多家企业,领导者都强调在团队中如果有“拉帮结派”的害群之马,一定要剔除掉,您认为呢?
赵慧军:我坚决反对这种观点。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工作团队,当团队达到一定规模时,“非正式群体”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将这种组织或网络中的“领头羊”剔除,还会有新的“羊”来带领。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神秘的7”之说,即当团队成员达到或超过7人时,就可能出现1~2个非正式的小群体。
应对策略是,领导要能融入进去或者至少不被排斥。如果只是面对一个非正式化群体,领导者与“领头羊”搞好关系即可,面对两个时,需要不偏不倚,在两者间找平衡。倾向于任何一方都会让局面更麻烦。
不过,在我看来女性团队中形成的非正式网络,危害相对男性的非正式网络要小。因为女性较之男性,权力欲望和政治权术较弱。她们对此不擅长不喜欢也不上心。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建立非正式网络,多是为了寻找安全感和认同感。领导者可因势利导,发挥这种“非正式网络”的优势。
《中外管理》:对于女性团队相对自尊心较强,经不起批评的特点,怎样的做法才是最可取的?
赵慧军:《一分钟经理人》一书曾提出一个理论,即三分钟表扬,一分钟批评。尤其是对女性的批评,尽量不在人前。从惩罚心理学的角度,奖励和批评是两种有效工具,鼓励对人的组织行为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批评则可消除某些行为,但是批评要做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要直接指出有何地方做得不妥,是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间滞后了还是项目落空了,不要用“工作不上心”“没有工作能力”等评价性的语言,尤其是关乎下属能力和人格的批评,是最忌讳的。
管理总是相通的
《中外管理》:总结来说,您认为管理女性团队,要求领导者具备哪些素养和修为?
赵慧军:除了关爱员工、正向激励、分享体验等具体做法外,我认为,无论是带领男性团队还是女性团队,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修为:
其一:权威性,包括管理者个人能力、从业资历等等,共同构成了这种权威性;
其二:一定要高瞻远瞩,富于远见,比团队成员“站得高看得远”。就拿女性员工来说,她们是很容易崇拜某位男性领导者的,男性领导者也很容易得到女性下属的崇拜。她们会非常愿意配合他的工作,并尽可能理解他的工作思路。哪怕即使是不理解的时候也会换位思考,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想问题。
再者,就是正直公正,该讲原则的时候讲原则,该讲人情的时候讲人情,这样下属有事情的时候才愿意去找他解决。领导者也要搭建更好的平台,为组织成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空间。
总之,管理女性团队,要了解女性独特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找到建立和谐关系的有效方法。
责任编辑:焦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