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华侨华人不仅为世界的进步作出突出的贡献,而且也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果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梦,那么最早做这个梦的是海外的华侨华人。
振兴中华强国体
1894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华侨聚居的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兴中会”,明确地提出了建会的宗旨为“联络中外华人”,“申民志”,“扶国宗”,最后达到“振兴中华”的目标。为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华侨曾写下过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为了纪念1911年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后人建立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经考实,是役牺牲者共86人,其中有华侨29人,约占1/3。这29名侨居新加坡、马来亚、越南、印尼的华侨烈士,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仅18岁。
抗日战争中,海外的华侨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感人肺腑。关于华侨的捐献,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曾有过这样一笔账。1959年,全国战争军费开支18亿元国币,而是年华侨的捐献大约占1/3。华侨不仅捐钱捐物,而且不少人还回国参战出力。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东南沿海交通要道被日军切断。这样一来,滇缅公路便成为大西南后方对外交往的唯一国际通道。几十万民工费时8个月的滇缅公路修通后,当时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缺少汽车司机和机修工。在南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1939年,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分9批回国服务。后来,这些机工约有1/3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约有1/3抗战胜利后回到海外,余下1/3留在国内。1989年,在南侨机工回国50周年之际,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的西山公园建碑纪念。碑座的正面刻着“赤子功勋”这样四个大字,告诉后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发展经济惠民生
番薯,亦称红薯或地瓜。明万历二十一年,在时称吕宋的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将薯苗带回福州试种成功。第二年,福建大旱,许多地方水稻颗粒无收,但由于人们以薯充饥,未酿成大灾。所以福建人把这种能度荒年,救人活命的薯类称作“金薯”,并沿用至今。后来,番薯的种植推广到全国。为了表彰陈振龙引进番薯的功绩,清代道光年间,在福州市的鸟石山上建有“先薯祠”。
第一位在中国引种橡胶的是海南华侨何麟书。1906年,他从马来西亚引进橡胶苗,与人合伙在海南乐会县开办琼安公司,开辟了中国第一家橡胶种植园。外国专家曾断言,橡胶的生长地区,大约在赤道南北各10度的范围内。后来这条清规戒律被华侨打破了。1948年,祖籍福建古田的泰国华侨李宗周等人,将2万株橡胶树苗种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橄榄堤上获得成功。近年,中国橡胶种植面积排在世界第5位,而产量则排在第6位,这要归功于华侨。
不仅如此,华侨还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的企业。1874年,广东南海县旅居越南的华侨陈启源,投资7000两白银,在家乡西樵兴办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占地40余亩,至1901年时,从事该行业的女工已达10余万人。
华侨在国内投资兴办企业创造了奇迹。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是日本华侨卫省轩1879年在广东佛山办的巧明火柴厂。1890年,美国华侨商人黄秉常、李荣邦在广州创办电灯公司,给羊城带来近代光明。1894年,东南亚华侨巨商张振勋在山东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该公司生产的白兰地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1900年,澳大利亚华商马应彪等人,在香港创办先施公司,开中国人办百货业的先河。清代官办铁路12条,大多靠借外债兴建,而商办铁路只有5条。在5条商办铁路中,修筑时间最早的是1904年由印尼华商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承办的广东潮汕铁路,而经营效果最好的则是1906年由美国华商陈宣禧倡办的广东新宁铁路。
科技兴邦传火种
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倡导者是美国华人容闳。他平生做的最了不起的一件事,就是由他执笔起草,以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等人的名义,向朝廷送上一份请求挑选幼童赴美留学的奏折。朝廷采纳了这个意见派幼童120人赴美,从而掀开了中国近代留学史的第一页。其中名气最大的一位,是1912年曾出任国务总理的唐绍仪,而另一位则是因修建京张铁路扬名于世的詹天佑。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通过官费、自费或勤工俭学等多种方式出国的留学生约有45万多人,其中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例如,政界有周恩来、李富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思想文化界有严复、鲁迅、郭沫若、巴金、郁达夫等;至于科学技术界更是无法历数,几乎每一个学科的奠基人都是留学生。如果没有这些学贯中西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中国的发展,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1931年时,海外华侨华人将近1300万人,这在当时4万万同胞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4%。然而他们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却十分引人注目,这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孙中山先生曾6次到过檀香山,在那里前后居住达5年半之久。后来他把第一次出国的感受归纳为一句话,这就是“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侨居美国30年的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生前曾写过一幅对联,称他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孙中山的感受和林语堂的对联,都十分生动、形象地说出了华侨华人这个群体所处的特殊环境。—方面,由于他们身居海外,能够及时触摸到先进的思想潮流和科学技术;而另—方面,又由于他们来自中国,有浓烈的怀乡忧国之情和强烈改变现状的愿望。这样一来,他们往往在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融中,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今华侨华人
移民是一种国际现象。由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放宽,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出去的新移民接近1000万人。散居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已达到5000万人,分布于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
当然,海外华侨华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状况千差万别。尽管如此,如果用一句话去描述的话,那就是人才和钱财两旺。他们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
论人才,以美国为最。美国华侨华人已达360余万人。其中一流科学家就有3万余人,当中还有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钱永健和高锟。
至于钱财,则以东南亚为突出。东南亚的华商,在经营上已实现了规模化和多元化,而在资本上,集团化和国家化的趋势也在加强。华侨华人经济,在东南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伦敦《经济学家》杂志上曾有文章分析,泰国华人占全国人口的10%,但却拥有全国工商资本的90%和银行资本的50%以上。由于华商网络在货畅其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2003年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吉隆坡召开时,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曾高度评价华侨华人的贡献。他说,东南亚华人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没有他们,东南亚的经济肯定不会象今天这样有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华侨已经加入所在国国籍变为华人,其思想观念也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尽管如此,他们在经济、文化诸方面,依然与故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无时不刻地关注着中国的发展。
港澳是个独特的区域,由于其居民与海外关系密切和资本多内外交融,人们通常把这个地区的同胞和华侨华人并列。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创办的企业约占中国“三资企业”总数的七成,而投入的资金约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数的六成。这些企业,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繁荣城乡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79年至2012年,他们在国内捐赠公益事业的总额达到850亿元人民币。这些捐赠,约40%用于支持文教事业,30%支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医疗卫生、救灾救济及其它方面的,各占10%。此外,华侨华人还是促进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和平使者以及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李引桐先生等人,在中马建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印尼华人唐裕先生,也在促使中国与印尼在1990年实现关系正常化作出了贡献。中国与120个国家建立1500对的友好城市关系,其中很多就是通过华侨华人穿针引线实现的。可见华侨华人为世界的和谐和中国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振兴中华强国体
1894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华侨聚居的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兴中会”,明确地提出了建会的宗旨为“联络中外华人”,“申民志”,“扶国宗”,最后达到“振兴中华”的目标。为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华侨曾写下过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为了纪念1911年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后人建立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经考实,是役牺牲者共86人,其中有华侨29人,约占1/3。这29名侨居新加坡、马来亚、越南、印尼的华侨烈士,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仅18岁。
抗日战争中,海外的华侨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感人肺腑。关于华侨的捐献,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曾有过这样一笔账。1959年,全国战争军费开支18亿元国币,而是年华侨的捐献大约占1/3。华侨不仅捐钱捐物,而且不少人还回国参战出力。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东南沿海交通要道被日军切断。这样一来,滇缅公路便成为大西南后方对外交往的唯一国际通道。几十万民工费时8个月的滇缅公路修通后,当时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缺少汽车司机和机修工。在南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1939年,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分9批回国服务。后来,这些机工约有1/3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约有1/3抗战胜利后回到海外,余下1/3留在国内。1989年,在南侨机工回国50周年之际,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的西山公园建碑纪念。碑座的正面刻着“赤子功勋”这样四个大字,告诉后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发展经济惠民生
番薯,亦称红薯或地瓜。明万历二十一年,在时称吕宋的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将薯苗带回福州试种成功。第二年,福建大旱,许多地方水稻颗粒无收,但由于人们以薯充饥,未酿成大灾。所以福建人把这种能度荒年,救人活命的薯类称作“金薯”,并沿用至今。后来,番薯的种植推广到全国。为了表彰陈振龙引进番薯的功绩,清代道光年间,在福州市的鸟石山上建有“先薯祠”。
第一位在中国引种橡胶的是海南华侨何麟书。1906年,他从马来西亚引进橡胶苗,与人合伙在海南乐会县开办琼安公司,开辟了中国第一家橡胶种植园。外国专家曾断言,橡胶的生长地区,大约在赤道南北各10度的范围内。后来这条清规戒律被华侨打破了。1948年,祖籍福建古田的泰国华侨李宗周等人,将2万株橡胶树苗种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橄榄堤上获得成功。近年,中国橡胶种植面积排在世界第5位,而产量则排在第6位,这要归功于华侨。
不仅如此,华侨还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的企业。1874年,广东南海县旅居越南的华侨陈启源,投资7000两白银,在家乡西樵兴办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占地40余亩,至1901年时,从事该行业的女工已达10余万人。
华侨在国内投资兴办企业创造了奇迹。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是日本华侨卫省轩1879年在广东佛山办的巧明火柴厂。1890年,美国华侨商人黄秉常、李荣邦在广州创办电灯公司,给羊城带来近代光明。1894年,东南亚华侨巨商张振勋在山东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该公司生产的白兰地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1900年,澳大利亚华商马应彪等人,在香港创办先施公司,开中国人办百货业的先河。清代官办铁路12条,大多靠借外债兴建,而商办铁路只有5条。在5条商办铁路中,修筑时间最早的是1904年由印尼华商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承办的广东潮汕铁路,而经营效果最好的则是1906年由美国华商陈宣禧倡办的广东新宁铁路。
科技兴邦传火种
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倡导者是美国华人容闳。他平生做的最了不起的一件事,就是由他执笔起草,以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等人的名义,向朝廷送上一份请求挑选幼童赴美留学的奏折。朝廷采纳了这个意见派幼童120人赴美,从而掀开了中国近代留学史的第一页。其中名气最大的一位,是1912年曾出任国务总理的唐绍仪,而另一位则是因修建京张铁路扬名于世的詹天佑。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通过官费、自费或勤工俭学等多种方式出国的留学生约有45万多人,其中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例如,政界有周恩来、李富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思想文化界有严复、鲁迅、郭沫若、巴金、郁达夫等;至于科学技术界更是无法历数,几乎每一个学科的奠基人都是留学生。如果没有这些学贯中西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中国的发展,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1931年时,海外华侨华人将近1300万人,这在当时4万万同胞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4%。然而他们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却十分引人注目,这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孙中山先生曾6次到过檀香山,在那里前后居住达5年半之久。后来他把第一次出国的感受归纳为一句话,这就是“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侨居美国30年的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生前曾写过一幅对联,称他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孙中山的感受和林语堂的对联,都十分生动、形象地说出了华侨华人这个群体所处的特殊环境。—方面,由于他们身居海外,能够及时触摸到先进的思想潮流和科学技术;而另—方面,又由于他们来自中国,有浓烈的怀乡忧国之情和强烈改变现状的愿望。这样一来,他们往往在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融中,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今华侨华人
移民是一种国际现象。由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放宽,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出去的新移民接近1000万人。散居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已达到5000万人,分布于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
当然,海外华侨华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状况千差万别。尽管如此,如果用一句话去描述的话,那就是人才和钱财两旺。他们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
论人才,以美国为最。美国华侨华人已达360余万人。其中一流科学家就有3万余人,当中还有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钱永健和高锟。
至于钱财,则以东南亚为突出。东南亚的华商,在经营上已实现了规模化和多元化,而在资本上,集团化和国家化的趋势也在加强。华侨华人经济,在东南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伦敦《经济学家》杂志上曾有文章分析,泰国华人占全国人口的10%,但却拥有全国工商资本的90%和银行资本的50%以上。由于华商网络在货畅其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2003年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吉隆坡召开时,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曾高度评价华侨华人的贡献。他说,东南亚华人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没有他们,东南亚的经济肯定不会象今天这样有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华侨已经加入所在国国籍变为华人,其思想观念也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尽管如此,他们在经济、文化诸方面,依然与故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无时不刻地关注着中国的发展。
港澳是个独特的区域,由于其居民与海外关系密切和资本多内外交融,人们通常把这个地区的同胞和华侨华人并列。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创办的企业约占中国“三资企业”总数的七成,而投入的资金约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数的六成。这些企业,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繁荣城乡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79年至2012年,他们在国内捐赠公益事业的总额达到850亿元人民币。这些捐赠,约40%用于支持文教事业,30%支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医疗卫生、救灾救济及其它方面的,各占10%。此外,华侨华人还是促进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和平使者以及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李引桐先生等人,在中马建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印尼华人唐裕先生,也在促使中国与印尼在1990年实现关系正常化作出了贡献。中国与120个国家建立1500对的友好城市关系,其中很多就是通过华侨华人穿针引线实现的。可见华侨华人为世界的和谐和中国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