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梭曾说,在人类所有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所谓古老,是因为从历史的开端,人类就在用自己的一双手,创造无数的奇迹。而所谓正直,是因为匠人所创作的作品,不靠别的,靠匠人手艺,敛眉低首,专心于手中艺术品的制作。回顾历史,中国手工艺资源之丰富不言而喻,工艺技术发达的中国古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手工艺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也随历史的发展不斷完善,《考工記》《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流传至今的理论著述从多个方面对传统的造物法则、美学思想、工艺形制作了详细系统的述评。继续古籍的研究,本文从传统手工艺题材的生活之美、造型的意象之美、技艺的工巧之美以及质地的材料之美四个方面加以述评和探讨。
一、题材:生活之美
传统手工艺术,起源于劳动和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创作的艺术形式,因而它所反映的题材与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创作题材往往根据人的审美感受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对自然生活中最富有表现价值的部分进行创作造型。比如古代,人们常常怀揣生活美好、诸事遂心、婚姻美满、子孙满堂和财产丰富的愿望,以此为创作源泉,创作出如印有“天官赐福”“一帆风顺”和“车马平安”木版年画,刻有“鸳鸯双喜”的木雕糕点模子、“麒麟送子”的银锁项链、“麻姑献寿”的刺绣挂屏、印上的“佛手柑”“桃”“石榴”“葫芦万代”等自然物作为多子多孙的比喻和吉祥幸福象征的蓝花布等丰富多彩的喜庆和节令用品,有些一直沿袭至今。
此外广大民众还利用各种家喻户晓的传统题材如“大禹治水”“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孔融让梨”“三娘教子”“牛郎织女”传颂表彰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明君忠臣、圣贤风度、烈女孝子、忠孝模范、善良品行、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是中国传统手工艺重要的美学价值观。
二、造形:意象之美
造型指创造出的物体形象,南齐理论家谢赫“六法”之一的“应物象形”,指的即是造型,在形象塑造中注重对描绘对象外形特征和内在精神的把握与刻画。中国传统手工造像注重意象,“意象”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易传》里就有“观物取象”“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意思是当语言无法表达思想时,可用形象来表达。
中国传统艺术以写意为主,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手工艺也不例外。艺人们往往在造型上注重意向,既不是对象的简单客观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凸显了中国传统的造物文化观和审美意境。拿剪纸为例,民间艺人往往对自然形式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形式表象的感官渲染和符号寓意传达的生动融合,使剪纸在生活中不但具有客观实用价值,而且寓神情于物象之中,由传神、写意构成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技艺:工巧之美
从古人的一本《考工记》开始,“知得创物”自古就被认可,创造世间万物人称为“工”。“‘工’,巧饰也。”巧是工匠一词的基本内涵。“云想衣裳花想容”,中国古人认为,最美的衣裳,是天上的彩云。传说只有天上仙女下凡,才能织出云一样的彩锦。古代的能工巧匠将这种幻化变为现实。如何在织机上织出跟画本一样的织物?请最聪明的艺人,依着图样,按照一种奇特的原理,把丝的经线和棉的纬线,挂在一个巨大的木绷子上,就叫“挑花结本”。然后,把织机上的丝线与这“花本”相连,这样就能织出画本上的织物了。不是一模一样,是更立体,更华丽,更灵动,更动人心魄。
四、质地:材料之美
“材”,材料、材质,造物的基本物质条件。《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工。”讲究的就是取材应时,“理材”“物以致用”因材施艺,材美工巧。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运用天然、环保的的材料,备料方式顺应大自然,工法多半是手工或半自动化机械式。更重要的是,传统民艺和工艺的淳朴、谦逊、平和、感性、不去忤逆大自然,呼应中国哲学思想‘敬天’: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自然天成的境界。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回归自然之境。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表现材料的自身特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设计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参考文献:
[1]考工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第1版,2003,1.
[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说中国古代工艺大全.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10.
[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2.
[4]中国工艺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5.
[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作者简介:
耿建蕾,女,1982年2月,河南滑县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助教(现)。
一、题材:生活之美
传统手工艺术,起源于劳动和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创作的艺术形式,因而它所反映的题材与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创作题材往往根据人的审美感受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对自然生活中最富有表现价值的部分进行创作造型。比如古代,人们常常怀揣生活美好、诸事遂心、婚姻美满、子孙满堂和财产丰富的愿望,以此为创作源泉,创作出如印有“天官赐福”“一帆风顺”和“车马平安”木版年画,刻有“鸳鸯双喜”的木雕糕点模子、“麒麟送子”的银锁项链、“麻姑献寿”的刺绣挂屏、印上的“佛手柑”“桃”“石榴”“葫芦万代”等自然物作为多子多孙的比喻和吉祥幸福象征的蓝花布等丰富多彩的喜庆和节令用品,有些一直沿袭至今。
此外广大民众还利用各种家喻户晓的传统题材如“大禹治水”“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孔融让梨”“三娘教子”“牛郎织女”传颂表彰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明君忠臣、圣贤风度、烈女孝子、忠孝模范、善良品行、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是中国传统手工艺重要的美学价值观。
二、造形:意象之美
造型指创造出的物体形象,南齐理论家谢赫“六法”之一的“应物象形”,指的即是造型,在形象塑造中注重对描绘对象外形特征和内在精神的把握与刻画。中国传统手工造像注重意象,“意象”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易传》里就有“观物取象”“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意思是当语言无法表达思想时,可用形象来表达。
中国传统艺术以写意为主,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手工艺也不例外。艺人们往往在造型上注重意向,既不是对象的简单客观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凸显了中国传统的造物文化观和审美意境。拿剪纸为例,民间艺人往往对自然形式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形式表象的感官渲染和符号寓意传达的生动融合,使剪纸在生活中不但具有客观实用价值,而且寓神情于物象之中,由传神、写意构成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技艺:工巧之美
从古人的一本《考工记》开始,“知得创物”自古就被认可,创造世间万物人称为“工”。“‘工’,巧饰也。”巧是工匠一词的基本内涵。“云想衣裳花想容”,中国古人认为,最美的衣裳,是天上的彩云。传说只有天上仙女下凡,才能织出云一样的彩锦。古代的能工巧匠将这种幻化变为现实。如何在织机上织出跟画本一样的织物?请最聪明的艺人,依着图样,按照一种奇特的原理,把丝的经线和棉的纬线,挂在一个巨大的木绷子上,就叫“挑花结本”。然后,把织机上的丝线与这“花本”相连,这样就能织出画本上的织物了。不是一模一样,是更立体,更华丽,更灵动,更动人心魄。
四、质地:材料之美
“材”,材料、材质,造物的基本物质条件。《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工。”讲究的就是取材应时,“理材”“物以致用”因材施艺,材美工巧。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运用天然、环保的的材料,备料方式顺应大自然,工法多半是手工或半自动化机械式。更重要的是,传统民艺和工艺的淳朴、谦逊、平和、感性、不去忤逆大自然,呼应中国哲学思想‘敬天’: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自然天成的境界。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回归自然之境。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表现材料的自身特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设计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参考文献:
[1]考工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第1版,2003,1.
[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说中国古代工艺大全.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10.
[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2.
[4]中国工艺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5.
[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作者简介:
耿建蕾,女,1982年2月,河南滑县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助教(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