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滴定靶控输注麻醉的应用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715203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收缩压为滴定目标、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麻醉用药量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以BIS维持40~60、收缩压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20%为目标,滴定调节两种药物的血浆靶浓度,当BIS与收缩压的变化趋势出现矛盾时首先调节SBP.记录不同时间点的BIS、血压及麻醉药血浆靶控浓度等.结果 麻醉诱导后血压基本平稳,BIS维持在60以内,其中在人工气腹建立后和Trendelenburg体位期间,BIS低至35~40之间;整个麻醉过程中患者均无术中知晓.麻醉期间存在手术刺激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的95%CI分别为2.55~2.65 mg/L和4.09~4.26 μg/L,其中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所推荐剂量.结论 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以BIS结合收缩压为目标进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可维持有的麻醉深度,并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MDR1和ABCG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患者伊立替康(CPT-11)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以CPT-11为基础化疗药物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提取血液DNA,用直接测序法检测MDR1和ABCG2基因SNP,分析基因多态性与CPT-11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MDR
目的 探讨Ⅲ、Ⅳ期结直肠癌有肝转移与无肝转移患者肠道原发肿瘤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7例行首次肠道肿瘤切除的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标本,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和无肝转移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组织中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5RO、IL-17和FOXP3)、B淋巴细胞(CD20)、NK细胞(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