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文言文普遍存在沉闷的现象,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文言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从而真正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文言文 课堂 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006
初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沉闷的现象,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让学生不再谈文言文“色”变呢?作为一线教师,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琢磨,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初中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如初二的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
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入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
三、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学会预习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工作的缺乏,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然后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去研读课文。例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用原文(标在课文上)回答下列问题:a.三峡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b.作者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
这实际上是提前给学生发放预习学案。这样,学生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现在我班学生每学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不解的字词或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了。然后,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通过积极地合作讨论,畅所欲言,迸射思想的火花,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由此获得了学文言文的乐趣,找到合作的快乐,培养合作的意识。如此成效是“满堂灌”的陈旧教法无法比拟的。
(二)学会诵读
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反复诵读,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许多语句烂熟于心后,对语言才会有极度的敏感,对文章的领悟才能逐步加深,文章内容与主旨就随之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朗读的具體方法,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可以分三个层次。初级层次是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是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朗读高标准的要求是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教师要按照学生原有的朗读基础开展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读层次。
四、让文言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承。所以,虽是文言文解读,但学习中一定要有“文”的意识,即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传统的“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应当打破,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广阔的视角反思文言文教学。
譬如,初中语文第三册文言课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作。对这篇课文,学生一般经过猜读可以读懂大半,所以教学中不必强迫学生把古文肢解为一堆词句来理解,而应该加强对整体文意的理解,在整体感受中掌握文言文的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掌握整体文意。这样把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学生自会感兴趣。
课堂兴趣的激活,靠的是教师灵活高超的驾驭,靠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而用当代视野解读文言文,打破文言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文言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这不失为激活课堂的良策。所谓“生活语文”,就是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的共振点,注入“时代的活水”,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活课堂气氛,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如果真能潜心研之,反复琢之,确实能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孤立、零散、无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文有系统地掌握,并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文言文 课堂 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006
初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沉闷的现象,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让学生不再谈文言文“色”变呢?作为一线教师,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琢磨,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初中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如初二的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
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入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
三、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学会预习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工作的缺乏,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然后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去研读课文。例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用原文(标在课文上)回答下列问题:a.三峡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b.作者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
这实际上是提前给学生发放预习学案。这样,学生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现在我班学生每学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不解的字词或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了。然后,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通过积极地合作讨论,畅所欲言,迸射思想的火花,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由此获得了学文言文的乐趣,找到合作的快乐,培养合作的意识。如此成效是“满堂灌”的陈旧教法无法比拟的。
(二)学会诵读
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反复诵读,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许多语句烂熟于心后,对语言才会有极度的敏感,对文章的领悟才能逐步加深,文章内容与主旨就随之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朗读的具體方法,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可以分三个层次。初级层次是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是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朗读高标准的要求是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教师要按照学生原有的朗读基础开展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读层次。
四、让文言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承。所以,虽是文言文解读,但学习中一定要有“文”的意识,即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传统的“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应当打破,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广阔的视角反思文言文教学。
譬如,初中语文第三册文言课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作。对这篇课文,学生一般经过猜读可以读懂大半,所以教学中不必强迫学生把古文肢解为一堆词句来理解,而应该加强对整体文意的理解,在整体感受中掌握文言文的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掌握整体文意。这样把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学生自会感兴趣。
课堂兴趣的激活,靠的是教师灵活高超的驾驭,靠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而用当代视野解读文言文,打破文言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文言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这不失为激活课堂的良策。所谓“生活语文”,就是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的共振点,注入“时代的活水”,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活课堂气氛,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如果真能潜心研之,反复琢之,确实能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孤立、零散、无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文有系统地掌握,并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