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舆论监督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维护社会正义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舆论监督还存在着监督不力、监督范围过窄、监督 “腐败化”等问题,它的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针对这些问题,转变意识、健全法律体系、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当前我国优化舆论监督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舆论监督;信息公开;监督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2
舆论监督具有透明度高、影响面大、时效性强等特点,它对推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极大地作用。任何一个健全的社会都应当拥有完备的舆论监督机制。近年来,我国在舆论监督机制优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舆论监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话题,在我国,舆论监督既是人民群众言论自由的体现,也是人民民主专制实现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舆论监督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引导和优化舆论监督,保证其发挥有效科学的监督,成为当前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舆论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舆论监督环境的不断改善,监督空间的逐渐扩大以及监督力度的日益加大,舆论监督很快在党政机关刊物、报刊杂志、电视和老百姓中间得到广为传播。但是,就当前的复杂的形势下,我国的舆论监督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舆论监督不力。舆论监督的力度一般表现在数量和层次上,充足的数量是形成强力度的条件,层次的高低则显示着力度的大小。当前我国的舆论监督更多的是对社会现象予以曝光和批评,但是对涉及到我国法律的实施、政策的贯彻和党政领导工作生活的监督总是会因各种原因而力度不够。具体说来就是,监督重大性问题少,监督领导机关少,事前监督少。总结其原因,主要是对高层批评过多担心会引起党和政府机关的威信和社会的稳定,步入“批评就是一切”的误区。
(二)监督对象范围过窄。当前行政模式下,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地方保护主义猖獗,政府官员对舆论监督采取敌视态度并动用各方力量对其进行打击阻碍,导致监督重重受阻,舆论监督的范围逐渐萎缩。比如某省电视台开展了一个舆论监督类节目,但是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各方压力也接踵而至,栏目的监督范围被迫从最初的市级以下缩小到县级、镇级以下,最后只能监督村一级干部,栏目逐渐失去最初的意义,最终被迫关闭。
(三)舆论监督“腐败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舆论监督是传媒的一种职能,但是媒体也是一个利益单位,有时候传媒很可能把舆论监督作为追逐利益的一个方面。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想传媒的公信力就会遭到质疑。”当前部分媒体人为了获得效益,借拉广告、刊发有偿新闻等,甚至帮人制造舆论声势来收取好处的有偿监督。这些媒体人严重忽视了一个事实,舆论的公共权力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其本该监督公共权力失范行为,却在这种腐败化的交易中丧失了立场。比如2006年11月,中国投诉网记者李凌在调查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时,向该公司北京分公司经理孙波发了一条索要380万元的短信,经过协商,李凌在该公司刘某处取得10万元,最终被抓获,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二、我国舆论监督优化的具体原因
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它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舆论监督的有效发挥将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为了加大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使其正确为人所用,针对目前它存在的问题对其原因做如下分析:
(一)舆论监督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现代法治国家,任何社会力量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法律的保护。目前我国舆论监督监督不力、监督“腐败化”等问题反映出我国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的缺失。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来支持舆论监督,但这些文件和规定大都比较抽象,操作难度大,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无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权力等。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所以舆论监督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全面性。
(二)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溝通不畅。舆论监督与满足公众知情权是分不开的,信息公开也是舆论监督。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还带有浓厚的行政行为的政策性特征;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与内容狭窄;信息公开的手段落后、渠道少、方式单一、缺乏可操作性规范。监督部门与公众信息沟通不畅影响公众对政策的认知与反馈,这样监督部门就无法通过公众信息来检验信息的可行性,最终导致舆论监督的监督范围萎缩。
(三)舆论监督缺乏自主性。舆论监督阻力不小、压力不轻、动力不足、效力不强,这是目前舆论监督的现状。我国舆论监督由于受到来自被监督单位、部门及其上级机关领导的干预过多,导致媒体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甚至不能监督,在实行监督的过程中丧失自主权,常常出现失语现象。忽视民众的口头舆论,民众议论纷纷的“焦点、难点”问题,舆论媒体很少提及,即使有相关的报道,但与民众对事件期望值和关注度相差甚远,导致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与群众关心的议题产生错位,出现舆论监督“打苍蝇多,打老虎少;打死老虎多,打活老虎少”。[1]
(四)舆论监督的手段异常。突出表现在舆论监督目的不明确、舆论监督“度”把握不好、舆论监督方式方法不当、舆论监督后果预测不够、舆论监督内容不全面。一篇舆论监督稿件如果不能对监督的后果有全面准确地预测,那么它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由于监督的内容不够具体全面,所以经常会出现以偏概全甚至失实的情况,最基本的事实没有弄准确,在舆论监督中出现“跑偏”,这些失实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五)舆论监督权力滥用。现实生活中,个别监督主体把这些监督工具当成谋求私利的工具,把舆论监督权当成私人权力,收受贿赂,勒索钱财。由于我国舆论监督环境差强人意,至今未制定出“新闻法”,记者的权力范围及其人身安全无法从法律的角度来规范和保护,因此记者权力滥用和遭到暴力袭击时有发生。这些直接促使舆论监督失去其公正性,滋生出大量的新闻腐败,大大降低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有的则是少数大众传媒和监督主体对监督事实和分寸尺度把握得不好,逐渐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舆论监督逐渐偏离正常轨道。
三、当前舆论监督需要优化的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舆论监督具有“揭短”、“亮丑”,督促监督对象修正错误、改正缺点的作用,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舆论监督优化工作意义重大。
(一)增强监督意识。即增强各级党委政府、舆论媒体对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世界媒体峰会上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媒体发展,支持舆论监督。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指出“只要舆论监督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它就是正面报道。现在舆论监督不是过的问题,而是不够的问题;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这说明当前党的舆论监督意识已经有所提高,并为我们进一步展开舆论监督工作提供了契机。这就要求我们在监督过程中、树立“四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大局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实现对舆论监督工作意识的优化。
(二)健全法律法规。首先,制定出相关的舆论监督法规。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来保障舆论监督,从党纪党规的角度探索来逐渐完善舆论监督的权利保障体系,积极推动我国舆论监督保障体系的建设。其次,制定信息公开法。事实表明,目前我国的信息公开是舆论监督的一大难题,因此应当通过政府信息立法来改变如今公共信息的传播状况。因为有法律来规定哪些信息是应该公布的、哪些是应该保密的,这样才能保障民众知情权。另外在信息公开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党政机关需要进一步发挥其职能,加大工作的力度,健全政务公开制度,继续扩大政务公开的广度与深度,以此来保证公开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三)拓宽信息渠道。拓宽信息渠道,有利于舆论监督的各方有效的沟通,便于实现监督的时效性。艾尔波特和波茨曼曾经提出一个计算传闻流量的公式,并分析传闻流量与两个因素有密切关联:一个是所传事实与公众相关程度成正比;另一个是跟这一事实公开的权威渠道所发布信息的充分程度和清晰程度成反比。2]也就是说,传闻事实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程度越高,传闻的流量越大;越是小道消息,越是政府的权威信息不畅,传闻的流量越高。它从反面告诉我们,政府是信息控制和信息传播的权威力量,政府如果能及时信息公开,就可阻止流言、抵消传闻,从而更好地树立政府形象,更有效地实现舆论引导。
(四)改进舆论监督手段。监督过程中,舆论媒体应到把握好时机和“度”以及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意味着媒体在舆论监督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宜性、平衡性、适度行的报道。尤其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力求舆论监督与服务群众的最佳结合点,因此在监督过程中需要理清思路,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然后决定采用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并对报道后的社会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确保舆论监督收到实效。
(五)把握舆论导向。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舆论监督导向,提高民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水平和新闻工作者的素养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如何把握正確的舆论监督导向需要做到:加大对舆论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政府加强舆论导向的引导,掌握正确的监督技巧和艺术。只有不断宣传并进行积极引导,使用正确合理的方法那么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必然会调动起来,那么舆论监督的导向才能正确的;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养的目的是使其更有效地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要求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中迅速而又准确地判断出哪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如同恩格斯所说:“一个新闻工作者善于从适当的方面迅速抓住问题”。[3]因此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加强学习和研究,打好政策、法律、自然科学和业务知识基础。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提高工作水平。
舆论监督是实现人人监督政府的有效方式之一,它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政治走向的重要力量之一。要优化舆论监督,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舆论媒体转变认识,立法机关要加大舆论监督立法建制的力度,舆论媒体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地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舆论监督调查组.河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状况调查报告[J].新华文摘,2000,(4):10-11.
[2]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关键词:舆论监督;信息公开;监督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2
舆论监督具有透明度高、影响面大、时效性强等特点,它对推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极大地作用。任何一个健全的社会都应当拥有完备的舆论监督机制。近年来,我国在舆论监督机制优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舆论监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话题,在我国,舆论监督既是人民群众言论自由的体现,也是人民民主专制实现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舆论监督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引导和优化舆论监督,保证其发挥有效科学的监督,成为当前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舆论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舆论监督环境的不断改善,监督空间的逐渐扩大以及监督力度的日益加大,舆论监督很快在党政机关刊物、报刊杂志、电视和老百姓中间得到广为传播。但是,就当前的复杂的形势下,我国的舆论监督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舆论监督不力。舆论监督的力度一般表现在数量和层次上,充足的数量是形成强力度的条件,层次的高低则显示着力度的大小。当前我国的舆论监督更多的是对社会现象予以曝光和批评,但是对涉及到我国法律的实施、政策的贯彻和党政领导工作生活的监督总是会因各种原因而力度不够。具体说来就是,监督重大性问题少,监督领导机关少,事前监督少。总结其原因,主要是对高层批评过多担心会引起党和政府机关的威信和社会的稳定,步入“批评就是一切”的误区。
(二)监督对象范围过窄。当前行政模式下,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地方保护主义猖獗,政府官员对舆论监督采取敌视态度并动用各方力量对其进行打击阻碍,导致监督重重受阻,舆论监督的范围逐渐萎缩。比如某省电视台开展了一个舆论监督类节目,但是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各方压力也接踵而至,栏目的监督范围被迫从最初的市级以下缩小到县级、镇级以下,最后只能监督村一级干部,栏目逐渐失去最初的意义,最终被迫关闭。
(三)舆论监督“腐败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舆论监督是传媒的一种职能,但是媒体也是一个利益单位,有时候传媒很可能把舆论监督作为追逐利益的一个方面。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想传媒的公信力就会遭到质疑。”当前部分媒体人为了获得效益,借拉广告、刊发有偿新闻等,甚至帮人制造舆论声势来收取好处的有偿监督。这些媒体人严重忽视了一个事实,舆论的公共权力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其本该监督公共权力失范行为,却在这种腐败化的交易中丧失了立场。比如2006年11月,中国投诉网记者李凌在调查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时,向该公司北京分公司经理孙波发了一条索要380万元的短信,经过协商,李凌在该公司刘某处取得10万元,最终被抓获,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二、我国舆论监督优化的具体原因
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它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舆论监督的有效发挥将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为了加大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使其正确为人所用,针对目前它存在的问题对其原因做如下分析:
(一)舆论监督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现代法治国家,任何社会力量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法律的保护。目前我国舆论监督监督不力、监督“腐败化”等问题反映出我国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的缺失。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来支持舆论监督,但这些文件和规定大都比较抽象,操作难度大,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无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权力等。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所以舆论监督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全面性。
(二)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溝通不畅。舆论监督与满足公众知情权是分不开的,信息公开也是舆论监督。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还带有浓厚的行政行为的政策性特征;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与内容狭窄;信息公开的手段落后、渠道少、方式单一、缺乏可操作性规范。监督部门与公众信息沟通不畅影响公众对政策的认知与反馈,这样监督部门就无法通过公众信息来检验信息的可行性,最终导致舆论监督的监督范围萎缩。
(三)舆论监督缺乏自主性。舆论监督阻力不小、压力不轻、动力不足、效力不强,这是目前舆论监督的现状。我国舆论监督由于受到来自被监督单位、部门及其上级机关领导的干预过多,导致媒体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甚至不能监督,在实行监督的过程中丧失自主权,常常出现失语现象。忽视民众的口头舆论,民众议论纷纷的“焦点、难点”问题,舆论媒体很少提及,即使有相关的报道,但与民众对事件期望值和关注度相差甚远,导致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与群众关心的议题产生错位,出现舆论监督“打苍蝇多,打老虎少;打死老虎多,打活老虎少”。[1]
(四)舆论监督的手段异常。突出表现在舆论监督目的不明确、舆论监督“度”把握不好、舆论监督方式方法不当、舆论监督后果预测不够、舆论监督内容不全面。一篇舆论监督稿件如果不能对监督的后果有全面准确地预测,那么它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由于监督的内容不够具体全面,所以经常会出现以偏概全甚至失实的情况,最基本的事实没有弄准确,在舆论监督中出现“跑偏”,这些失实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五)舆论监督权力滥用。现实生活中,个别监督主体把这些监督工具当成谋求私利的工具,把舆论监督权当成私人权力,收受贿赂,勒索钱财。由于我国舆论监督环境差强人意,至今未制定出“新闻法”,记者的权力范围及其人身安全无法从法律的角度来规范和保护,因此记者权力滥用和遭到暴力袭击时有发生。这些直接促使舆论监督失去其公正性,滋生出大量的新闻腐败,大大降低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有的则是少数大众传媒和监督主体对监督事实和分寸尺度把握得不好,逐渐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舆论监督逐渐偏离正常轨道。
三、当前舆论监督需要优化的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舆论监督具有“揭短”、“亮丑”,督促监督对象修正错误、改正缺点的作用,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舆论监督优化工作意义重大。
(一)增强监督意识。即增强各级党委政府、舆论媒体对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世界媒体峰会上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媒体发展,支持舆论监督。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指出“只要舆论监督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它就是正面报道。现在舆论监督不是过的问题,而是不够的问题;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这说明当前党的舆论监督意识已经有所提高,并为我们进一步展开舆论监督工作提供了契机。这就要求我们在监督过程中、树立“四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大局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实现对舆论监督工作意识的优化。
(二)健全法律法规。首先,制定出相关的舆论监督法规。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来保障舆论监督,从党纪党规的角度探索来逐渐完善舆论监督的权利保障体系,积极推动我国舆论监督保障体系的建设。其次,制定信息公开法。事实表明,目前我国的信息公开是舆论监督的一大难题,因此应当通过政府信息立法来改变如今公共信息的传播状况。因为有法律来规定哪些信息是应该公布的、哪些是应该保密的,这样才能保障民众知情权。另外在信息公开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党政机关需要进一步发挥其职能,加大工作的力度,健全政务公开制度,继续扩大政务公开的广度与深度,以此来保证公开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三)拓宽信息渠道。拓宽信息渠道,有利于舆论监督的各方有效的沟通,便于实现监督的时效性。艾尔波特和波茨曼曾经提出一个计算传闻流量的公式,并分析传闻流量与两个因素有密切关联:一个是所传事实与公众相关程度成正比;另一个是跟这一事实公开的权威渠道所发布信息的充分程度和清晰程度成反比。2]也就是说,传闻事实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程度越高,传闻的流量越大;越是小道消息,越是政府的权威信息不畅,传闻的流量越高。它从反面告诉我们,政府是信息控制和信息传播的权威力量,政府如果能及时信息公开,就可阻止流言、抵消传闻,从而更好地树立政府形象,更有效地实现舆论引导。
(四)改进舆论监督手段。监督过程中,舆论媒体应到把握好时机和“度”以及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意味着媒体在舆论监督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宜性、平衡性、适度行的报道。尤其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力求舆论监督与服务群众的最佳结合点,因此在监督过程中需要理清思路,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然后决定采用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并对报道后的社会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确保舆论监督收到实效。
(五)把握舆论导向。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舆论监督导向,提高民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水平和新闻工作者的素养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如何把握正確的舆论监督导向需要做到:加大对舆论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政府加强舆论导向的引导,掌握正确的监督技巧和艺术。只有不断宣传并进行积极引导,使用正确合理的方法那么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必然会调动起来,那么舆论监督的导向才能正确的;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养的目的是使其更有效地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要求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中迅速而又准确地判断出哪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如同恩格斯所说:“一个新闻工作者善于从适当的方面迅速抓住问题”。[3]因此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加强学习和研究,打好政策、法律、自然科学和业务知识基础。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提高工作水平。
舆论监督是实现人人监督政府的有效方式之一,它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政治走向的重要力量之一。要优化舆论监督,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舆论媒体转变认识,立法机关要加大舆论监督立法建制的力度,舆论媒体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地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舆论监督调查组.河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状况调查报告[J].新华文摘,2000,(4):10-11.
[2]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