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以中医理论为框架,同时吸收了武术、养生学、美学、伦理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观念,并在漫长的实践历程中进行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充实,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机构体系,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原则及特点。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4-0042-01
一、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概念及练习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1]
民族傳统体育养生项目的练习要遵守持之以恒原则、运动适量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原则。[1]因为想要取得理想的健身效果不坚持锻炼肯定行不通;想要实现动以养形、强健筋骨的健身养生效果,必须保持适度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想要取得理想的健身养生功效,必须符合以下几条,其一,适宜练功的环境、运动量、运动负荷;其二,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练习,由简到难,循序渐进。[1]
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一)养生治病。
养生或称“摄生”,其意思就是“治未病”。其目的就是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实现延年益寿。[1]从一定程度来说,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正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为了培育元气、扶植正气,主要通过调整功法姿势、锻炼呼吸节奏、修养精神达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预防疾病的目的。[2]《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注重整体观,强调以内因主导运动。
整体观经常作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然而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也同样适用。“五脏一体”、“天地一体”“天人相应”等理论认为,人体五脏与宇宙相同,都是一个整体。[1]人生活在宇宙之中,与天地相应,人的生命活动,其生理变化与大自然的整个运动联系在一起,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引起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因此,人们必须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顺从天地之和,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进行守神、调息和形体的锻炼,达到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1]
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并不是强调某种疾病如何治疗,而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手段,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能力。[1]通过这些锻炼,其正面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食欲增加,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精力充沛。不少体弱多病的人群,就是通过各种功法的锻炼,在身体内部力量逐渐增强的基础上,摆脱了病理状态,增强了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有的人在针对某种慢性病锻炼的同时,其他疾病也随之减轻或治愈。毫无疑问,这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整体积极有效作用是分不开的。
(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内外合一中的“内”指的是心、意、气等内在的情志活动和气息运动;“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3]在静功练习时,一般采用坐、躺、站、跪等安静的姿态,姿势、呼吸和意念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而练动功练习时,为了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肢体运动、呼吸方法、意念运用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虽肢体运动表现于外,但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安定,达到“动中有静”,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太极拳,动作处处带有弧形,且圆活,运动绵绵不断,前后贯穿,要求“以心使身”、意识引导动作、呼吸均匀深长、气沉丹田;这些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3]
(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和形式丰富,另外,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十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普及和开展。通过锻炼,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强了体质,增进了健康。
三、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在我国哲学思想和各种自然科学的指导与影响下,随着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对各种疾病认知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也不断地得到充实与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与方法的一门科学。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已成为新时代人们的追求目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与认同,必将在人类健康长寿的事业上,服务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https://wenku.baidu.com/view/c23e282abd64783e09122b9a.html
[2] http://jpkc.fudan.edu.cn/s/223/t/427/p/11/c/5776/list.htm
[3] https://wenku.baidu.com/view/dcc9eae8551810a6f52486cf.html
[4] 范乾辉.抢花炮运动的起源发展与教学[J].科技资讯,2016,14(22):93-94.
[5] 范乾辉.高脚竞速运动的起源发展与教学[J].科技资讯,2016,14(20):100-101.
[6] 范乾辉.西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源发展与教学[J].科技资讯,2016,14(23):106-107.
作者简介:范乾辉(1981、12--),福建宁德人,琼台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4-0042-01
一、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概念及练习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1]
民族傳统体育养生项目的练习要遵守持之以恒原则、运动适量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原则。[1]因为想要取得理想的健身效果不坚持锻炼肯定行不通;想要实现动以养形、强健筋骨的健身养生效果,必须保持适度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想要取得理想的健身养生功效,必须符合以下几条,其一,适宜练功的环境、运动量、运动负荷;其二,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练习,由简到难,循序渐进。[1]
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一)养生治病。
养生或称“摄生”,其意思就是“治未病”。其目的就是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实现延年益寿。[1]从一定程度来说,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正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为了培育元气、扶植正气,主要通过调整功法姿势、锻炼呼吸节奏、修养精神达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预防疾病的目的。[2]《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注重整体观,强调以内因主导运动。
整体观经常作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然而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也同样适用。“五脏一体”、“天地一体”“天人相应”等理论认为,人体五脏与宇宙相同,都是一个整体。[1]人生活在宇宙之中,与天地相应,人的生命活动,其生理变化与大自然的整个运动联系在一起,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引起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因此,人们必须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顺从天地之和,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进行守神、调息和形体的锻炼,达到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1]
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并不是强调某种疾病如何治疗,而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手段,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能力。[1]通过这些锻炼,其正面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食欲增加,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精力充沛。不少体弱多病的人群,就是通过各种功法的锻炼,在身体内部力量逐渐增强的基础上,摆脱了病理状态,增强了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有的人在针对某种慢性病锻炼的同时,其他疾病也随之减轻或治愈。毫无疑问,这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整体积极有效作用是分不开的。
(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内外合一中的“内”指的是心、意、气等内在的情志活动和气息运动;“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3]在静功练习时,一般采用坐、躺、站、跪等安静的姿态,姿势、呼吸和意念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而练动功练习时,为了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肢体运动、呼吸方法、意念运用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虽肢体运动表现于外,但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安定,达到“动中有静”,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太极拳,动作处处带有弧形,且圆活,运动绵绵不断,前后贯穿,要求“以心使身”、意识引导动作、呼吸均匀深长、气沉丹田;这些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3]
(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和形式丰富,另外,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十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普及和开展。通过锻炼,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强了体质,增进了健康。
三、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在我国哲学思想和各种自然科学的指导与影响下,随着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对各种疾病认知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也不断地得到充实与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与方法的一门科学。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已成为新时代人们的追求目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与认同,必将在人类健康长寿的事业上,服务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https://wenku.baidu.com/view/c23e282abd64783e09122b9a.html
[2] http://jpkc.fudan.edu.cn/s/223/t/427/p/11/c/5776/list.htm
[3] https://wenku.baidu.com/view/dcc9eae8551810a6f52486cf.html
[4] 范乾辉.抢花炮运动的起源发展与教学[J].科技资讯,2016,14(22):93-94.
[5] 范乾辉.高脚竞速运动的起源发展与教学[J].科技资讯,2016,14(20):100-101.
[6] 范乾辉.西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源发展与教学[J].科技资讯,2016,14(23):106-107.
作者简介:范乾辉(1981、12--),福建宁德人,琼台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