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制定了给予种粮农民补贴的政策。目前,补贴资金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4项。因工作关系,笔者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对某省种粮农民补贴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
该省所有市县的近百万农户享受了国家种粮补贴,为具体了解政策实施现状和效果,审计选择3个粮食主产县进行了重点延伸调查。该项目补贴资金涉及农户数量众多,对农户进行逐户摸排核实难度较大,同时入户调查也仅能发现一些点上的问题,无法对补贴政策执行的总体情况进行系统了解并揭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重大性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点面结合并从总体上揭露和反映问题成为本次审计的一个难点。在审计中,审计组通过对补贴发放政策和方式的摸底,发现根据国家种粮补贴资金管理规定,种粮农户应按照实际种粮面积享受种粮补贴。因此有无通过虚报种粮面积和虚报种粮农户,套取截留补贴资金,侵占农民利益的问题成为审计调查关注的重点内容。
在此次专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全面运用计算机手段,系统分析补贴资金发放数据,集中力量对某乡镇的数据解剖“麻雀”,通过对种粮补贴资金的银行发放数据进行重点分析,结合实地核查,共查出该乡镇2008年采用虚报农户身份和土地面积的方式套取截留种粮补贴资金的违规问题,并将该方法运用至其他年度及其他乡镇,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成果。本文对该审计过程中计算机方法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首先,审计组成立计算机审计小组,对补贴数据的信息化情况进行摸底了解,明确计算机方法的应用目标。通过审计调查了解到,种粮农民补贴资金的业务信息系统为“一卡通”系统。该系统通过为每一个农户设立一个政府直接补贴专用账户,将政府对农民的各类补贴和补助,经此账户补贴给农民,农民凭专用卡或存折直接到银行领取补贴资金,系统的主要管理模式为“乡镇管底册、部门管审核、财政管资金、银行管发放”。根据乡镇在“一卡通”系统中的审核维护的农户基础数据,县级财政将补贴资金数据直接从系统中的银行数据接口程序将补贴发放明细数据电子文件导出后,该电子数据包含银行账号、农户姓名、身份证号码、补贴金额等数据信息,转当地农村信用社据此进行发放,将补贴资金直接打入农户“一卡通”存折。
审计组通过对种粮补贴管理模式的分析,掌握了补贴资金的发放程序和环节,确定从银行发放数据信息中补贴农户身份和补贴面积的真实性审查为计算机方法应用的方向。审计组对延伸调查的某粮食主产县的补贴资金发放数据进行了采集整理,共取得了2个县18个乡镇粮补贴资金的银行发放数据,总数据量约为80 MB。本文仅选择延伸调查的某乡镇的种粮直补资金进行介绍。
其次,计算机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全面审核,重点锁定农户身份及补贴面积虚假方面的线索,为审计调查的全面铺开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
整体思路是:通过计算机方法对补贴发放数据中同一住址农户重名情况的查询,与当地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资料进行农户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的比对,判断是否存在农户身份虚假现象,然后对补贴发放数据中重名的农户和补贴面积做进一步详细审查,查明是否有利用虚假信息套取截留补贴资金等违规问题。主要步骤是:
(1)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确定数据审查方向。将种粮补贴资金的银行发放数据导入SQL Sever軟件,起名为“补贴发放基础数据表”,并对数据表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表共有农户编码、农户姓名、身份证号、农户住址、一卡通存折号、粮食直补数量、粮食直补标准、粮食直补金额等8个字段。经了解,由于该系统上线使用时间紧,基层财政部门人员少,基础工作仓促,农户的身份证号码输入采取了随意设定的方式,造成系统登记的身份证号码与农户真实情况不符,因此核实领取补贴资金农户身份的真实性只能依赖于对“农户姓名”字段的分析展开。
(2)生成“农户重名表”,选取补贴面积较大农户进行身份真实性核实。按照农户姓名、农户住址对表内数据进行查询,了解同一住址的农户重名情况,将农户姓名重复数据结果生成“农户重名表”。根据被审计地区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的实际情况,将补贴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农户定为“补贴面积较大农户”,在生成的“农户重名表”中选取“补贴面积较大农户”数据,生成“补贴面积较大重名农户表”,将该表数据与当地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资料进行农户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的比对,发现农户信息系编造。
(3)获取农户身份编造信息方法,形成“补贴发放不实疑点数据表”。根据计算机分析获得的农户信息造假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村组进行入户核查,掌握较为详实的情况后,进一步对虚假农户数据的分析及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涉,最终确认并取得不实农户身份信息的实际编造方法。根据该方法将“补贴资金发放数据表”数据查询后,生成“补贴发放不实疑点数据表”,并导出为EXEL表格形式供现场进一步审核使用。
(4)将“补贴发放不实疑点数据表”进行现场核实,形成结论。将已生成的“补贴发放不实疑点数据表”按照姓名、身份证号、地址、补贴面积等字段,全面查阅补贴底册,相关账簿等资料,并向涉及的相关人员和单位调查取证,核实数据,落实责任,计算套取截留种粮补贴资金的金额。
计算机方法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和重大性问题,使审计调查的针对性更强,审计工作效率更高,审计成果更为显著。审计组在投入人力较少、审计工作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共查出十余个乡镇政府和村组织利用不实农户信息套取截留大额补贴资金的问题,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迅速组织全面检查和整改,审计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种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该省所有市县的近百万农户享受了国家种粮补贴,为具体了解政策实施现状和效果,审计选择3个粮食主产县进行了重点延伸调查。该项目补贴资金涉及农户数量众多,对农户进行逐户摸排核实难度较大,同时入户调查也仅能发现一些点上的问题,无法对补贴政策执行的总体情况进行系统了解并揭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重大性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点面结合并从总体上揭露和反映问题成为本次审计的一个难点。在审计中,审计组通过对补贴发放政策和方式的摸底,发现根据国家种粮补贴资金管理规定,种粮农户应按照实际种粮面积享受种粮补贴。因此有无通过虚报种粮面积和虚报种粮农户,套取截留补贴资金,侵占农民利益的问题成为审计调查关注的重点内容。
在此次专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全面运用计算机手段,系统分析补贴资金发放数据,集中力量对某乡镇的数据解剖“麻雀”,通过对种粮补贴资金的银行发放数据进行重点分析,结合实地核查,共查出该乡镇2008年采用虚报农户身份和土地面积的方式套取截留种粮补贴资金的违规问题,并将该方法运用至其他年度及其他乡镇,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成果。本文对该审计过程中计算机方法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首先,审计组成立计算机审计小组,对补贴数据的信息化情况进行摸底了解,明确计算机方法的应用目标。通过审计调查了解到,种粮农民补贴资金的业务信息系统为“一卡通”系统。该系统通过为每一个农户设立一个政府直接补贴专用账户,将政府对农民的各类补贴和补助,经此账户补贴给农民,农民凭专用卡或存折直接到银行领取补贴资金,系统的主要管理模式为“乡镇管底册、部门管审核、财政管资金、银行管发放”。根据乡镇在“一卡通”系统中的审核维护的农户基础数据,县级财政将补贴资金数据直接从系统中的银行数据接口程序将补贴发放明细数据电子文件导出后,该电子数据包含银行账号、农户姓名、身份证号码、补贴金额等数据信息,转当地农村信用社据此进行发放,将补贴资金直接打入农户“一卡通”存折。
审计组通过对种粮补贴管理模式的分析,掌握了补贴资金的发放程序和环节,确定从银行发放数据信息中补贴农户身份和补贴面积的真实性审查为计算机方法应用的方向。审计组对延伸调查的某粮食主产县的补贴资金发放数据进行了采集整理,共取得了2个县18个乡镇粮补贴资金的银行发放数据,总数据量约为80 MB。本文仅选择延伸调查的某乡镇的种粮直补资金进行介绍。
其次,计算机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全面审核,重点锁定农户身份及补贴面积虚假方面的线索,为审计调查的全面铺开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
整体思路是:通过计算机方法对补贴发放数据中同一住址农户重名情况的查询,与当地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资料进行农户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的比对,判断是否存在农户身份虚假现象,然后对补贴发放数据中重名的农户和补贴面积做进一步详细审查,查明是否有利用虚假信息套取截留补贴资金等违规问题。主要步骤是:
(1)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确定数据审查方向。将种粮补贴资金的银行发放数据导入SQL Sever軟件,起名为“补贴发放基础数据表”,并对数据表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表共有农户编码、农户姓名、身份证号、农户住址、一卡通存折号、粮食直补数量、粮食直补标准、粮食直补金额等8个字段。经了解,由于该系统上线使用时间紧,基层财政部门人员少,基础工作仓促,农户的身份证号码输入采取了随意设定的方式,造成系统登记的身份证号码与农户真实情况不符,因此核实领取补贴资金农户身份的真实性只能依赖于对“农户姓名”字段的分析展开。
(2)生成“农户重名表”,选取补贴面积较大农户进行身份真实性核实。按照农户姓名、农户住址对表内数据进行查询,了解同一住址的农户重名情况,将农户姓名重复数据结果生成“农户重名表”。根据被审计地区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的实际情况,将补贴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农户定为“补贴面积较大农户”,在生成的“农户重名表”中选取“补贴面积较大农户”数据,生成“补贴面积较大重名农户表”,将该表数据与当地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资料进行农户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的比对,发现农户信息系编造。
(3)获取农户身份编造信息方法,形成“补贴发放不实疑点数据表”。根据计算机分析获得的农户信息造假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村组进行入户核查,掌握较为详实的情况后,进一步对虚假农户数据的分析及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涉,最终确认并取得不实农户身份信息的实际编造方法。根据该方法将“补贴资金发放数据表”数据查询后,生成“补贴发放不实疑点数据表”,并导出为EXEL表格形式供现场进一步审核使用。
(4)将“补贴发放不实疑点数据表”进行现场核实,形成结论。将已生成的“补贴发放不实疑点数据表”按照姓名、身份证号、地址、补贴面积等字段,全面查阅补贴底册,相关账簿等资料,并向涉及的相关人员和单位调查取证,核实数据,落实责任,计算套取截留种粮补贴资金的金额。
计算机方法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和重大性问题,使审计调查的针对性更强,审计工作效率更高,审计成果更为显著。审计组在投入人力较少、审计工作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共查出十余个乡镇政府和村组织利用不实农户信息套取截留大额补贴资金的问题,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迅速组织全面检查和整改,审计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种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