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迈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使得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开发日益重要,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也给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创新与创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3. 147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3- 0254- 02
1 校企合作机制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以往的课程开发多基于院校本身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课程体系分析等进行的课程创新。在校企合作机制下,课程开发凸显出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增强了课程开发中的市场导向
课程开发中企业的加入,使得课程本身从原来的理论体系导向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①企业本身盈利性的需求,促使课程开发本身更注重投入产出比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再是纯研究性行为,而是加入了开发资源配置与课程教育成果的性价比分析,那些能够明显提高毕业生工作效率的课程,被率先提上开发日程;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更加遵循市场规律,政府的引导作用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原动力,仍根源于企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于毕业生培养的共同价值体系;③高职院校在合作的课程开发中服务意识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正逐步由清高的学术研究型向市场服务型转变。虽然教育本身一直以来就是一项服务性行业,但服务的对象正逐步由政府和社会转变为企业和毕业生。在课程开发中,更注重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和企业的应用需求。
1.2 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融合
由于更多的企业倾向于聘用综合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对技能本身的提高和培养,同时还更加注重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但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元素,而且在单门课程的开发中也不断渗透素质培养的内容。
2 校企合作机制下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建设
在“大众创业、万众創新”的新形势影响下,不但政府部门在增强对创业者的投入与扶持,高职院校也开始了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建设工作。
2.1 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为公共教育与创新创业产业教育两部分,公共教育以教师现场教学与指导为主,包括“创新与创意思维训练”“创新素质拓展”“中小企业注册常识”等课程,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者所需的基础性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创业产业教育以视频课程为主,利用网络课程平台的形式,选取全球领先的Coursera、edx、Udacity课程以及国内比较成熟的汇智、尔雅慕课平台,当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可提供约30个产业门类,近5 000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可供学生不断完善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好地完成创新创意作品。
2.2 创业文化建设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创新与创业课程更多地融入了企业文化,更好地发挥了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功能。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有机融合,通过每年定期开展创客大讲堂或企业文化大讲堂、创业访谈或报告会、创新创意计划大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职学生创业论坛、“科技节”及各类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比、模拟商战、SYB(自主创业)和KAB(创业教育)项目训练等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从而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3 创业社团建设
企业文化的融入使得大学生社团更加具有规范性,而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对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点,鼓励学生积极组建发展淘宝社、建筑设计室、机械产品设计室、市场营销协会、花艺协会等创新创业社团,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3 校企合作机制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在于,与传统的学校科技实践等教育内容比较来说,这种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兴趣和素养启发,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也为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了一种长效机制。校企合作下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努力将创新创业课程打造为一门人人可以参与,帮助学生将创意变成创新的行动,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缺陷。通过对当前中国大学生及其他创业者的调查,以下3种形式比较适合创新与创业课程的人才培养。
3.1 行动式教育
知识的魅力来源于兴趣。当前,中国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基本来源于课堂。通过利用浸入式的教学模式,以科技制作、神奇的科技之旅等形式,点燃大学生对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的好奇心。校企合作的创新课程,可通过参观企业现场、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形式,将学生慢慢带入创新与创业的实践环节。这种行动式的培养与生活更加贴近,能够利用自己的创新能力解决企业的问题,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强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2 素养式教育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行动式培养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科技兴趣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课程使之连贯起来。这种方式看重素养的培育,把创新当作个人素养的必须品,进行补充强化。长期的兴趣才能让兴趣转化为成果,一些年轻的创新创业者在这样的机制下快速成长,虽然不一定能百分之百成为一个完整创意,或称为创业的起点,但却给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90后一个尝试的机会。
3.3 平台式教育
体验和课程是创新创业培育的条件,二者不可偏废。
[关键词]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创新与创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3. 147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3- 0254- 02
1 校企合作机制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以往的课程开发多基于院校本身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课程体系分析等进行的课程创新。在校企合作机制下,课程开发凸显出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增强了课程开发中的市场导向
课程开发中企业的加入,使得课程本身从原来的理论体系导向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①企业本身盈利性的需求,促使课程开发本身更注重投入产出比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再是纯研究性行为,而是加入了开发资源配置与课程教育成果的性价比分析,那些能够明显提高毕业生工作效率的课程,被率先提上开发日程;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更加遵循市场规律,政府的引导作用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原动力,仍根源于企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于毕业生培养的共同价值体系;③高职院校在合作的课程开发中服务意识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正逐步由清高的学术研究型向市场服务型转变。虽然教育本身一直以来就是一项服务性行业,但服务的对象正逐步由政府和社会转变为企业和毕业生。在课程开发中,更注重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和企业的应用需求。
1.2 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融合
由于更多的企业倾向于聘用综合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对技能本身的提高和培养,同时还更加注重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但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元素,而且在单门课程的开发中也不断渗透素质培养的内容。
2 校企合作机制下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建设
在“大众创业、万众創新”的新形势影响下,不但政府部门在增强对创业者的投入与扶持,高职院校也开始了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建设工作。
2.1 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为公共教育与创新创业产业教育两部分,公共教育以教师现场教学与指导为主,包括“创新与创意思维训练”“创新素质拓展”“中小企业注册常识”等课程,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者所需的基础性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创业产业教育以视频课程为主,利用网络课程平台的形式,选取全球领先的Coursera、edx、Udacity课程以及国内比较成熟的汇智、尔雅慕课平台,当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可提供约30个产业门类,近5 000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可供学生不断完善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好地完成创新创意作品。
2.2 创业文化建设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创新与创业课程更多地融入了企业文化,更好地发挥了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功能。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有机融合,通过每年定期开展创客大讲堂或企业文化大讲堂、创业访谈或报告会、创新创意计划大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职学生创业论坛、“科技节”及各类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比、模拟商战、SYB(自主创业)和KAB(创业教育)项目训练等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从而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3 创业社团建设
企业文化的融入使得大学生社团更加具有规范性,而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对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点,鼓励学生积极组建发展淘宝社、建筑设计室、机械产品设计室、市场营销协会、花艺协会等创新创业社团,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3 校企合作机制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在于,与传统的学校科技实践等教育内容比较来说,这种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兴趣和素养启发,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也为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了一种长效机制。校企合作下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努力将创新创业课程打造为一门人人可以参与,帮助学生将创意变成创新的行动,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缺陷。通过对当前中国大学生及其他创业者的调查,以下3种形式比较适合创新与创业课程的人才培养。
3.1 行动式教育
知识的魅力来源于兴趣。当前,中国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基本来源于课堂。通过利用浸入式的教学模式,以科技制作、神奇的科技之旅等形式,点燃大学生对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的好奇心。校企合作的创新课程,可通过参观企业现场、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形式,将学生慢慢带入创新与创业的实践环节。这种行动式的培养与生活更加贴近,能够利用自己的创新能力解决企业的问题,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强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2 素养式教育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行动式培养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科技兴趣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课程使之连贯起来。这种方式看重素养的培育,把创新当作个人素养的必须品,进行补充强化。长期的兴趣才能让兴趣转化为成果,一些年轻的创新创业者在这样的机制下快速成长,虽然不一定能百分之百成为一个完整创意,或称为创业的起点,但却给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90后一个尝试的机会。
3.3 平台式教育
体验和课程是创新创业培育的条件,二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