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引入语文教学,旨在通过三国作品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其语文综合水平;同时激发学生对三国文化的关注,合理继承三国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其过程可称为“三阶段七环节”,即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①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泛读;②师生立项,学生选择阅读;③重组三国作品,构建教学单元;第二阶段:课堂教学 ④作品教学,相得益彰;⑤共侃三国,巩固提高;第三阶段:课后提升⑥“版主”汇总,教师斧正;⑦选编三国,推广成果。
【关键词】《三国演義》;引入;三国作品;“三阶段七环节”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是与初中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一部古典名著,其中具有较强文言色彩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小说三要素”(即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浓艳细腻的环境描写和淋漓尽致的人物刻画)、具有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的诗歌无一不是初中语文教学选文的范例。同时,《三国演义》是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载体。但是,由于当前流行的大众文化对经典文化的冲击,许多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涉及深层的文本解读。而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发展到今天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英雄文化日益衰落,伦理文化渐趋淡化。所以,本人把《三国演义》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进行实践探索,旨在通过三国作品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其语文综合水平;同时激发学生对三国文化的关注,合理继承三国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国演义》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可称为“三阶段七环节”。第一阶段:课前准备,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泛读”、“师生立项,学生选择阅读”、“整合三国作品,重组教学单元”三个环节。第二阶段:课堂教学,包括“作品教学,相得益彰”、“共侃三国,巩固提高”两个环节。第三阶段:课后提升,包括“‘版主’汇总,教师斧正”、“选编三国,推广成果”两个环节。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第一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泛读。教师指导学生面上了解、整体感知《三国演义》,做些读书卡片,写些真实的感想,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遇到困难往往会出现懈怠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式去激励他们,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深入阅读的兴趣。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指导他们阅读:①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等;②运用多媒体生动介绍三国英雄、三国典故、三国成语、歇后语、谜语等;③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些精彩的片段。
第二环节:师生立项,学生选择阅读。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在尝试泛读基础上,学生应根据不同兴趣、实际水平,有所选择阅读,不至于阅读无的放失,事倍功半。因此,师生先要一起商讨“阅读项目”。然后,学生选定阅读项目,并选出“版主”,专门负责该项。学习程度稍差一点儿的学生,可以搜集图片、整理、查阅资料,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学习程度稍好一点的学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鼓励创造性思维。下面自选阅读项目供参考:①有关三国的成语;②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谜语;③有关三国的对联;④有关三国的诗文;⑤有关《三国演义》中的诗歌;⑥有关三国的典故;⑦有关三国的谋略;⑧有关三国的英雄;⑨有关三国的著名战役;⑩有关三国的精彩语段,等等。
第三环节:重组三国作品,构建教学单元。重组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一些处于松散状态的东西彼此衔接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一个整体。所谓重组三国作品,即就语文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与《三国演义》进行重组:先选出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系列三国作品(含诗歌、故事、成语、俗语等),然后找出与之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逐一构建新的教学单元,为进行课堂教学准备前提条件。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
第四环节:作品教学,相得益彰。对于一部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繁多的鸿篇巨著,如何克服学生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防止刚刚起航,而后又匆匆靠岸。本人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三国演义》中的三国资源与课文三国作品相链接,并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有序的教学,达到优化组合、优化教学的目的。本人每周上一堂《三国演义》作品教学课,将学生《三国演义》阅读,纳入常规教学,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三国作品教学课就像给学生点亮了一盏盏航灯,能更好提高学生对《三国演义》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学生在茫茫的阅读大海中航行,不会迷失方向。
第五环节:共侃三国,巩固提高。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各种平台,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使他们能够交流阅读所得,互相学习。这一环节注重实践运用, 鼓励大胆创新。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可以分两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活动项目偏重于陈述性知识,第二层面活动项目偏重于程序性知识,既由浅入深,又可因材施教。第一层面活动项目:①讲三国故事;②对三国章回;③背三国诗歌;④猜三国谜语;⑤比读书卡片;⑥品三国人物,等等。第二层面活动项目:①评曹操的“奸”与“雄”;②说刘备的“哭”;③议诸葛亮的“智”;④论关羽的“义”; ⑤谈《三国演义》的人物出场艺术;⑥品《三国演义》的对比艺术;⑦学《三国演义》的夸张艺术;⑧解《三国演义》的谋略;⑨议《三国演义》的人才观;⑩评《三国演义》的伦理观,等等。
第三阶段:课后提升
第六环节:“版主”汇总,教师斧正。在这一环节中,各版主汇总本组阅读成果,如:“碎语插花”——三国熟语集,“诗词风采”——三国诗词集,“联中精品”——三国对联集;“群英荟萃”——三国英雄集;并和同学一起完成相应的修改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斧正。
第七环节:选编三国,推广成果。在学生的成果基础上,本人重新按三国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几个主要英雄人物为核心(因为有关这几个三国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谚语、诗歌等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随处可见),分别组成六个单元,进而汇编成一本适合学生阅读、教师教学的校本教材,并逐步推广。
把古典《三国演义》引入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增加教学时间,但如果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去一些不很重要的篇目,而教学时间总量不变。这样有利于优化教材,对学生也大有裨益。从大语文观的角度看,其实《三国演义》的内容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选文的一个范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只要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不但能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能力,还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使其得到放松。
【关键词】《三国演義》;引入;三国作品;“三阶段七环节”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是与初中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一部古典名著,其中具有较强文言色彩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小说三要素”(即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浓艳细腻的环境描写和淋漓尽致的人物刻画)、具有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的诗歌无一不是初中语文教学选文的范例。同时,《三国演义》是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载体。但是,由于当前流行的大众文化对经典文化的冲击,许多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涉及深层的文本解读。而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发展到今天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英雄文化日益衰落,伦理文化渐趋淡化。所以,本人把《三国演义》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进行实践探索,旨在通过三国作品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其语文综合水平;同时激发学生对三国文化的关注,合理继承三国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国演义》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可称为“三阶段七环节”。第一阶段:课前准备,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泛读”、“师生立项,学生选择阅读”、“整合三国作品,重组教学单元”三个环节。第二阶段:课堂教学,包括“作品教学,相得益彰”、“共侃三国,巩固提高”两个环节。第三阶段:课后提升,包括“‘版主’汇总,教师斧正”、“选编三国,推广成果”两个环节。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第一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泛读。教师指导学生面上了解、整体感知《三国演义》,做些读书卡片,写些真实的感想,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遇到困难往往会出现懈怠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式去激励他们,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深入阅读的兴趣。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指导他们阅读:①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等;②运用多媒体生动介绍三国英雄、三国典故、三国成语、歇后语、谜语等;③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些精彩的片段。
第二环节:师生立项,学生选择阅读。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在尝试泛读基础上,学生应根据不同兴趣、实际水平,有所选择阅读,不至于阅读无的放失,事倍功半。因此,师生先要一起商讨“阅读项目”。然后,学生选定阅读项目,并选出“版主”,专门负责该项。学习程度稍差一点儿的学生,可以搜集图片、整理、查阅资料,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学习程度稍好一点的学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鼓励创造性思维。下面自选阅读项目供参考:①有关三国的成语;②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谜语;③有关三国的对联;④有关三国的诗文;⑤有关《三国演义》中的诗歌;⑥有关三国的典故;⑦有关三国的谋略;⑧有关三国的英雄;⑨有关三国的著名战役;⑩有关三国的精彩语段,等等。
第三环节:重组三国作品,构建教学单元。重组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一些处于松散状态的东西彼此衔接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一个整体。所谓重组三国作品,即就语文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与《三国演义》进行重组:先选出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系列三国作品(含诗歌、故事、成语、俗语等),然后找出与之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逐一构建新的教学单元,为进行课堂教学准备前提条件。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
第四环节:作品教学,相得益彰。对于一部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繁多的鸿篇巨著,如何克服学生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防止刚刚起航,而后又匆匆靠岸。本人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三国演义》中的三国资源与课文三国作品相链接,并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有序的教学,达到优化组合、优化教学的目的。本人每周上一堂《三国演义》作品教学课,将学生《三国演义》阅读,纳入常规教学,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三国作品教学课就像给学生点亮了一盏盏航灯,能更好提高学生对《三国演义》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学生在茫茫的阅读大海中航行,不会迷失方向。
第五环节:共侃三国,巩固提高。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各种平台,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使他们能够交流阅读所得,互相学习。这一环节注重实践运用, 鼓励大胆创新。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可以分两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活动项目偏重于陈述性知识,第二层面活动项目偏重于程序性知识,既由浅入深,又可因材施教。第一层面活动项目:①讲三国故事;②对三国章回;③背三国诗歌;④猜三国谜语;⑤比读书卡片;⑥品三国人物,等等。第二层面活动项目:①评曹操的“奸”与“雄”;②说刘备的“哭”;③议诸葛亮的“智”;④论关羽的“义”; ⑤谈《三国演义》的人物出场艺术;⑥品《三国演义》的对比艺术;⑦学《三国演义》的夸张艺术;⑧解《三国演义》的谋略;⑨议《三国演义》的人才观;⑩评《三国演义》的伦理观,等等。
第三阶段:课后提升
第六环节:“版主”汇总,教师斧正。在这一环节中,各版主汇总本组阅读成果,如:“碎语插花”——三国熟语集,“诗词风采”——三国诗词集,“联中精品”——三国对联集;“群英荟萃”——三国英雄集;并和同学一起完成相应的修改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斧正。
第七环节:选编三国,推广成果。在学生的成果基础上,本人重新按三国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几个主要英雄人物为核心(因为有关这几个三国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谚语、诗歌等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随处可见),分别组成六个单元,进而汇编成一本适合学生阅读、教师教学的校本教材,并逐步推广。
把古典《三国演义》引入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增加教学时间,但如果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去一些不很重要的篇目,而教学时间总量不变。这样有利于优化教材,对学生也大有裨益。从大语文观的角度看,其实《三国演义》的内容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选文的一个范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只要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不但能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能力,还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使其得到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