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生命教育的目的正是引导幼儿对生命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幼儿积极的生命观。幼儿园教师要用好大自然所带给幼儿的礼物,充分利用饲养活动,来帮助幼儿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美好,从而促使幼儿建立积极的生命观。所以,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就饲养活动中幼儿的生命教育这个话题展开如下讨论,希望能够给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饲养活动;幼儿;生命教育
引导幼儿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思考生命个体的价值,建立积极的生命观,是在幼儿园落实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落实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尊重感性体验的作用,让幼儿在饲养活动中形成对生命的积极认知,促使幼儿学会珍惜、尊重、爱护生命。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问题和困惑
(一)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矛盾心理
幼儿教师希望借助生命教育促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但是幼儿教师又在潜意识里有对死亡的禁忌,不愿意让幼儿接触到死亡。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禁忌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在这一点上,幼儿园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和生命观,以客观的、理性的态度面对生命的逝去,从而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引导幼儿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神奇。
(二)对生命教育的双重认知
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普遍存在双重认知,他们既希望能够通过参与饲养活动,培养幼儿积极的价值观,又担心饲养活动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幼儿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难免要参与动物的成长和面对它们的意外死亡,幼儿教师重视参与动物成长对幼儿的启示,也担心动物的意外死亡使幼儿的心灵产生阴影。
二、通過饲养活动落实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了解生命周期,促使幼儿爱护生命
饲养活动引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幼儿能够在与小动物的接触中,体会其孕育和生存的艰难,感悟生命的珍贵。比如,小“蝌蚪变青蛙”“蚕的一生”都是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幼儿能够通过照顾小动物,了解生命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历程,从而学会爱护生命、珍惜生命。
以“小蝌蚪变青蛙”活动为例,幼儿可以在饲养活动中直接观察到小蝌蚪“卵——小蝌蚪——长出前腿——长出后腿——尾巴不见了——变成青蛙”的生命过程,进而对生命变化建立直观认知。饲养活动不是一蹴而就,幼儿需要持续付出耐心和爱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对生命的变化进行探究和讨论,以增加自养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愉快的生命探究活动中,完成饲养任务。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相比于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生命知识,通过饲养活动所探究到的生命知识更为真切和直观,带给幼儿的触动更大。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幼儿不仅可以探究到生命的奥秘,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爱心。
(二)体验饲养乐趣,促使幼儿尊重生命价值
对于仅有几岁大的幼儿而言,生命的价值这个话题是十分深奥的,教师可以通过饲养活动来帮助幼儿对生命的价值形成感性体验,从而帮助幼儿了解生命及其价值,达到落实生命教育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季节特点,设计比较容易完成的饲养任务让幼儿参与小动物的成长、见证生命的发展,引导幼儿从个体生命价值中感悟生命的普遍价值。
例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为幼儿带来一群可爱的蚕宝宝,让他们在照顾蚕宝宝、见证蚕宝宝化茧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脆弱与价值。当笔者将一群可爱的蚕宝宝带到教室,幼儿当即被他们所吸引,一双双好奇的大眼睛,仔细盯着笔者的每一个动作。蚕宝宝长得很快,每到课间休息时间,幼儿就去观察蚕宝宝,期待着蚕宝宝化茧。有一次,几名幼儿在照顾蚕宝宝的时候,不小心将其中一条捏烂了,一旁的幼儿惊叫道:“快轻点呀,你看蚕宝宝头上流出了绿色的血。”这件事对幼儿的触动很大,使他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在之后的时间里,幼儿对蚕宝宝的照顾更加细心。随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它们的身上泛起光泽,笔者将一块真丝布料拿给幼儿观察,告诉幼儿这块布料就是用蚕宝宝所吐的丝所织成的。蚕宝宝陆续吐丝结茧,幼儿讨论着饲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故事,以及桑叶变成蚕丝的神奇过程,不知不觉地完成情感升华,对生命越发尊重。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了解生命不仅是了解生命个体的外形特征,更重要的是了解生命的变化过程,让幼儿通过参与个体生命的成长,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饲养活动给了幼儿近距离接触小动物,并参与小动物成长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对小动物的亲近和好奇心理,引导他们在照顾小动物、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建立积极的生命观。
参考文献:
[1]刘梦月.关注饲养,走进生命[J].好家长,2020,4(19):62-63.
[2]刘雨杭.捕捉契机开展生态教育、生命教育[J].幼儿教育,2020,4(Z4):61-62.
[3]李莉.饲养活动:实现幼儿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智慧,2019,4(09):111.
关键词:饲养活动;幼儿;生命教育
引导幼儿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思考生命个体的价值,建立积极的生命观,是在幼儿园落实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落实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尊重感性体验的作用,让幼儿在饲养活动中形成对生命的积极认知,促使幼儿学会珍惜、尊重、爱护生命。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问题和困惑
(一)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矛盾心理
幼儿教师希望借助生命教育促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但是幼儿教师又在潜意识里有对死亡的禁忌,不愿意让幼儿接触到死亡。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禁忌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在这一点上,幼儿园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和生命观,以客观的、理性的态度面对生命的逝去,从而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引导幼儿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神奇。
(二)对生命教育的双重认知
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普遍存在双重认知,他们既希望能够通过参与饲养活动,培养幼儿积极的价值观,又担心饲养活动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幼儿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难免要参与动物的成长和面对它们的意外死亡,幼儿教师重视参与动物成长对幼儿的启示,也担心动物的意外死亡使幼儿的心灵产生阴影。
二、通過饲养活动落实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了解生命周期,促使幼儿爱护生命
饲养活动引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幼儿能够在与小动物的接触中,体会其孕育和生存的艰难,感悟生命的珍贵。比如,小“蝌蚪变青蛙”“蚕的一生”都是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幼儿能够通过照顾小动物,了解生命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历程,从而学会爱护生命、珍惜生命。
以“小蝌蚪变青蛙”活动为例,幼儿可以在饲养活动中直接观察到小蝌蚪“卵——小蝌蚪——长出前腿——长出后腿——尾巴不见了——变成青蛙”的生命过程,进而对生命变化建立直观认知。饲养活动不是一蹴而就,幼儿需要持续付出耐心和爱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对生命的变化进行探究和讨论,以增加自养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愉快的生命探究活动中,完成饲养任务。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相比于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生命知识,通过饲养活动所探究到的生命知识更为真切和直观,带给幼儿的触动更大。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幼儿不仅可以探究到生命的奥秘,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爱心。
(二)体验饲养乐趣,促使幼儿尊重生命价值
对于仅有几岁大的幼儿而言,生命的价值这个话题是十分深奥的,教师可以通过饲养活动来帮助幼儿对生命的价值形成感性体验,从而帮助幼儿了解生命及其价值,达到落实生命教育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季节特点,设计比较容易完成的饲养任务让幼儿参与小动物的成长、见证生命的发展,引导幼儿从个体生命价值中感悟生命的普遍价值。
例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为幼儿带来一群可爱的蚕宝宝,让他们在照顾蚕宝宝、见证蚕宝宝化茧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脆弱与价值。当笔者将一群可爱的蚕宝宝带到教室,幼儿当即被他们所吸引,一双双好奇的大眼睛,仔细盯着笔者的每一个动作。蚕宝宝长得很快,每到课间休息时间,幼儿就去观察蚕宝宝,期待着蚕宝宝化茧。有一次,几名幼儿在照顾蚕宝宝的时候,不小心将其中一条捏烂了,一旁的幼儿惊叫道:“快轻点呀,你看蚕宝宝头上流出了绿色的血。”这件事对幼儿的触动很大,使他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在之后的时间里,幼儿对蚕宝宝的照顾更加细心。随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它们的身上泛起光泽,笔者将一块真丝布料拿给幼儿观察,告诉幼儿这块布料就是用蚕宝宝所吐的丝所织成的。蚕宝宝陆续吐丝结茧,幼儿讨论着饲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故事,以及桑叶变成蚕丝的神奇过程,不知不觉地完成情感升华,对生命越发尊重。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了解生命不仅是了解生命个体的外形特征,更重要的是了解生命的变化过程,让幼儿通过参与个体生命的成长,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饲养活动给了幼儿近距离接触小动物,并参与小动物成长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对小动物的亲近和好奇心理,引导他们在照顾小动物、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建立积极的生命观。
参考文献:
[1]刘梦月.关注饲养,走进生命[J].好家长,2020,4(19):62-63.
[2]刘雨杭.捕捉契机开展生态教育、生命教育[J].幼儿教育,2020,4(Z4):61-62.
[3]李莉.饲养活动:实现幼儿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智慧,2019,4(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