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长序列重力观测资料对液核动力学效应的检验

来源 :地壳形变与地震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下关、弥渡、郫县、宝坻4个重力台站GS-15重力仪所测的长序列重力观测资料,并在莫洛金斯基液核动力效应理论的基础上,用实测结果检验了由于地球液核运动而产生在重力固体潮周日波上的共振响应。同时,对不同的地球模型做了某些比较分析和评估。计算结果表明:检验地球液核动力效应的一组指标数δ(O_1)—A(K_1),δ(ψ、),δ(Φ_1)等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其中主要分波的精度优于0.2%,与地球共振频率最为接近的ψ_1,Φ_1波的精度也优于2%。文章最后给出了观测结果与地球模型比较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期刊
板内断层网络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性质的动力学系统,它通过自组织过程走向稳态。断层正常的继承性运动,是系统稳态的映射。岩石流变非线性蠕变模型结合实际观测,能可靠地给出稳态映射。异常是对稳态的偏离,存在着“源兆性断层运动异常”与“场兆性断层运动异常”。系统在趋稳过程中的异常时空协同性,为地震预报提供了途径。 通过信息合成得出的群体异常,其可靠性显著高于个体异常,并具有更为明确的物理意义。具体给出异常判别
期刊
1989年9月21日至28日,在武汉举办了“大地形变前兆方法实用化攻关(断层形变部分)推广应用研讨班。研讨班由国家地震局科技司、地震研究所和第一测量大队联合举办。教员有:周硕愚研究员、张祖胜高级工程师、巩守文高级工程师和吴云工程师。学员来自地壳应力所、分析预报中心、第一和第二测量大队、综合测量队和各省局从事形变测量和分析预报工作的富有经验的同志。
期刊
本文在统一了弥漫、下关(相距60km)两台站标定常数、标定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两台站的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其中下关台14个月,弥渡台两年);确定了滇西地区GS15重力仪所观测到的主波潮汐因子的最佳值。文章最后分析了澜沧地震前后下关和弥渡台潮汐和非潮汐变化特征。
期刊
本文提出了固体潮理论值一阶微商值(G′=dG/dt)的新的计算方法——天顶距微分法。文中系统地给出了(重力、倾斜、线应变)固体潮之G′的实用计算公式。作者将这套公式用于拟合检验(NAKAI法),并与分波法(用分波法计算G和G′)和差分法(用天顶距公式计算G,用差分法计算G′)进行了对比计算,文中给出了部分对比计算结果。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重力,微分法的计算时间仅是分波法(取484个分波)计
期刊
采用横向分段、纵向分层的断层位错模式研究了美国加州帝国河谷地区四期三角复测资料,确定了1940年该河谷地区的M_ W=7.1级地震的断层活动方式及震后不同时期的滑动速率。 模式的要点是:大震间歇期发震层(孕震层)是闭锁或接近于闭锁状态,地表浅层和地壳深层可以发生无震滑动(蠕动);地震发生时,浅层与发震层产生滑动,且滑动量沿断层呈非均匀分布。
期刊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联合召集的第二次全国水诱发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2月27日—3月2日在武昌举行。74名代表来自国家地震局系统、
期刊
本文对长江三峡及其周缘地区完全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值精算的方法、精度及其实际结果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探讨了该区重力异常场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与深部构造环境、地震活动间的关系。
期刊
本文利用构造运动的古形变速率、断层地貌的形态反映、现今构造形变测量结果、重力场和深部结构特征以及遥感影象揭示的构造形迹性质,研究活动断层的分段特性,讨论其粘滑与蠕滑问题。然后,根据系统科学原理,把红河断裂带及周围地域内相关的构造网络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再根据分维数及应力分布的差异,把断裂带甫、北段分别划归两个子系统。地震活动的差异说明子系统走向稳态的方式不尽相同。
期刊
本文研究了宁夏北部(青铜峡、吴忠以北)地区近二十年来垂直形变场的演变特征,并与陕西关中地区垂直形变进行了定性、定量比较。结果表明:1977年前,宁北与关中出现准同步垂直形变反向,八十年代以来两地垂直形变程度不同地都有加速趋势。最后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粗浅的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