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公布
近期,农业部组织专家组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申报企业进行了形式审查和现场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农业部公布了今年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江苏省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天兆实业有限公司、安徽大自然种猪育种有限公司、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福清市丰泽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潍坊江海原种猪场、菏泽宏兴原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威海赛博迪种猪有限公司、湖北三湖畜牧有限公司、武汉市江夏区金龙畜禽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桑梓湖种猪场、湖南天心种业有限公司、湖南正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虹原种猪场、广东王将种猪有限公司、桂林美冠原种猪育种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南方金山谷农牧有限公司、重庆市六九原种猪场有限公司、陕西省原种猪场、陕西省安康市秦阳晨原种猪有限公司。
农业部要求相关省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监管、指导与服务。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要切实履行义务,认真开展种猪登记、性能测定、数据上报和遗传交流等育种工作,主动配合农业部做好种猪生产性能抽测和种猪场疫病净化等相关工作。
(摘自中国农业信息网)
明年生猪出栏量可能增加
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量环比增加1.3%,同比增加1.5%;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加2.1%,同比增加4.7%。
今年1~9月生猪和母猪存栏量都小幅增加,且增幅不断扩大,9月份增幅是最高的。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量与2009年的9、10月份的生猪存栏量相当;母猪存栏达到近4年的最高存栏量。预计2013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仍将增加,生猪市场仍将处于低迷状态。
(摘自农博网)
国内首台乘坐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研发成功
今后,茶农们采茶将更加省时省力,国内首台乘坐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的问世,成功解决了单人和双人抬式采茶机劳动强度大、工耗多等难题。
据介绍,由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园机械岗位专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装备研究中心主任肖宏儒研究员及其团队研究开发的乘坐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日前已成功完成了样机试验。此次研发的4CJ-20型乘坐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采用往复切割式弧面采摘器,与茶树蓬面相适应,采摘高度可调。
该团队还针对试验中出现的采摘高度不一致、鲜叶完整率低等问题,对样机进行了多次试验改进。该机作业性能稳定,单台作业效率为3~8亩/小时,具有结构合理、油耗少、对茶树污染小、机动性好、操作省力、工效较高和采摘鲜叶质量较好等特点,适合在20度以下缓坡、条播、地面比较平整、地头留有一定回转地带的茶园中使用。
(摘自《农民日报》)
我国专家创新棉秆收获切碎压捆联合作业技术
日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了“棉秆收获切碎压捆联合作业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据南京农机化所农业资源开发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陈永生介绍,自2009年以来,项目组创新研发了4MGB-237型自走式棉秆拔秆切碎联合收获机,改进优化了9YL-40型直立式棉秆液压打包机。
据了解,创新后的棉秆联合收获机突破了棉秆高效整株拔取、强制平顺输送、低耗切碎集箱等关键技术,可一次性完成拔秆、输送、切碎、集料,大大提高了棉秆收获效率,降低了收获成本;同时,棉秆液压打包机可以将切碎后的棉秆压缩打包,在方便储藏和运输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棉秆的运输成本,有利于提高棉秆资源化利用程度。
(摘自《农民日报》)
我国专家填补生鲜乳中“莠去津”检测方法空白
莠去津(ATZ)是一种常见的除草剂,在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的玉米种植中被广泛使用。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安全加工与检测技术创新团队,在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了莠去津经过植物代谢、环境降解及动物代谢后,在以玉米饲料为基础的生鲜乳实际生产体系中的污染现状及迁移规律。
据了解,研究人员建立的饮水、青贮玉米、精饲料及生鲜乳等4种样品中莠去津及其6种主要代谢物的残留检测方法,实现了这7种物质的同时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填补了国内外对生鲜乳中莠去津及其代谢物同时检测方法的空白。
另外,此项研究还明确了青贮及青贮方式对青贮饲料质量安全性和奶牛生产的安全性影响,为制定饲料及生鲜乳标准中莠去津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限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摘自《农民日报》)
油茶籽高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获重要突破
近年来,针对制约我国油茶籽高效加工利用的产业化技术瓶颈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开展脱壳低温压榨、清洁低温炼制、茶皂素提取、茶籽营养油深加工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技术及关键设备,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研究员黄凤洪主持完成的此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据黄凤洪介绍,此项研究首次采用挤压和碾磨以及风筛复合分离原理,研制出了原理新颖、快速高效的油茶籽脱壳分离装置,油茶籽脱壳率大于98.5%,仁中含壳率小于4%、壳中含仁率小于1%。利用用双螺旋以及榨螺和榨圈联合压榨的原理,独创性地设置了多段带刀刃刮刀机构,突破了油茶籽低残油低温压榨技术难题,开发出了低温榨油机,压榨饼残油率小于4%,显著优于国内外报道指标。
据了解,采用该项目研究建立的油茶籽脱壳低温压榨低温炼制新型工艺技术,开发出的“低温压榨油”达到压榨一级茶籽油标准,而生产成本比现有常规工艺降低30%以上,加工利润提高50%以上。同时,采用脂质重组和活性追踪技术,以油茶籽油为主,耦合添加其他功能油脂及天然微量营养成分,定向设计筛选出了具有调节血脂和改善生长发育作用的两种新型功能油脂。
课题组还首次研究建立了从茶籽饼粕中超声波辅助提取茶皂素的新型工艺技术,提取的茶皂素纯度大于90%,具有工艺简捷、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等显著特点。
(摘自《农民日报》) 甘肃省专家育出超强抗寒冬油菜新品种
甘肃农业大学油菜育种专家孙万仓教授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奔波10多个寒暑后,成功培育了超强抗寒冬油菜新品种“陇油6号”。该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将有效地解决我国北方旱寒区冬油菜越冬问题,结束北方旱寒区不能种植冬油菜的历史,从而使原来不能种植冬油菜的广大北方地区成为我国新的冬油菜产区。
据了解,在北方旱寒区一般的冬油菜品种是难以越冬的,即使国内专家认为最为抗寒的陕西关中油菜、上党油菜也难以在兰州以北和河西走廊等北方寒区的严冬存活。为此,孙万仓教授以自己多年积累的育种知识为基础,采用“杂交 轮回选择法”把分散在不同群体中的优良抗寒、抗旱基因,在甘肃省北部冬季寒、旱的自然逆境胁迫环境下,通过自然选择选择出来,中选基因型间通过相互传粉,实现优良基因聚集。一代一代聚集、改进,使适应北方严酷寒旱生态环境的优良抗逆基因库得以丰富和拓展,筛选出了适宜我国北方旱寒区自然生态条件的超强抗寒冬油菜新品种“陇油6号”,并通过了品种管理部门的审定。
(摘自农博网)
广西培育出马尾松新品种
近日,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对广西林科院选育、申报的松属马尾松新品种“松韵”进行了现场审定。
广西林科院、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等单位的松树专家自2002年起对该品种进行了系统的选育研究。该品种生长旺盛,树干通直,节间长,树皮薄,叶色翠绿;经历了多次大范围内的松毒蛾和松毛虫混合虫害,以及连续嫁接、异地保存种植后,其抗松毒蛾和松毛虫性能仍能保持。
(摘自中国农业信息网)
江西研发出沼液处理新技术
近日,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科技人员研发出一项沼液处理新技术——高效内循环硝化、反硝化脱氮反应器,可广泛应用于养殖企业的沼液处理,减轻沼液中高浓度水里氨氮造成的水体污染。
随着大规模沼气工程建设的发展,沼气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目前的研究水平,我国规模化沼气污水处理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的水平,新的工艺组合尚缺少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
高效内循环硝化、反硝化脱氮反应器包括圆形钢砼结构池、无动力自流式旋转布水系统、气提循环系统和固液分离系统,其特征是反应器分为上部好氧硝化区和下部厌氧反硝化区,厌氧区和好氧区之间由气提系统连接,通过控制气提流量控制废水的回流比例,实现废水的硝化与反硝化反应,从而去除废水中过多的氨氮。工程实践表明,该反应器对氨氮的处理效率可达86.5%,对需氧量处理效率可达80%。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
(摘自《农民日报》)
广东农科院开发出空间种植系统
日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成功开发出一套水培花卉室内360空间种植系统,并赢得市场认可。
水培花卉室内360空间种植系统具有外观新颖、清洁高雅、管理方便、造价低、自动化和大面积整排整列、美化绿化效果好等优点,符合现代社会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要求。负责该项目研发的园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王代容说:“我们在这套种植系统中运用了智能自动循环系统、水量可控技术、蓄排水过滤系统等人性化设计,水培植物通过吸取花筒内的营养液来满足生长需求。花筒内的营养液可定期自动更换,保持水培植物生长环境的溶氧量和清洁卫生,避免了水环境长期处于厌养状态而水质变坏滋生蚊虫。此外,该系统还彻底解决了室内用泥土种植花卉的种种不便和经常浇水等问题。在系统中还可实现花、鱼共赏,达到动静结合的独特观赏效果。”现在这套系统的技术体系已经成熟,可广泛应用于家居、办公室、商场、酒店等的立面绿化、美化装饰。
(摘自农博网)
近期,农业部组织专家组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申报企业进行了形式审查和现场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农业部公布了今年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江苏省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天兆实业有限公司、安徽大自然种猪育种有限公司、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福清市丰泽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潍坊江海原种猪场、菏泽宏兴原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威海赛博迪种猪有限公司、湖北三湖畜牧有限公司、武汉市江夏区金龙畜禽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桑梓湖种猪场、湖南天心种业有限公司、湖南正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虹原种猪场、广东王将种猪有限公司、桂林美冠原种猪育种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南方金山谷农牧有限公司、重庆市六九原种猪场有限公司、陕西省原种猪场、陕西省安康市秦阳晨原种猪有限公司。
农业部要求相关省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监管、指导与服务。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要切实履行义务,认真开展种猪登记、性能测定、数据上报和遗传交流等育种工作,主动配合农业部做好种猪生产性能抽测和种猪场疫病净化等相关工作。
(摘自中国农业信息网)
明年生猪出栏量可能增加
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量环比增加1.3%,同比增加1.5%;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加2.1%,同比增加4.7%。
今年1~9月生猪和母猪存栏量都小幅增加,且增幅不断扩大,9月份增幅是最高的。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量与2009年的9、10月份的生猪存栏量相当;母猪存栏达到近4年的最高存栏量。预计2013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仍将增加,生猪市场仍将处于低迷状态。
(摘自农博网)
国内首台乘坐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研发成功
今后,茶农们采茶将更加省时省力,国内首台乘坐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的问世,成功解决了单人和双人抬式采茶机劳动强度大、工耗多等难题。
据介绍,由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园机械岗位专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装备研究中心主任肖宏儒研究员及其团队研究开发的乘坐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日前已成功完成了样机试验。此次研发的4CJ-20型乘坐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采用往复切割式弧面采摘器,与茶树蓬面相适应,采摘高度可调。
该团队还针对试验中出现的采摘高度不一致、鲜叶完整率低等问题,对样机进行了多次试验改进。该机作业性能稳定,单台作业效率为3~8亩/小时,具有结构合理、油耗少、对茶树污染小、机动性好、操作省力、工效较高和采摘鲜叶质量较好等特点,适合在20度以下缓坡、条播、地面比较平整、地头留有一定回转地带的茶园中使用。
(摘自《农民日报》)
我国专家创新棉秆收获切碎压捆联合作业技术
日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了“棉秆收获切碎压捆联合作业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据南京农机化所农业资源开发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陈永生介绍,自2009年以来,项目组创新研发了4MGB-237型自走式棉秆拔秆切碎联合收获机,改进优化了9YL-40型直立式棉秆液压打包机。
据了解,创新后的棉秆联合收获机突破了棉秆高效整株拔取、强制平顺输送、低耗切碎集箱等关键技术,可一次性完成拔秆、输送、切碎、集料,大大提高了棉秆收获效率,降低了收获成本;同时,棉秆液压打包机可以将切碎后的棉秆压缩打包,在方便储藏和运输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棉秆的运输成本,有利于提高棉秆资源化利用程度。
(摘自《农民日报》)
我国专家填补生鲜乳中“莠去津”检测方法空白
莠去津(ATZ)是一种常见的除草剂,在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的玉米种植中被广泛使用。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安全加工与检测技术创新团队,在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了莠去津经过植物代谢、环境降解及动物代谢后,在以玉米饲料为基础的生鲜乳实际生产体系中的污染现状及迁移规律。
据了解,研究人员建立的饮水、青贮玉米、精饲料及生鲜乳等4种样品中莠去津及其6种主要代谢物的残留检测方法,实现了这7种物质的同时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填补了国内外对生鲜乳中莠去津及其代谢物同时检测方法的空白。
另外,此项研究还明确了青贮及青贮方式对青贮饲料质量安全性和奶牛生产的安全性影响,为制定饲料及生鲜乳标准中莠去津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限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摘自《农民日报》)
油茶籽高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获重要突破
近年来,针对制约我国油茶籽高效加工利用的产业化技术瓶颈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开展脱壳低温压榨、清洁低温炼制、茶皂素提取、茶籽营养油深加工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技术及关键设备,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研究员黄凤洪主持完成的此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据黄凤洪介绍,此项研究首次采用挤压和碾磨以及风筛复合分离原理,研制出了原理新颖、快速高效的油茶籽脱壳分离装置,油茶籽脱壳率大于98.5%,仁中含壳率小于4%、壳中含仁率小于1%。利用用双螺旋以及榨螺和榨圈联合压榨的原理,独创性地设置了多段带刀刃刮刀机构,突破了油茶籽低残油低温压榨技术难题,开发出了低温榨油机,压榨饼残油率小于4%,显著优于国内外报道指标。
据了解,采用该项目研究建立的油茶籽脱壳低温压榨低温炼制新型工艺技术,开发出的“低温压榨油”达到压榨一级茶籽油标准,而生产成本比现有常规工艺降低30%以上,加工利润提高50%以上。同时,采用脂质重组和活性追踪技术,以油茶籽油为主,耦合添加其他功能油脂及天然微量营养成分,定向设计筛选出了具有调节血脂和改善生长发育作用的两种新型功能油脂。
课题组还首次研究建立了从茶籽饼粕中超声波辅助提取茶皂素的新型工艺技术,提取的茶皂素纯度大于90%,具有工艺简捷、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等显著特点。
(摘自《农民日报》) 甘肃省专家育出超强抗寒冬油菜新品种
甘肃农业大学油菜育种专家孙万仓教授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奔波10多个寒暑后,成功培育了超强抗寒冬油菜新品种“陇油6号”。该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将有效地解决我国北方旱寒区冬油菜越冬问题,结束北方旱寒区不能种植冬油菜的历史,从而使原来不能种植冬油菜的广大北方地区成为我国新的冬油菜产区。
据了解,在北方旱寒区一般的冬油菜品种是难以越冬的,即使国内专家认为最为抗寒的陕西关中油菜、上党油菜也难以在兰州以北和河西走廊等北方寒区的严冬存活。为此,孙万仓教授以自己多年积累的育种知识为基础,采用“杂交 轮回选择法”把分散在不同群体中的优良抗寒、抗旱基因,在甘肃省北部冬季寒、旱的自然逆境胁迫环境下,通过自然选择选择出来,中选基因型间通过相互传粉,实现优良基因聚集。一代一代聚集、改进,使适应北方严酷寒旱生态环境的优良抗逆基因库得以丰富和拓展,筛选出了适宜我国北方旱寒区自然生态条件的超强抗寒冬油菜新品种“陇油6号”,并通过了品种管理部门的审定。
(摘自农博网)
广西培育出马尾松新品种
近日,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对广西林科院选育、申报的松属马尾松新品种“松韵”进行了现场审定。
广西林科院、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等单位的松树专家自2002年起对该品种进行了系统的选育研究。该品种生长旺盛,树干通直,节间长,树皮薄,叶色翠绿;经历了多次大范围内的松毒蛾和松毛虫混合虫害,以及连续嫁接、异地保存种植后,其抗松毒蛾和松毛虫性能仍能保持。
(摘自中国农业信息网)
江西研发出沼液处理新技术
近日,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科技人员研发出一项沼液处理新技术——高效内循环硝化、反硝化脱氮反应器,可广泛应用于养殖企业的沼液处理,减轻沼液中高浓度水里氨氮造成的水体污染。
随着大规模沼气工程建设的发展,沼气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目前的研究水平,我国规模化沼气污水处理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的水平,新的工艺组合尚缺少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
高效内循环硝化、反硝化脱氮反应器包括圆形钢砼结构池、无动力自流式旋转布水系统、气提循环系统和固液分离系统,其特征是反应器分为上部好氧硝化区和下部厌氧反硝化区,厌氧区和好氧区之间由气提系统连接,通过控制气提流量控制废水的回流比例,实现废水的硝化与反硝化反应,从而去除废水中过多的氨氮。工程实践表明,该反应器对氨氮的处理效率可达86.5%,对需氧量处理效率可达80%。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
(摘自《农民日报》)
广东农科院开发出空间种植系统
日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成功开发出一套水培花卉室内360空间种植系统,并赢得市场认可。
水培花卉室内360空间种植系统具有外观新颖、清洁高雅、管理方便、造价低、自动化和大面积整排整列、美化绿化效果好等优点,符合现代社会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要求。负责该项目研发的园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王代容说:“我们在这套种植系统中运用了智能自动循环系统、水量可控技术、蓄排水过滤系统等人性化设计,水培植物通过吸取花筒内的营养液来满足生长需求。花筒内的营养液可定期自动更换,保持水培植物生长环境的溶氧量和清洁卫生,避免了水环境长期处于厌养状态而水质变坏滋生蚊虫。此外,该系统还彻底解决了室内用泥土种植花卉的种种不便和经常浇水等问题。在系统中还可实现花、鱼共赏,达到动静结合的独特观赏效果。”现在这套系统的技术体系已经成熟,可广泛应用于家居、办公室、商场、酒店等的立面绿化、美化装饰。
(摘自农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