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2005年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成立江苏省扬州中德技师培训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办学理念,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技能人才。经过多年的合作、探索,比较与我国职教模式的差异,谈谈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理念的一些启发。
【關键词】 职业教育;德国;差异
德国的商品意味着耐用、可靠、安全与精密,意味着信用和质量。德国有一种非常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这不论是在整个的社会环境中,还是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中,都能够体会到。这种质量意识表现出来的便是认真的履行职责,严格的遵守规范,并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做的各种努力。诞生了像西门子、博士、奔驰、宝马、阿迪达斯运动服饰、莱卡相机等等耳熟能详的品牌。也是因为德国注重工业技术,也是它在世界经济危机中没有大的影响,经济一直保持正常运转。
一、健康的教育理念
每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均与本国的国情、教育的政策及管理的机制等因素密不可分。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某种偏见,很多人认为体力劳动低人一等,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今后不会有出息。大城市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而是千方百计的让学生上大学。德国人普遍认为,每个人从事的工作都是一种职业,是个人的选择,而职业不分贵贱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当代社会,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改变我国传统的职教观念,需要各部门一起努力。一方面,国家要推出相应政策对职业教育进行宣传,增加公众对它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进程,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含金量,使中职学生毕业后不愁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形成良性的发展格局。
二、课程模式
课程是教育实施的主要媒介之一,德国职业教育质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核心阶梯式的课程模式。从课程大纲的编制,到具体课程的开发,再到某一专业课程的安排,都体现了实践导向、行动导向、能力本位等特点。
首先,在课程的开发方法上:德国课程开发的方法是职业分析法,而我国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学科式系统的开发方法。两者侧重点不同,职业分析法侧重于内容与技能的实际职业需要,它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科式则侧重于知识的逻辑系统,是以学术性为导向。职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具有生产性特征,其主要目的在于从事社会生产,因此,职业分析法从分析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入手开发课程较于以学科式的课程开发方法更为适宜职业教育的需要。
其次,在课程的模式上:德国的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是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综合的、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它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课为实训课服务,理论课采用综合课程的方法,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都各自成为一完整独立体系,注重学生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训课占次要位置。这造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等弊病。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以学科为中心、以学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也较单一。课程内容以“注入式”理论讲解为主,忽视应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业学校要进行专业学术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原理和结论。考试结束以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是不乐观的。其次,教学机制不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现象。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着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德国,不管是企业培训还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都比较灵活,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为目标。进行企业培训的时候,培训师经常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训师大多是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强调让受教育者在做中学,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提高其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而在职业学校,因为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相应的教学方法则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但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及教学目标,教师也会也会安排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使理论学习也并不枯燥,学生可随时提问,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较好。目前在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课程教学还是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还并不广泛,学习兴趣低,效果差,且锻炼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这是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毕竟我国学生较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教学班通常有四五十个学生组成,采取这些以讨论和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会对课堂秩序造成影响,质量难以保证。随着我国生产力结构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进行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为企业社会输送更多的实用人才。国家也认识到这些问题,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对经济进步的影响,近些年国家劳动部推行的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很好的机遇和平台,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三、师资队伍
德国的培训师或职业学校老师必须具备企业经验、大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等多种素质。必须通过国家和行业协会的考核审查才能上岗。而我国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较低,很少有即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又具备丰富工作、生产实践经验的师资。骨干教师队伍比较薄弱。教师的经验不足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一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几乎无法开展。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并没有受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训练,对这些方法并不熟悉。但是,教学过程作为实施教育直接的途径,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莫大的影响。按照我国目前的国情,完全照搬德国如此严格的师资审核制度是不太可能的,这就要求我国首先要加大力量进行职教师资建设。创建一流的职业教育,必须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
四、教学方法 教学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它又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教师的受教育背景、教师运用教学法的能力、教师的热情、班级的规模、客观的教学条件等等。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发达,在教学方法方面有诸多研究。比如,四阶段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深刻反映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规律,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方法上的保证。相反,我国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研究,专业教学也基本沿袭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特征。教学法的客观运用条件上,德国的状况要好于我国。德国一般学校的学生规模偏少,一个班也就20几人,有的才10几人,这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以及教师灵活多样教学法的采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教师也能给学生以更多的亲自指导。此外,良好的教育实训条件也为理论教学及实践性教学法的采用创造了条件。
五、建议
学校的完整教学系统包括学校硬件设施、实训场地、课程、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学习管理、教学创新、教学评估、学校管理、师资。这几个环节就像木桶效应,有一个短板就不能发挥最大效率。因为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我们完全照办德国模式可能行不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的教学和德国有很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他们用的一些方法其实我们一直在用,但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我相信德国模式可以借鉴,再根据我国国情、校情转换。
我院与德国合作多年,对我们办学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一定的改革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是课程模式的设置,本着“能力本位”,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核心能力、专业能力的原则开发设置课程,开发课程的组织者必须是对德国职教模式有深刻认识的资深专业老师,减少传统教学对其思维的影响。其次是师资的配置,培训过的老师对德国职教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有很大共识。教师是任务的执行者,好的模式要有好的执行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组建一支能胜任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师团队,采用德国的教学方法,按照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决策—实施—監控—评估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试点班级成熟之后进行推广。德国的老师也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才适应了”双元制”教学的这种模式,所以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在改革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问题,齐心合力及时调整。
我们国家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那么转型升级的过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职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建立适应国家经济转型的需要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關键词】 职业教育;德国;差异
德国的商品意味着耐用、可靠、安全与精密,意味着信用和质量。德国有一种非常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这不论是在整个的社会环境中,还是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中,都能够体会到。这种质量意识表现出来的便是认真的履行职责,严格的遵守规范,并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做的各种努力。诞生了像西门子、博士、奔驰、宝马、阿迪达斯运动服饰、莱卡相机等等耳熟能详的品牌。也是因为德国注重工业技术,也是它在世界经济危机中没有大的影响,经济一直保持正常运转。
一、健康的教育理念
每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均与本国的国情、教育的政策及管理的机制等因素密不可分。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某种偏见,很多人认为体力劳动低人一等,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今后不会有出息。大城市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而是千方百计的让学生上大学。德国人普遍认为,每个人从事的工作都是一种职业,是个人的选择,而职业不分贵贱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当代社会,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改变我国传统的职教观念,需要各部门一起努力。一方面,国家要推出相应政策对职业教育进行宣传,增加公众对它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进程,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含金量,使中职学生毕业后不愁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形成良性的发展格局。
二、课程模式
课程是教育实施的主要媒介之一,德国职业教育质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核心阶梯式的课程模式。从课程大纲的编制,到具体课程的开发,再到某一专业课程的安排,都体现了实践导向、行动导向、能力本位等特点。
首先,在课程的开发方法上:德国课程开发的方法是职业分析法,而我国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学科式系统的开发方法。两者侧重点不同,职业分析法侧重于内容与技能的实际职业需要,它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科式则侧重于知识的逻辑系统,是以学术性为导向。职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具有生产性特征,其主要目的在于从事社会生产,因此,职业分析法从分析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入手开发课程较于以学科式的课程开发方法更为适宜职业教育的需要。
其次,在课程的模式上:德国的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是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综合的、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它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课为实训课服务,理论课采用综合课程的方法,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都各自成为一完整独立体系,注重学生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训课占次要位置。这造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等弊病。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以学科为中心、以学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也较单一。课程内容以“注入式”理论讲解为主,忽视应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业学校要进行专业学术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原理和结论。考试结束以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是不乐观的。其次,教学机制不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现象。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着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德国,不管是企业培训还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都比较灵活,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为目标。进行企业培训的时候,培训师经常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训师大多是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强调让受教育者在做中学,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提高其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而在职业学校,因为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相应的教学方法则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但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及教学目标,教师也会也会安排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使理论学习也并不枯燥,学生可随时提问,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较好。目前在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课程教学还是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还并不广泛,学习兴趣低,效果差,且锻炼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这是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毕竟我国学生较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教学班通常有四五十个学生组成,采取这些以讨论和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会对课堂秩序造成影响,质量难以保证。随着我国生产力结构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进行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为企业社会输送更多的实用人才。国家也认识到这些问题,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对经济进步的影响,近些年国家劳动部推行的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很好的机遇和平台,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三、师资队伍
德国的培训师或职业学校老师必须具备企业经验、大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等多种素质。必须通过国家和行业协会的考核审查才能上岗。而我国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较低,很少有即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又具备丰富工作、生产实践经验的师资。骨干教师队伍比较薄弱。教师的经验不足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一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几乎无法开展。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并没有受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训练,对这些方法并不熟悉。但是,教学过程作为实施教育直接的途径,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莫大的影响。按照我国目前的国情,完全照搬德国如此严格的师资审核制度是不太可能的,这就要求我国首先要加大力量进行职教师资建设。创建一流的职业教育,必须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
四、教学方法 教学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它又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教师的受教育背景、教师运用教学法的能力、教师的热情、班级的规模、客观的教学条件等等。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发达,在教学方法方面有诸多研究。比如,四阶段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深刻反映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规律,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方法上的保证。相反,我国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研究,专业教学也基本沿袭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特征。教学法的客观运用条件上,德国的状况要好于我国。德国一般学校的学生规模偏少,一个班也就20几人,有的才10几人,这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以及教师灵活多样教学法的采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教师也能给学生以更多的亲自指导。此外,良好的教育实训条件也为理论教学及实践性教学法的采用创造了条件。
五、建议
学校的完整教学系统包括学校硬件设施、实训场地、课程、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学习管理、教学创新、教学评估、学校管理、师资。这几个环节就像木桶效应,有一个短板就不能发挥最大效率。因为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我们完全照办德国模式可能行不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的教学和德国有很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他们用的一些方法其实我们一直在用,但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我相信德国模式可以借鉴,再根据我国国情、校情转换。
我院与德国合作多年,对我们办学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一定的改革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是课程模式的设置,本着“能力本位”,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核心能力、专业能力的原则开发设置课程,开发课程的组织者必须是对德国职教模式有深刻认识的资深专业老师,减少传统教学对其思维的影响。其次是师资的配置,培训过的老师对德国职教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有很大共识。教师是任务的执行者,好的模式要有好的执行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组建一支能胜任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师团队,采用德国的教学方法,按照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决策—实施—監控—评估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试点班级成熟之后进行推广。德国的老师也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才适应了”双元制”教学的这种模式,所以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在改革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问题,齐心合力及时调整。
我们国家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那么转型升级的过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职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建立适应国家经济转型的需要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