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域经济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的基础,它决定着全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及发展水平,现今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通过分析法对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拜泉县县域经济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局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不利因素,在尊重客观发展前提下,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回避威胁,找寻机会,突破创新为壮大拜泉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合理性的规划,实现拜泉县县域经济迈向新的台阶。
关键词:县域经济;分析;发展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因素
拜泉县发展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交通便利,各类自然资源丰富。
(一)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拜泉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齐齐哈尔市东部,全县幅员3599平方公里,全县辖7个镇,16个乡,9个农林牧场, 286个行政村,1358个自然屯。总人口5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4万人。年均降水量480毫米,土壤大部分为黑钙土、草甸土等,属旱作农业杂粮产区。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广泛捕捉用工信息,通过再就业劳动力服务大厅等发布用工信息,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实现有序转移。目前,拜泉县重点实施京津行动计划、长江三角洲抢占行动计划和环渤海行动计划,在北京、上海、大连和俄罗斯的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西伯利亚等地已辟建稳定的劳动力转移基地,累计转移劳动力达20万人。
(三)农牧业环境优越。拜泉县视畜牧业为农村市场的朝阳产业,坚持专业化养殖、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系列化服务的原则,实现了“两牛”、猪、羊、鹅、禽产业的大发展。
(四)大力推动生态示范区建设、旅游资源丰富。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污染和治理水土流失,结合拜泉实际确定了四种生态示范区模式。一、西南平原区,采用了林果畜粮综合经营生态模式;二、西北部及中部半丘陵区,采用了粮牧企经庭全面发展生态模式区;三、东南部丘陵区,采用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立体开发模式区;四、“三河”沿岸低洼易涝区,采用畜禽鱼稻良性循环生态模式区,并配套组装了十大工程(水土保持与抗旱治涝工程、林业生态工程、污染治理与保护工程、农机配套及耕作制度改革工程、种植业工程、畜牧业生态工程、企业开发工程、水面生态养殖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工程、庭院经济开发工程)。
(五)重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乡经济发展。拜泉县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把推进城乡经济产业化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他们依靠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效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粮食型、特色型、绿色型、高效型、科技型农业,通过“企业扶持、提供服务、政府激励、干部指导、合同约定、价格调节”等手段,把农村建设成为龙头企业的商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化的“第一车间”。在原有的糖、麻、鹅产业基础上,该县扶持扩大了乳、肉、酒、木材、薯产业,叫响“飞鹤”、“神峰”、“宏晟源”、“三立”、“飞雪”、“绿泉”等一批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资源型经济、食品型经济、配套型经济,带动了工业经济的整体提升。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拜泉县招商工作以“拜泉以外都是外,借助外力促发展”为指导原则,坚持大小项目一起招、工业项目和公益项目一起引、扶持原有企业与招商新上项目一起抓,以项目带动园区、以园区引项目。全县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招商、现场办公、一商一议、按项目落实专人招商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招商等措施。
二、制约发展县域经济的不利因素
1.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3.支柱产业链条短;4.资金投入量不足;5.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不佳。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一)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保证在第一产业平稳生产的前提下,大力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以及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不仅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还提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因此,在积极打造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各行业的统筹协调,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促进拜泉县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开发和推广新产品,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优势产业,推进结构升级,提高工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二)以建立农牧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目标,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一要大力发展优势农业。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立足农业资源的优势,延伸农牧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做大做强农牧产业。
(三)实施科技强县,发展开放性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强县之路,把农民从传统的农业之中解救出来,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效益农业、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缺乏科技含量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县委、县政府应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作用,加强与科研单位、各大院校的“联姻”,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的先进技术,提高农、工产品的竞争力。抓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开发,不断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
(四)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健全一条龙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减少政府部门对企业经营方式的干涉,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将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做为财政对经济结构调节的着重点。三是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完善各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导地位。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善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确保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四是放宽县级的管理权限,以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里,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利用这些政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分析;发展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因素
拜泉县发展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交通便利,各类自然资源丰富。
(一)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拜泉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齐齐哈尔市东部,全县幅员3599平方公里,全县辖7个镇,16个乡,9个农林牧场, 286个行政村,1358个自然屯。总人口5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4万人。年均降水量480毫米,土壤大部分为黑钙土、草甸土等,属旱作农业杂粮产区。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广泛捕捉用工信息,通过再就业劳动力服务大厅等发布用工信息,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实现有序转移。目前,拜泉县重点实施京津行动计划、长江三角洲抢占行动计划和环渤海行动计划,在北京、上海、大连和俄罗斯的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西伯利亚等地已辟建稳定的劳动力转移基地,累计转移劳动力达20万人。
(三)农牧业环境优越。拜泉县视畜牧业为农村市场的朝阳产业,坚持专业化养殖、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系列化服务的原则,实现了“两牛”、猪、羊、鹅、禽产业的大发展。
(四)大力推动生态示范区建设、旅游资源丰富。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污染和治理水土流失,结合拜泉实际确定了四种生态示范区模式。一、西南平原区,采用了林果畜粮综合经营生态模式;二、西北部及中部半丘陵区,采用了粮牧企经庭全面发展生态模式区;三、东南部丘陵区,采用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立体开发模式区;四、“三河”沿岸低洼易涝区,采用畜禽鱼稻良性循环生态模式区,并配套组装了十大工程(水土保持与抗旱治涝工程、林业生态工程、污染治理与保护工程、农机配套及耕作制度改革工程、种植业工程、畜牧业生态工程、企业开发工程、水面生态养殖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工程、庭院经济开发工程)。
(五)重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乡经济发展。拜泉县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把推进城乡经济产业化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他们依靠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效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粮食型、特色型、绿色型、高效型、科技型农业,通过“企业扶持、提供服务、政府激励、干部指导、合同约定、价格调节”等手段,把农村建设成为龙头企业的商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化的“第一车间”。在原有的糖、麻、鹅产业基础上,该县扶持扩大了乳、肉、酒、木材、薯产业,叫响“飞鹤”、“神峰”、“宏晟源”、“三立”、“飞雪”、“绿泉”等一批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资源型经济、食品型经济、配套型经济,带动了工业经济的整体提升。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拜泉县招商工作以“拜泉以外都是外,借助外力促发展”为指导原则,坚持大小项目一起招、工业项目和公益项目一起引、扶持原有企业与招商新上项目一起抓,以项目带动园区、以园区引项目。全县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招商、现场办公、一商一议、按项目落实专人招商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招商等措施。
二、制约发展县域经济的不利因素
1.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3.支柱产业链条短;4.资金投入量不足;5.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不佳。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一)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保证在第一产业平稳生产的前提下,大力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以及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不仅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还提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因此,在积极打造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各行业的统筹协调,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促进拜泉县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开发和推广新产品,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优势产业,推进结构升级,提高工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二)以建立农牧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目标,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一要大力发展优势农业。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立足农业资源的优势,延伸农牧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做大做强农牧产业。
(三)实施科技强县,发展开放性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强县之路,把农民从传统的农业之中解救出来,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效益农业、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缺乏科技含量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县委、县政府应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作用,加强与科研单位、各大院校的“联姻”,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的先进技术,提高农、工产品的竞争力。抓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开发,不断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
(四)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健全一条龙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减少政府部门对企业经营方式的干涉,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将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做为财政对经济结构调节的着重点。三是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完善各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导地位。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善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确保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四是放宽县级的管理权限,以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里,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利用这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