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人生中的坚守与执着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掠影】
  阴
   一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里,像一个深沉的人;面上耀着光,像一脸的高兴。风一吹,叶子一浮动,真像个轻快的笑脸;可是叶子下面,一层暗一层,绿沉沉地郁成了一团幽静,像在沉思,带些忧郁,带些恬适。松柏的阴最深最密,不过没有梧桐树胡桃树的阴广大。疏疏的杨柳,筛下个疏疏的影子,阴很浅,像闲适中的清愁。几茎小草,映着太阳,草上的光和漏下地的光闪耀着,地下是错杂的影子,光和影之间那一点绿意,是似有若无的阴。
   一根木头,一块石头,在太阳里也撇下个影子。影子和石头木头之间,也有一片阴,可是太小,太简单了,只看见影子,觉不到那阴。墙阴大些,屋阴深些,不像树阴清幽灵活,却也有它的沉静,像一口废井、一潭死水般的静,只是没有层叠变化的意味,除非在夜色中,或者清晓黄昏,地还罩在夜的大阴里,那时候,墙阴屋角,若有若无地怀着些不透的秘密。可是那不单是墙阴屋阴了,那是墙阴屋阴又罩上了夜的阴。
   山阴又宽坦了,有不平的起伏、杂乱的树木。光从山后过来,捎过树木石头和起伏的地面,立刻又幻出浓浓淡淡多少层的光和影,随着阳光转动,在变换形状,变动位置。山的阴是这般复杂,却又这般坦荡,只是阴不浓密,不紧聚,很散漫。
   烟有影子,云有影子。烟的影子太稀薄,没有阴。大晴天,几团云浮过,立刻印下几块黑影,来不及有阴,云又过去了。整片的浓云,蒙住了太阳,够点染一天半天的阴,够笼罩整片的地,整片的海。于是天好像给塞没了。晦霾中,草像凄恻,树像落寞,山锁着幽郁,海压着愤恨,城市都没在烟尘里,回不过气的样儿,沉闷得叫人发狂,却又不让发狂。重重地住在沉闷里,像那棵树,落寞地裹在一重皮壳里,像那草,乏弱得没有了自己,只觉得凄恻。不过浓阴不能持久,立刻会变成狂风大雨。持久的阴,却是漠漠轻阴。阴得这般透明,好像谁往空中抛了一匹轻纱,轻薄得飏在风里,虽然撩拨不开,却又飘忽得捉摸不住,恰似初识愁滋味的少年心情。愁在哪里?并不能找出个影儿。缺少着什么?自己也不分明。蒙在那淡淡的阴里,不是愁闷,不是快活,清茶似的苦中带些甜味。风一吹,都吹散了。吹散了吗?太阳并没出来,还是罩在轻阴里。
   夜,有人说是个黑影。可是地的圆影,在月亮上,或是在云上,或是远远地投射在别的星球上。夜,是跟着那影子的一团大黑阴。黑阴的四周,渗进了光,幻出半透明的朝暮。在白天,光和影包裹着每件东西。靠那影子,都悄悄地怀着一团阴。在日夜交接的微光里,一切阴模糊了,渗入了夜的阴,加上一层神秘。渐渐儿,树影,草阴,墙阴,屋阴,山的阴,云的阴,都无从分辨了。夜消融了所有的阴,像树木都烂成了泥,像河流归入了大海。
   (作者杨绛,选自《杂忆与杂写》,有删节)
  【人物琐事】
   1.杨绛六岁时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吃饭。一天,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人,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过来,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2.自从嫁给钱钟书后,杨绛一直甘愿做“灶下婢”,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心疼女儿的父亲不免有不平,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钱钟书的婶婶夸杨绛:“季康啊,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是痴人有痴福。”
   生活中笨手笨脚的钱钟书常常碰到墨水瓶弄翻了污染了桌布,台灯、门轴坏了等琐事,杨绛一说“不要紧”,问题就解决了。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因钱钟书不喜欢古文书学再加上粗心,竟考了不及格。杨绛用一只耳挖子的尖头,一个一个地点着,帮助钱钟书认识英国古人到今天书写是如何变化的,钱钟书看清楚了,就很容易过关了。
  【写作风格】
   杨绛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淀简洁的语言,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的笔下有了巨大的表现力。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支润泽之笔写出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这远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有张力,读后发人深省。
  赏读品析
   “阴”虽然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难以表现出来,但作者赋予了“阴”灵动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体会。它存在于树荫下、山石间、云烟里和夜的包围中。它有时是轻盈的,有时是沉静的,有时是散漫的,有时是淡漠的。你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范围去说出它的存在,然而,它却无处不在。
   本文的语言和它所描绘的事物一样,自有一股子平淡从容的美。因为“阴”不是一种具体的事物,作者便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它带给人们的感觉。如文章前两段便将杨柳下的阴比作“闲适中的清愁”,而夜色中的墙阴却“若有若无地怀着些不透的秘密”。这样,便将“阴”复杂多变、充满魅力的特点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其他文献
“皮里阳秋”这個成语本来写作“皮里春秋”。到了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母亲郑太后名叫阿春,为了避她的讳,遂改为“皮里阳秋”。皮指外表,里指内心,春秋即孔子所修的史书《春秋》。“皮里阳秋”的意思就是表面上不作评论,内心却有所褒贬。《春秋》为什么会有褒贬之意呢?   《春秋》是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经学家们认为《春秋》一书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因此把行文曲折但暗含褒贬的文字称作“春
期刊
【人物名片】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我国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在青少年中极受欢迎。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是2
期刊
【经典掠影】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信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
期刊
“滴答,滴答……”时间悄然流逝着。教室里沉寂得可怕,有的同学已经不耐烦了,无聊地轻叩桌面。   望着老师希冀的目光,站在讲台上的我张了张嘴,却觉得干涩不已,口中一个音也发不出来,捏着稿纸的手抖了又抖,几乎要将薄薄的纸捏碎。额上的汗珠越来越密,我咬住唇,心中早已不复平静。   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老师闪亮的眸子越来越暗。我的脑袋在嗡嗡作响,什么也听不清,老师的眼睛已经完全灰暗了,像是对我失去了信心。
期刊
。。青春,是一段疯狂又带点儿忧伤的时光。我们冲动,不计后果,敢作敢当。长大后,或许会质疑那时的无知选择,但或许,也会为之感到庆幸。②。。。。。。。。。  。。我从小就学习绘画。周末的文化课补习时断时续,唯独绘画一课不落。。。。。。。。。。。。。  。。上幼儿园时,我的画纸是家里雪白的墙壁,客厅、卧室、餐厅,无一幸免。那时的想象天马行空,比如会飞的马啦,身披披风的蚂蚁啦,长得像羊的狗啦,都出现在了属
期刊
静物描写,是指像画家画静物写生似的对景物或器物等在静止中的状态进行描写。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花草树木,怡人心情;器皿什物,情有独钟。只要是你心有所动,都可以由你任意驱遣,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对生活的思索和领悟准确形象地揭示出来。  【左读名家经典】  一   南屏石,无出奔云右者。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层折。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无
期刊
步入初中,需要住校,于是,我最盼望的事情,便是周末回家了。   终于又挨到了星期五,校门口被挤得水泄不通。我刚走出校门,便迎来一阵刺骨的寒风,如刀片般一层一层刮在脸上,一根根发丝也被拉扯得左摇右摆,飘忽不定。太阳倒十分友好,拨开了天空中一层雾蒙蒙的纱布,暖暖地洒向大地,轻抚着大地母亲被冻僵的躯干。   我匆忙挤上公交车,找到位子坐下来,静静地望着窗外。一丝丝寒气从车门缝溜进来,直钻我的脊背。即使校
期刊
【精段阅读一】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那猴在山中,
期刊
时光匆匆,转眼来到了2035年的千年古城——苏州!古城区依然是藤葛垂拂,曲巷幽深,保存着它特有的古朴与风韵;新城园区却是高楼林立,直插云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交通工具穿梭在空中、街巷与河道。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让苏州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姑苏城,现在最令人啧啧称奇的变化还是“水”!苏州人民对河道的改造被全世界称颂、模仿、学习!苏州的水被全世界誉为“天堂水”。每到初
期刊
【精段阅读二】   好大圣,即现本象,将金睛兽解了缰绳,扑一把跨上雕鞍,径直骑出水底。到于潭外,将身变作牛王模样,打着兽,纵着云,不多时,已至翠云山芭蕉洞口,叫声:“开门!”那罗刹听言,忙整云鬟,急移莲步,出门迎接。须臾间,叙及寒温。“牛王”道:“夫人久阔。”罗刹道:“大王万福。”又云:“大王宠幸新婚,抛撇奴家,今日是那阵风儿吹你来的?’大圣笑道:“非敢抛撇,只因玉面公主招后,家事繁冗,朋友多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