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7岁的钱亦蕉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招募启事”- - -寻找上海话发音人。
身为上海人的她,立即决定去试一试:在网上下载登记表格、报名、审核、面试、选拔、录音. . . . . .最后,她成了唯一一位上海中心城区年轻女性的上海话发音人。
这让她感到骄傲。而她最初参与的动机是,自己的女儿不愿说上海话。
他们说的是最正宗的上海话
3月29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录音室里,最终确定的4名中心城区上海话发音人正式录音。他们是38岁的魏斌,37岁的钱亦蕉,63岁的“静安阿姨”奚佩华,祖祖辈辈生活在老城厢的65岁的“黄浦爷叔”周元吉。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子侬格肉,还子侬格壳……”奚佩华最先唱起了童谣。为了能说出最地道的上海话,她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搜集了“落雨喽”、“卖糖粥”、“小皮球”等7首正宗的上海话童谣,均是代表上海人童年记忆的儿歌。
现场录音的内容包括用上海话读1000个单字、1200个词语、50个句子,用上海话讲一个民间故事,以及40分钟的4人自 由交谈。
在自由交谈中,4位发音人在专家的指点下,闲聊着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和各种家长里短,“灶头间”、“装火表”这些现在年轻人很少会说的老上海话又亲切地重现。录音机在一旁转动,逐字逐句地记录着最正宗的上海话。
“我参加面试的时候,考官先给我一张纸,让我读上面的字,如方位词:这里,那里;常用人称代词:你、我、他;问候语:早上好,吃饭了吗?有些字词读起来很拗口,有些发音很相近。接着是用上海话说一个规定的故事- - -牛郎和织女,两三百字。最后专家让我自由发挥地讲一个故事,我讲的是童年在弄堂里的趣事。整个面试约半小时。”魏斌对《望东方周刊》说。
“一方面,要通过录音、录像将这些语音数据采录下来,保留原汁原味的上海话;另一方面,专家团队还将用国际音标标注他们发音的字、词、句,并把民间故事和自由交谈内容转写成文字。”上海话数据库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刘民钢教授介绍,今后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还原当今上海话的结构特点和基本面貌。据悉,“拗造型”、“撇情操”、“有腔调”等上海话流行语都将收录其中。
后男性发音人是招募工作的难点
上海话发音人的招募工作起始于2011年的3月24日。
招募条件格外严苛。以浦西中心城区发音人为例:老年发音人需出生于1941年至1950年之间;青年发音人需出生于1971年至1980年之间;必须出生、成长在浦西地区,之后没去上海郊区或外地连续生活、学习、工作4年或4年以上;父母长期在浦西城区生活居住,说浦西城区方言;配偶的出生、成长和居住地均为浦西城区,或上世纪90年代才搬到浦西城区以外的上海其他区县居住,说浦西城区方言。
另外,为了保证发音清晰,专家还会检查发音人的发声器官,牙齿或舌头如有缺陷,也不符合要求。
“严格的标准,正是为了保证上海话发音的纯正。”刘民钢对本刊记者解释。
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外来人口的激增,再加上严苛的遴选标准,给寻找上海话发音人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据介绍,上海建库工作自2011年3月24日启动以来,共设了12个调查采录点,其中,浦西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2个点,浦东新区川沙地区和原南汇地区2个点,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 青浦、奉贤、崇明8个远郊区(县)各1个点。每个点7名发音人,包括上海话发音人4人和上海普通话发音人3人。
一年过去了,只有457人报名,目前确定了14位上海话发音人,但川沙和青浦2个调查点的70年代出生的年轻发音人仍然没有找到。“70年代出生的男性发音人是招募工作的难点。”上海市教委、市语委副主任袁雯表示。
而魏斌恰恰是70年代的男性发音人,这个少数中的少数让他成了发音人中的焦点。
生于1974年的魏斌,现在上海一家老牌国企担任管理工作。“上海的国企,同事间的‘官方’语言还是上海话。”魏斌说。
而之所以仍然能说一口“原汁原味”的上海话,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魏斌从小就生长在黄浦区的老弄堂里,邻居和玩伴都是上海人。那时,老老小小们见面说的都是上海话。后来读书,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他也没离开过上海。“我的小学、中学老师上课时都说沪语。大学读书期间,班里的同学多是上海人,彼此也说上海话。”
“但我们单位新进来的80后、90后上海话说得明显不好,有的甚至都不会说。后来在我们这些70后和老师傅的带动下,他们才慢慢开始习惯说上海话了,我们还经常纠正他们发音上的一些错误。所以,说语言还是要需要氛围的。”魏斌对《望东方周刊》说。
跟魏斌年纪相仿的钱亦蕉也一直没有离开过上海。“读书时,老师和同学都是上海人,上课下课,大家都讲上海话。只有在语文课的时候,一定要说普通话。而且当时有些年龄较大的老师,由于普通话说得不好,上课也会说上海话。80年代以后推广普通话就比较严格了。”
现在在某媒体担任编辑的她,同事中有一半是上海人。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新上海人出现,使得她的工作语言也发生变化了。“以前工作一般都是先说上海话,再根据交谈对象的情况改说普通话;而现在先要说普通话,再根据情况判断要不要说上海话。”钱亦蕉说。
配置了会说上海话的教师
每天放学,10岁的王梓琪都要回到奶奶家,边做作业边跟奶奶说会儿上海话。
她是上海康宁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普通话,在自己家,爸爸妈妈也用普通话交流,只有奶奶坚持让我说上海话。”王梓琪说。
她不太明白奶奶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她看来,现在说上海话已经“勿行(hang)了”。“上幼儿园时,王梓琪怎么也不肯说上海话,为此我还揍过她。”王梓琪的奶奶回忆。
跟王梓琪奶奶有着同样困扰的还有奚佩华。虽然她已经成了上海话的发音人,但她仍然对孙女不会说上海話感到“惆怅”。
“在家里,我跟女儿说上海话,她却不愿意说。因为她一到幼儿园就说普通话,家里的保姆是外地人,也说普通话。我真怕她长大后就不会说上海话了。”钱亦蕉对女儿也有类似的忧虑。
上海教育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比如在主要的公立幼儿园内,都配置了会说上海话的教师;同时也提出小学生注意学好上海话。
沪语开始登堂入室
“落雨咯,打烊咯,小巴辣子开会咯。”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医护人员跟着老师念起了上海话儿歌。
2012年2月24日,华东医院首期沪语培训班开班授课,60多名非沪籍医务人员成为首批学员,其中包括学科带头人、博士后和窗口一线的医护技人员。华东医院院长表示,给医务人员培训上海话,目的是让医生在接诊时更好地与上海老年病患沟通。
更早之前,上海嘉定区安亭医院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外来青年医务人员学说嘉定话的兴趣活动。
除此之外,上海公交线路浦东785率先开始试行用上海话报站,11路、松江24路也开始加入沪语报站行列。为了摸索出适合上海公交线路的播报形式,上海海凯伦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向香港学习,借鉴香港九龙巴士制作报站器的经验,用普通话播全部内容,沪语、英语则重点播报站名。
一些学校也探索开设沪语课程。据悉,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已经坚持四年给外国留学生开设上海话课程。“有的留学生到办公室找老师,不说普通话,直接说上海话。”同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一位老师对《望东方周刊》说。
据介绍,自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开设上海话选修课以来,一直深受留学生们的喜欢,选修的学生数也逐年上升,2011年,共有36名不同国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留学生前来学习。
有意思的是,80后的上海人吴炜近期开发了一种沪语手机输入法。只要在手机上输入“ha gang you sa gang dou”,就会对应出现上海话“瞎讲有啥讲头”。
微博、豆瓣和一些知名论坛上,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上海话小组,如“我们爱讲上海话”、“上海话灌水”、“只刚上海闲话额地方”、“沪cares”等,有的小组成员已经超过5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80、90后的年轻一代。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有提案提出,在正在筹建城市历史展览馆中设立展示上海方言内容和方言文化的分馆。如果立项,那上海就可能建立全国首家实体性的有声方言博物馆。”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表示。
为方言建立有声数据库
根据全球语言学家的调查统计,全世界有6000多种语言,其中濒危语言有2500多种,到2050年有90%的人类语言将从地球上消失。
而在中国,共有包括方言在内有130种语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以普通话为主的语言使用人群也呈现出日益庞大的趋势。目前,中国13亿人口中有12. 6亿人使用普通话,只有5835万人使用余下的129种语言。
在此背景下,2008年10月11日,中国语言工作委员会率先在江苏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
据悉,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原则上实行“一县一点”,调查采录1000个单字语音、1200个词汇、50条语法及规定话语、自选 话语等有声语料,经过科学整理加工,长期保存,以便将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2011年4月7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江苏库)展示网正式开通,“展示网”内分设字库、词库、句库、话语库、地方普通话库、地方口头文化库计六大库,地方口头文化库中包括地方戏曲、民歌、童谣等,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听到“吴侬软语”和常熟、昆山、张家港、太仓、吴江、南通、南京、扬州、泰州等地最正宗的方言。
目前,除江苏、上海外,云南、北京、广西、辽宁等地都已陆续开展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
(特约撰稿章斯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网上流传的最新上海话等级考题(部分):
一、单选题:
1.在上海方言中,“烂糊三鲜汤”是指________。
A.讲话云山雾罩,信口开河 B.办事马虎,不负责任 C.对恋爱对象紧追不舍,死缠烂打 D.身体虚弱,精神萎顿
2.上海人形容某人未能专注听讲,一般作“伊耳朵忘记在________”。
A、邵万生 B.万有全 C.陆稿荐 D.杜六房
3.在上海方言中,“蚌壳精”一般是指________。
A、外表冷漠的人 B.容易哭泣的人 C.妖冶惑众的人 D.易感善变的人
二、多选题:
1. 在上海话中,下列____ 短语中的“老”没有年华逝去的意思。
A. 老浜瓜 B. 老甲鱼 C.老屁眼 D. 老鬼 E.老蟹 F.老菜皮
2. 上海话中形容倒霉的短语是 ____
A. 霉头触到印度国 B. 额角头碰到棺材板 C. 霉豆腐干 D. 霉头触到哈尔滨 E. 霉遭星、F. 额角头碰到天花板
3. 在上海话中,“我受骗了!”可以用 ____ 代替。
A. 我中刀了! B. 我上伊老当了! C. 我被噱进了! D. 我闷掉了!
三、是非题
1.上海话中“横竖横”的歇后语为“拆牛棚”。
2.上海话中形容诋毁别人的做法为“触bi脚”、形容被老师罚站为“立bi角”、形容亲子遗传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掘bi洞”中的”bi”是同一个字。
3.旧上海话中“鸟”的一般发音为“Diao”。
(答案:B、C、B、CD、ABDE、ABC、对、对、错)